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高创新创业意识 很多大学生往往不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这是因为大学前的教育告诉他们课堂上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课本学习比社会活动更重要。
生活中处处有新知,大学生作为“七八点钟的太阳”,应该在老师教学的第一课堂之外,积极开辟自己的第二课堂。只有首先有了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大学生们才会在课余思考实践的问题,才能投身到课余实践中来。
课余实践的机会多了,才能结合理论产生创新思维,再利用创新思维指导实践,实现“意识到实践,实践到意识,意识再到实践”往复循环的认识飞跃[1]。 2 参加实践活动提高素养 有了创新创业意识之后,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个类型的实践活动,为自己创新创业积累经验材料。
有效的实践活动主要有四种: (1)科研训练:在导师帮助下进行科研训练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实验室和科研资源,引导自身对于科学前沿的认识,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2)学科竞赛:主动参加学校或者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科相关竞赛(软件设计竞赛、智能车设计比赛等)能极大的提高快速学习能力,并检验自身时间管理和项目安排的能力。
(3)素质教育:多参加读书会,借阅专业以外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参加文艺体育活动,参加辩论队或演讲比赛,锻炼口才;培养一个人文的兴趣爱好,例如绘画、摄影、徒步等。 (4)实习培养:积极参加校外兼职活动,锻炼职业技能,了解盈利链的整个运作;参与产业基地或者公司实习,在拓展社会资源的同时摸清公司的基本运营流程[2]。
3 选择合适的创业实践方向 有了创新创业意识,广泛参与实践活动之后,学生会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兴趣和短板有充分认识。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优势,选择创新创业相关的方向。
在确定方向之后,深入了解相关方向的理论知识,钻研相关方向的实践活动。例如对编程有兴趣的学生,可参加多个软件编程项目组,边完成项目边巩固编程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学科前沿知识有热情的大学生,可积极联系导师,争取进入实验室的机会,学习实验方法和科研技巧等。
合理安排好校内学习和课余钻研的时间,在项目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一个方向上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就可以准备自己创新创业的课题了。
4 组建创新创业学生团队 现代社会已经脱离了单打独斗,团队合作对于创新创业来说是必要的前提。团队初期组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兴趣组合式。
要求每一个组员对同一个课题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样保证了团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团员的寻找可以在校内相关社团展开,也可以在网上论坛和社交部落上寻找。
2.零件拼凑式。这需要组团人对整个课题有初步的规划,按照初期的计划表根据需求找到相关优势的人才。
例如一个卖产品的项目,需要研发产品的人和营销产品的人,这两类要求可以分开来找。3.导师推荐制。
如果课题由具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可以让他充当组团人来组织整个团队,因为他有相关项目经验,知道什么样的团队能成功。 在创新创业实践的前期要找好自己在团队内的角色。
团队的队长需要具备责任心、耐心,还要有可以作为全队榜样的干劲和斗志,副队长需要协调好组员之间的关系,普通组员各司其职,该出力的时候不要扯全队后腿,负责撰写报告的组员要紧跟项目进展。 5 在项目中锻炼职业技能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项目的机会锻炼自身,发展职业技能。
大学生一般都是通过尝试不同的实践活动最终确认创新创业实践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又经过长期的理论准备和反复实践,不妨利用这个方向上的积累优势给自己择业增加筹码。例如以科研为目标的同学,要在项目中锻炼好自己的科学精神,打好理论基础,学会写合格的研究文献;参加软件硬件项目的同学,可总结自己在项目中的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和项目开发水平,缩短就业时的实习期;在项目中负责营销和对外联系的同学,要总结好自己项目管理和对外公关的经验,为将来从事同类型的工作打下基础。
上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思路希望能够给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和指导教师以启示,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工作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自身将来的发展拓展了道路。当前,国家正在推进整个社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作为排头兵的大学生更有责任和义务去主动提高自己创新创业的能力。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科技创新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加快科技创新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加快科技创新还要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
一方面要瞄准国际技术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研究,掌握关键和核心技术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取得原创性突破;
另一方面又要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我国创新产业跃上国际竞争的新制高点,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大学的知识、人才密集和创新环境的优势,结合社会的资金、管理与市场需求,作为国家重要的科学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养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成立与开始建设的时间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不同、所依托的学校性质与实力不同等原因,我国大学科技园虽然功能定位基本一致,但发展模式却呈现出“一校一园”、“多校一园”和“区校共建”等多种多样的局面。
此外,以深圳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虚拟大学科技园模式也逐渐兴起。该模式整合了大学的教育科技资源和当地的经济资源,在人才培养成果转让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等领域发挥作用,并提升了更大的技术空间。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十一五”以来,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校师生创业的重要基地。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已累计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家,涵盖了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4所高校。
您可能感兴趣的研究:
视频会议系统企业研究院建设模式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福利彩票婚纱礼服律师事务所信息化电视剧公共关系服务信息安全体育彩票精品酒店电子政务眼镜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截至2010年底,国家大学科技园现有可自主支配面积814.5万平方米,入驻在孵企业6617家,累计毕业企业4364家。2010年,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转化科技成果4606项,在孵企业申请专利5603项,其中发明专利2333项。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预计,到2015年,全国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200家,三级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100家,园区可自主支配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依托专业服务机构总数达到1000家,在孵企业8000家。“十二五”期间,园区累计毕业企业5000家,服务企业10万家,转化科技成果10000项,培育创新创业人才10万人,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80家,培育学生科技创业企业3000家。
尽管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迅速,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家大学科技园在经营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表现出尚不能完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中的知识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够通畅等诸多问题,因此严重制约了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走向市场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前瞻产业研究院大学科技园产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问题”的改善与克服仅依赖大学科技园自身力量显然力不从心,必须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促进科技园区孵化功能的完善和升级,政府、共建高校院所和企业要从国家创新战略高度出发,结合总体发展规划,明确各自职能,精诚合作,才能将各方的优势充分发挥,形成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因此,尽快创建与完善利益共享、互促多赢的新型产学研自平衡机制是最为迫切的应对之策。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科技创新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加快科技创新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通过深化改革,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加快科技创新还要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
一方面要瞄准国际技术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研究,掌握关键和核心技术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取得原创性突破; 另一方面又要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我国创新产业跃上国际竞争的新制高点,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8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