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没有哪个地方像温州一样,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一次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也没有哪一个地方像温州一样,有那么多人分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温州在较长的时间里受姓“资”姓“社”、姓“公”姓“私”争论的困扰,但温州市的领导高瞻远瞩,认定发展是硬道理,终于迎来了艳阳天。 何谓“温州人精神”?经济学家钟朋荣曾将“温州人精神”概括为四句话,即: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温州人的“靠自己”确实是很有特色的“靠自己”,他们可以说是 “大丈夫能屈能伸”。 更重要的是一些人家不敢做的事,温州人却敢做,因为他们的政治“嗅觉”和经济“嗅觉”往往比别人灵。
就是凭着这顽强的“靠自己”,他们中的许多人远离故土,寻找自己的落脚点。据不完全统计,在海外的温州人有40万;在国内创业的则有160万,占了温州全市常住人口的近1/4。
温州市委书记李强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谁都知道今天的温州是中国“小老板”最多的地方之一,在一些人的眼里,温州几乎成了财富的代名词。然而,温州最出名、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温州人。
因为他们是温州奇迹当之无愧的创造者。具体来说,温州人精神主要有这么几点: 一是敢闯敢冒敢试,敢吃第一口螃蟹,由此创造了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
前些年,不少媒体广泛报道过的温州人胆大包“天”、胆大包“ 海”、胆大包“地”,从一个侧面凸现了温州人敢为人先的精神。 二是恋乡不恋土,走南闯北筑码头、打天下。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市场。温州货、温州街、温州人在全国遍地开花,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
三是不断进取,永不言败。温州的许多老板、企业家出身于修鞋匠、裁缝、供销员,吃苦耐劳精神和进取心都很强。
这使得他们能义无返顾地打拼天下。 四是自主意识强,善于创新。
比如,温州可利用的资源非常少,但温州人的创造精神能够“无中生有”。 温州的水头镇、郭溪镇,没有什么畜牧业,却成为全国最大的皮革生产基地;龙港镇、宜山镇不产棉花,纺织企业也没有,却成为再生布的生产基地;温州没有汽车生产企业,过去也没有摩托车生产企业,塘下镇却成为全国四大汽摩配生产和销售 基地。
这被称为温州发展中的“零资源现象”。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近年来,在全国对温州的一片赞扬声中,温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当地的经济学家大多保持着很冷静的头脑。温州市委书记李强指出,温州人在光环之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比如说温州人“人人想当老板”的自我性很强,有竞争意识,但有时缺乏合作、协作和甘当配角的精神;温州人很精明、很务实,但有时往往偏重于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眼光;温州人重人情,亲和力强,但有时规则意识不够。 温州本土经济学家马津龙认为,温州人的冒险、创新等精神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但温州人精神需要被破解,需要赋予新的内涵。因为温州人精神是特定历史阶段有效的一种商业文化精神,不具备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所以我们必须警惕,事过境迁以后,温州人精神可能会显现出负面效应。 因为任何事物一旦成了思维定势,造成路径依赖,原先很多的惯性选择就会约束后来的选择。
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统计,目前在全国各地闯荡的百万温州人,创办企业3万多家,个体工商户37万户,在天南地北建起了40多万个销售网点,构筑了庞大的市场网络。 温州人累计投资1000亿元以上,投资超亿的企业就有近50家,年销售在1600亿元左右,实现年工业产值1000多亿,创造了600多亿元的GDP,相当于在温州之外再造了一个温州。
更为重要的是,温州人精神如今已成为一种品牌和经济文化现象,经过温州人的大流动,已渗透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每一个角落,正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尽管温州人精神中还有不足的成分,但人们深信,永不安分、永不言败的温州人,一定会在新的起点上,赋予温州人精神新的内涵和精髓,使温州人精神发扬光大。
因为温州人多地少 无法从事农业 只能转向商业求出路 ———创业,温州人自谋出路解决温饱。
民生大于天,支持群众首创,勤劳致富催生市场经济萌芽 温州民间的自发创业,实为环境所迫。 “七山二水一分田”,浙江超过1/3欠发达乡镇在温州。
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民生艰难的岁月,温州人躁动了。 “为了有口饭吃,几乎家家都在搞经济。”
曾任温州市体改委主任、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教授马津龙回忆。温州人被“逼”走南闯北,“千辛万苦来创业、千方百计搞经营、千家万户搞生产、千山万水找市场”,是艰难创业的真实写照。
当裁缝、做皮鞋、搞运输……1982年,温州出现创业小高潮,当地个体工商企业超过10万,约占全国总数的1/10;30万经销员奔波于各地,成为让国营企业头疼不已的“蝗虫大军”。 1981年,乐清县柳市镇出现了电器大王胡金林、矿灯大王程步青、螺丝大王刘大源、胶木大王陈银松、旧货大王王迈仟、目录大王叶建华、线圈大王郑祥青、翻砂大王吴师濂八个创业能手,以及大小电器作坊300余个。
“电器大王”胡金林,年营业额达到120万元,当时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大约只有60元! 有人眼红了:“赚钱这么多,肯定是资本主义!” 寒流骤然来袭——— 1982年初,上级发出“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要以“投机倒把罪”抓捕一批人。 “八大王”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
30多人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进驻柳市镇。在被约谈的第二天清早,胡金林主动找到工作组,带去6万元,算是补缴了17个月的税款,以为“这样总可以过关了”。
但两个多月后,胡金林遭到通缉,罪名是“严重扰乱经济秩序”。一时间“八大王”要么被捕入狱,要么逃离家乡。
“八大王”被专了政,温州人都丢了魂。人人自危、工厂关门。
柳市当年工业产值比上年下降了7000万元,温州市工业1980年增速为31。5%,到1982年却为-1。
7%! 此时,时任温州市委书记袁芳烈却懵了———按理说,资本主义歪风被重拳刹住了,社会主义经济理应迅猛增长,但统计出来的数据为何如此出人意料? 带着疑惑,袁芳烈到很多地方调研。 看到温州几乎成为死城,袁芳烈陷入困惑:这一切真是对的吗?如果是对的,为什么民众都不拥护? “八大王”抓错了!袁芳烈意识到。
但应该怎么办? “民生大于天。百姓创业没有错,不能再把人民往穷困的道路上推!再说,中央并没有改变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也没有宣布所有个体经营属于非法。
改革开放的主流没有变!” 1982年12月,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代表大会。会议提出:专业户、重点户是农村生产力的先进代表,应当给予鼓励与支持,并出台“五个允许”、“五个支持”的政策。
关闭的作坊陆续开张,温州逐渐恢复了生气。 1983年,温州形成了纽扣市场等十大商品产销基地和专业市场。
1984年,中央下发一号文件,提倡农村发展商品经济,搞活流通———民间创业行为得到肯定。 温州人的激情再度喷发,以家庭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迅速崛起。
1985年,《解放日报》头版刊登报道———《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温州模式”首次见诸报端。 “创业是人对自身发展的渴望。
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温州充分尊重了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把它发挥出来。”
马津龙认为,“这是温州的制度创新,先于全国一步。” 实际上,温州的创业环境不仅是被“逼”出来的,也是“放”出来的。
1978年至上世纪80年代初,面对外界的批评,温州市政府实事求是,甚至召集了学者开会商量如何保护创业热情。 于是有了“股份合作”(集体)这一新生事物。
1982年,温州首家股份合作企业苍南毛纺厂成立。中小企业相继注册为股份合作制,带上了集体经济的“红帽子”。
当时国家尚未颁布相关条例和法规,温州的举动备受关注。但务实的温州人说,“我们在外部争论中出名,在内部不争论中发展”。
1989年至1991年,中南海派人三下温州,对温州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调查,认定“温州模式”不是资本主义模式。 “如果没有当年政府正视民间的创业呼声,顶住各方巨大压力,哪有今天的繁荣!”不少温州人感叹。
创业上先人一步,温州开始了由贫穷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 从“严”到“松”创业需要服务与引导 ———每一寸土地都有铜板在跳动,每一根发丝都有商业思维在跃动,政府的职能,就是创造环境,简化程序,效能服务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基本路线要坚持100年不动摇。 ” 。
要补的很重要一课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着力于强基补钙、强身健骨。
温州模式要与时俱进,将市场经济的圣地变成民营经济的热土,将草根成长的摇篮变成企业创业的乐园,将游牧式的放开变成包容天下的开放,将重商文化变成商业文明的典范。”这是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在昨天举行的“温州民营企业高峰论坛”上所提出的观点。
此次在温州举行的名为“聚焦温州民营企业发展与第三次跨越”民营企业高峰论坛,由温州市工商局和温州民营企业协会主办,中国社科院专家、温州著名民营企业家等济济一堂,围绕再看“温州模式”的论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进一步激发了温州民企的动力和活力。 温州经济到底怎么了? 温州这个改革创新的领跑者正在受制于要素瓶颈的全面制约,GDP增速已经连续几年在浙江省排名靠后,2003年间甚至一度排名全省倒数第一,这与1978年至2002年的24年间温州GDP增长速度一直处在全国的前列,平均每年增长15.4%的鼎盛时期形成强烈反差。
然而,一系列数据又证实了温州经济在本土之外发展迅猛。不算温州本地,仅以在全国各地创业的温州人来统计,就有160万!他们创办企业3万多家,总资产超亿元的企业近50家,个体工商户37万户,年销售收入达1600亿元。
也就是说,温州全市有五分之一的人在温州以外的市场经商,人数超过了温州市辖的五个县(区)的人口总和。此外,还有数十万温州大军在国外经商,足迹遍布全球。
可以说,温州人在本土之外再造了“多个温州”。 温州究竟给中国提供了什么?温州经济到底是什么经济?温州经济又如何引领中国民企和谐发展?所有关于模式的分析都是在给自己设定概念,温州人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恰恰是打破一切陈规,与时俱进,创新适应,温州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一直没有模式化。
把温州经济与温州人经济等同起来,用温州人经济的特色掩盖了温州经济的分析,是我们在温州模式研究上的一大误区,也是我们温州人难以在温州创新的一大思维障碍。会上,郑宇民指出研究温州经济和温州模式首先要把“温州经济”与“温州人经济”的异同弄清楚。
再看温州模式 如何实现跨越 温州民营企业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和谐生存?温州人经济如何反哺温州经济?温州经济如何实现第三次跨越?新形势下,重新探讨这些课题、再看温州模式,十分迫切而重要。此次高峰论坛给出了启示:必需从四个方面加以突破,再造“新温州模式”: 要强基补钙,立足本土经济,把圣地变成热土。
温州经济缺点是肉多骨头细,少稳定性,本土经济附着力不强。要补的很重要一课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着力于强基补钙、强身健骨。
在原本轻型工业为主引擎的马车上再套上外向型、重工型、临港型的马力,用一、二、三产业轻重布置的“三驾马车”来注入温州经济,成为新的增援,让温州经济在新一轮的改革发展中跑得更快、跑得更稳。 要积极有为,构建和谐生态,把摇篮变成乐园。
在高位发展的新阶段,温州经济所遇到的生产要素瓶颈、综合承载能力制约、区位条件限制、产业结构低散,企业无法解决,无法克服,恰恰需要政府强力有为。经济的转型、和谐社会的构建,政府有义务为温州营造良好的和谐生态。
要努力打造阳光型政府,努力克服重人情轻规则、办事找关系等不良风气,树立透明、法治、公开、公正的行政理念,推行“零关系”“零利益”“零距离”办事制度,在行政效率上也要创造一个温州速度。 要全面融入,实现创新体制,把活力放开变成魅力开放。
温州要用开放的姿态,推进领域的开放、产业的开放、人才的开放,努力实现产业对接、资本对流、借梯登高;要用融合的理念,促进本土经济与外包经济“融合”、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结合”和多元文化“和合”,使内源经济和外源经济相得益彰;要形成体内的机制,改善宏观环境,搞好建设规划,制定游戏规则,加快培育发展地方性的资本市场,规范回流温州集在民间的游资,把体外的游资变成体内循环的经济血液。 要与时俱进,强化使命意识,把重商文化变成文明典范。
“温州模式”最重要和最宝贵的,是温州人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要大力弘扬温州人精神,进一步发挥文化力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提升温州文化品位。使温州不仅有浓厚的商气,轻盈的秀气,还要有高雅的文气。
要进一步提升温州的重商文化,把家族的内聚力转化成企业的凝聚力,把企业的价值观转化为员工内心的信念,把温商的市场精明转化为社会经济的和谐智慧,把温州精神上升为商业文明的典范。
区级重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可补助50万元、被认定为国家级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可补助50万元、被认定为国家级专利示范(试点)企业可补助30万元……昨天,记者从瓯海区科技局获悉,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发展资金实施细则(试行)(简称发展资金)出台,每年我市将投入2000多万元,对入孵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扶持,加速培育创新型企业,为温州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温州市大学科技园是浙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的大学科技园,该产业园区孵化器于2012年开园,坐落于瓯海经济开发区东方路38号,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重点鼓励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激光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设计、广告策划、物联网应用等现代服务业。孵化器内现有在孵科技企业60多家,建有企业孵化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大院名校温州联合研究院、公共服务中心、科技成果展示中心、创业人才公寓等六个功能区以及食堂、休闲中心、超市等配套设施。
“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孵化科技初期企业,将孵化器打造成为我市培育新兴产业新苗圃。”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器有关负责人叶衍晓说,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孵化器搭建公共平台、设立种子资金、项目补助、奖励补助、企业孵化服务、科技金融、产业园区保障等方面,确保为入园企业和人才提供良好产业地产环境。
文章出处:。
活 动 概 况
活动主题:文化温州,创意瓯越
主办单位:温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
协办单位:温州市科技局、温州市信息办、温州市旅游局、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服装商贸委员会、温州市民营企业发展促进会、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温州市品牌协会、温州市广告协会、温州市信息技术产业协会、温州市会展协会、温州市风景名胜协会、温州市动画漫画协会、温州市摄影行业协会、温州市鹿城区企业联合会、温州市瓯海区企业联合会、温州市印刷行业协会温州市家具商会、温州市文教体育用品商会、温州浙商管理咨询研究院
承办单位: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浙江奥美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温州市创意产业协会(筹)
特别支持媒体:《亚洲标识》《优视联众》《乡土领航者》《so+城市百事通》《温州家居》
活动时间:2008年9月5日-2008年9月7日
活动地点:温州国际会展中心
展览规模:1000个标准展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6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