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香薷属于辛温发汗的药物,主要用于感受暑邪并且有表实的症候,在暑湿感冒中具有和中利水作用,用于风邪水肿,尤其是湿邪水肿的病人更为适合。
按语:香薷性微温,味辛。归肺、胃经。具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功效。用于解表发汗,不宜久煎,用于利水退肿须浓煎。临床用于:
1.治感冒风寒:取本品辛温发汗、解表散寒的作用。可与厚朴、扁豆等合用,如香薷散。
2.治水肿,取本品健脾化湿,利水消肿的作用。可与白术等合用,治疗脾虚湿盛的水肿病,如薷术丸。
3.治吐泻腹痛、脾胃不适等症,可与厚朴、苍术等合用。
4. 有报道本品可用治寒湿伤中的胃肠型感冒、肾炎水肿等。
5. 用药体会:香薷具有辛温发汗功效,是夏季常用药物,尤其是夏季暑湿感冒兼有风寒表证更为实用。香薷具有贯穿上下之功效,治疗湿气最佳,肺得以则清化而泄热自下。香薷治疗伤暑以利小便。历代医家把香薷列为治疗暑病的要药,夏季乘凉过度,暑热过食冷饮,导致阳气被阴邪逼迫,导致头痛恶寒发热,烦躁口渴和吐血。这个时候用香薷、干姜以发散阳气,散水和脾化湿。达到治疗目的;若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导致的中暑出现大渴大热,汗出如雨,出现烦躁喘促,或者吐泻者属于劳倦内伤之证。就不适宜用香薷了,必须应用人参白虎汤以泻火益元。如果应用香薷就会导致汗出,伤其元气。香薷是夏季的解表药,故有“冬用麻黄,夏用香薷”之说。香薷气味芳香,质地轻扬,上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能通达三焦。输膀胱,利小便,以导在里之水。香薷可以通阳气,可以温阳化湿,无如四肢厥冷,并不是加以干姜、附子、吴茱萸就能治疗,必须加以香薷效果才能解决,加以香薷可以开鬼门,使肺气开泄,清肃下降,通达小便,使水肿自消,香薷达表通阳,又能利水。香薷配合倒扣草、益母草、生姜皮治疗肾病综合征导致的水肿有较好的疗效。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表虚有汗,阴伤者忌用。
药理研究:香薷挥发油有发汗退热作用,可刺激肠蠕动,有利尿、镇咳、祛痰、抗菌、抗病毒和抑制真菌等作用。
1、化湿解暑(暑湿病证)。用治夏季贪凉、饮冷或感受暑湿而致的畏寒、发热、头痛、无汗或腹痛、吐泻等症,常配厚朴、扁豆等同用,如香薷饮。本品气味芳香,外祛暑邪而解表,内化湿浊而和中,为祛暑解表之要药,主治阴暑证。
2、发散风寒(风寒感冒,湿阻中焦证)。用治暑季外感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荅腻,或恶心呕吐、腹泻等症,以夏季多用。李时珍说:“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本品能散风寒,但力量较弱,又因气味难闻,故临证应用并不多。
3、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用治水肿兼有外感表证的风水水肿,常与白术同用,如薷术丸。其利水消肿功用与麻黄极为相似,既可发汗以散肌表水湿,又可宣肺气启上源以通畅水道。主要因其能散表邪,故可用治腰以上的病症。
香薷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也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中药,可以治疗多种疾病。香薷主产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以江西产量大,品质佳,商品习称冮香薷。干燥全草,全体被有白色茸毛,茎挺立或稍呈波状弯曲,长约30-50厘米,直径约1-8毫米,近根部为圆柱形,上部方形,节明显,淡紫色或黄绿色,质脆易折断
香薷,中药名。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直立草本,密集须根。茎通常从中部以上分枝,钝四边形,具槽,无毛或疏生柔毛,通常在颜色和紫棕色年龄的黄棕色。叶卵形或椭圆形披针形,穗状花序,花梗纤细,近无毛,花萼钟形,花冠略带紫色,花丝无毛,花药紫色黑色。花期从七月到十月。生长于路边、山坡、荒地、森林、河岸,海拔3400米。香薷具有出汗、舒表、祛湿、消肿的作用。主治:夏寒饮寒,头痛发热,寒战无汗,胸胀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病。
夏天常用来解寒、出汗,但对发烧、头痛没有效果。香薷具有祛暑除湿的作用,适合夏季因生冷、湿阻脾胃而引起的呕吐、腹泻。可与扁豆、黄连、厚朴配伍使用。可单独或与白术合用,健脾利尿。
香薷不仅能排汗,而且能祛暑除湿。因此,它是夏季因感冒、发热、出汗、呕吐、腹泻而饮用的常用药物。本品虽能祛暑,但温心散多适用于阴热证。前人曾说:“香薷在夏季的使用类似于麻黄在冬季的使用。”。因此,在用它祛暑解暑时,一定要有怕冷、出汗的症状。如属湿热,可与黄连配伍使用。至于夏季炎热引起的出汗、发热、口渴等症状,本品不宜使用。
性、味、经向性:味辛辣,性平。入肺、胃经。
功效:出汗、润肤、祛湿、补水、消肿。主要用于风寒、感冒、浮肿、脚气病。
除新疆和青海外,中国各地都产香薷。全草海州香薷。果实成熟后,将整个草切碎,晾干,切成段待用。具有出汗化外、祛湿、利尿、消肿的功效。适用于感冒、寒热、头痛出汗、胸胀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病等。
1出汗,缓解外部症状
香薷分布广泛,可入肺经出汗,舒表散寒。可治疗湿热感冒、感冒发热、头身剧痛等疾病。它被称为夏麻黄和月亮麻黄。
2和而不同
香薷气味芳香,可入脾胃祛湿清热。多用于夏季过冷而感到风寒脾胃湿寒的夏季感冒患者。
三。祛湿消肿
香薷粉温热通畅。它可以通过出汗来分散肌肉表面的水分。同时具有散肺的作用。肺是水的来源。祛湿消肿,通肺气,活络上源,疏通水路。常用于治疗水肿、脚气病等疾病。
4利尿
香薷具有出汗解热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和胃肠蠕动,刺激肾血管,引起肾小管充血,增加滤过压,有利尿作用,适用于排尿不良者。
香薷主要功效分析:出汗泻表、利尿消肿
鹿茸配伍
① 治疗脾胃不和、胸膈胀大、内风寒、外寒邪、厌寒强热、体痛、四肢乏力、霍乱呕吐、脾痛、胃、酒不醒、四伤寒头痛:毛茛(土)两两两、甘草(炒)半、白扁豆(炒)、厚朴(去皮,生姜炒),复参一两片。上半部分很好。每人拿两块钱,把汤煮成盐点。(香薷汤)
②治霍乱吐利,四肢烦疼,冷汗出,多渴:香薷二两,蓼子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日三。(《圣济总录》香薷汤)
③治霍乱腹痛吐痢:生香薷(切)一升,小蒜一升(碎),厚朴六两(炙),生姜十两。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吐痢止,每服皆须温。(《救急方》香薷汤)
④治暴水风水气,水肿,或疮中水,通身皆肿:干香薷一斤,白术七两。上二味捣术下筛;浓煮香薷取汁,和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极良。夏取花、叶合用亦佳。忌青鱼、海藻、菘菜、桃、李、雀肉。(《僧深集方》香薷术丸)
⑤治舌上忽出血如钻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肘后方》)
⑥伤暑(暑天卧湿当风,或生冷不节,头痛发热,转筋,干呕,四肢发冷等)。用香薷一斤、厚朴(姜汁炙过)、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锉散。每服五钱,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连进二服,很有效。此方名"香薷饮"。方中的扁豆,可用黄连(姜汁炒)代替。
⑦水肿:香薷五十斤,锉入锅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浓煎,浓到可以捏丸时,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药量可以逐日加一点以小便能畅为愈。此方名"香薷煎"。又方:香薷叶一斤,水一斗,熬烂,去渣,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作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深师薷术丸"。
⑧心烦胁痛。用香薷捣捣汁一、二升服。
⑨鼻血不止。用香薷研累,水冲服一钱。
香薷怎么吃?
1、香薷粥:香薷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香薷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可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适用于夏季外感于寒,内伤暑湿所致的暑湿表症,水肿,小便不利等。
2、香薷羹:香薷嫩苗100克,猪瘦肉250克,调味品适量。将香薷洗净,切细;猪瘦肉洗净,切丝,调芡,纳入热油锅中炒熟,纳入香薷、调味品等,翻炒片刻即成,每日1剂。可健脾利湿。适用于慢性肾炎、肾病水肿等。
3、香薷饮:香薷10克,白扁豆、厚朴各5克。将3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10分钟后,水煎取汁,分次饮服,每日1剂。可解表散寒,化湿和中,适用于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所致的的恶寒发热,头重头痛,无汗胸闷,或四肢倦怠,腹痛吐泻等。
4、新加香薷饮:香薷6克,银花9克,鲜扁豆花9克,厚朴6克,连翘6克。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10分钟后,水煎取汁,分次饮服,每日1剂。可祛暑解表,清热化湿,适用于恶寒发热,无汗,心烦而赤,口渴,苔白,脉洪大者。
5、黄连香薷饮:黄连5克,香薷10克,白扁豆、厚朴各5克。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10分钟后,水煎取汁,分次饮服,每日1剂。可疏表散寒,兼清暑热,适用于冒受暑热,入夜露宿感凉,初起形寒,继而壮热无汗,头胀而痛,胸闷欲呕,周身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弦而数。
6、扁豆香薷饮:白扁豆30克,香薷15克。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10分钟后,水煎取汁,分次饮服,每日1剂。可化湿消暑,适用于中暑发热,暑湿吐泻等。
服用香薷的禁忌
1.香薷其性辛温走泄,有明显的发汗作用,故气虚多汗者不宜用。如气短自汗,阴虚盗汗,以及小儿、老年患者,产后虚弱多汗等忌用。对于阴暑之证,火盛气虚,阴虚有热,内伤元气,或因受暑热而大渴,微恶风寒,短气少气,汗泄而表气不固者忌用。
2.香薷辛温发散之力较强,故表虚有汗者当忌服。
3.对于阴暑之证,火盛气虚,阴虚有热,内伤元气,或因受暑热而大渴,微恶风寒,短气少气,汗泄而表气不固者,皆当忌用。
4.香薷可使肾小球血管充血,滤过压增高而利尿,故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以上就是关于香薷是什么药能治什么病,下面哪种生药不具备辛温解表的作用的全部内容,以及香薷是什么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19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