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而高校毕业生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双创”对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国家从多方面为高校毕业生以及在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扶持,如降低创业门槛、鼓励打造创业孵化器、建设众创空间、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等。同时,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对传统制造的渗透改造,以及一些新兴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持续兴起,也为高校毕业生和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极好机遇。
高校要以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对在校学生全覆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注重打造知识完整链条。整合教务、就业、产业等资源,充分依托社会培训力量,建立层次分明、平台多样的菜单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尤其关注创新意识以及创业实务、试验、能力等重要环节,为在校学生打造从产生创新创业想法到掌握相关实践知识的“闭环”。
——注重提供实践引导支持。通过设立引导性学分、选修课程、专业学位等方式,实现一、二课堂有效联动。充分利用校内的教学实验设备和场地,服务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发展,推动课堂创新向创业实践延伸。
——注重探索相关扶持政策。在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基础上,通过不同课程的设置、考核方式的调整,实现在校学生“在读创业”。如,同济大学尝试改革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法,面向校内招收正在创业的有意愿转专业的学生,让学生实现创业、学业“兼得”,降低大学生创业的机会成本;推进“学时、学分、学位、学历”和“教师指导创新创业活动工作量”的“四学一量”改革,实现创新创业和人才培养融合;通过投资建设同济创业谷、弥补高校创新创业链条缺失的环节、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等举措,构建一整套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促进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以创业为导向的创新。
各级政府应承担更多责任,为高校毕业生创新型创业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不断完善所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断清除制约“双创”的障碍,做好创业创新者的“后台服务器”。
——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型创业企业给予更多关注,开发针对该类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帮助解决初创期“资金难”问题。
——鼓励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在采购商品和服务时,适当向高校毕业生创新型创业企业倾斜,帮助解决初创期“销售难”问题。
——完善新兴行业法律法规,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型创业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注重对该类企业的政策和法律实务培训,使其学会用法律保护智力成果。
提高政策的协调性和针对性,在高校毕业生创新型创业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实行相应的扶持政策。
在企业创立前,简政放权,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简化资格审查和办理流程。试行将事前审批改为事前备案和事中事后监管,降低企业创立的时间成本。在企业孵化期,发挥种子基金的引导作用和政策性资金的杠杆效应,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推动创新型创业项目发展壮大,扶持创业者顺利度过孵化期。在企业成长期,政府可采取就业人员落户加分、员工社保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吸引优秀人才。并且与高校、科技园区联合搭建平台,推进扶持政策真正落地,为青年人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就业工作目标任务是:城镇新 增就业1100万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
5%以内。完成2017年就 业目标任务,必须继续坚持把就业工作放在首位,深人实施就业优 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发展创造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以服务保障就业。
一、提升经济发展创造就业能力。要通过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来拓展就业空间,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一是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深人实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发展新空间, 创造就业新领域。
推进新产品、新服务应用示范,加快产业化进程, 持续释放就业吸纳潜力。积极探索和创新监管方式,创造更加宽松 的环境,加快发展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催生更多微观经济主体, 培育更多跨界融合、面向未来的就业创业渠道,开发更多新型就业 模式。
健全就业、劳动保障等相关制度,支持灵活就业和就业新形 态发展。 二是积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创造更多就业机 会。
加快发展民生刚性需求大、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劳动密集型制 造业。鼓励发展家庭手工业,创造更多居家灵活就业机会。
加快发 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门槛低的家政护理等生活性 服务业。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带动更多就业。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扩大职业农民就业空间。着力构建现 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深加工和储 运,推动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 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更多职业农民就业 机会。
四是着力缓解经济发展困难地区就业压力。支持资源枯竭城 市等困难地区培育发展接续产业,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创造 更多就业机会。
对去产能任务重、待岗职工多、失业风险大的地区, 开展就业援助专项行动,坚持日常援助与集中援助、就业服务与 岗位兜底、政府推动与市场参与相结合,促进困难地区就业。 二、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创业环境, 畅通创业创富通道,激发全社会支持创业、参与创业的积极性。一是完善创业政策环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收费管理制 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创新监管方式,优化政府服务,降低市场 准人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破除制约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 二是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
用好创业担保贷款,合理增加贴息 资金投入,扩大担保基金规模。继续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引导社会 资本支持创业活动。
鼓励金融机构充分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科学 评估还款能力,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升创业贷款的便捷性和可获 得性。 三是落实创业扶持政策。
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 疾人、登记失业人员等群体创业的税费优惠政策,加大对初创企业 的场地支持、设施提供、房租减免、住房优惠等政策扶持力度,降 低创业成本。继续办好全国“双创周”,组织好各类创业创新大赛。
四是增强创业带动就业效应。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双创” 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提升创业服务能力。
健全传 导扩散机制,打通“创业一创新一就业增长点”培育链条,统筹产 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增强创业带动能力。三、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做好高校毕 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兜住民生底线。 一是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力度。
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 在就业工作首位,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 着力支持科技含量高的智力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现 代服务业以及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 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深人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 计划,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注重运用“互联网+就 业”模式,加强就业市场供需衔接和精准帮扶。实施大学生基层成 长计划,统筹实施基层服务项目,结合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 会服务开发岗位,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微企业就业。
二是搞好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将职工安置摆在化解过剩产 能工作的突出位置。
坚持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依法依规的原则, 分类施策,精准发力,拓宽分流渠道,加强转岗再就业帮扶。落实 通过失业保险基金发放稳岗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钢铁、煤炭等行 业困难企业以协商薪酬、灵活工时、培训转岗等方式稳定现有工作 岗位。
充分发挥中央奖补资金作用,通过转岗就业创业、托底安置、内部退养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职工,确保分流职工就业有出路、生 活有保障。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基地建设, 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创造更多适合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会。
充分发挥就业扶贫在扶贫攻坚中的关 键作用,通过开发岗位、劳务协作、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权益维 护等措施,。
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问题,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仅是重大 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就业问题解决得如何,是衡量一个政 府、一个政党的治国水平、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就业矛盾的日 益突出,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扩大就业工作。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我国的就业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 业结构明显改善,就业机制不断完善,就业局势基本稳定。这些成就是在 我国劳动力总供给明显大于劳动力总需求的情况下取得的,也是在世界经 济跌宕起伏、急剧变化的形势下取得的,是来之不易的。
意义:1、促进城乡结构的优化,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打破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依靠无数多的异常活跃、自主经营的小业主、微小企业构造微观运作平台。它们是“公司+农户+基地”的基础力量,是进城进镇务工经商的主力军,是城镇房地产(住宅和商铺)的重要消费者。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业是能够大量容纳劳动力的产业,一般比工业多2—3倍。鼓励在第三产业创业,能迅速提高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同时改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3、促进所有制结构的优化,创业的微型和小型企业从所有制性质看都是私营和民间资本,国有资本将从国民经济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此时需要民营企业及时去填补和置换国有资本。培植创业小企业做大做强有重要意义。
4、促进经济规模结构的优化,积极发展成千上万“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的微型和小企业,并形成社会化生产和服务体系、金字塔型的大中小型企业规模结构,才能有国际竞争力。
5、促进投资结构的优化,加快民间投资进入。目前在市场紧缩、消费疲软、民间投资意愿不强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从长远看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不是无限的。大量民间资本的创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直接贡献,其投资效率也是高的。
6、带来劳动力就业的倍增放大效应,创业不单是创业者个人创下自己一份事业、产业,而且创下新的就业机会。小型企业能够吸纳3—5个人就业。
7、提高政府就业管理工作效能。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的杠杆作用,政府减轻了就业服务工作量,提高就业工作效率。
8、通过一大批创业的微型、小企业的设立和成长,还能够增加国家税源,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区域;成千上万以勤俭、诚信创业的小业主将成为中产阶级的中坚力量,为社会发家致富提供正面的典型示范,其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不可估量。
创业带动就业的途径:
1、转变政府劳动部门的就业服务的职能结构。在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行政职能中,强化创业辅导的功能和作用。
2、为在社会上形成鼓励创业的风气和舆论氛围,让小企业创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建议在全国设立“创业周”或者“小企业周”,每年在该企业周举办创业博览会和一系列的创业宣传活动,普及创业基本知识,表彰先进创业典型。
3、政府加强创业辅导工作。借鉴上海经验,各地劳动部门可成立开业指导服务中心,委托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创业培训,政府对失业人员创业和管理技能提高的培训支付费用。另外可借鉴加拿大创业模式,政府设立创业补贴制度,对失业人员的创业培训提供1年生活费补贴。
4、充分发挥社会民间团体组织的积极性,促进其相关的社会群体人员的创业。
5、进一步改善创业的环境,简化创业申办手续,降低创业投资门槛。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方便创业小企业办理劳动人事和税务等手续;降低小企业注册资本金;放开个人服务业、咨询、小手工制作、软件设计等非制造性经营活动在家庭住所进行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中国学术期刊网
以创业带动就业
摘要:就业创业是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在社会就业形势整体严峻的大环境下,如何引导、帮助、落实毕业生就业创业,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深受国家、社会及家庭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就业创业高职院校
1.前言
创业不仅是发现机会、获取资源,并为社会创造某种有价值的新事物的过程,也是将一个新生的或者不成熟的企业创建成一个生机勃勃的企业的过程。创业者必然要面对创业过程中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社会风险等。可见,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与风险投资是紧密相连的。
2.影响创业就业的因素分析
影响创业就业的因子有:
一是宏观环境的影响。政府管理和政府法规的变化会给创业者带来政策风险。相应地,经济发展和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则令创业就业面临社会风险。信息环境、市场环境、创新文化等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除此之外的宏观影响因素还包括技术、物质环境以及相关的行业体系。
二是学校氛围的影响。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在创业就业方面的重视,对这方面的大力推崇,将给创业就业的学生最基本的支持。另一方面,越多的成功校友将给在校学生在创业就业方面更多的信心。此外,越多的大学科技园为创业就业的学生提供了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良好平台,为创业带动就业提供了完美的润滑剂。第二,实行产教结合,工学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在总结我国近年来就业工作的实践,深入认识扩大就业的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第一,这是针对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呈下降趋势的特点提出来的。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作用有所减弱。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九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带动90多万人就业,到“十五”时期,下降到仅能带动80多万人就业。因此,在当前的经济结构下,即使保持同样的发展速度,经济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越来越有限,仅仅依靠经济增长来扩大就业,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更要强调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第二,这是依据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提出来的。劳动者在创业的时候,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通过合伙创业、组建公司等方式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业主体。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分流时,许多下岗职工不是等着国家或企业给自己重新分配岗位,而是勇敢地走出去,艰苦创业,不但自己当上了创业者,还带动或帮助同自己一起下岗的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劳动保障部门近年来组织创业培训的实践证明,在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下,一个职工创业一般可以带动五个职工实现就业。
第三,这是着眼鼓励劳动者积极创业提出来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普查,我国每千人拥有的企业数量只有2.5个,比一般发展中国家还少22~27个左右。企业数量少,就业的容量当然也就小。目前,不论是学有所长的大学毕业生,还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年轻打工者,就业时多数都是托亲靠友,希望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很少有人主动地去创业、去办企业。教育部统计表明,2005年自主创业的本科毕业生只占毕业生总数的0.4%。北京作为全国的“人才大本营”,在2006年17.5万名高校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也仅有146人,不到毕业生总数的0.1%。这表明我国新成长劳动力的创业精神还很不适应扩大就业的要求,必须鼓励全社会劳动者,特别是精力旺盛的青年人大胆创业。
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党的十七大报告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政府要从鼓励劳动者创业出发,在税费征收、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要加快制定面向全体城乡创业者的优惠政策,扩大扶持创业的范围。另一方面,要加强就业观念教育。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越来越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劳动者要主动适应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通过劳务派遣、家政服务、承揽大公司的外包业务等多种形式,或实现就业,或组建公司去创业。除了这两个方面之外,党的十七大报告还强调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创业培训是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劳动者的创业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加强创业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努力提高创业培训的成功率。
我国人口多,就业任务重,解决好就业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重大民生问题。扩大就业,不仅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劳动者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更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鼓励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只有这样,我国的就业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