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后由司马炎统一,与司马炎这个刚刚及格的君主本身能力没有太大的关系,完全是“顺位接棒”所致,换言之,完全是司马炎父祖给司马炎留下的军政遗产发功所致,司马炎只要不失常发挥、不提前昏腐,就能顺利完成这项收尾工作。更何况,连这个“尾”,司马炎也并没有收好,勉强徘徊在及格线上下罢了。
司马炎即位后,在南征灭吴这个事情上,只需要沿着灭蜀以后司马昭的既定趋势走就OK,拾掇消化好新附领土——巴蜀,继续巩固好襄阳与淮南两处自曹操晚年以来就准备了半个多世纪的军力,做好调度协调工作,便可从容南下,略定江表。王濬、王浑、杜预、胡奋、唐彬诸将,以及挂名参与的王戎、贾充,乃至被耽搁了的中线筹备者羊祜、入朝了的东线筹备者卫瓘,均系司马懿父子提拔的霸府要员,完全是司马炎父祖一辈儿积攒下的军政班底,一旦司马师兄弟中有一个稍微长寿一些,也轮不上司马羊车去完成统一工作的收尾。
再往前追溯,司马炎所收尾的统一,是曹魏君臣与司马懿父子霸府前后“努力”的总体结果,如果不是曹魏前期君主的相对短命、诸葛亮的连续北伐、孙权的过分长寿、司马氏的篡代内耗,中原政权的南下一统也远远轮不上司马炎来完成。如果从魏晋统治集团的一致性上来看,西晋朝廷完全就是曹魏朝廷的“改名换主”式延续,除了国名与皇室,基本上没有经历统治集团的洗牌(连刘宋代晋那种洗牌也没有经历)。作为一个坐拥中原80年(从官渡之战起算)的统治集团,经历了各种幺蛾子后终于勉力实现大一统,所以,司马炎所完成的一统,纯属经历众多幺蛾子之后的顺位收尾而已。若说司马炎统一前所面临的变量因素,无非是轲比能的后续、五胡的先声——秃发树机能搅局西北而已,在应对这一干扰项时,西晋君臣的应对并不是很好,先后战损或战败了胡烈、石鉴、司马骏、牵弘、苏愉、杨欣等西北军区高级将官,整个西北的局面堪称糜烂,拖沓了小十年才在文鸯与马隆的两波胜利下,略定西北乱局,堪称亡羊补牢式的及格而已。质言之,我们在司马炎灭吴前的“为政处事”上,除了司马炎在内张华、外杜预力挺下决心伐吴以外,看不到任何“果决明断”的明君式处置,看到的只有各种拖拖拉拉,这种拖拉固然有西晋群臣已然高度腐化的因素在,却也说明了司马炎本人并没有多么大的魄力去利用皇权重塑朝纲。
这就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司马炎之统一,只是勉强及格的顺位收尾而已。关于司马炎尬式开国feel(史上最尬、最无感的开国君主)的另一个答案:为了笼络家族势力、避免重蹈曹魏的覆辙,司马炎封宗室王是否是对的选择?当然了,子不教、父之过,司马炎如此尬到无感,纯属其父 @清心寡欲司马昭 管教不佳所致。【滑稽】
三国被东晋司马炎统一了。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265-290年在位,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是为晋武帝 。
265年袭父晋王爵,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于己,国号晋,建都洛阳。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 ,奢侈腐化。290年病逝,葬峻阳陵 。
《三国》司马家族是最后的赢家,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晋朝,成为晋朝的开国皇帝,改元泰始。《三国》改编自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原著主要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开始,群雄割据,经历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天下逐渐形成三国鼎立的状态,然后司马炎结束这种状态,一统中国,建立晋朝的故事。东汉末年朝纲混乱,宦官和外戚的斗争让天下大乱,年幼的皇帝只能成为傀儡,地方诸侯拥兵自重,想要靠着手上的兵权改变自己的命运,做天下的掌权者。

百姓们在这样的状况下生活的水深火热,而乱世中,也自然有一群心怀壮志的人崛起,他们各有各的目的,在他们的推动下,天下很快便形成新的状态,这些豪杰们也在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们的事迹直到现在都让人印象深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07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