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蛙是一种蛙,白天多伏在树根附近的石缝或洞穴中,夜晚时栖息在棺木上,捕捉金龟子、蚁类等,目前很多地区还专门养殖,那雨蛙怎么养?1、场地选择雨蛙多生活在灌丛、芦苇、高秆作物上,或塘边、稻田及其附近的杂草上,所以选地时,尽量选水质干净、水源充足的池塘边或稻田中养殖沙漠雨蛙。选好地后,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休息区、水塘、喂食区三个部分,休息区要保留一定的草生植物,而水池则尽量的能分布在整个饲养区,休息区的因选择在靠近走道的方位。最外围要用塑料布或者网围绕,防止青蛙逃跑。2、食物投喂雨蛙食性杂且部分蛙没有角质齿,所以多以过滤水中浮游生物为食,而在食物不够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大蝌蚪吃小蝌蚪的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人工喂养,那么就给它们吃面包屑。如果是池塘里自然的,一般都是吃水中的浮游生物。蚊子的幼虫、浮游生物、鱼虫等等。3、配对产卵雨蛙3月下旬或4月初出蛰。4~6月在静水域内产卵。卵径1~1.5毫米。数十粒或数百粒卵成为1团,粘附在水草上。待5月下旬有的即已完成变态;9~10月开始冬眠。4、日常管理事项(1)首先要检查是否会出现鸟类来捕食青蛙的情况,有的要考虑是否加防空网。防护网也是要检查是否有破烂的情况,或者是否有外来的蛇之类的偷跑进了养殖池。(2)天气炎热的情况下要检查防晒是否到位,是否需要增加遮阴的面积,这个从阴凉处青蛙的密集程度来判断,如果许多青蛙挤在一起就要增加了。(3)最后对于养殖池里面的一些意外死亡的青蛙要及时清除,必秒感染水水质。总的来说,雨蛙很好养,只要选好地,做好防空网,喂好食物,预防好天敌就可健康生长了。
雨蛙科主要是树栖蛙类,趾端膨大成吸盘,是美洲和澳洲主要的树栖蛙类,而在亚洲和非洲则被树蛙和非洲树蛙所取代。作为一个大科,雨蛙科的成员也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除了典型的树栖蛙类外,无论美洲还是大洋洲均有些地下生活的穴居成员和陆地生活的成员,但是没有完全水栖的成员。雨蛙科的不少成员有很好的保护色,与环境混为一体,也有一些色彩鲜艳,最奇特的是美洲的红眼蛙,静止不动时只显露绿色,不易发现,行动时则显露出体侧鲜艳的颜色,以迷惑敌人。各地雨蛙国内雨蛙雨蛙中国的雨蛙体形较小。背面皮肤光滑,绿色(如华西雨蛙);多生活在灌丛、芦苇、高秆作物上,或塘边、稻田及其附近的杂草上。白天匍匐在叶片上,黄昏或黎明频繁活动。以蝽象、金龟子、叶甲虫、象鼻虫、蚁类等为食。常常1只雨蛙先叫几声,然后众蛙齐鸣,声音响亮,特别是在下雨以后。3月下旬或4月初出蛰。4~6月在静水域内产卵。卵径1~1.5毫米。数十粒或数百粒卵成为1团,粘附在水草上。蝌蚪尾鳍高而薄,上尾鳍一般自体背中部开始。5月下旬有的即已完成变态;9~10月开始冬眠。中南美雨蛙中南美的雨蛙形态、生态和产卵习性多样化:头部皮肤骨质化(可防御干旱);次在性陆栖或水栖;有的在叶腋处或树叶上产卵,卵泡被叶片裹着,有的在池内筑成泥窝之后产卵;雌蛙的背面皮肤在繁殖季节形成“育儿”场所,如有的背面皮肤褶叠成“囊袋”状(如囊蛙),后端留有孔隙卵在袋内生长发育,有的背周缘皮肤隆起形成浅碟状(如碟背蛙),用以盛卵,也有的使卵完全裸露贴在背上;卵的多少和孵出期、蝌蚪的形态和生态,皆因属种而异;有的属于直接发育类型,孵出时已完成变态。物种价值农害防治南非沙漠雨蛙日本宫城县农业实验场实验证明,雨蛙在防治水田病虫害方面作用巨大,对环保型农业大有帮助。由于具有未消化就排泄的特征,雨蛙的食量特别大,除虫效果较好。实验场的研究人员将一只雨蛙和数百只吸吮稻穗汁液的黑尾叶蝉装在同一个直径15厘米、高10厘米的容器里。在5天的时间里,雨蛙每天吃50至70只黑尾叶蝉。随后,研究人员又在30平方米的水田里放一只雨蛙,与没有雨蛙的水田相比,黑尾叶蝉减少了50%,稻青虫减少了80%,而小褐稻虱减少了30%。据实验场的小山淳主任介绍,雨蛙捕食能力极强,利用其除虫的作用,可建设真正的环保农业。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1.89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