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
围绕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列支;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所需资金按现行渠道解决,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
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要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的比例。
继续实施和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相关项目由各有关部门继续加强组织领导,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做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之间的政策衔接。
2009年,中央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各地也要因地制宜开展地方项目,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今后相对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
对参加项目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生活补贴,所需资金按现行资金渠道解决,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各专门项目相关待遇政策的衔接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等有关部门另行研究制定。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要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可按规定享受最高为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三、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创造条件,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企业集中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储备。各地在实施支持困难企业稳定员工队伍的工作中,要引导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更多地保留高校毕业生技术骨干,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可按规定在2009年内给予6个月以内的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困难企业开展在岗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资金补助。
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具体办法由科技、教育、财政等部门研究制定。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期间,其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
聘用期满,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 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鼓励残疾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和创业经营场所安排等扶持政策。
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当地政府规定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
长三角地区发生了两个新变化:
(1)空间扩容:长三角地区由“小长三角”向“大长三角”的扩容,长三角必然要“泛化”,“泛长三角”从学术界的“概念”层面转向政府的操作层面。
(2)功能转型:以《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为标志,形成四大区域功能:
①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地区
②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
③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④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地区
由于上述两个变化,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关系也会发生两个变化。
(1)因为功能转型,长三角地区将在产业、市场、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加强融合、互动发展,技术合作机制的内部深化,合作机制将进入“一体化”机制。正在形成五个方面的一体化。
①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推进长三角地区形成同城效应
②市场发展一体化,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市场
③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一体化,推进长三角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④区域创新体系一体化,推进长三角成为城乡创新型区域
⑤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长三角地区成为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目前,长三角地区:从事务性合作转向政策性对接,从局部性合作转向整体性谋划,从阶段性合格转向制度性安排。
(2)因为空间扩容,长三角地区部分产业要“腾笼换鸟”,向泛长三角地区转移,要求合作机制的外部扩展
在长三角外部,不可能形成“一体化”,合作是最佳的选择。
长三角地区合作机制的上述两个变化产生的重大影响是:“泛长三角合作区域”的形成发展。
合作区域:不改变行政区划,又打破行政区界限的新型区域(第三种区域)。
合作机制:行政机制+市场机制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区域关系和区域经济发展上的具体表现。
这种形势,给安徽带来空间的机遇——产业转移
(1)成本推进型产业转移:加工制造业
(2)资源约束型产业转移:重化工业
(3)出口挤压型产业转移:轻纺工业
(4)结构提升型产业转移:传统产业,一般制造业
(5)总部经济型产业转移:规模扩张的产品,上市公司
(6)产权重组型产业转移:品牌企业
(7)创业者回流型产业转移:打工者创业回乡发展
(8)环境限制型产业转移:传统产业
转移与承接都是企业行为、市场导向,只有利益,没有地界。利益地界都是相对的。而且,在政府主导下,全省整体利益大于企业、行业局部利益,所以,江苏的产业大部分向苏北转移,江苏到安徽投资的,只占在苏北投资的20%。
如何形成相对比较利益?办法只有:发挥比较优势,使转移者从新优势中获利。如何没有这种优势,就要培育优势。
∴安徽的承接方略是:发挥优势,培育优势,强化自身,水到渠成。
产业转移给了安徽一个发展的机会,是机遇,但也是挑战,政府部门不把好关,就有可能引入许多污染型企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增加经济负担,对经济产生负效应。
【安徽发布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安徽省委、省政府日前印发《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其核心内容就是“四大发展目标、十大重点工程、五大保障措施”,简称“调转促”的“4105”行动计划。
即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经济总量扩大、人均指标前移,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施十大重点工程
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攥紧拳头、集中资源,力争到2020年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二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化发展,大力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精细化发展。
四是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五是创新驱动发展工程,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六是民营经济提升工程,放宽市场准入,破解发展难题,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民营经济规模壮大、素质提升。
七是园区转型升级工程,突出集群集聚,注重节约集约,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开发区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
八是县域经济振兴工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做好特色、配套、统筹的文章,打造一批工业强县、经济强县。
九是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持续推进质量安徽建设,推动“安徽制造”向“安徽创造”转变、“安徽品牌”向“中国品牌”升级。
十是人才高地建设工程,以更大的力度招引创新创业人才,激发企业家精神,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强化五大保障措施
即强化项目带动、强化改革创新、强化开放合作、强化环境营造、强化政策支持。
这“四大发展目标、十大重点工程、五大保障措施”,概括起来就是“调转促”的“4105”行动计划,是我省新形势下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总体要求和系统部署,是推动“十三五”发展的前奏和先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引擎和总抓手。
【安徽发布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安徽省委、省政府日前印发《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
其核心内容就是“四大发展目标、十大重点工程、五大保障措施”,简称“调转促”的“4105”行动计划。即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经济总量扩大、人均指标前移,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施十大重点工程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攥紧拳头、集中资源,力争到2020年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二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化发展,大力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精细化发展。四是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五是创新驱动发展工程,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六是民营经济提升工程,放宽市场准入,破解发展难题,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民营经济规模壮大、素质提升。
七是园区转型升级工程,突出集群集聚,注重节约集约,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开发区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八是县域经济振兴工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做好特色、配套、统筹的文章,打造一批工业强县、经济强县。
九是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持续推进质量安徽建设,推动“安徽制造”向“安徽创造”转变、“安徽品牌”向“中国品牌”升级。十是人才高地建设工程,以更大的力度招引创新创业人才,激发企业家精神,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强化五大保障措施即强化项目带动、强化改革创新、强化开放合作、强化环境营造、强化政策支持。这“四大发展目标、十大重点工程、五大保障措施”,概括起来就是“调转促”的“4105”行动计划,是我省新形势下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总体要求和系统部署,是推动“十三五”发展的前奏和先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引擎和总抓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