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境界、生命的崛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在《孟子,告子下》这篇说理散文中最后的结语。
忧患者即困苦患难者也;安乐者即安宁而快乐者也。试问:人自呱呱坠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人自愿困苦,自找患难?谁人愿弃置安宁而不顺,厌倦快乐而困顿?
生命之天性,人生之目的,奋斗之追求。岂不为安乐,反而是患难乎?
然而,人性之懒惰,人性之怠懈,人性之贪恋。亦如龌龊之魔鬼与人之一生,如影随形,相伴此生!
忧患与安乐,既是一对水火不相容的矛盾体,又是一对相生相克的统一体。在忧患中奋斗出安乐,在安乐的消磨中丢失安乐,而又重返忧患。
孟子在《孟子,告子下》篇中阐述: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发现,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并重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地方被起用,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上赎回来被重用。这说明:要做一番大事的人,都要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忍饥挨饿,身受折磨。使他经历挫折和失败,磨炼他的意志,激励他的斗志,使他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能力……
这样的人才是天降大任之人,这样的人才是堪当大任之人。
忧患是成功者的特质; 忧患是英雄者的豪情;忧患是崇高者的精神;忧患是牺牲者的圣洁;忧患是大志者的境界!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风雨过后,才能见到彩虹。
法国著名画家米勒,忍受贫困和绝望,创作出名画《播种者》;
汉朝时候的匡衡,家困穷极,饿其体肤,却凿壁偷光,终成一相;
孙子膑脚,不韦迁蜀,皆成传世之作;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将复国,成为春秋一霸;
我中华一八四零鸦片战争起,国仇家恨,忧患颇深,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付出牺牲。终于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百年梦想即将在忧患中诞生!
然而,历史上’死于安乐’的例子也很多:
商纣王酒色财气太甚,荒淫无度,大兴土木,最后毁于酒池肉林;
隋炀帝骄奢淫逸,“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最后只落得“于今腐草无莹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的结局;
还有陈叔宝张丽华的亡国之歌《玉树后庭花》;李自成的四十二天皇帝梦。这些无不是“死于安乐”的佐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要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困难中觉醒,在挫折中奋起。时时有忧患意识,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国亦如此,家亦如此,人亦如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是一种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境界;是站在山巅,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境界;是一种责任担当,负有使命的境界;是一种严于修身,勤于律己的境界;是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牺牲境界;是一种国之兴衰,家之安康的九鼎大吕境界!
谢邀。
人生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北宋政冶家,文学家,诗人范仲淹先生在《岳阳楼记》中,被后世广为传颂,且千古流芳的名句,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至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说,其义理为,在艰苦的环境中,更加能够激发人的能动性与创造力,唯有愈挫愈勇,方才能够堪当大任,而有所作为。反之,处境优沃,衣食无忧,很容易助长人性中的惰性蔓延,也很容易使人陷入声色犬马,正念缺失,不思进取,不能自拨,终而一事无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7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