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已经是一个过时的词语了,谁现在还在提这个词?
1. 高校的半吊子老师,自己当年找不到好的工作,舍不得吃苦跑到学校去当老师,然后各种指点江山,这叫误人子弟。搞个什么创业大赛也是笑死个人,各种老掉牙的idea挂在口头,他们自己练社会工作经验都没有,怎么谈创业?当然高校里也有牛逼的老师,要么学术牛逼,他们不会和你谈创业。要么在外边干过很久的工作,当过领导,来当老师;还有一类是早早实现财务自由。这三类人都不会来搞什么互联网+,因为这个词早过时了。
2. ZF官员,不予置评。
为什么我说这个词语过时了,你去看一看现在的风险投资的热门领域是什么,也就是所谓的风口。
1、人工智能(AI),炒了很多年,今年特别火
2、共享经济,现在处于红海状态,可以看做互联网+的延续
3、区块链技术
4、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开始迈向成熟,而且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5、Fintech,阿里巴巴早已不称自己是在搞互联网金融,而是抄了国外一个词,叫金融科技公司。
创业大赛的评委水平太低,大学生就算在比赛得了冠军又怎样,方向都错了。
要搞创业大赛,还得去请天使投资人,PE,VC,至少在这些公司待过的人,不然就是过家家。
因为现在的就业压力太大,社会上的工作机会太少,无法满足需求,只能通过鼓励大学生创业去消化剩余的劳动力。
爱因斯坦说,“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几乎概括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它推动技术进步,它甚至是知识的源泉”。 以创业带动就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从毕业年度起可享受三年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
其中,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创业的,可向所在高校申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离校后创业的,可凭毕业证书直接向创业地县以上人社部门申请核发《就业失业登记证》,作为享受政策的凭证。 大学生创业要注意: 1、细致准备必不可少 创业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涉及融资、选项、选址、营销等诸多方面,因此在职人员创业前,一定要进行细致的准备。
通过各种渠道增强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为创业开一个好头;撰写一份详细的商业策划书,包括市场机会评估、盈利模式分析、开业危机应对等,并摸清市场情况,知己知彼,打有准备之仗。 2、尽量用足相关政策 政府部门有很多鼓励创业的政策,是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和支持,创业时一定要注意“用足”这些政策,如免税优惠、在某地注册企业可享受比其他地区更优惠的税率等。
这些政策可大大减少创业初期的成本,使创业风险大为降低。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
支持、扶持、鼓励。
教办[2010]3号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部属各高等学校,各国家大学科技园: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
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为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1.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
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3.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
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高校要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或相应的研究机构。
4.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高等学校要把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成果有机结合,积极创造条件对创新创业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5.建立质量检测跟踪体系。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要建立在校和离校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收集反馈信息,建立数据库,把未来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反馈指导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体系。
6.加强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教育部成立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加强对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组织编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经验材料汇编和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调研活动,总结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成果。
逐步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形成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思路,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二、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打造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7.全面建设创业基地。
教育部会同科技部,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主要依托,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并制定出台相关认定办法。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多种形式建立省级大学生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同时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推动本地区有关地市、高等学校、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并按其类别、规模和孵化效果,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示范作用。
8.明确创业基地功能定位。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是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主要任务是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创业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
9.规范创业基地管理。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主体,要把基地建设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确定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强与依托学校和有关部门的联动,共同开展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实践。
有关高等。
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创业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的一种选择。
在我国社会主业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的今天,择业、就业与创业是当前大学生都会遇到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所有高校都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处理得好,使大学毕业生能够顺利地实现就业或创业,可以增加社会的稳定因素,使大学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还有利于高校保持稳定的生源,促使高校良性发展,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水平。
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个人有个人的想法。有人认为年轻人有闯劲,点子多,要敢于拼闯,有了好的想法,就应该抓住时机进行创业,因为从目前形势来看,自主创业是更好的就业。
有人觉得有关政策和社会舆论还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成长,而且没有一定的技术背景,在创业之初就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有人认为无论大学生创业有无必要,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设计大赛都是有益的,因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形成一种浓厚的创业氛围,带动一批人为将来自己创业作准备。
一: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学的创业能力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个创业能力很强的大学毕业生不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就业压力,相反还能通过自主创业活动来增加就业岗位,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为此,国家各级党政部门,纷纷把“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化解当前社会就业难的主要政策之一。二: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把自己的兴趣与职业紧密结合,做自己最感兴趣、最愿意做和自己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
当前社会鼓励大学生创业,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其创业的主要原动力则在于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有利于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创业动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各行各业的创业者。四: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创业与创业实践,大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自身就业心态,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
也只有这样,大学生创业才能成功。对于一个能自我学习,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与财务,善于拓展人脉关系,并能够主动调适工作心态,积极适应社会的大学生,其就业将不存在任何问题。
1. 弘扬文化,营造氛围;
2. 搭建平台,服务企业;
3. 创新方式,促进改革。
4. 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是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共同指导举办的一项以"科技创新,成就大业"为主题的全国性创业比赛。
5. 大赛已成功举办四届,是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和全国工商联共同指导举办的国内规格最高的创新创业赛事。
6. 大赛秉承"政府主导、公益支持、市场机制"的模式,既有效发挥了政府的统筹引导能力,又最大化聚合激发了市场活力 。
7.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聚集和整合各种创新创业资源,引导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创新创业,搭建服务创新创业的平台,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的热情,掀起创新创业的热潮,打造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和行为,不仅受制于自身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能力等主体因素的影响,还与特定的政治、法律与政策、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与教育等外部制度因素密不可分。
针对这些影响机制,需要树立整体性治理的战略思维,构建个人、高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的创业支持体系,以使大学生勇于创业、乐于创业、成功创业。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治理 大学生作为自主创业的“生力军”,有扎实的知识“资本”,有敢想敢干的创业激情。
但是他们还远没有形成自觉、理性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行动。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并据此采取治理之策,对于创造性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和自主创业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数量呈逐年递增的态势,这一方面为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也对我们的就业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业工作部门积极谋划,大力创造就业岗位,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
其中,“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成为首选举措。 创业,不仅是提高高校毕业生个人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更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
要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越来越受到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各界的重视,各地也陆续出台了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各项激励政策。
但是,“自主创业”却并未成为大学毕业生们“首要选择“。据权威教育数据咨询研究公司麦可思公布,从2008届至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1.2%、1.5%、1.6%、2%。
虽然这个比例在逐渐上升,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接近20%-30%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相去甚远, 二、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人的行为不是发生在真空环境中,而是镶嵌于一定的制度环境之中。所以,行为的选择,并不具有理性选择理论所言的获得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完全自主性,而是在既定的激励--约束条件下,受规范和价值引导的非完全自主性行为。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和行为,不仅受制于自身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者拥有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等主体因素的影响,还与特定的政治、经济、法律与政策、社会文化、科技与教育等外部制度环境因素密不可分。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激励—约束条件。
1.创业的政治、法律与政策环境。为了鼓励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比如;免征登记类和管理类的行政事业收费,提供免息的小额贷款和担保,提供创业基金,创业孵化基地等等。这些扶持政策的出台,不仅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而且也激发了大学生们的创业热情,从而会导致有效创业行为的发生。
2.创业的经济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总体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这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十分利好的因素。
不仅如此,作为一个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还酝酿了无数的创业机会。3.创业的科技与教育环境。
大学生的就业模式已由分配制变成了自主择业,但就业模式的变化并没有及时唤起教学内容的改变。高校没有很好的将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大部分学校仍停留在就业教育的阶段,很少有学校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创业教育。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体性因素。在创业意愿方面,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已基本树立了创业意识,但从观念上、行动上真正理解创业的非常少。
现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较强的依赖性,创业意识不强,大多数毕业生只选择就业,而不选择自主创业。在创业的知识储备上,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较为丰富,但知识结构不完善,理性分析的能力较差。
高校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过分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视其它方面的知识。校内系与系之间缺乏交流,校与校交流就更少。
但自主创业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专业才能,而且要求学生具备法律、融资、管理、社交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对创业的理解也并不尽如人意。
一部分大学生创业者因为曾经参加过一定的创业实践或创业大赛等活动,就认为已经理解和参与了创业,从而在毕业后盲目的开展自主创业行动,致使自身备受打击;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只有具有高科技项目、高资本储备才能进行创业。 三、协同治理,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 针对以上分析,需要树立整体性治理的战略思维,构建个人、高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的创业支持体系,使大学生勇于创业、乐于创业、成功创业。
(一)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创新观念,积极培养创业意识。
心理。
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整合创新创业要素,搭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平台,引导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一)提升创新创业水平。通过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创业团队和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高成长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源头企业,提升新时期创新创业水平。
(二)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精神,吸纳优秀创新创业人才,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氛围,在全社会掀起创新创业的高潮,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探索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充分利用电视、新媒体等互动方式,宣传创新创业人物,树立创新创业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四)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利用市场机制,聚集各种创新资源,吸纳包括银行、创业投资机构在内的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入,为创新创业团队和企业搭建融资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0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