不同类型的创业实践存在较大差异,目前高校常见三种类型的创业行为:一种是大众型创业(或就业型创业),这类创业项目多集中在餐饮、美容美发、商业零售等生活服务业。
一种是创新型创业,一般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一种是公益类创业,创业者以公益性为出发点,借助一些商业手段来实现公益组织的“造血”功能,让企业拥有更多资源和能力从事公益服务。
上述三种类型的创业行为在创业过程、创业风险、市场开发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模式差异,为此,应秉持“分类帮扶”的扶持理念,做好“精准服务”。一是营销帮扶。
针对大众型创业项目,多以 “满足需求”为主,通过口碑和服务质量来竞争。在帮扶上应重点做好“营销帮扶”。
帮助创业者树立品牌意识,建立服务质量标准,同时辅以市场营销的技巧、手段,使大众型创业能迅速打开市场,形成企业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二是资本帮扶。
对于创新类创业,多以“促进发展”为核心,这类创业一般是以技术研发驱动的项目类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做科技转化,这就要求高校在帮扶上应重点做好“资本帮扶”,构建开放式的投融资环境,以组织创业路演、开展“创业相亲”、建立创业基金等举措来促使社会资本与科技创业项目的对接。三是管理帮扶。
公益创业多瞄准的是社会问题,着眼于“解决问题”,在帮扶上应侧重“管理帮扶”。公益型创业因其与高校场域以及大学生群体的高契合性,更适合大学生开展,政府与高校要对此类创业抱有更为宽容的心态给予支持。
在确保“公益”为核心的基础上,应帮助创业大学生改善“管理运营模式”,以使其兼顾“市场”和“公益”,积极促进所在城市的民政部门及社区与企业的对接,实现公益资源的有效衔接。需要指出的是,在精准帮扶的过程中还应注重解决一些创业者的共性需求,如企业管理、工商财税服务等,这些共性需求可以由学校相关部门以办事大厅或众创空间提供一站式服务,如此有利于促进创业者专注于自身创业项目,也有利于高效率地促进对不同类型创业的“精准化”个性服务。
精准扶贫所需要的扶贫驿站,离不开政府引导。
有效的政府引导,有助于做好顶层设计。俗话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只有深入乡村实际,进行深度市场调研,有针对性地建立扶贫驿站,才能实现扶贫驿站的多元化和多功能。
因此,驿站的建立和项目的选择要因地制宜,适合乡村实际,探索不同乡村不同驿站的扶贫模式。 比如,把一些以手工业为主的生产加工项目分厂办到驿站,便于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同时,依托各县乃至各乡镇的特色产业,鼓励企业到乡镇布点,把分厂办到乡村,创建生产加工车间,增加就业岗位,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同时政府还要引导驿站有序发展,避免无序竞争。
这都需要政府靠前服务,规范化管理,让扶贫驿站得以健康有效的发展。 精准扶贫所需要的扶贫驿站,需要政府在技能培训上对贫困户提供帮助。
可让他们根据自身的能力去选择需要的学习内容,也要引导贫困户依托本地优势产业的发展,参加种植、养殖等特色农村实用技术,以及家政服务技能等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生存能力。 只有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变化,他们自食其力的积极因素才能被调动,他们的造血功能也才能得到培养。
对那些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贫困户,则给予创业帮扶。若此,才能最终实现将“输血变成造血,驿站扶村民”的家门口就业模式。
此外,精准扶贫所需要的扶贫驿站,还可以开发乡镇公益性的就业岗位。 对于无法输送到企业就业的贫困户,拓展服务范畴,在乡村开发农村保洁、道路维修、乡村图书室等村组公益性岗位。
以公益性的岗位补贴,实现政府和社会对驿站的帮扶和支持。 眼下,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期,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创新思路,合力攻坚。
一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做得更实、做得更细。
各地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不能停留在层层传达、层层表态上,关键是要层层抓好落实。要把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目标明确到年、安排到月,任务具体到县到乡到村、落实到户到人。
要把工作举措落到实处,细化量化帮扶措施,切实抓好“五个一批”和“十项重点工作”落实。要把支持政策落到实处,整合各方资源,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强化资金使用监督管理。
要把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健全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和驻村帮扶机制,实现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 二要把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要把困难估计得更足一些,采取有针对性措施稳定经济增长。要抢抓国家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谋划和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项目,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要努力在农业农村改革方面走在前列,取得突破性进展。要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现代化水平。
要加快推进土地确权颁证,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总结推广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要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金融服务“三农”方面探索新路。
在新形势下,国家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对于县域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2015年,在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动员会议上,双牌县委、县政府提出,到2020年从根本上解决本县7000多户贫困家庭的贫困问题。
为掌握探索农民就业创业服务新问题、新需求、新思路、新途径。县就业局联合相关部门,以农民就业创业基本情况为切入点,深入部分乡、镇、村和贫困户,以点带面,尝试剖析农村就业创业面临的难题以及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就业创业基本情况(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据统计,双牌县共有贫困村72个,贫困家庭7000多户,贫困人口32300人,其中有农村劳动力(16至60周岁)共有2109人,占农业人口的65.3%。农村劳动力(满16至60周岁)人口知识结构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有371人,占劳动力人口的17.6% ,初中文化程度共有1076人,占劳动力人口的51.2%;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658人,占劳动力人口的31.2%。
(二)就业创业状况双牌县是山区林业县,山多田少,经济发展滞后,人畜饮水困难,教育、医疗、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贫困村农民就业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打工为主。
从事第一产业所占比例46.13%,从事第二产业所占比例29.02%,从事第三产业所占比例24.85%。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推动下,一些眼界开阔,头脑灵活的农民依托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发展空间,选择自主创业,逐渐涌现出一批“能人”和“小老板”,他们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吸纳了一大批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
贫困村目前大约有100余人在当地自主创业。创业项目主要为养殖业(猪、牛、羊、鸡、豪猪、野鸡、兔子、鱼、等)、种植业(茶叶、经果林、中药材、蔬菜等)、加工制造业(食品加工、竹木加工、水泥制品、家具加工等)、商业服务业(小卖部、早餐店、农家乐、小诊所、幼儿园等)。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创业缺乏资金投入和市场销路 从事零售行业的个体工商户都面临一样的困境,即村民购买力低,需求量小,市场空间有限。个体工商户年收入一般只在2至5万元左右。
从事养殖、种植的农户,因缺乏资金支持,政策扶持,无法扩大规模。且缺乏专业技术指导,养殖、种植 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大。
整体抗风险能力较低,小规模的发展收益甚微。(二)就业缺乏理论知识和劳动技能无论是外出务工人员还是村内灵活就业人员以及留守妇女,他们所受教育程度不高,也没有经过相关职业技能培训。
这一部分人员在就业方面还处于打工的初级阶段,缺乏一技之长,大多靠体力挣钱,当他们体力优势一旦丧失就会失去就业能力。在调研中了解到,许多人还是有就业培训的意愿,但因消息闭塞,不知道相关就业政策。
就业培训的硬件设施也相当缺乏。(三)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当地除了林业外,没有相关经济产业支撑,经济增长缓慢。
农业基础薄弱,又受交通等条件限制,小农经济的传统生产模式制约农业的发展。同时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制约,农产品产量较低,农民只能卖一些初级农产品。
因此,农业可提供的收入高就业岗位十分有限。(四)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贫困农村80后、90后的年轻人为了追求较高的生活水平,以及面临养老、教育、医疗等生活压力,不得不寻找新的就业路径,通过自己的求职和人际关系网的帮助,选择外出务工。
留下的都是妇女、儿童、老人,也就是俗称的“386199部队”。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出现了留守儿童面临生活失助、学业失教、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一系列问题;“空巢老人”也面临精神层面的情感缺失、孤独寂寞、思念亲人,生活方面的年老体弱、无人赡养、就医困难。
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几位常年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他们的子女为了生计外出务工,老人独自守着一间老屋和一亩三分地。农村的养老问题不容忽视。
(五)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有些贫困山村地处偏远,环境艰苦,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居住分散,不易集中,这些对农村工作政策的宣传和落实着实是一个挑战。有些工作没有真正深入基层“接地气”,相关工作人员没有俯下身段听民声。
未能从根本上分析贫困的根源,找到扶贫的路径,工作开展只是流于形式,致使许多农民对就业创业及扶贫方面的政策知之甚少。三、对策及建议(一)抢抓政策机遇,加大扶持力度,增强自身能力抢抓扶贫攻坚政策机遇,强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扶贫、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科技扶贫五大攻坚,深入实施宜居住房、清洁生产、安全饮水、通畅路网、环境治理、乡村绿化六大工程,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生态保护良好,经济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事业相对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乡村魅力充分发挥,农村必将会成。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但也应清醒看到,目前全国扶贫对象规模依然很大,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仍严重滞后,已经解决温饱的群众因灾、因病返贫问题突出。同时,贫困地区大多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生存条件艰苦,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贫困问题呈现区域性、综合性特征。
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要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扶贫开发作为关乎我们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确保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奋斗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啃的是“硬骨头”,趟的是“深水区”,打的是“攻坚战”,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要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改革创新,形成更加协调、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扶贫开发新体制、新机制,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组织、更加坚韧的毅力,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إ 要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打好扶贫开发的攻坚战,要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国家扶贫资金和政策向这些地区倾斜,努力提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引导产业转移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区域整体开发,创造有利于“造血式”扶贫的大环境。
加快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确保任务举措和工程项目得到落实。把扶贫规划、城镇化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统筹起来,加快发展中西部交通设施特别是铁路,带动产业转移和脱贫致富。
拓宽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和视野,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对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群众搬迁愿望强烈的地方,要切实保护好环境,探索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的新路子。
对于有开发条件的地方,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培训转移则培训转移,提高开发式扶贫成效。إ 要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一是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利用好考核这个指挥棒,从主要考核GDP转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指标,促进贫困县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切实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
二是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要切实摸清谁是贫困人口、贫困程度如何、为何贫困、怎样脱贫、谁来帮扶,然后逐户建档立卡,因户施策,做到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扶真贫、真扶贫,把“大水漫灌”变成“滴灌”,既节约资源,又确保扶贫到村到户。
三是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发挥驻村帮扶干部牵线搭桥、引资引智、参与管理等作用,把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稀缺资源输送进去,增强贫困村的发展活力和动力。
把驻村帮扶的成效和扶贫单位、驻村干部的政绩考核结合起来,建立激励机制,落实保障措施,实现驻村帮扶工作长期化、制度化。四是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
简化资金拨付流程,项目审批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
把资金分配与工作考核、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探索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办法。向社会公示扶贫项目,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监督,让公共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依法严管扶贫资金,对贪污侵占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五是完善金融服务机制。
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导向作用,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主导产业发展。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增加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和保险覆盖。
在有效管控风险的基础上,积极扶持贫困地区合作性金融发展,发挥其贴近农民、灵活多样的优势。进一步推广小额信用贷款,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
六是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广泛动员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以多种形式帮扶农村困难群众。
建立有效的协调协作和监管机制,确保善款能直接用于扶贫对象,维护社会扶贫良好信誉。每5年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名义进行一次社会扶贫表彰,营造全社会关心扶贫、支持扶贫的良好氛围。
إ 要组织实施好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在继续做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就业促进、生态建设等工作基础上,抓好10项重点工作。
一是村级道路畅通工作,到2020年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和通班车。二是饮水安全工作,到2015年解决《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内贫困地区剩余的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
三是农。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4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