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其实有很多创新创业大赛,知名的创新创业大赛也是不少的。创新创业大赛有很多,但是行业不同,比赛的形式,规则等都是有所不同的。最近在准备的互联网的创新大赛,这是一个面向全国范围内的,面向全社会的赛事,无论是初创公司还是团队,个人都可以参赛,还有相当大的可能会获得融资。我这边是出于为自己的项目融资的目的参赛的,你这边如果参赛的话,还是要明确自己的需求点。
“汇新杯”新兴科技+互联网创新大赛
由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与汇新云平台联合筹办本次大赛,大力发展新兴科技,用科技创新和产业模式的革新来促进行业领域的业升级;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文化艺术、科技公益慈善等前沿新兴科技与互联 网+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同时,通过大赛激发大学生、社会进步 青年、科技人员、科研团体和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 社会创业就业质量,构建公共文化新格局,传递社会公益力量, 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此次大赛还将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公益体系,利用大赛所融合的社会资源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一、大赛范围
全国性大赛,按照华北、华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东北共七个分赛区
二、大赛报名方式
联系组委会,填写报名登记表
电话,一三八二八七五零九九一,李女士
三、赛制
本届大赛采用三级赛制即海选、初赛、分赛区复赛、全国总决赛。
四、参赛项目
新兴科技创新成果专项赛、工业互联网产业模式创新专项赛、科技+文化艺术专项赛、青年创客专项赛、科技+公益慈善专项赛
五、奖金
大赛奖金、投融资对接,媒体资源等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中国创新创业大赛
“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
“i创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
东升杯大学生创业大赛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美国MBA虽然还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最佳理想,不过,客观来说,现在美国MBA的地位并非坚不可摧。
美国MBA霸主位置为何面临挑衅?天道留学为您答疑。获得更多MBA考试咨询点击进入>>>>天道免费咨询顾问 或联系QQ客服: 美国商学院始终在质和量上主宰MBA市场,这是个公认的事实。
然而,跟着MBA名目在北美以外地域开始普遍传布,欧洲和亚洲的商学院现已取得一个真正的机遇,能在这两方面与美国商学院争钱。 一流欧洲商学院的突起来之不易,但它们究竟成功了,在今年《金融时报》的全日制MBA排名中,有两所欧洲商学院进入前五名。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院长迈耶·菲尔博格(Meyer Feldberg)指出:“1989年到2004年间(这15年是他担负院长的任期),我发明了一个变更。我确实认为非美商学院已经成为市场参加者,但这并不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招生部主任罗丝?马丁奈利(Rose Martinelli)表现,欧洲商学院的信用一直增长,已对近来美国的入学申请率有所影响,“拉美(申请者)已对欧洲市场表示出极大的兴致,”她说。 她认为,许多人正回到欧洲“寻根”。
“如果你不能在美国找到职位,而又想到国外工作,那就能够去欧洲。”但她也认为,在美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曲解了众多MBA入学申请者的见解。
“美国曾被人看成是唯一可读商学院的国度,现在这层光环已经消散……我认为美国事个攻读MBA的好地方,但它不是独一的处所。 ” 固然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和伦敦商学院获得了胜利,但在MBA市场的品质方面,美国商学院无疑将在今后多年里占主导位置。
《金融时报》MBA排名前20位的商学院中,只有5所是欧洲商学院。然而就学校数目而言,局势产生了真正的转变。
很难设想,10年后大多数MBA将由美国商学院授予。 两个最明显的新市场是中国和印度。
1997年,中国一位政府官员在美国商学院鉴定机构美国国际管理教育结合会(AACSB)年会上指出,中国10年内需要140万MBA毕业生。然而,中国现在依然只有约150个MBA培训项目,每年有一万名MBA毕业生。
在印度,有6家印度管理学院对年青管理职员进行MBA学位教育。1997年,沃顿、凯洛格和伦敦商学院在印度南部城市海德拉巴设立了印度商学院。
但这些学校每年的MBA毕业生人数甚至远远少于中国。 印度商界领导人目前正在摸索各种方式来吸引北美、亚洲和欧洲的商学院。
兴许欧洲地区的增加潜力更令人吃惊。欧洲高级教育构造的转变,旨在给予大学毕业生适应性强的资历证书。
这就象征着多数欧陆大学供给的内容复杂的4至5年制课程,将拆分为更短期的本科和硕士学位课程。 研究生入学管理委员会(GMAC)特殊工作组负责人丽贝卡?娄兹(Rebecca Loades)称,上述趋势可能会对MBA市场带来重大影响。
该特别工作组是为研讨《博洛尼亚协议》(Bologna Accord)的影响而设立的,《博洛尼亚协定》开启了欧洲再结盟过程。 她估量,一旦这种学制改变在将来多少年内完成,届时就将有100万至250万欧洲人实现学士课程。
假如其中20%的人持续攻读MBA课程,那么对MBA的需要将增添20万至40万。 (如果客观地看一看这些数据,《金融时报》前100位寰球商学院每年共只有2万名MBA毕业生,只占这些需求的10%。)
她以为,大问题是,欧陆商学院是否将用英语授课。“好比,若波兰有家商学院想在国际上竞争,那么该校学生就须要学习一门贸易语言。
但那里会有用英语授课的老师吗?” 现在,许多顶尖美国商学院正从新设置课程,以将学生及招募人员对MBA的需求变化斟酌在内。 在领导能力、人际交往和多文化技能方面,欧洲商学院盘踞传统上风,由于欧洲商学院通常发生自管理培训环境,而非大学学术背景。
如今,即便是最技巧性的商学院,也牢记美国管理学院联合会(AACSB)的倡议。例如,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让学生学习戏剧课程,而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那些想去华尔街工作的人,则正在辅助哈莱姆区的小企业解决难题。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院长罗伯特?乔斯(Robert Joss)正在沉思这个问题。“咱们正在尽力考虑的问题是,在21世纪的职场里,受过良好教导的人将是怎样的?除了常识基本外,我们还能给他们(MBA学生)些什么,而能使他们洞悉本身?”他说,把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合很艰苦,但商学院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光是懂得功效是不够的,你必须把所有功能融合贯通。在全球环境下,你怎么才干把事件做好呢?”斯坦福的解决措施是,在学院内树立出色中央。
该校在3、4年前设破了社会翻新核心,职业测试,这个中心去年推出了本人的刊物《社会立异评论》(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今年还有两家全球治理及引导中央将开端运作。
所有这些中心都是以斯坦福成功的创业中心为范本,该中心把学术研究和实际知知趣结合。为了将信息转达给学生,班级通常采用小组教养的方式,由学术界人士和硅谷企业家执教。
其余商学院的做法将有所不同。 例如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凯南-弗拉格勒(Kenan-Flagler)商学院,新任命的院长史蒂夫?琼斯(Steve Jones)预言,将用同样。
机遇就是国家已经把创新创业定位在国家战略方面,是一个举国之力倾注的巨大国策,是万众一心创新创业的大好时代,国家政策全力扶持,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全国上下一片大好形势。所以这个事情只会成功不会失败。事无巨细,各个细节方面都顺着国策走,一定有希望。各地政策层出不穷,资金扶持、税收减免、人才资助、房租水电、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等等政策遍地开花,如此丰厚的创业后盾和温床,年轻人大有可为,比以前创业痛快多了。成功率大大提升。
挑战就是形式再好,也要避免泡沫,虚的创业也很多,有些没有什么意义的项目不会成活的项目也一窝蜂参与进去,有些没有创业能力和实力的人也进去应付一把,有些不切合实际的扶持创业的项目也在建设。年轻人创新创业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要脚踏实地,避免浮躁,创新创业是实现梦想的有效途径,但是里面水太深,不是一两下热情激情就可以搞定的。年轻人没有社会阅历,没有实践经验,没有市场意识,没有资金实力,没有后台背景,没有一定管理技能战略眼光,这些都是比较被动的,市场是波澜壮阔也凶险无比的。所以要审时度势,创业不可贪大,从小做起,摸着石头过河,用做事的心态去搞,不要妄想意淫,脚踏实地。人是做事的,不是为了私欲而存在的,人做正,事情因果就正!事业就正,福报就正!
海尔转型的案例。
互联网时代,企业经营环境瞬息万变,同时顾客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和“碎片化”的特征。如何快速创新商业模式成为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这种大背景下,海尔以变化拥抱变化,于2005年启动了“人单合一”管理模式改革,经过9年时间,改革已经被证明有效。通过“人单合一”管理模式,海尔最大化地释放了每名员工的工作活力,企业则转化为员工“自我创业”的平台,打造“平台型组织”,并致力于构建“全球商业生态系统”,与顾客变交易关系为交互关系,开放式创新,共同谋求发展与进步,互惠互利,实地践行“无边界企业”原则。
本书作者跟踪调研海尔16年,从管理、薪酬体系、财务系统改革、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9个方面对海尔的“人单合一”管理模式进行了细致且深入的介绍。每家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完全照搬海尔的“人单合一”管理模式不太可能,但秉持开放的心态,海尔“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变革必定能给中国企业提供最佳借鉴意义。
媒体及专家评论如下:张瑞敏先生创立的管理理念与制度,从过去的“休克鱼”、“自主经营体”,到“每人是一个SBU(战略事业单位)”,再到“人单合一”,都成了美国一流管理学院的经典教学案例,同时也是西方企业界与学术界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快速发展的首选教案。本书的精华就在于具体呈现了张瑞敏先生如何将中西合璧的“文化双融”理念与素养,以及他个人多年来学习西方前沿理论、实务与趋势的心得,运用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之中。
——陈明哲,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讲席教授,国际管理学会终身院士暨前主席书中对于海尔自主经营体的运作,以四个象限——顾客价值、自主经营体、日清体系、闭环优化为代表,并以人单合一、人酬合一、单酬合一及知行合一加以联结,可谓十分深刻贴切。书中对海尔著名的人才选拔机制,业绩追踪的日清体系,以及全员管理会计上的创新等,均有仔细说明。
对于自主经营体三级系统的解说,也让读者了解此一模式是如何从下而上地贯彻一体,以及传统管理与支持功能的人员如何融入此一体系当中。书中也详细描述支持自主经营体所需的各种平台,如虚实交互平台,开放式创新平台,以及供应链信息平台等,最后还加上对海尔文化与管理精神的阐述。
综合言之,本书可说是至今对海尔人单合一与自主经营体转型细节解说得最为翔实的书籍,对于中国管理理论的提炼也将有重大贡献。——陈威如,中欧商学院战略学教授、《平台战略》作者曹仰锋博士的《海尔转型:人人都是CEO 》恰逢其时,它不仅为我们全面揭示了海尔人单合一管理模式的变革历程,而且完美地展示了人单合一管理模式所包括的所有内容。
这是一本关于变革管理的经典著作,对那些想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的中国企业领导者而言,更像是一部“战略指导”手册。书中精彩地阐释了“扁平化”、“授权”、“内部创业”、“颠覆式创新”和“领导力”等这些在变革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因此这本书的出版,不仅突破和创新了西方战略管理和组织变革的一些理论,更是对构建中国式管理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和中国管理的全球影响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何刚,《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主编,《财经》杂志执行主编曹仰锋博士自1998 年起,历16 年之久,深入调研,潜心研究海尔的管理变革之路,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严谨的逻辑、饱满的笔触为读者全方位解读了海尔“让每一位员工成为自己的CEO ”的变革历程。同时,开发“隐形冠军成长营”项目,不遗余力地推广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为中国中小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实践倾注了大量智慧和心血,成就斐然,令人钦佩。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言:“21 世纪,中国将与世界分享管理奥秘”,探秘之旅,从本书开始。——徐少春,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金蝶国际软件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海尔在这场变革中发生了太多太多,“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互联网思维”,等等等等,有些令人惊奇,有些令人匪夷所思,有些令人目不暇接。
因此,我要特别感谢仰锋,他及时地写了这本书,我想,所有受惠于海尔的人、喜欢海尔的人、关心海尔的人,包括像我这样研究海尔的人,都会感谢仰锋出了这本书。这本书案例翔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观察与剖析海尔的机会,让我们得以更好地了解海尔所发生的变革与创新。
——周长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战略管理系教授/系主任海尔模式使我能从现实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构建一个开放创新、积极进取的组织,而之前,这些创新的想法更多的时候还停留在管理实验室里,海尔正在实践的“人单合一”管理模式让我们看到了管理和组织的未来。——安德鲁•范德文教授(Andrew Van de Ven),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此书独特新颖之处在于作者将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多层次解读为创业者与创业机会整合之综合体系,即哲学理念体系、孵养平台体系及操作运营体系三个层次,堪称此书画龙点睛之笔!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不是一个单纯的竞争战略,而是一个。
瑞典、德国加强自主创新的主要做法:瑞典被认为是全球最具创新力国家之一,其研发强度、人均发表论文和专利注册数等均处世界领先。
德国在医疗技术、合成材料、电子技术、食品加工等10大研究领域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他们主要做法有:1、构筑完善的创新体系。
瑞典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构建国家、地区和部门3个层面的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特点是经济体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大企业对国家的研发活动影响巨大,大学与企业合作密切。
国家创新系统署是代表瑞典政府构建创新系统的具体执行者,掌握着瑞典5%R&D经费的使用权,起着沟通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瑞典建立了创新体系促进区域发展计划,从2003年起确定了3个项目,项目所在地区将在10年内得到1100万欧元的经费支持,地区也以不低于同等数额的资金匹配,用于创新体系建设。
瑞典还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重点支持信息通信、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与材料技术、交通及办公设备技术等行业建设部门创新体系。德国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三足鼎立的研究开发体系,鼓励创新的法律机制,机构资助与项目资助相结合的创新资助方式,全程跟踪的科研质量保障体系,以及精简高效的项目管理模式等。
2、强化各类创新投入。多年来,瑞典用于R&D的经费一直保持在GDP的3%以上,近几年甚至超过了4%。
在R&D经费中,政府及公共基金会占20%左右。2004年以来瑞典政府制定“创新瑞典”战略,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计划在2005—2008年新增政府研发投入23亿瑞典克朗。
还有80%的经费来自企业投入。瑞典大企业都有较高的研发投入强度,如爱立信研发支出达到销售额的15%~16%。
近年来,德国R&D经费占GDP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高于欧盟国家1.9%左右的平均水平。与瑞典相比,德国政府的R&D投入占比更高一些,大约占到30%以上。
3、制定有效的创新政策。瑞典、德国已经形成了支持创新活动及保护创新成果的一整套政策。
一是实施各种创新计划。如瑞典国家创新系统署的“新一代卓越中心计划”,计划共建设生物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领域中25个新的“卓越中心”,总投资约1.6亿欧元,同时要求企业界、大学和有关机构各投入不少于这一数额的资金,从而使项目建设经费总额达到4.3亿至5.4亿欧元。
2005年德国推出了“顶尖科研资助项目”,计划在2006年至2011年间投入19亿欧元,新建一批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二是创新产品的政府补贴和政府担保。
如从2007年4月1日到2009年12月,瑞典对新购买环保汽车给予1万克朗的补贴,环保汽车进城免收拥堵费,以此刺激环保汽车及其相关领域的创新。德国制定了专门“赫尔梅斯”担保,支持高技术产品的出口。
三是税收政策。如在2007年春季预算中,瑞典政府取消对风险资本征收资本税的项目,鼓励风险资本投向创新性中小企业。
4、提供优质的创新服务。瑞典和德国都有比较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以满足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创新型小企业培育等中介需求,包括有政府背景的公共机构、非盈利性组织,也有完全按商业化运作的纯盈利性中介结构。
服务内容主要涉及三大类:一是成果推广服务。如德国各大学和科研机构均建有技术转让办公室,专职负责科研成果向工业界传播。
二是融资服务。如瑞典国有企业ALMI对新创企业项目前期调研费用给予约2万至4万克朗的无偿补助,企业可以根据项目计划书(仅需要少量的抵押或无抵押)就可从ALMI获得贷款。
三是创新性创业服务。瑞典几乎所有大学都建立了自己的产业孵化基地,其中最著名的是查尔姆斯理工学院以及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孵化基地。
5、培养大规模的创新人才。瑞典和德国一直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其科技人才储备方面始终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瑞典拥有一批世界顶尖的知名学府,每年都有4所大学进入世界前100大学排行榜,良好的人才培育环境使瑞典创新的动力源源不断。瑞典特别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国家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企业也重视员工的知识更新和专业技能培训,使企业不但在技术创新方面,而且在设备更新、自动化生产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智力基础。
德国将人力资源建设作为创新的重要环节,积极调整双元制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内容,加大对国内外顶尖科技人才、年轻科研人员的吸引力。6、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
瑞典创新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独特的文化氛围。瑞典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讲究和谐、平等、团队,尽量不突出个人英雄主义,一切任由天性和本能。
这种文化培养起来的放松心态,让有创新能力的人不带有功利思想,不急于求成,能更加自由地进行科学探索和技术发明。瑞典有一个独特的“工程文化”,这种文化力求将创造发明和生产实践完美结合,创新技术能力与商业化操作同行并进。
德意志民族一贯具有思维严谨、办事认真、遵守纪律、尊重个性、崇尚科学、敢于创新的传统文化精神。德国人不仅一直以“思想家的国度”激励自己,而且坚信传统的创新文化就是德国摆脱自然资源贫乏劣势。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0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