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 1.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 提交日期:2004-04-15 浏览: 973 整体规定 ◆ A级高度乙类、丙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全部落地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9度抗震时,分别为150、140、120、100、60m 部分框支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130、120、100、80m,9度抗震时不宜采用 A级高度甲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6度、7度、8度抗震时,将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级后,按乙类、丙类建筑采用 9度抗震时,应专门研究 (说明: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面的电梯机房、水箱、构架等高度) ◆ B级高度乙类、丙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全部落地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180、170、150、130m 部分框支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150、140、120、100m B级高度甲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6度、7度抗震时,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级后,按乙类、丙类建筑采用 8度抗震时,应专门研究 ◆ 结构的最大高宽比: A级高度——非抗震、6度、7度、8度、9度抗震时,分别为6、6、6、5、4 B级高度——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8、7、7、6 ◆ 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 ◆ 考虑非承重墙的刚度影响,结构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取值0.9~1.0 ◆ 平面规则检查,需满足: 扭转: A级高度—— B级高度、混合结构高层、复杂高层—— 楼板: 有效楼板宽 ≥ 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 开洞面积 ≤ 该层楼面面积的30% 无较大的楼层错层 凹凸: 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 ≤ 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 竖向规则检查,需满足: 侧向刚度: 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 ≤ 相邻下一层的25% 楼层承载力:A级高度——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 (宜)≥ 相邻上一层的80% 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 (应)≥ 相邻上一层的65% B级高度——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 (应)≥ 相邻上一层的75% (说明: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受剪承载力指在所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该层全部柱及剪力墙的受剪承载力之和) 竖向连续: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不得由水平转换构件(梁等)向下传递 ◆ ◆ 水平位移验算: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 ≤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层间弹塑性位移角 ≤ 1/120 ◆ 舒适度要求: 高度超过150m的高层建筑,按10年一遇的风荷载取值计算的顺风向与横风向结构顶点的最大加速度限值为:住宅、公寓 0.15 m/s2,办公、旅馆 0.25 m/s2 ◆ 伸缩缝 1. 最大间距:现浇 45m,装配 65m 2. 可适当放宽最大间距的条件: ①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②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③ 每隔30~40m留出后浇带,带宽800~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砼两个月之后浇灌 ④ 顶部楼层改用刚度较小的结构形式,或顶部设局部温度缝,将结构划分为长度较短的区段 ⑤ 采用收缩较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砼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⑥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 防震缝 1. 最小宽度:按框架结构的50%取用,但不宜小于70mm。
框架结构防震缝最小宽度规定为:高度≤15m的部分,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2m,缝宽加宽20mm 2. 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按不利情况确定 缝两侧房屋高度不同时,按较低房屋高度确定 3. 缝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和基础可不设,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4. 相邻结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加宽防震缝 墙体布置 ◆ 宜双向布置,尤其是抗震时应避免单向布置 ◆ 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一、二、三级抗震时,底部加强部位不宜采用错洞墙,且所有部位不宜采用叠合错洞墙 ◆ 墙肢长度不宜超过8m,且墙段总高与墙肢高度之比应大于2。
当墙肢较长时宜开设洞口,各墙段间设置弱连梁 ◆ 应避免楼面梁垂直支承在无翼墙的剪力墙的端部(《审查要点》3.6.3 / 6) ◆ 当墙肢与其平面外方向的楼面梁连接时,应至少采取以下一种措施: ◆ 一般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高度的取值: (说明:当有地下室时,墙肢总高度应从地上一层(首层)算起,但底部加强部位应额外加上地下室的高度) 截面设计 ◆ 构件截面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4时,宜按墙的要求进行设计(《砼规》10.5.1) ◆ 矩形截面独立墙肢的长度与厚度之比不宜小于5 当其比值小于5时——其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限值,当一、二级抗震时,应较正常墙肢的相应值减0.1,三级抗震时为0.6 当其比值不大于3时——宜按框架柱进行设计,但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变,且箍筋宜沿全高加密 ◆ 双肢剪力墙的抗震设计中,墙肢不宜出现小偏拉,当任一墙肢出现大偏拉时,两墙肢均应将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乘以1.25的增大系数 (说明:剪力墙墙肢不同受力状态的延性优劣—— 小偏。
钢筋绑扎与安装:
钢筋绑扎前先认真熟悉图纸,检查配料表与图纸、设计是否有出入,仔细检查成品尺寸、心头是否与下料表相符。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绑扎。采用20#铁丝绑扎直径12以上钢筋,22#铁丝绑扎直径10以下钢筋。 (1)墙
①墙的钢筋网绑扎同基础。钢筋有90°弯钩时,弯钩应朝向混凝土内。
②采用双层钢筋网时,在两层钢筋之间,应设置撑铁(钩)以固定钢筋的间距。
③墙筋绑扎时应吊线控制垂直度,并严格控制主筋间距。剪力墙上下两边三道水平处应满扎,其余可梅花点绑扎。
④为了保证钢筋位置的正确,竖向受力筋外绑一道水平筋或箍筋,并将其与竖筋点焊,以固定墙、柱筋的位置,在点焊固定时要用线锤校正。
⑤外墙浇筑后严禁开洞,所有洞口预埋件及埋管均应预留,洞边加筋详见施工图。墙、柱内预留钢筋做防雷接地引线,应焊成通路。其位置、数量及做法详见安装施工图,焊接工作应选派合格的焊工进行,不得损伤结构钢筋,水电安装的预埋,土建必须配合,不能错埋和漏埋。
(2)梁与板
①纵向受力钢筋出现双层或多层排列时,两排钢筋之间应垫以直径15mm的短钢筋,如纵向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短钢筋直径规格与纵向钢筋相同规格。
②箍筋的接头应交错设置,并与两根架立筋绑扎,悬臂挑梁则箍筋接头在下,其余做法与柱相同。梁主筋外角处与箍筋应满扎,其余可梅花点绑扎。
③板的钢筋网绑扎与基础相同,双向板钢筋交叉点应满绑。应注意板上部的负钢筋(面加筋)要防止被踩下;特别是雨蓬、挑檐、阳台等悬臂板,要严格控制负筋位置及高度。
④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的钢筋在上,次梁的钢筋在中层,主梁的钢筋在下,当有圈梁或垫梁时,主梁钢筋在上。
⑤楼板钢筋的弯起点,如加工厂(场)在加工没有起弯时,设计图纸又无特殊注明的,可按以下规定弯起钢筋,板的边跨支座按跨度1/10L为弯起点。板的中跨及连续多跨可按支座中线1/6L为弯起点。(L-板的中一中跨度)。
⑥框架梁节点处钢筋穿插十分稠密时,应注意梁顶面主筋间的净间距要有留有30mm,以利灌筑混凝土之需要。
⑦钢筋的绑扎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
1)搭接长度的末端距钢筋弯折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接头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弯矩处。 2)受拉区域内,Ⅰ级钢筋绑扎接头的末端应做弯钩,Ⅱ级钢筋可不做弯钩。
3)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
4)受拉钢筋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
5)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
6)板筋绑扎前须先按设计图要求间距弹线,按线绑扎,控制质量。
1。
梁柱纵筋 1)顶层端节点处是较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应正确选择连接的结构详图,一种是柱纵筋伸入梁内,另一种是梁纵筋伸入柱内。前一种方法,柱纵筋伸入梁内与梁上部纵筋搭接长度≥1。
5LaE,且至少要包管有65%AS1的柱纵筋伸入梁内,梁宽范畴以外的柱纵筋可以伸入现浇板内。 当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
2%时,还应分两次截断,两个断点相距20d,当接纳后一种方法时,梁纵筋伸入柱内竖直段长度≥1。7LaE。
当梁上部纵筋配筋率>1。2%时,也应分两次截断,断点相距20d,方法视柱施工缝留设位置而定。
通常柱施工缝留在梁底或梁底下100毫米,多接纳第一种方法,当接纳第二种方法时,务必把柱的施工缝留在1。 7LaE或1。
7LaE+20d以下。 2)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转换层的托墙梁上部纵筋,应按框支梁进行钢筋安置,而不克按一般框架梁来处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下简称《抗规》)7。5。
4条第4款规定:“支座上部的纵向钢筋在柱内的锚固长度应相符钢筋混凝土框支梁的有关要求”。 这种情况下,柱施工缝务必留在外排纵筋的LaE以下。
2。箍筋加密区框架梁、框支梁箍筋加密范畴可依据《平法》结构详图按差别抗震品级选用,一般无多大问题,但框架柱箍筋加密范畴常存在较大问题,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底层柱。
《抗规》新增一条:底层柱根加密区≥Hn/3,Hn为柱净高,柱根是指地下室顶面,无地下室时,应为基础顶面(柱基基顶)起算,实际施工时柱根加密区常没到达这一要求。 2)框支柱、角柱。
框支剪力墙结构中,所有柱子箍筋都应沿全高加密,但是并非对所有角柱都要沿全高加密箍筋,只有抗震品级为一、二级时才需加密。 高层建筑的主楼与裙房之间设有伸缩缝时,由于主楼与裙房的抗震品级是分别确定的,主楼局部的角柱可能需沿全高加密箍筋,裙房局部的角柱则可能不需要。
3)特殊部位的柱。一般产生在楼梯间位置和填充墙部位。
由于楼梯平台梁支承在框架柱上,往往使相邻两框架柱变为短柱(Hn/h 3。 腰筋腰筋实际上包括三种情况,梁侧面结构筋、抗扭筋、框支梁腰部纵筋。
《平法》体现的施工图中,结构筋标记是G,抗扭筋标记是N,两者作用不完全相同,结构办法不一样,须引起注意。 结构筋主要是为防备梁侧面孕育产生收缩裂缝而结构设置。
结构筋伸入柱内的锚固长度为15d。来源:考试大 抗扭筋是由抗扭计算确定的,目的是抵抗扭矩孕育产生的斜裂缝,这种钢筋伸入柱内的锚固长度应为LaE(La)。
由于框支梁是偏心受拉构件,其腰部的纵筋可以起到包袱拉力的作用,结构上要求直径不小于Φ16,间距不大于200mm,伸入柱内的锚固长度为LaE(La)。 4。
悬臂梁纵筋施工中发觉的问题有:梁上部第一排纵筋切断和纵筋在端部弯下条件的判断有误。过去设计悬臂梁时,只要满足抵抗负弯矩的要求,除两根角筋通长安排外,悬臂梁施工图中一般将其余第一排纵筋在0。
75l处截断,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规》10。 2。
4条明文规定“在钢筋混凝土悬臂梁中,其余钢筋不该在梁的上部截断。”这里的上部应理解为第一排,原因是悬臂梁全长受负弯矩作用,临界斜裂缝的倾角明显偏小,不允许截断。
不该截断的纵筋是否需在端部弯下,视l与hb的关系而定,若l>4hb,则在端部弯下;若l 5。 钢筋连接接头框架梁、柱纵筋连接要领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6。
5。3条第四、五、六款均有规定。
目前,梁、柱主筋已很少接纳绑扎搭接要领,焊接连接、机械连接用得最多,隐蔽验收时发觉的主要问题有: 1)接头位置过错。 接头位置要设在受力较小处。
施工人员应掌握一定的力学知识,应当知道梁跨中正弯矩较大,支座相近负弯矩、剪力较大,柱端在水平力作用下弯矩较大,接头应尽量避让这些位置,事先要算好钢筋下料长度,梁上部纵筋接头尽量靠近跨中,下部纵筋(若要焊接)尽量远离跨中(建议设在梁箍筋加密区外且离支座ln/3的范畴内)。 柱筋接头尽量远离柱端,所有焊接接头均应避让梁、柱箍筋加密区,确实无法避让时,宜接纳机械连接。
2)接头数量不相符规范要求。这主要是要理解“同一连接区段”的观点,它指的是35d且不小于500mm的长度范畴,凡接头中点位于此长度内的接头均视为同一连接区段的接头,并且要求纵筋焊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应该小于即是50%。
对机械连接接头,也应转变原来的做法,《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修订版将其分为三个品级,I级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受限制,II级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大于50%,III级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大于25%。
你说的“布筋图”也许太过专业,我不太清楚。
以我的理解你指的是楼板配筋,梁柱不存在什么布筋。
所谓确定承重,选用钢筋,我的理解就是结构设计,知道荷载,设计板楼和钢筋。望下次提问用专业术语表达。
下面是我的回答:
楼板的“布筋”过程:如果是真实设计,用电算,设置好楼板厚度,楼面(屋面)荷载,确立好边跨约束形式(铰支座还是固支),自动计算,画配筋图,出结果之后,设计人员根据自己的结构力学知识,对薄弱部位进行判断和加强,进行必要的调节。即可出图。
如果是手算的话,取1m板宽,作为板带,计算其所受弯矩剪力等,然后按照普通受弯构件进行设计,方法基本同梁。
回答完毕
还有问题可以HI我。
有什么需要可点击“向TA求助”。
我和我们的团队“建筑结构设计师”将尽力帮助你,给你提供最专业的帮助,有帮助望采纳
1 预制构件中预留孔道之间的水平净间距不宜小于50mm,且不宜小于粗骨料粒径的1.25倍;孔道至构件边缘的净间距不宜小于30mm,且不宜小于孔道直径的50%;
2 现浇混凝土梁中预留孔道在竖直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孔道外径,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宜小于1.5倍孔道外径,且不应小于粗骨料粒径的1.25倍;从孔道外壁至构件边缘的净间距,梁底不宜小于50mm,梁侧不宜小于40mm,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的梁,梁底、梁侧分别不宜小于60mm和50mm。
3 预留孔道的内径宜比预应力束外径及需穿过孔道的连接器外径大6mm~15mm,且孔道的截面积宜为穿入预应力束截面积的3.0~4.0倍。
4 当有可靠经验并能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时,预留孔道可水平并列贴紧布置,但并排的数量不应超过2束。
5 在现浇楼板中采用扁形锚固体系时,穿过每个预留孔道的预应力筋数量宜为3~5根;在常用荷载情况下,孔道在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超过8倍板厚及1.5m中的较大值。
6 板中单根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间距不宜大于板厚的6倍,且不宜大于1m;带状束的无粘结预应力筋根数不宜多于5根,带状束间距不宜大于板厚的12倍,且不宜大于2.4m。
7 梁中集束布置的无粘结预应力筋,集束的水平净间距不宜小于50mm,束至构件边缘的净距不宜小于40mm。
原发布者:wyxy
10基础钢筋绑扎施工工艺标准 10.1总则 10.1.1适用范围适用于建筑结构工程的基础及底板钢筋绑扎。10.1.2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96);《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施工安全检查生产监督管理条例》;钢筋、绑丝等相关材料标准和有关规定。 10.2术语、符号10.2.1现浇结构系现浇混凝土结构的简称,是以现场支模并整体浇筑而成的混凝土结构。10.2.2HPB235级钢筋系指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3013—1991)中的Q235钢筋,相当于原级别I级钢筋。10.2.3HRB335(20MnSi)钢筋系指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1998)中的HRB335钢筋,相当于原级别II级钢筋。10.2.4HRB400(20MnSiV、20MnSiNbv、20MnSiTi)级钢筋系指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1998)中的HRB400钢筋,相当于原级别III级钢筋。10.2.5RRB400(K20MnSi)级钢筋系指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GB13014—91)中的KL400钢筋,相当于原级别III级钢筋。10.2.6La钢筋锚固长度。 10.3基本规定 10.3.1一般规定(1)(1)当钢筋的品种、级别或规格需作变更时,应办理材料代用手续。(2)浇筑混凝土前,应进行钢筋隐蔽工程验收,其内容包括:1)1)纵向受力钢筋的规格、数量、位置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19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