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对象:各大医院、研究中心、实验室从事动物实验的科研人员、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等。
课程收益: 实验动物相关实验室既涵盖了一般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同时也使得实验室生物安全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人员要求更加严格,生物安全事件也相对较多。因此,本课程将重点介绍一些动物实验相关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知识。
课程内容: 【内训课程编号】N101077 【培训对象】各大医院、研究中心、实验室从事动物实验的科研人员、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等。 【培训背景】 实验动物相关实验室既涵盖了一般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同时也使得实验室生物安全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人员要求更加严格,生物安全事件也相对较多。
因此,本课程将重点介绍一些动物实验相关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知识。 【培训大纲】 一、你有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吗?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每个实验室人员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实验的每个环节都会有潜在风险。
大家并没有严格、专业的实验室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意识和技能,实验室环境也没能形成安全、清洁的文化氛围,每天都会有许许多多程度不同的生物安全隐患和风险。 ●动物存在哪些危害,怎样防护等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至少先要有良好的安全意识,然后形。
学员对象:各大医院、研究中心、实验室从事动物实验的科研人员、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等。 课程收益: 实验动物相关实验室既涵盖了一般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同时也使得实验室生物安全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人员要求更加严格,生物安全事件也相对较多。
因此,本课程将重点介绍一些动物实验相关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知识。 课程内容: 【内训课程编号】N101077 【培训对象】各大医院、研究中心、实验室从事动物实验的科研人员、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等。
【培训背景】 实验动物相关实验室既涵盖了一般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同时也使得实验室生物安全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人员要求更加严格,生物安全事件也相对较多。因此,本课程将重点介绍一些动物实验相关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知识。
【培训大纲】 一、你有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吗?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每个实验室人员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实验的每个环节都会有潜在风险。大家并没有严格、专业的实验室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意识和技能,实验室环境也没能形成安全、清洁的文化氛围,每天都会有许许多多程度不同的生物安全隐患和风险。
●动物存在哪些危害,怎样防护等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至少先要有良好的安全意识,然后形成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通常国际上称为SOP,大家在实验之前,应该了解清楚,才能及时应用。 二、你做好动物实验的准备了么?在动手之前,你认真思考了以下问题吗? 1、你真的了解实验动物么? ●实验动物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为人类需要改变自己,似像非像原种动物,成为“病态异类”;二是由于遗传改变,原有抵抗病原的能力呈现不同程度下降,对病原谱系发生改变,更易得病。
●实验动物、分泌物、排泄物、样品、器官、尸体等控制、操作不当会变成病原污染的扩大器,造成大范围传播,因此,了解实验动物特性,就知道了动物实验首先要做好思想准备,防备于未然。 2、你具备动物实验能力吗? ●动物实验的能力,包括动物饲养能力、对动物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信息采集能力、分析能力、关护能力和生物安全防护能力。
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完成良好的动物实验,同时保证实验中的生物安全。 ●动物源人兽共患病,如出血热、结核病、狂犬病、菌痢、寄生虫等疾病更是直接威胁我们健康。
实验既要了解病原的危害,也要了解动物感染后的危害,和可能的生物安全风险,操作中要提高能力,降低风险。 ●动物活体检测、外科手术、活体采样、解剖取材等技能更是要求人员能够熟练掌握。
必须经过严格培训,才能实际应用。能力,是安全的保证。
3、你知道动物实验要经过审查批准么? ●动物实验方案审查的内容应该包括: 实验人员是否符合操作要求;设施设备是否符合动物要求;饲料、垫料、饮水是否符合动物要求;动物运输是否符合要求;实验方案是否符合动物福利要求;动物处置是否符合伦理规范;动物处死是否符合安乐死原则;动物尸体处理是否符合环保要求等等方面。这些方面,都要有生物安全作为保障。
动物实验福利、伦理、生物安全审查中应注意的问题非常多,主要人员培训情况; ●动物实验人员必须经过操作培训,包括:动物基本知识、动物操作、麻醉方法、手术方法、给药方法、取材方法、解剖方法、生物安全防护等各种操作,最好持有专业培训证书。 三、你具备动物实验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吗? 1、你了解动物实验可能的生物危害吗? ●动物实验可能带来的危害主要有:一是动物咬伤、抓伤等直接危害;二是动物携带人兽共患病病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空气、分泌物、直接接触等途径感染人类;三是人类高致病性病原感染动物实验,从动物或环境再感染人。
●最常见的情况是,实验动物没有良好的设施、设备作保障,动物污染后处理不当,造成环境、动物、人员的生物危害。 2、你能识别造成动物生物安全风险的行为吗? ●实验。
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消毒工作防护措施,使用紫外线微波消毒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使用液体化学消毒、灭菌剂应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气体的泄漏,使用液体化学消毒、灭菌剂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粘膜的损伤,避免锐利器械刺、割伤,使用热力灭菌防止发生烧灼伤。
2:预防控制原则,坚持标准预防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职业暴露医院感染的基本保证,诊疗操作前明确自身免疫状况和暴露源感染情况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是避免职业暴露和锐器损伤的主要基础,防护重点是避免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等直接接触。
3: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一次性乳胶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必须戴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必须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4: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医务人员应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线、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合,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的注射器、输液器等,以防刺伤。
培训内容与方法
内容包括护理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培养、职业暴露危害性教育、护理职业标准预防知识及防护技能等。培训方法采取理论授课、技能操作演示、现场教育等形式,并通过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核,调查职业暴露发生率,评价确定职业防护培训效果。
3.2 护理职业安全防护意识的培养
在新护士岗前培训中,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树立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在不断提高护士业务素质的同时促进护士群体的健康,培养和影响护士对安全护理的信念和态度,以促使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
3.3 护理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
大部分新护士对护理职业防护知识了解甚少,针对这种情况,本院对新来院护理人员的岗前培训中重点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并且有目的针对几种职业危害因素进行专门的防护知识培训[2]。
(1)物理损伤所致的职业危害:针刺伤、刀、玻璃切割伤除对皮肤组织损伤外,还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感染多种传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2)生物损伤所致的职业危害:标准预防的三个基本概念中明确指出: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有传染性。因此,护理人员直接接触病人体液和血液等污染物,均可通过皮肤或粘膜引起传染性疾病,如HBV、HCV、HIV等。
(3)心理性损伤:由于生活、工作环境改变带来的不适应,年轻护士常被病人歧视,并且遭受人格侮辱等,均可导致心理性损伤。
(4)护理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及防护技能培训 在强化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和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进行防护措施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对针刺、切割等利器损伤,首先是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冷静的工作态度。正确使用或处理各种利器物,如针类的使用和去除中可借助其他器械设备(如持针器、血管钳),避免双手直接接触针头,并有准备、有计划地保护针套或去除针头,不得手持针头或利器随意走动或徒手传递,不单手回套针帽。在开启安瓿瓶及铝制瓶盖时,可用纱布保护或尽量应用新型开瓶工具,如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护士研制的国家专利产品药瓶开启器,即轻便又安全。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物时,首先应规范操作,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实施双向防护,应戴手套,接触前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洗手。佩带面罩、护目镜、口罩,防止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传染性物质污染皮肤、粘膜,必要时穿隔离衣。当发生意外暴露时,应及时正确处理,降低感染风险。如皮肤意外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等,应立即用肥皂和流水搓洗冲净;如病人的血液、体液溅入眼睛、口腔,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皮肤被污染的锐器刺伤或割伤后,应立即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同时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伤口的血液,然后用碘伏消毒伤口,用无菌敷贴包扎,伤后
(5)护理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效果评价 经过理论讲课、操作演练,现场教育和临床实践,并经过考核、考试,成绩合格率为100%,职业暴露发生率明显下降(总暴露率从往年的47.25%下降至18.91%),达到预期目的。
第二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本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认识。
对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第三十条医疗废物相关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达到以下要求:(一)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熟悉本机构制定的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各项工作要求;(二)掌握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的正确方法和操作程序;(三)掌握医疗废物分类中的安全知识、专业技术、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等知识;(四)掌握在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处置过程中预防被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的措施及发生后的处理措施;(五)掌握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情况时的紧急处理措施。
第三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接触医疗废物种类及风险大小的不同,采取适宜、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为机构内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和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其受到健康损害。 第三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被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时,应当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及时报告机构内的相关部门。
职业健康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有思想教育、职业健康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和典型事故教育。
(1)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包括思想认识教育和劳动纪律教育。
1)思想认识教育主要是通过职业健康安全政策、法规方面的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政策水平,正确理解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严肃认真地执行职业健康安全法规,做到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
2)劳动纪律教育主要是使管理人员和职工懂得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对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提高遵守劳动纪律的自觉性,保障安全生产。
(2)职业健康安全技术知识教育
职业健康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包括生产技术知识、基本职业健康安全技术知识和专业职业健康安全技术知识。
1)生产技术知识是指企业的基本生产概况、生产技术过程、作业方法或工艺流程、产品的结构性能,所使用的各种机具设备的性能和知识,以及装配、包装、运输、检验等知识。
2)基本职业健康安全技术知识是指企业内特别危险的设备和区域及其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有关电器设备的基本安全知识;有毒、有害的作业防护;一般消防规则;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以及伤亡事故的报告办法等。
3)专业职业健康安全技术知识是指某一特殊工种的职工必须具备的专业职业健康安全技术知识,包括锅炉、压力容器、电气、焊接、起重机械、防爆、防尘、防毒、瓦斯检验、机动车辆驾驶等专业的安全技术及工业卫生技术知识。
(3)典型事故教育
典型事故教育是结合本企业或外企业的事故教训进行教育,通过典型事故教育可以使各级领导和职工看到违章行为、违章指挥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的损失,提高安全意识,从事故中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故发生。
医疗废物相关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达到以下要求:
(一)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熟悉本机构制定的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各项工作要求;
(二)掌握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的正确方法和操作程序;
(三)掌握医疗废物分类中的安全知识、专业技术、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等知识;
(四)掌握在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处置过程中预防被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的措施及发生后的处理措施;
(五)掌握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情况时的紧急处理措施。 对医疗卫生机构监督检查和抽查的主要内容是:
(一)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及落实情况;
(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构内处置的工作状况;
(三)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登记资料和记录;
(四)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
(五)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上报及调查处理情况;
(六)进行现场卫生学监测。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或者未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的;
(二)未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的;
(三)未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的;
(四)未对机构内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采取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的;
(五)未对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的;
(六)自行建有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医疗卫生机构,未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或者未将检测、评价效果存档、报告的。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地点、设施或者设备不符合卫生要求的;
(二)未将医疗废物按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的;
(三)使用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不符合要求的。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万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医疗卫生机构内丢弃医疗废物和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的;
(二)将医疗废物交给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的;
(三)未按照条例及本办法的规定对污水、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进行严格消毒,或者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排入污水处理系统的;
(四)对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未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的。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加强管理 应在护理院校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以培养护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15]。
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对医务工作者进行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美国CDC已将该工作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全美所有医院[12]。
毛秀英[24]在北京9所护士学校所做试验的结果显示,接受过培训(如何防范针刺伤)的学生发生针刺伤的比例是19.53%,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学生这一比例则高达53.88%。这就证明,不断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十分必要。
定期进行在职教育,严格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预防职业危险事件的发生。 5.2 使用必备的防护用具,实施标准预防 针对医院感染,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制定了一系列标准预防对策。
美国 CDC于1996年新订了医院隔离预防工作指南,内容不同于英国卫生部的ICT医院感染控制对策指导 (1995),对于后者乃为实用的补充,称“标准预防”方案。美国CDC1987年就颁布了《全国性防护措施》[27]。
有研究认为[28],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防止30%以上的针刺伤发生,经皮肤粘膜接触感染的比例也会明显降低。 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
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是成功的、有效的、经济的医院感染控制的主要策略,也是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最有力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①洗手。洗手的目的是为了清除手上的病原微生物,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途径,正确洗手方法可使细菌减少103 CFU/cm2[29]。
伦丽芳报道[30],90名临床护士洗手技术考核中,有52.2%漏洗手尖,43.8%的人漏洗手背,洗手时间不足,搓洗力度不够,洗手后立即采样监测超标率达24.44%。手卫生,关系到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为此,卫生部于2006年发布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征求稿),我们应明确洗手指征,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定期手卫生监测。
②戴手套。有报道[31],有戴手套习惯的医务人员其皮肤粘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的机会均明显小于不戴手套者,表明戴手套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次数,并且不增加皮肤损伤。
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2层橡胶手套,再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25%[31]。故戴2付手套能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
还有研究表明[15],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上。③戴口罩和防护镜、面罩,穿隔离衣,采取隔离措施等。
非典期间,某省几家医务工作者救治一名非典型肺炎患者,因未采取正确防护措施,数十名医务人员被感染。病人转到第八人民医院后, 医护人员按照传染科医疗常规进行穿上隔离衣,戴上特制12层棉布口罩、手套、防护面罩等防护用具进行治疗和护理,这家医院无一人被传染。
由此可见,为医护人员提供足够的安全防护用具和工作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医护人员应掌握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特别要注意,口罩的正确使用和保存,戴摘口罩前彻底洗手。
④环境控制。保证医院有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当消毒床单位,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床栏杆、床侧设备、轮椅、洗脸池、门把手)等经常清洁,并保证该程序的落实。
⑤正确处理被污染被服。触摸、传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时,在某种意义上为防止皮肤粘膜暴露和污染衣服,应避免清点扰动操作,以防微生物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污染时注意勿再污染周围环境,故应及时装入袋中。此时最好使用水溶性袋子,以便装袋投入洗涤机中加热消毒而不必另行消毒。
⑥消毒可重复使用的设备。使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设备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为防止皮肤粘膜暴露危险和污染衣服或将微生物在病人和环境中传播,应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用之前清洁干净和适当地消毒灭菌。
一次性使用的部件应废弃。在操作中,要防范通过污染的器具再污染粘膜、衣服和环境,再用时一定要事先确保其为清洁消毒过者。
⑦职业健康安全。规范普及相关知识教育,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防护用具的供应和防护设施的完善;做好职业伤害的防范与补救工作。
5.3 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及处理,正确使用锐器盒,设置危险品的警示标志(黄色)。防刺破的锐器收集箱,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减少利器伤的方法,可使利器伤降低50%[32]。
5.4 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制定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与具体措施以及发生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及补救措施等, 2004年卫生部已下发了《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使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HIV职业暴露的预防及暴露后的处理有了依据。总之,职业防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目前我们应尽快地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务人。
职业健康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有思想教育、职业健康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和典型事故教育。
(1)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包括思想认识教育和劳动纪律教育。1)思想认识教育主要是通过职业健康安全政策、法规方面的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政策水平,正确理解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严肃认真地执行职业健康安全法规,做到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
2)劳动纪律教育主要是使管理人员和职工懂得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对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提高遵守劳动纪律的自觉性,保障安全生产。(2)职业健康安全技术知识教育职业健康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包括生产技术知识、基本职业健康安全技术知识和专业职业健康安全技术知识。
1)生产技术知识是指企业的基本生产概况、生产技术过程、作业方法或工艺流程、产品的结构性能,所使用的各种机具设备的性能和知识,以及装配、包装、运输、检验等知识。2)基本职业健康安全技术知识是指企业内特别危险的设备和区域及其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有关电器设备的基本安全知识;有毒、有害的作业防护;一般消防规则;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以及伤亡事故的报告办法等。
3)专业职业健康安全技术知识是指某一特殊工种的职工必须具备的专业职业健康安全技术知识,包括锅炉、压力容器、电气、焊接、起重机械、防爆、防尘、防毒、瓦斯检验、机动车辆驾驶等专业的安全技术及工业卫生技术知识。(3)典型事故教育典型事故教育是结合本企业或外企业的事故教训进行教育,通过典型事故教育可以使各级领导和职工看到违章行为、违章指挥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的损失,提高安全意识,从事故中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故发生。
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加强管理 应在护理院校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以培养护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15]。
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对医务工作者进行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美国CDC已将该工作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全美所有医院[12]。
毛秀英[24]在北京9所护士学校所做试验的结果显示,接受过培训(如何防范针刺伤)的学生发生针刺伤的比例是19.53%,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学生这一比例则高达53.88%。这就证明,不断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十分必要。
定期进行在职教育,严格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预防职业危险事件的发生。 5.2 使用必备的防护用具,实施标准预防 针对医院感染,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制定了一系列标准预防对策。
美国 CDC于1996年新订了医院隔离预防工作指南,内容不同于英国卫生部的ICT医院感染控制对策指导 (1995),对于后者乃为实用的补充,称“标准预防”方案。美国CDC1987年就颁布了《全国性防护措施》[27]。
有研究认为[28],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防止30%以上的针刺伤发生,经皮肤粘膜接触感染的比例也会明显降低。 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
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是成功的、有效的、经济的医院感染控制的主要策略,也是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最有力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①洗手。洗手的目的是为了清除手上的病原微生物,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途径,正确洗手方法可使细菌减少103 CFU/cm2[29]。
伦丽芳报道[30],90名临床护士洗手技术考核中,有52.2%漏洗手尖,43.8%的人漏洗手背,洗手时间不足,搓洗力度不够,洗手后立即采样监测超标率达24.44%。手卫生,关系到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为此,卫生部于2006年发布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征求稿),我们应明确洗手指征,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定期手卫生监测。
②戴手套。有报道[31],有戴手套习惯的医务人员其皮肤粘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的机会均明显小于不戴手套者,表明戴手套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次数,并且不增加皮肤损伤。
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2层橡胶手套,再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25%[31]。故戴2付手套能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
还有研究表明[15],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上。③戴口罩和防护镜、面罩,穿隔离衣,采取隔离措施等。
非典期间,某省几家医务工作者救治一名非典型肺炎患者,因未采取正确防护措施,数十名医务人员被感染。病人转到第八人民医院后, 医护人员按照传染科医疗常规进行穿上隔离衣,戴上特制12层棉布口罩、手套、防护面罩等防护用具进行治疗和护理,这家医院无一人被传染。
由此可见,为医护人员提供足够的安全防护用具和工作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医护人员应掌握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特别要注意,口罩的正确使用和保存,戴摘口罩前彻底洗手。
④环境控制。保证医院有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当消毒床单位,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床栏杆、床侧设备、轮椅、洗脸池、门把手)等经常清洁,并保证该程序的落实。
⑤正确处理被污染被服。触摸、传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时,在某种意义上为防止皮肤粘膜暴露和污染衣服,应避免清点扰动操作,以防微生物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污染时注意勿再污染周围环境,故应及时装入袋中。此时最好使用水溶性袋子,以便装袋投入洗涤机中加热消毒而不必另行消毒。
⑥消毒可重复使用的设备。使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设备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为防止皮肤粘膜暴露危险和污染衣服或将微生物在病人和环境中传播,应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用之前清洁干净和适当地消毒灭菌。
一次性使用的部件应废弃。在操作中,要防范通过污染的器具再污染粘膜、衣服和环境,再用时一定要事先确保其为清洁消毒过者。
⑦职业健康安全。规范普及相关知识教育,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防护用具的供应和防护设施的完善;做好职业伤害的防范与补救工作。
5.3 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及处理,正确使用锐器盒,设置危险品的警示标志(黄色)。防刺破的锐器收集箱,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减少利器伤的方法,可使利器伤降低50%[32]。
5.4 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制定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与具体措施以及发生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及补救措施等, 2004年卫生部已下发了《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使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HIV职业暴露的预防及暴露后的处理有了依据。总之,职业防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目前我们应尽快地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务人员职。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0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