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中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治病、养生方法,小小的几根银针就能发挥出治疗各种疾病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因为针灸是结合人体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所以在使用起来有很多的注意事项和禁忌,不当或者错误使用,甚至会造成适得其反的作用。那么,针灸注意事项和禁忌症有哪些?
一、针灸的注意事项
1.施术者应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施灸前应对病人说明施灸要求,消除恐惧心理。若需瘢痕灸,必须先征得病人同意,应处理好灸疮,防止感染。
2.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证施灸,取穴要准,灸穴勿过多医学|教育网|整理,热力应充足,火力宜均匀,切勿乱灸暴灸。
3.灸治中,出现晕灸者罕见。若一旦发生晕灸,则应按晕针处理方法而行急救。
4.施灸过程中,应防止艾火烧着衣物、被褥等。施灸完毕,必须将艾条或艾炷媳灭,以防发生火灾。对于昏迷、反应迟纯或局部感觉消失的病人,应注意勿灸过量,避免烧烫伤。
二、针灸的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小心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会耗伤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2、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3、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4、某些传染病、昏迷、高热、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极度疲劳,过饱、过饥、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6、高血压病人头部不宜灸,糖尿病病人艾灸时一定要特别小心,不可灸伤皮肤,更不可实施疤痕灸。
7、从中医角度来说,还有一些证候是不合适艾灸的。如:外感或者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急者禁灸;抽搐、高热、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不宜灸。
由于刺激翳风穴主治一切风疾,当你的身体感到慵懒、浑身提不起劲,却又并非因为工作困难,或是过分疲劳、睡眠不足所引起时,可每日用双手栂指在鼻、口吐气同时按压翳风穴,每次压 36次,每日重复3次。
按时会微微作痛,但是它能治好焦躁,使精神爽朗。对消除不明原因的 佣懒感、增添活力非常有效。
除此之外,翳风穴是一个治疗面瘫的主要穴位,不管是中枢性面瘫还是周围性的面瘫,都可以用该穴来治。一般人以为,面瘫是面部受风引起,只要保护好面部就行,其实这是不正确的看 法。
真正引起面瘫的原因是耳垂后面凹陷处的翳风穴受风所致。当周围性面瘫发作时,按压翳 风穴就会有压痛感。
面瘫病证有哪些常用经验方? 在治疗面神经炎的诸多方中,首推宋·杨ة亻炎ت《杨氏家藏方》之牵正散,本方由白附子、僵蚕、全蝎组成。
方中白附子能入阳明,善治头面之风痰,僵蚕能驱络中之风,兼能化痰;全蝎祛风活络,长于止掣。三药合用,药简力宏,共奏祛风化痰通络之功。
大凡后世诸多经验效方,皆根据面神经炎虚、风、痰、瘀的病理特点,在牵正散的基础上,变通组方,收到显著的疗效。选其要者介绍如下: (1)八味蠲风汤:牛蒡子30g,白芷6~10g,白僵蚕10~15g,白附子8~12g,全蝎6~12g,天南星9~14g,丹参30g,黄芪30g。
先煎牛蒡子1小时,然后余药同煎共3次,每次20分钟,3次煎液混合,分3次服下,每日1剂。 (2)面神经炎验方:独活30g,白芷30g,薄荷30g。
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日3丸,口含服。 (3)贝尔散: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川芎、白芷、防风各40g,甘草、香附、乌药、青皮、陈皮、明天麻、天南星、全蝎、白附子、僵蚕、蜈蚣、广地龙、白花蛇、制附子、肉桂、麻黄、苏叶、细辛、木瓜、汉防己、黄芩、桔梗各24g,共为粗末备用。
每日取贝尔散80g,纱布包,加水300毫升,煎沸后,文火再煎15分钟,滤液后加水200毫升,煎沸后10 分钟滤液,两次药液兑在一起,均分两份,早、晚各温服一份。用药渣热敷患侧面部,每日数次,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可连续服用,直至痊愈。
(4)蜈蚣朱砂散:蜈蚣18条,朱砂9g。将上2味共为细末,分18包,每次1包,每日3次。
每次均以防风15g煎汤送服,小儿量酌减。6天为一疗程。
(5)面瘫散:白附子、川芎、当归、钩藤、浙贝母、防风各10g,全蝎、羌活、蝉蜕、甘草、地龙各6g,天麻12g,蜈蚣5条。将上药研成细末,每次5g,日三服,开水冲服。
(6)面瘫丸:白附子30g,僵蚕30g,钩藤30g,蝉蜕30g,海风藤30g,防风30g,川芎27g,制马钱子9g。上述八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6g。
每日三次,每次1~2丸,温开水或黄酒送服。每10~15天为一疗程,间隔一周,再进行下一疗程。
(7)面瘫验方:防风、薄荷、秦艽各7.5g,白术4.5g,茯苓、甘草、菊花、羌活、钩藤各9 g,天麻、荆芥、黄芪、黑料豆、桂枝各6g,酸枣仁、莶草、当归各15g,生姜3片。一付药煎服5次,第一天日2次,第二天日3次。
隔2日服下帖,服药如前。 (8)二麻散:天麻、升麻各15g,当归28g,北细辛5g。
共研细末,每次3g,1日3次,分7日服完,为一疗程。 (9)加味牵正散:黄芪100g,当归15g,僵蚕10g,全蝎10g,水煎,滤汁后加白酒10ml,一日分3次服完。
(10)蜈蚣矫正饮:蜈蚣1条(去头足),地龙12g,当归12g,赤芍12g,鸡血藤12g,羌活10 g,防风10g,白芷10g,川芎9g,水煎服,每日一剂。 面瘫如何推拿治疗? (1)常用法:推拿治疗面瘫时,可以让患者仰卧在床上,医生坐在一旁。
①先用一指禅法推印堂、攒竹、鱼腰、丝竹空、迎香、地仓、下关、颊车等穴,往返3~5分钟。 ②再用鱼际揉法,施于以上部位,以患侧作重点治疗。
③接着按睛明、四白、阳白、上关。3~5分钟。
④患部擦法:由眉上向下外方至耳前,再由地仓向外上方至耳前约3-5分钟。 ⑤患者改坐位,医生站立其身后,以一指禅推法或揉法,取穴风池、天柱及项部,3-5分钟。
⑥拿法,取风池、合谷,3~5分钟。 (2)五线推拿法 取穴①起于承浆穴→颊车→下关→头维穴。
②起于承浆穴→地仓→颧→瞳子→太阳→至头维穴。 ③起于对侧迎香穴→人中→迎香→承泣→瞳子→太阳→至头维。
④起于对侧地仓→承浆→颊车→翳风→风池。 ⑤起于对侧承泣穴→迎香→人中→迎香→颧→下关→翳风穴→止风池穴。
方法:用拇指沿患侧五条(① ② ③ ④ ⑤)穴位方向线,用直推和旋转推法交替治疗,速度不宜快,用力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用5分钟,上述方法可重复操作一次。
每日治疗一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3)腧穴推拿法 取穴:印堂、阳白、睛明、四白、迎香、颧、下关。
面瘫病证有哪些常用经验方? 在治疗面神经炎的诸多方中,首推宋·杨�亻炎�《杨氏家藏方》之牵正散,本方由白附子、僵蚕、全蝎组成。
方中白附子能入阳明,善治头面之风痰,僵蚕能驱络中之风,兼能化痰;全蝎祛风活络,长于止掣。三药合用,药简力宏,共奏祛风化痰通络之功。
大凡后世诸多经验效方,皆根据面神经炎虚、风、痰、瘀的病理特点,在牵正散的基础上,变通组方,收到显著的疗效。选其要者介绍如下: (1)八味蠲风汤:牛蒡子30g,白芷6~10g,白僵蚕10~15g,白附子8~12g,全蝎6~12g,天南星9~14g,丹参30g,黄芪30g。
先煎牛蒡子1小时,然后余药同煎共3次,每次20分钟,3次煎液混合,分3次服下,每日1剂。 (2)面神经炎验方:独活30g,白芷30g,薄荷30g。
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日3丸,口含服。 (3)贝尔散: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川芎、白芷、防风各40g,甘草、香附、乌药、青皮、陈皮、明天麻、天南星、全蝎、白附子、僵蚕、蜈蚣、广地龙、白花蛇、制附子、肉桂、麻黄、苏叶、细辛、木瓜、汉防己、黄芩、桔梗各24g,共为粗末备用。
每日取贝尔散80g,纱布包,加水300毫升,煎沸后,文火再煎15分钟,滤液后加水200毫升,煎沸后10 分钟滤液,两次药液兑在一起,均分两份,早、晚各温服一份。用药渣热敷患侧面部,每日数次,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可连续服用,直至痊愈。
(4)蜈蚣朱砂散:蜈蚣18条,朱砂9g。将上2味共为细末,分18包,每次1包,每日3次。
每次均以防风15g煎汤送服,小儿量酌减。6天为一疗程。
(5)面瘫散:白附子、川芎、当归、钩藤、浙贝母、防风各10g,全蝎、羌活、蝉蜕、甘草、地龙各6g,天麻12g,蜈蚣5条。将上药研成细末,每次5g,日三服,开水冲服。
(6)面瘫丸:白附子30g,僵蚕30g,钩藤30g,蝉蜕30g,海风藤30g,防风30g,川芎27g,制马钱子9g。上述八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6g。
每日三次,每次1~2丸,温开水或黄酒送服。每10~15天为一疗程,间隔一周,再进行下一疗程。
(7)面瘫验方:防风、薄荷、秦艽各7.5g,白术4.5g,茯苓、甘草、菊花、羌活、钩藤各9 g,天麻、荆芥、黄芪、黑料豆、桂枝各6g,酸枣仁、�莶草、当归各15g,生姜3片。一付药煎服5次,第一天日2次,第二天日3次。
隔2日服下帖,服药如前。 (8)二麻散:天麻、升麻各15g,当归28g,北细辛5g。
共研细末,每次3g,1日3次,分7日服完,为一疗程。 (9)加味牵正散:黄芪100g,当归15g,僵蚕10g,全蝎10g,水煎,滤汁后加白酒10ml,一日分3次服完。
(10)蜈蚣矫正饮:蜈蚣1条(去头足),地龙12g,当归12g,赤芍12g,鸡血藤12g,羌活10 g,防风10g,白芷10g,川芎9g,水煎服,每日一剂。 面瘫如何推拿治疗? (1)常用法:推拿治疗面瘫时,可以让患者仰卧在床上,医生坐在一旁。
①先用一指禅法推印堂、攒竹、鱼腰、丝竹空、迎香、地仓、下关、颊车等穴,往返3~5分钟。 ②再用鱼际揉法,施于以上部位,以患侧作重点治疗。
③接着按睛明、四白、阳白、上关。3~5分钟。
④患部擦法:由眉上向下外方至耳前,再由地仓向外上方至耳前约3-5分钟。 ⑤患者改坐位,医生站立其身后,以一指禅推法或揉法,取穴风池、天柱及项部,3-5分钟。
⑥拿法,取风池、合谷,3~5分钟。 (2)五线推拿法 取穴①起于承浆穴→颊车→下关→头维穴。
②起于承浆穴→地仓→颧�→瞳子�→太阳→至头维穴。 ③起于对侧迎香穴→人中→迎香→承泣→瞳子�→太阳→至头维。
④起于对侧地仓→承浆→颊车→翳风→风池。 ⑤起于对侧承泣穴→迎香→人中→迎香→颧�→下关→翳风穴→止风池穴。
方法:用拇指沿患侧五条(① ② ③ ④ ⑤)穴位方向线,用直推和旋转推法交替治疗,速度不宜快,用力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用5分钟,上述方法可重复操作一次。
每日治疗一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3)腧穴推拿法 取穴:印堂、阳白、睛明、四白、迎香、颧�、下关。
面瘫病证有哪些常用经验方? 在治疗面神经炎的诸多方中,首推宋·杨?亻炎?《杨氏家藏方》之牵正散,本方由白附子、僵蚕、全蝎组成。
方中白附子能入阳明,善治头面之风痰,僵蚕能驱络中之风,兼能化痰;全蝎祛风活络,长于止掣。三药合用,药简力宏,共奏祛风化痰通络之功。
大凡后世诸多经验效方,皆根据面神经炎虚、风、痰、瘀的病理特点,在牵正散的基础上,变通组方,收到显著的疗效。选其要者介绍如下: (1)八味蠲风汤:牛蒡子30g,白芷6~10g,白僵蚕10~15g,白附子8~12g,全蝎6~12g,天南星9~14g,丹参30g,黄芪30g。
先煎牛蒡子1小时,然后余药同煎共3次,每次20分钟,3次煎液混合,分3次服下,每日1剂。 (2)面神经炎验方:独活30g,白芷30g,薄荷30g。
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日3丸,口含服。 (3)贝尔散: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川芎、白芷、防风各40g,甘草、香附、乌药、青皮、陈皮、明天麻、天南星、全蝎、白附子、僵蚕、蜈蚣、广地龙、白花蛇、制附子、肉桂、麻黄、苏叶、细辛、木瓜、汉防己、黄芩、桔梗各24g,共为粗末备用。
每日取贝尔散80g,纱布包,加水300毫升,煎沸后,文火再煎15分钟,滤液后加水200毫升,煎沸后10 分钟滤液,两次药液兑在一起,均分两份,早、晚各温服一份。用药渣热敷患侧面部,每日数次,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可连续服用,直至痊愈。
(4)蜈蚣朱砂散:蜈蚣18条,朱砂9g。将上2味共为细末,分18包,每次1包,每日3次。
每次均以防风15g煎汤送服,小儿量酌减。6天为一疗程。
(5)面瘫散:白附子、川芎、当归、钩藤、浙贝母、防风各10g,全蝎、羌活、蝉蜕、甘草、地龙各6g,天麻12g,蜈蚣5条。将上药研成细末,每次5g,日三服,开水冲服。
(6)面瘫丸:白附子30g,僵蚕30g,钩藤30g,蝉蜕30g,海风藤30g,防风30g,川芎27g,制马钱子9g。上述八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6g。
每日三次,每次1~2丸,温开水或黄酒送服。每10~15天为一疗程,间隔一周,再进行下一疗程。
(7)面瘫验方:防风、薄荷、秦艽各7.5g,白术4.5g,茯苓、甘草、菊花、羌活、钩藤各9 g,天麻、荆芥、黄芪、黑料豆、桂枝各6g,酸枣仁、?莶草、当归各15g,生姜3片。一付药煎服5次,第一天日2次,第二天日3次。
隔2日服下帖,服药如前。 (8)二麻散:天麻、升麻各15g,当归28g,北细辛5g。
共研细末,每次3g,1日3次,分7日服完,为一疗程。 (9)加味牵正散:黄芪100g,当归15g,僵蚕10g,全蝎10g,水煎,滤汁后加白酒10ml,一日分3次服完。
(10)蜈蚣矫正饮:蜈蚣1条(去头足),地龙12g,当归12g,赤芍12g,鸡血藤12g,羌活10 g,防风10g,白芷10g,川芎9g,水煎服,每日一剂。 面瘫如何推拿治疗? (1)常用法:推拿治疗面瘫时,可以让患者仰卧在床上,医生坐在一旁。
①先用一指禅法推印堂、攒竹、鱼腰、丝竹空、迎香、地仓、下关、颊车等穴,往返3~5分钟。 ②再用鱼际揉法,施于以上部位,以患侧作重点治疗。
③接着按睛明、四白、阳白、上关。3~5分钟。
④患部擦法:由眉上向下外方至耳前,再由地仓向外上方至耳前约3-5分钟。 ⑤患者改坐位,医生站立其身后,以一指禅推法或揉法,取穴风池、天柱及项部,3-5分钟。
⑥拿法,取风池、合谷,3~5分钟。 (2)五线推拿法 取穴①起于承浆穴→颊车→下关→头维穴。
②起于承浆穴→地仓→颧?→瞳子?→太阳→至头维穴。 ③起于对侧迎香穴→人中→迎香→承泣→瞳子?→太阳→至头维。
④起于对侧地仓→承浆→颊车→翳风→风池。 ⑤起于对侧承泣穴→迎香→人中→迎香→颧?→下关→翳风穴→止风池穴。
方法:用拇指沿患侧五条(① ② ③ ④ ⑤)穴位方向线,用直推和旋转推法交替治疗,速度不宜快,用力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用5分钟,上述方法可重复操作一次。
每日治疗一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3)腧穴推拿法 取穴:印堂、阳白、睛明、四白、迎香、颧?、下关。
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
手、足少阳之会。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孔穿出处,并有耳后动、静脉,颈外静脉。主治耳鸣,耳聋,聤耳,口眼斜,口噤不开,齿痛,颊肿,瘰疬等,直刺1-1.5寸。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标准定位】在耳垂后,当乳突与下颌骨之间凹陷处。
【取法】取正坐或侧伏,耳垂微向内折,于乳突前方凹陷处取穴。 【穴位解剖】本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
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疏松,耳后静脉面后静脉汇合成颈外(浅)静脉,在胸锁乳突肌浅面向下后斜行,至该肌后缘,锁骨上约2.5厘米处,穿深筋膜汇入锁骨下静脉。
沿颈外静脉排列的淋巴结称为颈淋巴结,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腮腺咬肌筋膜,在乳突肌与胸锁乳突肌前缘,继而进达腮腺的下颌后突部,可深抵起于基突的肌肉。 【特异性】交会穴之一,手足少阳之会(《针灸甲乙经》)。
【功用】聪耳通窍,散内泄热。 【主治病症】 头面五官科疾病:耳聋耳鸣,头痛牙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口眼喎斜,笑肌麻痹,甲状腺肿,面神经麻痹。
神经系统疾病:痉病,狂疾,膈肌痉挛。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8-1.2寸,耳后酸胀,可扩散至舌前部及半侧面部,以治面瘫、腮腺炎等。
2、向内前下方斜刺1.5-2.0寸,局部酸胀,可向咽部扩散,咽部有发紧发热感,以治聋哑。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释名]“翳”,原指羽扇,用作遮掩。穴在风池之前耳根部,为耳垂所掩蔽。
翳风穴[出处]《针灸甲乙经》。 [位置]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针灸集成》:“在耳根部,距耳五分”。 [局部解剖] 肌肉:后方由浅到深为锁乳突肌,头夹肌,头最长肌,二腹肌后腹。
神经:耳大神经,深层当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 血管:耳后动、静脉和颈外浅静脉。
[类别]手足少阳之会。 [功效]利颊、聪耳、正口僻。
[主治] 古代记述:耳鸣、耳聋、口眼歪斜、口噤、颊肿、牙痛、瘰疬、暴喑、牙车急痛、耳中湿痒、耳红肿痛、视物不清。 近人报道:面瘫、腮腺炎、聋哑、颞颔关节痛。
翳风穴 介绍[方例] 耳聋气闭:听会、翳风。 暴喑不能言:翳风、通里。
急性腮腺炎、翳风、颊车、合谷。 项部瘰疬:翳风、天井、足临泣。
[刺灸法]向上角或对侧内眼角方向刺入1~1.5寸;如治聋可向内上方刺入,治哑可向内下方刺入;治面瘫时还可向下颌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不用直接灸,艾条温灸5~15分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4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