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籍贯”,有些人对其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入学、求职、贷款等日常生活中填写各种表格的时候都会被要求填写,而且翻开户口本,在个人“常住人口登记卡”一页中也有“籍贯”一栏;陌生的是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填写,甚至有些人将“户籍”与“出生地”混为一谈,误认为户口本中“出生地”等同于“户籍”,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籍贯”呢?为什么要填写“籍贯”?
“籍贯”其实是一个极为标准化的概念,指的是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在实践中,如果不能确定祖父居住地,本人籍贯随父亲籍贯;父亲籍贯也无法确定时,“籍贯”一栏填写本人出生地。“籍贯”一般随“父系”,只有在父亲是外国人或者《出生医学证明》中未记载父亲信息时,“籍贯”才随母亲籍贯。对于另外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籍贯不详的(弃婴)、批准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等,“籍贯”一栏或者填写收养人的籍贯,或者填写入籍前的国籍。
就“籍贯”的概念而言,情感上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根”在哪里,尤其是在如今人口流动率较大和大规模的城镇化推进中,不少三四线城市或乡镇的年轻人都在一二线城市买了房、扎了根,在取得就业所在城市户口的同时,“籍贯”更能帮助他们记住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自己的祖辈世世代代生活在哪个城市。
举个例子讲,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身边不少同学来自祖国各地的乡镇,比如江苏盐城、山东沂蒙、黑龙江抚远等,他们在大学毕业后都通过人才落户的方式将户口落在了北京,孩子在京出生后,户口本“出生地”一栏填写的是北京,但是“籍贯”一栏不是北京,而是他们祖父辈的居住地,也就是上文说到的盐城、沂蒙、抚远。可以这么说,“籍贯”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祖籍在哪里、世世辈辈的“根”在哪里,即便已经忘了乡音,但依然可以通过“籍贯”追根溯源。
如何填写“籍贯”?
上文说到“籍贯”是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那么我们在填写“籍贯”的时候应该如何填写呢?
事实上“籍贯”应当具体到县级行政区划,比如“山东莒县”、“山东长清区”,当然在实践中也有具体到地级市的情况,比如“江苏连云港市”、“四川成都市”,我们在填写的时候依据户口簿上登记的“籍贯”进行填写就可以了。当然大家千万不要将“籍贯”填写成“出生地”,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对于绝大部分世世代代生活在某个地区的人而言,“出生地”就是“籍贯”,但是对于部分户口有迁移的人来说,“出生地”不等于“籍贯”。
另外特别注意一点的是,一旦“籍贯”登记到户口本上,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进行更改的,除非是有明显的错误,此时才可以向户籍科提出更改申请,申请通过后才可以更改。
“籍贯”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很多人觉得“籍贯”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毕竟一个人的身份信息中,最重要的是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和身份证号,这几个信息才是认定一个人是一个“独立个体”的基本信息,“籍贯”实在是可有可无。
但从情感的角度来讲,“籍贯”并非可有可无的,尤其是在人口流动较快的当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普通话的普及,年轻一代基本“无差别”,很多年轻人从小就说“普通话”,忘了乡音;还有一些人从小随父母来到大城市生活,对乡土的印象很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更是知之甚少;那些出生在大城市的孩子就更不用提了,可能半辈子都没有回到过祖父辈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早已忘了乡音、忘了乡情、忘了故土。
但中国人自古就有“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说法,“籍贯”一种烙印,让我们时刻记住自己从哪里来、自己的“根”在哪里,就像“国籍”一样,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中国籍”让我们时刻都能牢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所以,“籍贯”即便在当下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借用杨沫在《乡思的朝和暮》中所写的一句话:多少年来,每当有人问到我的籍贯时,我总是这样自豪地告诉对方。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69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