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包,就是打包的资产。
一般是指打包处理的不良资产或金融机构打包处置的抵押物。一般情况下,购买资产包,无论是国内投资者还是国外投资者,是法人还是自然人,是政府还是企业法人均可成为资产包的潜在投资者。
当然,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根据各自的组包情况,对某些资产包的潜在投资者会作出一些限制性的条件规定。如有地方政府担保贷款组成的投资包,一般会限制国外投资者参与;自然人贷款组成的投资包,有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担心购买者用非法手段向债务人逼债,而限制自然人参与投资;对标的额巨大的资产包,对法人作为投资者在注册资金方面也会有一定的低限要求;对由某些行业的债权或物权组成的资产包,在交易中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对投资人也会作出相应的规定。
资产包,就是打包的资产。
一般是指打包处理的不良资产或金融机构打包处置的抵押物。 一般情况下,购买资产包,无论是国内投资者还是国外投资者,是法人还是自然人,是政府还是企业法人均可成为资产包的潜在投资者。
当然,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根据各自的组包情况,对某些资产包的潜在投资者会作出一些限制性的条件规定。如有地方政府担保贷款组成的投资包,一般会限制国外投资者参与;自然人贷款组成的投资包,有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担心购买者用非法手段向债务人逼债,而限制自然人参与投资;对标的额巨大的资产包,对法人作为投资者在注册资金方面也会有一定的低限要求;对由某些行业的债权或物权组成的资产包,在交易中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对投资人也会作出相应的规定。
简单的说就是要注意: 1、没有债务。
2、没有税务问题。 3、工商没有问题。
4、没有法律纠纷。 6、银行没问题(没有开空头支票及欠款问题。
7、没有贷款。以上几点一般的都可又查的到,但第1及4就不好查,只能通过股权转让协议来约束。
一般《股权转让合同》应当包含如下内容: 1、当事人情况; 2、转让背景及公司基本情况; 3、转让股权的数额和比例; 4、转让股权的价款和支付方式; 5、股权转让的工商登记变更及股权交割; 6、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的委派和更换; 7、债权债务状况出让方隐瞒公司债务的责任分担; 8、出让方注册资本不足的补救措施; 9、合同签订至登记变更完成前过渡期的安排; 10、股权转让工作内容及费用的承担; 11、保密条款; 12、转让价款支付的监管或担保; 13、违约责任; 14、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15、适用法律及争端的解决方式; 16、合同的签字盖章及生效。 第六步,双方办理工商登记变更并一次性或分期交付转让价款。
第七步,新股东召开股东会,组成新的股东会并根据情况需要作出更换法定代表人、董事,修改公司章程的股东会决议;第八步,根据需要,召开董事会、监事会产生新的总经理和监事;第九步,修改公司章程,将新股东名称、持股数额比例等记载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中,修改后的公司章程则需要在工商管理部门做变更备案。 以上步骤的先后顺序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
相互保证和承诺 股权转让合同的出让方应向受让方保证:(1)、其主体资格合法有出让股权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2)、保证参与本次转让股权有关的活动中所提及的文件均合法有效(3)、保证其转让的股权完整,未设定任何担保、抵押及其他第三方权益(4)、如股权转让合同中涉及土地使用权问题,出让方应当保证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均系经合法方式取得,并合法拥有,可以被依法自由转让(5)、出让方应向受让方保证除已列举的债务外,无任何其他负债(6)、保证因涉及股权交割日前的事实而产生的诉讼或仲裁由出让方承担。 同样,股权转让合同受让方也应向出让方作相应的保证:(1)、其主体资格合法,能独立承担受让股权所产生的合同义务或法律责任(2)、保证支付股权转让的资金来源合法,有充分的履约资金及资产承担转让价款。
确定转让条件 股权转让合同各方协商一致,确定转让的条件。 转让的条件中可包含:出让方同意转让股权的同意函被收购公司的股东会一致同意转让股权的决议受让方同意受让股权的同意函评估结果已获资产评审中心批准确认出让方向受让方提供关于股权转让的全部文件资料、法律文件、帐目及其他必要文件材料有关合同报相关的审批机构批准。
帮到你的话麻烦点击“有用”谢谢。
本文就如何提升不良资产包(以下简称“包”)的处置价值,实现其处置价值的最大化,处置成本的最小化谈点看法。
凭笔者从事多年的资产经营工作经验来看,要提升“包”的处置价值,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种”方法: ●资产重组法。主要包括债权重组、债务重组、股权重组、资产置换重组、资产入股重组等单项重组及企业整体整合重组。
这是提升“包”的处置价值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投资者收购“包”以后,重点对已办理过合法有效的《以资抵债协议》或法院下达以物抵债为内容的《民事裁定书》的物权(股权),通过调查分析论证,认为符合资产重组条件的,则大胆进行资产重组。
整体整合重组。一般而言,抵债的物权是债务企业的主体部分或主要部分(如厂房、土地);房产证、土地证权属清晰;生产基础设施如水电齐备;企业债务结构单一或虽不单一,但又可能对其他债权继续收购的;企业倒闭的主要原因是负债超过财务杠杆指标等。
对这样的企业,采用整体整合重组,增加投资,调整行业或产品结构,可以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生产,然后根据投资者需要进行整体转让或以此为平台,继续实施战略性重组,让其价值提升呈几何级数。笔者认识的一位浙江投资者,初次试水,收购了水泥企业一笔债权,花了一年时间重组,不良资产价值提升十几倍;两年时间,资产总额放大上百倍;一笔小额的投资经过运作就实现了对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回转窑生产企业的绝对控股权。
对单项重组,则根据投资者取得债权(物权)的不同情况,因地、因事、因资产制宜。这里主要介绍资产置换重组和债权重组。
资产置换重组,这里可以指投资人在同一企业内与债务人协商进行债权、股权、资产之间的置换,也可以指投资人同时拥有甲企业和乙企业的债权,策划对甲企业与乙企业之间的资产进行置换。假如你取得了甲企业部分房产,同时也取得了乙企业的全部土地和部分房产,根据利益或效能最大化原则,你可以在甲企业与债务人或该企业的其他抵押权人协商,用甲企业部分房产置换成甲企业的全部设备;也可以与乙企业的债务人或该企业的其他抵押权人协商,用已取得的甲企业部分房产置换成乙企业的另一部分房产。
通过置换,取得乙企业的全部土地和房产,使较为分散的资产变为比较完整的整体资产,从而实现不良资产价值的极大提升。 债权重组,这里主要是指投资人把购买的以信用方式的贷款债权,通过以适当的减让方式,以减让后的债权额得到债务人的配合而变为担保或抵押方式的债权,并重新落实还款计划,从而达到降低债权风险的重组方式。
这样做看起来似乎减少了收益,实际上是通过协商调整债权数额,从而调动了债务人的还款积极性,作为债权人也提高了减让后债权的回收率,这样更加符合债权人、债务人各自的商业目的,实现双赢。其他单项重组的方法不再一一赘述。
●债权转股权。投资人取得了债权,而债务人或担保人缺乏现金流支付,只要债务人或担保人属朝阳产业,企业又处在成长期,而一时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的,可以考虑与企业协商,采取债权转股权的方式,使投资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入主债务企业成为股东。
这样做既加快实现了资本的扩大,并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壮大,又使不良资产债权价值得到很好的提升。这也是作为战略投资者实现参股控股企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延时处置法。对于目前所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一般的土地、房产等物权抵债项目,不妨先了解一下政府的城市(集镇)发展规划,对预计有较大增值潜力的,可以实施先租赁后处置的策略;对权证不齐的抵债房地产,先办妥相关权证;对原集体土地、划拨土地,需要缴纳的规费、出让金要进行测算,对地价的升值几何做到心中有数。
并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转让或开发,使处置价值取得应有的回报。 对用房地产抵押的债权,如房地产增值潜力较大,可以先搞好维权工作,使抵押物升值后,再行使诉讼权和追索权,力争使收购的本金、利息和孳生息能全额收回。
●分包转让法。对“包”中的自然人贷款和呆账贷款,一般情况下,只要找到合适的买主,就进行分包转让。
因为作为投资者,如不是本地人,要找到债务人较为困难,既费时又费钱,有时会得不偿失。时间长了,会丧失诉讼时效。
呆账贷款基本上没有诉讼时效,法院不会受理。如当地人买去,也许能找到债务人,协商收回部分。
因此,对这类作为投资者基本上属于零回收的债权,采取分包转让方式处置最为可取。 ●抵偿债务法。
是指投资人原商业活动积欠债务人的债务,而投资人现购买了“包”以后,又成了债务人的另一债权人。这样,投资人可以用“包”中的债权与债务人协商,依法行使抵消权。
如果投资人没有机会,可以寻找对象,分包转让,让有行使抵消权的分包买受人成为新的债权人,行使相应的抵消权。这样做,有利于把没有什么价值的债权提升为有价值的债权。
●快速变现法。投资人获得不良资产以后,必定会有一部分抵偿的实物资产如原材料,滞销产品,低值易耗品或机器设备等流动资产。
这些资产种类多,有时限,保管难,贬值快,要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方法,通过公告进行拍卖或协商。
资产包并没有准确的定义,经济学辞典中根本找不到他。
—————————————————————————————— 有些时候可以这样解释: 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推进,中小型甚至一些大型企业很难适应“现代化竞争”的冲级,有一些纷纷倒台,一些企业自行或者由企业联合会组织成一个较大的企业集团,整个企业组织的估计资产总额成为资产包。 ———————————————————————————————— 有些时候只是为了表示数个质企业的综合资产: 如这段《人民网》的话: 处在国资改革后发阵营的北京,已经感受到了压力。
谁给钱多就给谁 从291亿的资产包来说,中小型企业居多,占了156个项目的90%。并且行业分布广泛。
计显示,制造企业有49家,占总数的31%;服务业企业24家,占总数的15%;流通 企业21家,占总数的13%。 以上为了说明的意义也就很好理解了。
以上是个人理解。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8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