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的企业该如何宣传以及拉到投资资金?一、大会主题智创鹏城 点亮梦想二、大会亮点(一)以会引才通过大会汇聚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低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高水准人才团队,优化深圳人才队伍结构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高水准人才团队落地深圳。
(二)以会助项通过大会建立完整的项目成果交易服务体系,包含项目投融资服务和项目辅导、项目训练营、专家对接、媒体宣传等项目转化促进计划,推进深圳国际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帮助创新创业项目健康发展。(三)以会促业通过大会汇集一批顶尖项目、人才及投资机构,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形成深圳高成长、高技术含量的产业集聚群, 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三、大会时间2020年3月-12月四、组织单位指导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承办单位:深圳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深圳国际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深圳国际创新创业联盟、深圳市科技开发交流中心、深圳市科聚湾区经济研究院协办单位:福田区科学技术协会、罗湖区科学技术协会、盐田区科学技术协会、南山区科学技术协会、宝安区科学技术协会、龙岗区科学技术协会、龙华区科技创新局、坪山区科技创新局、光明区科技创新局(根据分会场实际情况再增加)特别支持单位: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支持单位:深圳市投控东海投资有限公司、广东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东方富海、国宏嘉信资本、中山大学深圳研究院、中国科技金融联盟、香港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深圳担保集团有限公司松禾资本、创东方投资、虚拟大学园、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山大学创业中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研究院、深港产学研基地、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同创伟业、梧桐树资本、深圳市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协会、深圳市科技创业促进会、南太集团、博士科技、深圳市虚拟大学科技成果转移促进会、今日人才(简称)、深圳市查策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5G产业联盟支持媒体:央视(一套、二套、新闻频道、英文频道)、新华社、新华网、中新社、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广东卫视、凤凰卫视、深圳卫视、i深圳、香港卫视、创业英雄汇、中国青年报 、科技日报、健康时报、腾讯网、凤凰网、科学网、爱奇艺科技频道、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创业邦、亿欧网、36氪、猎云网、创客猫五、组织架构大会成立组委会,负责大会总体指导和统筹规划等事宜,由主办单位相关领导成员组成。组委会下设执行委员会和大会秘书处(设在深圳国际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秘书处),负责大会的方案编制、统筹规划和沟通协调等事宜。
(一)大会组委会组委会主任林 祥 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组委会副主任张治平 深圳市科协技术协会党组成员、驻会副主席孙 楠 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组委会成员林肇武 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陈志远 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部长王 栋 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部长李 松 深圳市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主任张向荣 深圳市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策划部部长张忠晖 深圳市福田区科协主席。
经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研究所、北京创意在线信息技术研究院、现代管理大学、北京国科商信科技服务中心几单位充份协商研究决定,自20011年4月2日起正式通过北京国科商信科技服务中心面向全国建立“创业项目诚信体系建设平台即诚信创业平台”。该平台旨为创业者提供真实,安全、可靠的创业项目,协助创业者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包括市场咨询、管理咨询、诚信查询、创业基金)等,协助商家树立良好的口碑传播。以充份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指示方针。
此平台的建立得到了大量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各大媒体的关注,并得到了部份企业的资金赞助支持,使此平台的建立和所设立的创业基金得到了极大的保障。现正与全国100所高校及1000个乡镇建立合作联盟,以使平台在鱼龙混杂的创业热潮中发挥更大的效应。
望各相关单位积极配合并参与此平台的建立,以更快更多的保证投资者利益及商家信誉的口碑传播!
大学创新委员,是大学里成立的一个创新委员会成员,也就跟社团成员差不多一个意思。
大学创新委员会是在校团委指导下的为激发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创业信心的学生型群众组织,在委员会中成员可以互相借鉴经验交流。在创协及所属的创协各系分会中开展一系列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各系级创业部会的学生指导机构。
创新方面多种多样,可以是学习上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参加委员会的同学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经验,互相帮助。
创新高等教育模式 ——中国科大“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教育创新成功范例 (一)案例内容摘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科学院利用自身优势创办中国科大,为“两弹一星”培养急需、尖端科技人才的创新举措。
它强调科研与教学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中国科学院调动一流的科学家登台讲授专业基础课程,高年级学生派到研究所参加科研工作,撰写毕业论文,从而培养出直接能够从事新兴、边缘、交叉科学研究的复合型科技人才。50年来,中国科大成功的办学实践已经证明,“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是中国高等教育创新的成功范例。
1958年,中国科学院提出“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创新举措,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50年来,中国科大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国家培养出4万多名科技人才,本科毕业生中每千人就有1位院士和700多名硕(博)士,比例位居全国高校之首,享有“科技英才的摇篮”的美誉。
她的成功源于中国科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理念,中国科大的办学实践充分证明“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是中国高等教育创新的成功范例。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提出及其具体措施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顺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订出《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
中国科学院根据国家部署,于1958年启动“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领域的研究,急需补充优秀的后备力量。新中国建立之初,参照苏联“专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对全国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
这一措施贯彻了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为百业待兴的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然而,“专才培养”模式造成了理科与工科的分离,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狭窄,无法直接从事新兴、交叉的科学研究工作。
鉴于当时高校的理工科毕业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科学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决定利用自身优势,采取“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法,创办一所新型的大学,围绕“两弹一星”的国家需要,培养新兴、边缘、交叉的科技人才。
1958年7月,学校筹备委员会举行第一次系主任会议。会上讨论了由于办学时间仓促,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全院办校、分头包干’,各系教学、管理工作由有关研究所对口分包”。
在这次会议上,“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思想已经初步形成,并在以后的几次筹备会中得到升华和确定。 在具体措施方面,中国科学院原院长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大校长;科学院各研究所围绕国家目标,结合各研究所具体情况筹建相关的系和专业;而各所所长或副所长将兼任对口系的系主任或系副主任;教学设备由各相关研究所负责;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由各所科学家和研究员讨论编写;主要师资力量也由各所抽调研究员兼任。
马大猷、贝时璋、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吴有训、柳大纲、赵九章、赵忠尧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亲自登台授课。这样就使得科大创办伊始就与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紧密相连,在师资队伍、教学、科研等方面有了比较高的办学起点,奠定了宽口径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的坚实根基。
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直接为大学生登台授课,学生的毕业论文到科学院的研究所里去做。这样的教育方式既让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使他们在科研第一线上培养出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
当时中国科大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思想,即理工结合,而不是理工分离。同时还强调科学和技术的结合。
不仅要有科学,还要有技术,特别是新兴、边缘、交叉的科学技术。科大还强调教学和研究的结合,教师要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
其他大学的教师多以教书为主,很少开展科学研究,而中国科大的教师多数都是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他们很注重科学研究工作。理与工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科研与教学结合,这些中国科大的特色也是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具体结果。
不同时期“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制度安排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科大从肇启京华到“文革”下迁再到重新崛起,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执行条件和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贯彻的方式和制度安排有着显著的不同。 1.创建初期(1958年~1966年) 这一时期,中国科大与中国科学院比邻共处,中国科学院调动全院资源建设中国科大。
学校各系与对口研究所的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各研究所抽调一部分研究员任中国科大兼职教师,讲授专业课程。高年级(四、五年级)学生到研究所进行科研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中国科大学生在高年级都能较早接触到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实践,从而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模式使得高等教育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同时打破了当时理工分家、教学与实验分离的格局,实行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中国科大一开始就走上了符合培养创造性人才内在规律的道路。
截止到1966年,科大为国家级的科研机构输送了约4500名后备人才,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迅速成长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骨干力量。 2.扎根合肥时期(。
澳门大学(葡萄牙语:Universidade de Macau,英语:University of Macau),中文简称澳大,葡文缩写UM,校园位于澳门凼仔,是一所国际化综合性大学,澳门第一所现代大学,也是澳门唯一的公立大学。
大学建立了澳门首个电子化校园,同时是澳门最早建立大型无线网络的机构,于1994年建立澳门首个国际互联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澳门大学各时期的简介,欢迎阅读! 大学经过30多年的成长,现设有人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健康科学学院、法学院、科技学院、社会科学学院、中华医药研究院及荣誉学院,提供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等课程。
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部分课程以中文、葡文、日语授课。 建校以来培养过万名学生,服务于社会各界。
东亚大学时期 澳门大学的诞生可追溯到1981年3月28日。当时Ricci Island West Limited获澳葡政府批租土地,创办澳门首间大学──东亚大学,也就是澳门大学的前身。
东亚大学的创立,标志著澳门现代高等教育的开始。 东亚大学起初采用英式教育制度,大部份学生均来自香港。
其后,为配合澳门回归过渡期的人力资源需求,1988年,澳葡政府的澳门基金会动用了1。3亿澳门元收购东亚大学[1],同时重组为公立大学,设立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和科技学院,将三年制英式课程改为四年制葡式课程。
随后,又设立法学院和教育学院。教学语言仍以英语为主。
澳门大学时期 1991年9月12日大学新章程颁布,同日东亚大学改名为澳门大学[2],并以培养澳门人才为目标。大学重组后,学生人数急剧上升。
至澳门回归前夕,学生人数由当年创校的数百人增至约三千人,而澳门本地学生的比重由39%增至80%。 澳门回归过后,因应大学完成了人力资源过渡的历史性任务,大学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大学成立修章工作小组,启动对大学章程的修订工作,实现大学步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并于2006年通过新大学章程。修章带来的学术自由和行政弹性加速了大学日后发展步伐,使得大学晋身现代化大学之列。
大学于2009年迎来重要的转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将横琴岛东部,横琴口岸南面,与路凼城一河之隔的一幅约一平方公里土地租借给澳门特别行政区作为兴建新校园之用,并批淮按照澳门法律实施管辖。新校园的出现解决了大学一直而来「有校无园」的困境,给予大学在合适的环境下充分发展的机会。
大学亦因此再成立修章工作小组,配合大学迁入新校园后能更上一层楼。新校园在2014年全面投入使用时,学院将会增设至八个,包括人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设计学院、教育学院、健康科学学院、法学院、科技学院、社会科学学院。
校徽 澳门大学的校徽由一个五座城堡冠顶的盾牌和分别用中葡文书写的「澳门大学」的校名字样组成。 书上的钥匙是知识之匙,用以打开知识宝库;四周的海浪代表著大学身处中国海域的一个小岛上。
大桥寓意文化的沟通,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的象徵。「仁 、义 、礼 、知 、信」为中国圣贤提倡的五种美德典范。
校徽采用红、蓝、金三色,分别代表著希望、幸福及人类之进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7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