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洽会定于2019年4月18日至22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
展会介绍:
天津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距中国首都北京120公里,市域面积1.19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500万。作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天津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港口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当前,天津迎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重要战略机遇叠加期,开始了新一轮快速时期,正在向建设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的目标阔步前进。
中国·天津投资贸易洽谈会暨PECC博览会(简称津洽会)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经贸展会,已经连续成功举办25届,每届不仅有国内众多省市和企业参展参会,而且吸引了海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经贸机构来津参会。津洽会已经成为各方合作发展的盛会,成为扩大招商引资、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载体,成为走向东北亚乃至世界市场的重要开放窗口。
2019年津洽会定于4月18日至22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由国家商务部、天津市人民政府、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共同主办。本届津洽会以“全方位开放、多领域合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突出开放、创新、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设置京津冀协同发展、国际经贸、招商引资、结构优化、科技进步、创新创业和商品交易等实际功能,展示新成果、大项目、国内外品牌产品和知名民俗商品,努力打造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内外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本届展会总展览面积 6 万平方米,设3100 个国际标准展位,以招商引资、商品交易和人才交流三大板块为重点,设置国际、国内省市、大企业以及进口商品、跨境电商、老字号名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日用消费品、商业地产等众多专业展区。
● 招商引资板块
设在梅江主展馆,分为国际、国内和天津三大部分,具体分为各省市、中央企业、绿色产业、商贸旅游、国际投资、外贸出口、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现代工业、科技创新、城市建设、农业发展、滨海新区、中心城区等展区。为众多境内外参展参会客商开展投融资洽谈、项目招商、技术合作、形象展示等搭建高效便捷的对接平台。
● 商品贸易板块
在梅江主展馆设置有进口商品展区、日用消费品展区、全国特色商品展区、老字号展区、工艺品展区、邮轮游艇展区等,展示展卖品类达到100多个,万余品种。为境内外生产商、采购商、贸易商搭建对接平台,拓展对内对外贸易渠道和合作空间。
● 人才交流板块
在市人力资源促进中心分展馆设人才交流展区,重点开展海内外各类高级人才的交流引进和企业人才招聘等活动。
展会期间,还将举办各类重要会议活动约40场,主要包括各类项目招商、投资推广、政策发布、高层经贸和文化论坛等经贸活动。
我们真诚欢迎各省市和海内外企业共聚盛会,共赢发展!
青岛齐鲁网5月24日讯(记者 李英)第二届国际仿人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暨TRCC第五届全国机器人创意设计大赛的决赛将在2016 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SINOCES)展会现场进行。
届时有来自中、日、韩、俄、美、加等国家在内的100支国内外机器人队伍参加本次大赛。 青岛齐鲁网记者从2016青岛SINOCES组委会获悉,此次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的初赛已于4月28日正式启动,各分区赛也已在全国各地展开, 最终的总决赛将于7月7日至9日在青岛SINOCES展会现场举行。
本届机器人赛事将与奥利匹克竞赛项目相结合,共分为创意设计、舞蹈、球类、体操、田 径、水上竞技、无人机等30个项目。 当前,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融时期,科学技术在广泛交叉和深度融合中不断创新,特别是以信息、生命、纳米、材料等科技为基础的系 统集成创新,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驱动着全球经济发展的未来。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的预测,到2020年,智能机器人的保有量将超过1500万台,产 业规模将达到1.5万亿美元。中国正处于传统制造业向“智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渡时期,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将极大影响着此进程 的推进的速度。
因此,今年4月,工信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将达到10万台,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在系列政策支持及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
2015 年,SINOCES已经成功举办了第一届“青岛-川崎机器人竞技大赛”,为机器人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制作、使用机器人及利用机器人技术进行创意设计、技能展 示和探索交流的综合平台。今年的机器人大赛将以探索机器人教育创新和产业发展模式、发现和培养机器人优秀创新人才为赛事目标,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 新平台建设与国际科教文化合作交流。
(完)。
拥有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高等教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依托,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平台。自“985工程”和“211工程”实施以来,我国一流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对提升我国高等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目前,我国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还不能适应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与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为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步伐,到2020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985工程”、“211工程”等建设项目。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大学科结构调整、人才队伍建设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优化重点学科体系的结构和布局,使更多的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使“985工程”、“211工程”学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和解决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进而使部分高等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部分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知名大学。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具有地方或行业背景的高等学校建设优势重点学科。
第二,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建设资金继续由国家、部门、地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全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等学校要凭借学科优势获得立项。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强化职能部门的管理力度确保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与安全监管。适应绩效管理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考核、评价和竞争淘汰机制,切实提高项目组织实施的科学性。
第三,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一是高等学校的优势学科要面向世界,积极引进境外优秀教材。高等学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二是高等学校要积极吸引更多的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逐步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三是高等学校要积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高等学校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加强合作研究。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3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