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就业难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压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情况下,以自主创业为主导的自我聘用的就业模式,成为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新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就业指导的新导向。同时,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1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1.1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普遍较差 由于高职院校生源情况,导致高职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能把专业知识学扎实就需要花费其很多时间和精力,就谈不上开展学术研究,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笔者所在学院的学生参加近两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重庆赛区比赛,是全市三十多所高职院校中获奖奖项最高,数量最多的,但高职院校普遍获奖较少,等次较低,总体而言,比起本科院校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显示高职院校创新和创业能力普遍较差。
1.2高职院校学生创业人数较少,且成功率低 根据笔者所在学院所做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问题的问卷调查统计,毕业生有创业意向的占到15.2%,但远低于39.5%的全国平均水平。高职学生创业兴趣不是很高,勇于创业的人数就更少,据笔者了解,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及其微少。
2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2.1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滞后 虽然创新创业教育十分重要,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比较晚,比国外发达国家起步晚了十余年。而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近两年才开始,而目前开展的创业教育普遍是以开展第二课堂的“创业计划大赛”为主,很少有高职院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的第一课堂中。
笔者所在的学院虽然已经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院统一的选修课中,但尚未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中,也没有“全过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另一方面师资匮乏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几乎没有专门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
2.2缺乏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高职院校为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但是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活动较少,笔者所在的学院每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60余项,但每年仅有三项涉及到创新创业的活动,但参加活动的人数比其它活动相比较少,而且作品质量较本科院校较低,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属于“精英教育”,尚未融人普通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学校没有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创新创业氛围,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很难在校园活动中培养和加强。
3对策探讨 3.1改变教育价值观,培养社会需要的学生。 首先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
由于思想认识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尚未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中,没有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学生创新创业的机制和体制。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目前国家和社会需要创新创业的人才,高校就有义务和责任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基于这种教育价值观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并加以实施,才能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主阵地建设 一是构建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体系。要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各专业培养计划,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校期间的“全过程”教育,要求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全部贯穿创新创业教育。 二是要加强实践课程。
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学生走入企业和企业进入学校”等活动,经常邀请成功企业家深入学校开展创新创业讲座,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利用“顶岗实习”阶段,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如何开办企业,如何管理企业等企业运作过程,融入企业文化,为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打下基础。
三是加强师资建设。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有爱心、讲奉献的师资团队。
学校在引进师资的时候应适当引进一些这方面的教师,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科学研究,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创业实践,打造一支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 3.3加强第二课堂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作用 第二课堂教育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补充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前,高职院校第一课堂尚未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下,第二课堂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是加强学术科技类学生社团的建设。学术科技类社团具有较强学术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术氛同的营造。
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有学术科技类社团3个,参加学生数百人,在每年的“科技活动周”、“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中表现逐年增好,取得较好成绩。加强此类社团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是推动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创业园是学校开展的全真环境下的创业园区,学生能够在开办自己的实体公司中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但高职院校普遍没有创业园。
创业园不仅是学校创业实践基地,而且可以通过创业园作为平台进行经验交流与创业能力指导,可以聘请校内。
创业教育及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应该纳入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而且应该作为时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目标之一。
文章阐述了创业教育的本质涵义以及如何实现创业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本质;途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新的教育概念,并要求高等学校将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同时要求将它提高到与高校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从本质上说,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高等学校必须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将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一、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创业是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而以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宗旨的创业教育其本质在于它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它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现阶段,高等学校通过课程教学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是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重要举措。 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而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大学生的过程。
因此,要从观念上改变为创业而进行的创业教育,而要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校的各方面教育中并贯穿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之中。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面对大学生就业和再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加强,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对学生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他们不仅应当具备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品德修养以及积极心态等基本能力和素质。
毫无疑问,这些内容是建立在拥有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但不少内容通过接受单一的课堂教育是无法得到的,需要教育体系的深化改革。而目前我们所倡导的创业创新精神以及就业指导有些过于急功近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自小养成的根深蒂固的“好好学生万事成”的思想。
我们只有从根本入手,改变学生观念,注重对文理科学学生进行“逆向”改造,使其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才能使其在社会上游刃有余,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既然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那么就必须将这种观念根植于高等学校的教育思想中并在实践中指导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1)要从学生入学起培养其创业、创新思想。大学时代是一个人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就业观的重要时期。
我们在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时,要使其充分认识到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其产生强烈的就业压力感,这样一来,压力感就会带动并促使创业、创新思想在其头脑中的形成,让学生从客观上认识创新思想的重要性。同时,要将创业、创新思想认识贯穿整个大学生四年,不要让学生感觉提倡创业精神是一时的冲动;(2)要使学生的创业、创新思想在实践中得以充实。
思想在观念形态的时候,仍然只是一种思想,只有将这一思想观念具体化以后,思想观念的作用便会凸现出来。我们商学院的学生基本上每年要搞一次创业设计大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为了较好的完成任务,他们通过图书馆和上网掌握了部分权威的市场状况和市场调查数据,将此与课堂上的书本知识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他们为了使自己设计的企划书科学、可行,还对饭店、酒吧、相关市场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以取得大量的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任何书本上都学不到的知识,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的宝贵财富。凡是参加过类似活动的学生都认识到,如今的社会只是掌握书本知识是绝对不行的,没有一定的创业精神和社会协调能力也是不行的。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主、自强的素质。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的社会,将学生塑造成个性独立、鲜明的人才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创业精神需要的是不断开拓、发奋的新时代精神,而不是遇事唯唯诺诺、事事随大流的旧观念,要从根本上改变象牙塔中的以往大学生们一介书生的形象,使其树立起博学善用,能将自己所学都奉献给国家和社会的新形象。
敢为天下先,应是大学生们的理想和追求。(4)着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技能和方法,增强其今后把握择业和创业机会的能力。
无法想象一个不能接纳世界的人能够改造世界,因此,面临无数机会与挑战的大学生要想有一番作为,就必须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适应社会首先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勇敢地面对世界、接纳世界。
当前社会对人。
近年来,就业难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压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情况下,以自主创业为主导的自我聘用的就业模式,成为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新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就业指导的新导向。同时,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1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1.1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普遍较差 由于高职院校生源情况,导致高职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能把专业知识学扎实就需要花费其很多时间和精力,就谈不上开展学术研究,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笔者所在学院的学生参加近两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重庆赛区比赛,是全市三十多所高职院校中获奖奖项最高,数量最多的,但高职院校普遍获奖较少,等次较低,总体而言,比起本科院校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显示高职院校创新和创业能力普遍较差。
1.2高职院校学生创业人数较少,且成功率低 根据笔者所在学院所做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问题的问卷调查统计,毕业生有创业意向的占到15.2%,但远低于39.5%的全国平均水平。高职学生创业兴趣不是很高,勇于创业的人数就更少,据笔者了解,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及其微少。
2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2.1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滞后 虽然创新创业教育十分重要,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比较晚,比国外发达国家起步晚了十余年。而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近两年才开始,而目前开展的创业教育普遍是以开展第二课堂的“创业计划大赛”为主,很少有高职院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的第一课堂中。
笔者所在的学院虽然已经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院统一的选修课中,但尚未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中,也没有“全过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另一方面师资匮乏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几乎没有专门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
2.2缺乏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高职院校为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但是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活动较少,笔者所在的学院每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60余项,但每年仅有三项涉及到创新创业的活动,但参加活动的人数比其它活动相比较少,而且作品质量较本科院校较低,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属于“精英教育”,尚未融人普通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学校没有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创新创业氛围,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很难在校园活动中培养和加强。
3对策探讨 3.1改变教育价值观,培养社会需要的学生。 首先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
由于思想认识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尚未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中,没有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学生创新创业的机制和体制。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目前国家和社会需要创新创业的人才,高校就有义务和责任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基于这种教育价值观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并加以实施,才能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主阵地建设 一是构建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体系。要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各专业培养计划,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校期间的“全过程”教育,要求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全部贯穿创新创业教育。 二是要加强实践课程。
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学生走入企业和企业进入学校”等活动,经常邀请成功企业家深入学校开展创新创业讲座,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利用“顶岗实习”阶段,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如何开办企业,如何管理企业等企业运作过程,融入企业文化,为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打下基础。
三是加强师资建设。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有爱心、讲奉献的师资团队。
学校在引进师资的时候应适当引进一些这方面的教师,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科学研究,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创业实践,打造一支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 3.3加强第二课堂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作用 第二课堂教育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补充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前,高职院校第一课堂尚未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下,第二课堂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是加强学术科技类学生社团的建设。学术科技类社团具有较强学术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术氛同的营造。
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有学术科技类社团3个,参加学生数百人,在每年的“科技活动周”、“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中表现逐年增好,取得较好成绩。加强此类社团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是推动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创业园是学校开展的全真环境下的创业园区,学生能够在开办自己的实体公司中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但高职院校普遍没有创业园。
创业园不仅是学校创业实践基地,而且可以通过创业园作为平台进行经验交流与创业能力指导,。
创新是对人才素质的核心要求,只有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创新人才的培养才有明确的思想保证。作为一个职业教育院校的老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放在首位,提倡独立思考,探索新知识,学会利用发散思维去发明创造,学会利用抽象思维捕捉创意,拓展思考的自由度,摆脱思维定势,倡导逆向思维,让学生通过这种教学,体会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还可通过让学生不同程度地介入某些科研课题,例如汽修专业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汽车模型制作、数控专业的创新工件的加工等,从而了解创新过程和方法。这种实习体验和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文化课、专业理论课还是实习操作课无不蕴含着创新教育的契机。我会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意识的精心设计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练习,引导他们在不自觉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进行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推行问题讨论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推行教学上的个性化教育模式
第三:在学生动手操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出真知,学生在自己的职业技能实操中不仅能锻炼自己的职业技能,更能根据自己的职业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和素质锻炼,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练,用脑思考,来不断丰富和创新职业技能。
总之,在职业学校的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也不是一个教师、一所学校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合力。但作为老师我会在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方面全面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具有不竭的创新动力和终身的学习能力,然后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合格的职业人才,才会有整个国家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摘要:本文分析、定义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组成,并对其综合运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SWOT”进行分析,指出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各组成因素中的优势、劣势、改进以及存在的威胁。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硬件资本;软件资本;优势;劣势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日益凸显,预计到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00万左右。因此,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然而,尽管目前劳动力供过于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但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00年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分析[1],中国国民素质竞争力处于较低水平。目前,我国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7.2%,明显低于2000年12.6%的世界平均水平。
2000年,每千名从业人员中研究人员仅1.1人,为日本的1/9, 韩国的1/6,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明显不足。这些都说明我国仍然是一个人才奇缺的国家。
因此,竞争者数量巨大并不能成为影响就业水平的主要因素,如何提高就业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才是影响学生就业水平的根本因素。高职毕业生更应认清形势,正确分析自身实力,准确定位,不断加强就业竞争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先机,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迈出充满自信的第一步。
一、就业竞争力的组成所谓就业竞争力就是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大量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杨少春[1]认为就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班正昌认为影响就业的因素包括:敬业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能、吃苦耐劳和工作实干的精神、能说会做,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2];还有专家认为就业素质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择业技巧及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根据高职毕业生自身特点分析认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的组成应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划分。
从广义上可定义为:职前的专业技能、非智力综合素质和职中个人整体规划、管理综合能力等三个方面。狭义上可定义为毕业生求职的硬件、软件资本。
所谓硬件资本是指毕业生提供的证明自己知识水平、专业技术程度、外语、计算机等文件性资料。它是毕业生获得就业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必要条件,是敲开企业大门的“敲门砖”。
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获得土木工程类学历证书、学院要求的外语及计算机等级证的同时,还会取得大量的建筑专业技能证书,如:施工员证、质量员证、安全员证、资料员证、测量证、CAD证、物业管理员证书等等专业技术证书。由于市场激烈的竞争,建筑工程的周期性限制很强,企业用人大多是择才而用,许多建筑企业不能也不愿意拿出时间来培训员工。
所以,高职学生如果有效地掌握和利用技术能力,拥有大量的相关技术资格证书,就为自己在职场上立足找到了一块坚实稳固的基石。软件资本是一种隐性的竞争力,它的实质与广义定义中的非智力综合素质息息相关,它主要表现在与招聘人员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中。
软件资本表面上反映了个人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等,实质上则反映了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精神面貌、心理素质、自我规划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挖掘培养的潜力。毕业生在硬件资本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前提下,软件资本则成为是否被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相关因素分析广义与狭义竞争力之间,硬件资本和软件资本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互相影响的。任何一个方面出现“短板”,都会使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降低甚至失去“战斗力”。
因此,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毕业生,在明确了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组成的基础上,还应理清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把握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力当中的优势方面,通过教育改革、就业指导、加强自身素质培养等多种手段提高、弥补竞争力中的缺欠,真正做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从而达到培养或成为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目标。在此笔者借鉴并综合运用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3]和“SWOT”分析方法[4],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组成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内容和方法源于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主要用于测评组织经营管理成熟度。他的主要方法为:第一,选择同行业领先水平企业作为评价标杆。
第二,将管理过程分解成为各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三,选择各组成部分的关键因素。
第四,采用规定“过程”对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该“过程”分为方法、展开、学习、整合[5]四个步骤。“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SWOT”中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本文充分利用两种方法的优点,将其有效的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分析到位、评价准确的最终目标。以下以高职院校土木大类中的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为例,进行具。
为了增加学生创业实践机会,学校开发了模拟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各类形式的创业实践教育。
学生以策划我的企业为主题,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开展创业设计,从给企业命名开始,对创业方案的设计,资金来源、经营场所、雇员分工、广告设计、经营特色、营销策略、成本核算和理论指标等方面进行决策和反复论证。 学校还组建了创业素质拓展营,由创业战略规划、财务管理、营销策划、企业管理、创业心理辅导、创业形势分析等15名教练专门进行创业指导。
记者在宁海职教中心创业模拟课堂上看到,学生模拟的角色包括采购员、车间主任、部门经理等,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着角色体验。 宁海职教中心在培育在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把目光集中到了毕业生的创业扶持上,学校着手班级后文化创建,对毕业生开展延伸教育,着手实施创业扶持和引导。
学校推行终身班主任制度,以班主任为中心纽带,将虚拟班级延伸到毕业后,对毕业生创业孵化扶持、跟踪指导,并利用班主任的影响力,发挥学生链互助资源的作用,全程做好学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服务工作。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85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