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翅鸦鹃:别名毛鸡_落谷_红鹁_黄蜂_大毛鸡_红毛鸡_绿结鸡,为鹃形目、鸦鹃科、鸦鹃属鸟类,原产于亚洲南部,包括孟加拉、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主要栖息于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林缘灌丛、稀树草坡、河谷灌丛、草丛和芦苇丛中,也出现于靠近水源的村边灌丛和竹丛等地方,但很少出现在开阔的地带。1815年命名。
嘴粗厚、黑色,尾长而宽,凸尾。两翅、肩和肩内侧栗色,其余体羽,包括翼下覆羽和尾羽全为蓝黑色。它的鸣声连续不断,从单调低沉到响亮均有,似远处的狗吠声,数里之外都能听见,尤以早晨和傍晚鸣叫最为频繁。
褐翅鸦鹃形态特征 >
头体长40-52cm,重250-400g。头至胸有紫蓝色光泽和亮黑色的羽干纹,胸至腹具绿色光泽,尾羽有铜绿色光泽。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具暗色羽端。冬季上体羽干色淡,下体具横斑。褐翅鸦鹃虹膜赤红色(成鸟)或灰蓝至暗褐色(幼),嘴、脚黑色。飞行时急扑双翅,尾羽张开,上下摆动,速度不快,通常飞不多远又降落在矮树上。
褐翅鸦鹃生活习性 >
单个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善于隐蔽。飞行时急扑双翅,尾羽张开,上下摆动。平时多在地面活动,休息时也栖息于小树枝桠,或在芦苇顶上晒太阳,尤其在雨后。遇到干扰或有危险的时,能很快藏在地上草丛或灌丛中。
褐翅鸦鹃饲养方法 >
善于在地面行走,跳跃取食,行动十分迅速,还常把尾、翅展成扇形,上下急扭。食性较杂,主要以毛虫、蝗虫、蚱蜢、象甲、蜚蠊、蚁和蜂等昆虫为食,也吃蜈蚣、蟹、螺、蚯蚓、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其它无脊椎动物,以及蛇、蜥蜴、鼠类、鸟卵和雏鸟等脊椎动物,有时还吃一些杂草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
褐翅鸦鹃雌雄分辨 >
幼鸟上体暗褐色而具红褐色横斑,羽轴灰白色,腰黑褐色而杂以污白色至棕色横斑。尾黑褐色,具一系列苍灰色或灰棕色横斑。下体暗褐色,具狭形苍白色横斑。随着幼鸟的成长,黑色比例增大,横斑减少。
褐翅鸦鹃繁殖方式 >
每年3月雄鸟开始求偶,全身的羽毛蓬松,两翅低垂,尾呈扇状展开,围绕和追逐雌鸟,同时也用鸣声来吸引雌鸟。这时的雌鸟也常鸣叫,叫声好像母鸡的“咯-咯”声。营巢于草丛、灌木丛、芦苇、竹林以及攀缘植物等处。每窝产卵3-5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有时有淡黄色的光泽,但在孵化时很快消退。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出壳后不能行走,大约一个星期左右能站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4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