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注每一个孩子,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我连续带了三年的小班,所以我对小班的孩子有所了解。刚入园的一到两周,孩子哭闹较厉害,有的幼儿一走进幼儿园大门就哭,有的让家长一直陪着,有的一直要老师抱他(她)。
在这两周里,我就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如何让幼儿喜欢幼儿园喜欢我为主。我热情主动地接近每个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抱抱他,摸摸他,给他们讲故事、玩游戏,给他们发一些糖果、给一些玩具,发小红花、小苹果等奖品,针对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来开导他们。
通过努力,他们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了。幼儿教师一定要有爱心、耐心和童心,以情感人,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让每个幼儿都能觉得老师对我是最好的。
在集体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孩子的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让孩子能够多听、多说、多实践,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内容,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孩子会更加愿意倾听、愿意和老师将心比心地交流,那么,我们建立常规也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当小班幼儿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后,他们的本性渐渐露了出来——任性、专横、强占霸道、行为散漫。而幼儿园的生活带有明显的目的性、组织性和协调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规矩应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以身作则地用一种幼儿能接受的方式让他们明白,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事做对了、什么事做错了,在活动中让他们养成交往、协调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大胆、自信的个性。二、借助游戏故事等手段,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好动好玩,自制能力差,是非分辨能力弱,他们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再改变确非易事。所以我们必须从小班开始就加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首先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在游戏中培养。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能强迫孩子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所以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他们在有些游戏中能真实地反映他们的行为,通过有些游戏来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确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游戏使他们在角色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正确的行为概念,他们就容易接受得多。其次还要借助一些故事、儿歌、特别是动画视频等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常规教育活动中,首先要为孩子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运用孩子感兴趣的形式,寓教于乐,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如给幼儿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后,他们就懂得了谦让;讲“骄傲的大公鸡”的故事后,他们就知道不能太骄傲;设计了“玩具回家”这个故事,让孩子们知道原来每一种积木都有自己的家,它们不喜欢住在别人家里,爸爸妈妈找不到宝宝会着急,慢慢的孩子们就能给玩具分类装好。
要在生活中强化行为。俗话说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8天,小班幼儿的坚持性也较差,所以必须要教师经常去督促,强化他们的行为习惯,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不想起来就听之任之。
要贯彻《幼儿园保教指南》精神,让孩子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允许孩子自由地活动、大胆地交谈;但是这种自由并不是毫无目的的、放任的、无规则的活动,要让他们明白,只有做正确的事,才会有自由的活动。三、采用示范模仿等方法,教给幼儿基本生活常识。
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改变以往单一说教的形式,以及“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戒律,采用有趣的教育方法,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还应鼓励幼儿相互学习,请能力强的幼儿做示范,其他幼儿模仿他的做法,这样既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又培养了幼儿互相帮助的精神。
例如,在教幼儿如何脱衣服的时候,老师让会脱衣服的小朋友示范脱衣服的步骤,即先解开纽扣,再脱袖子,然后将衣服摆放整齐。这样,幼儿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就很容易掌握一些生活常规。
四、充分发挥小红花的作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为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我在班里开辟了“谁的衣服最漂亮”专栏,给每个小朋友做了一件小衣服贴在墙上,把小朋友的照片贴在头部的地方,并根据一个阶段的生活常规教育要求进行评价记录。
如小朋友学会了自己吃饭,不挑食了,就在小衣服上贴上一朵小红花;如果帮助别人,就在他的小衣服上贴小黄花……这样,既记录了幼儿的表现,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又为幼儿积极上进增添了动力。五、双向沟通,做好家园互动。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家园共育才能使教育取得很好的成效。小班的家长对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还不是非常了解,所以我们尤其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利用晨间接待、家园联系本等方式与家长沟通交流。
为了使家长进一步明确配合的内容,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还设计了家长园地、推选了家长委员、确定了家长开放日、开展了亲子活动等。在“家长园地”中,我们根据班级情况和所要开展的活动情况,在栏内提出家园配合的目的、要求以及幼儿的表现,许多家长对此很关注,使得这个栏目充分发挥了其作用。
家园间要建立经常性的双向沟通,在家园双。
1,从心理上刚入园的孩子第一次从熟悉的家庭里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会感到孤独和失落,咱们家长能做的就是多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配合老师使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从而尽快摆脱在幼儿园的孤独感。接回孩子后要多和孩子聊天,多陪孩子玩,使孩子感到父母还是爱他的,使孩子减少对父母的失落感。
2,从身体上,刚入园的孩子从熟悉的家庭里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会因吃不好睡不好而生病。咱们做家长的能做到的就是每天早上孩子去幼儿园之前在家让他喝杯水,以防在幼儿园他口渴了不会或不敢向老师要而导致身体缺水,晚上接回来后晚饭最好做的比较合孩子的口味,孩子如果在幼儿园没吃好,他就会吃些的,多给孩子些蔬菜和水果。还有晚上要尽量早点陪孩子入睡,以补孩子白天睡不好缺的觉。
3 周末孩子在家时饮食上要给孩子做些鱼吃,以供孩子身体成长所需营养。因为鱼有刺幼儿园一般都不做鱼给孩子的。
由于幼儿自身的条件和所年生活环境的不同,幼儿新入园时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幼儿一开始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对新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而随着新鲜感的消失,他们开始想家,开始哭闹;有的孩子一入园就表现为大哭大闹,不肯上幼儿园;有的孩子则整天眼泪汪汪,轻声地自言自语"我要回家,我要妈妈";还有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出生理上和种种不适,如头痛、肚子痛、尿频等现象,一回家则上述症状马上消失。孩子这些不适应幼儿 园生活的表现,如不及时地加以纠正,会严重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尽快帮助孩子适应的环境,家长应分析造成孩子入园不适应新的环境,家长应分析造成孩子入园不适应的原因,及早帮助孩子做好入园准备。
行为科学认为,适应是指个体以各种心理活动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以便使自己能够顺应环境的过程。幼儿年龄小,身体机能的发育尚不完善,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完善,使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都比较差。而且幼儿园和家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幼儿已适应了家庭那种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进入幼儿园后,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伙伴和教师以及幼儿园的一套常规,孩子往往表现出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幼儿不愿上幼儿园,想回家也是一种自然的心理现象。
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亲人朝夕相处,建立了依恋情感,一旦离开家庭和亲人,孩子会因缺乏情感上的依恋和安全感而产生焦虑。有的孩子甚至会因为担心父母是否不喜欢自己了,是不是不来接自己了而不安心在幼儿园生活。有的孩子由于在家庭中处于中心位置,处处受到成人的保护,缺乏独立交往能力,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产生恐惧,因而来到群体生活的幼儿园这一新的环境就不能很好地适应。有的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吃饭要喂,走路要抱,这使他们对幼儿园的生活产生畏惧心理,到吃午饭、睡午觉的时候就会想家、想妈妈,孩子那本来就不够稳定的情绪又会波动起来。
除了孩子这些本身的原因,还有一些客观因素也会影响幼儿园入园时的表现。陌生的环境是造成幼儿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一个刚刚进入新环境的人都有一个渐渐适应的过程。幼儿园是个集体的生活环境,集体对个人而言意味着某种约束,孩子不可能像家里那么自由。一个刚刚3岁的孩子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有约束的新环境,会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压力,对幼儿园产生逃避的心理。而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一些误导,如有的家长在孩子不听话时,拿幼儿园和老师来吓唬孩子,用"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叫老师把你关起来,不接你回家"之类的话来教训孩子,使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就对幼儿园产生恐惧感,认为幼儿园并不是一个快乐的地方,这也是孩子人园后不适应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孩子入园的适应,说到底是个家园衔接的问题,家园过渡自然了,幼儿入园困难就容易克服,幼儿也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生活。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幼儿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
1、初入园时孩子心理准备 对于一个从未离开过家庭的幼儿来讲,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中长时间地生活,很自然地会产生不安全感及各种不适应的反应。
家长应于幼儿入园前一段时间给予幼儿情绪上的辅导,告诉他(她)幼儿园及所在班级的名称,并结合幼儿的兴趣将幼儿园的有趣之处描述给孩子。 2、初入园时的家长配合 幼儿年龄较小,正是分离焦虑表现较明显的时期,所以幼儿来园难免有哭闹现象。
但孩子这时的注意力也容易转移,在教师组织活动的情况下,孩子的哭闹现象会有所好转,但孩子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直觉形象性,看到家长(不仅是自己的家长)又会想家、想爸爸妈妈。所以为避免增加刺激孩子的机会,家长送完孩子后即可离去,相信教师会用适当的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之投入到幼儿园的生活中去。
如果妈妈舍不得宝宝哭,一哭,妈妈就妥协让步,很可能使宝宝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哭就成了要挟妈妈的手段,孩子的分离焦虑不但不能很好的解决,反而有可能加重。所以孩子入园后马上离开请不要在教室外逗留,或者在窗户外面偷看。
对于初入园的孩子,妈妈要注意多问一些正面的话题,如在幼儿园里有什麽高兴的事啊,和小朋友们玩过哪些好玩的游戏啊,讲一讲班里有意思的故事等。最好不要问孩子是不是受委屈了,是不是想妈妈了。
本来孩子就觉得离开父母受了很大的委屈,再一强化,很可能使宝宝伤心备至,进而更对幼儿园产生逆反心理。 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幼儿园里的事情,也不要勉强他,相信过一段时间,他高兴的时候你不让他说他也会说的。
秋季是孩子们开学的季节,不少孩子就要开始崭新的幼儿园生活了。那么
入园得哭闹一两周
贝贝刚上幼儿园那几天,每天早晨,只要一到幼儿园门口,就条件反射地开始大哭。妈妈看到贝贝满是眼泪的小脸,也跟着流眼泪。
其实,对于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哭是非常正常的表现,家长不用太担心。孩子的哭闹最集中的时间,是早晨进园时。很多孩子都会像贝贝一样大声哭闹。这时,家长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放下孩子,和他说再见,然后快速离开。如果家长跟着哭,或迟迟不走,只能延长孩子哭闹的时间。家长要相信幼儿教师,他们会采取多种办法迅速转移孩子注意力,使他们很快停止哭闹。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入园的两周之内,哭闹都是很正常的。随着对新环境、新老师的逐渐熟悉,孩子就会慢慢喜欢上幼儿园,一个月之后,哭闹的情况会明显改善。
搂着布娃娃一起睡
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睡午觉。对于那些提前让孩子养成中午12点午睡习惯的家长来说,这件事情可能显得容易一些。如果没有养成这一习惯,可以采取一些办法,比如,对于哭闹的孩子,老师可以一对一抱起来哄哄入睡;有些孩子在家有特别依恋的物品,比如布娃娃、小枕头之类的,可以带到幼儿园,让他搂着一起睡。
有些家长接孩子时,一听老师说今天没有睡午觉,回家就想让他马上补一觉。其实这样做并不科学。如果下午五六点钟睡了一觉,晚上肯定会很晚才睡,这样不利于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如果中午没有睡,家长可以让孩子晚上提前一小时睡。同时要提醒家长注意,周末在家依然要让孩子保证中午12点睡午觉,否则下周上幼儿园时,午睡又会成为问题。
回家后不能给零食
注意,这时尽量多让孩子喝些鱼汤、骨头汤,或者喝点粥。千万不要给他们吃两样东西:一是零食,一旦养成在幼儿园不好好吃饭,回家等着吃零食的习惯,就很难纠正了;二是大鱼大肉,晚上吃得过分油腻,容易消化不良。另外,孩子早饭也很重要。通常情况下,是到幼儿园吃早饭的,但刚入园的小朋友早上情绪波动大,可能会影响吃早饭。因此,在最初的两周内,家长可以在家做些简单的早餐,让孩子先吃一点再去幼儿园。
●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需要,我们会用关爱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来与幼儿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消除不安,使他们逐步对老师形成依恋。
●在园中我们会以游戏的口吻、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使孩子在园中的活动充实而有趣,缓解孩子们的焦虑情绪。
●我们会利用来、离园环节,做好稳定幼儿情绪的工作。如来园时,我们会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幼儿喜爱的玩具、关心的动物等)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以淡化分离焦虑;在离园时,我们用言语鼓励幼儿,并给予小小的物质奖励(小星星、小贴画等)来强化幼儿高高兴兴来幼儿园的积极行为。
要想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缩短适应期,首先家长的情绪、情感很重要,要消除自己消极的心态;其次,每天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再有,在与孩子交流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导向,不要总问一些消极性的如 “有小朋友打你吗?”、“抢你的玩具了吗?”等问题,这会让孩子不爱上幼儿园。家长应在和老师沟通的基础上,从正面引导幼儿,如:“今天你得了一个小五星,真棒!明天我们还去幼儿园,得一个大五星好吗?”、“老师说你真乖,可喜欢你了。”“今天和谁做好朋友了?”……用积极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多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以此帮助孩子和老师、小朋友建立起感情,会让孩子感受到上幼儿园的快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54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