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同济生活了近四年的同济大四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说明一下同济大学有四大校区:四平路校区(本部)、嘉定校区、沪北校区、沪西校区。下面逐个为大家解释一下哈!!!
1. 四平校区的标志性建筑有:同济大学校门(正门,四平路1239号)、毛像(毛泽东塑像)、国立柱、图书馆、瑞安楼、大礼堂、129礼堂、校史馆、衷和楼等;
四平路校区正门
国立柱(一共有两根,分别刻有既往、开来两字)
四平校区的图书馆,造型有点奇特,但是它的氛围却是非常好的,四周采光特别好。
四平校区大礼堂(曾经可是远东地区跨度最大的拱式混凝土建筑呢)
衷和楼(曾经叫做综合楼,也叫做万钢楼,传说是用一万吨刚才建造的,真假性未知)
2.嘉定校区:仰望星空(俗称马桶楼)、通达馆、图书馆、石碑、游泳馆、天鹅湖、孔雀园等;
嘉定校区正门
3.沪北校区:同科学院、汇峰楼、博怡楼、济成楼;
在沪北校区学习的主要是口腔医学院和部分高年级医学院、经管学院的同学。
4.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真南路500号,最为突出的地标性建筑为天佑楼(曾经是全亚洲最大的停尸房,希望不要被吓到)!!!
沪西校区正门
传说中的天佑楼
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她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抗战期间曾内迁经浙、赣、滇入川,1946年回迁上海并发展为以拥有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海内外的综合性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同济大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最大、专业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经中央批准恢复对德交流,在中科院学部委员李国豪校长领导下实行“两个转变”,即由土木为主的理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由国内普通高校向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国际性大学转变,从而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学。1995年实现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1996年并入了原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被国务院领导赞为高校体制改革中的"同济模式"。2000年4月又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目前是一所拥有理、工、医、文、法、哲、经济、管理、教育9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学校是首批被国务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作为全国重点大学,学校被列入国家财政立项资助的"211工程"和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与地方重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行列。
同济大学现有建筑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经济与管理、电子与信息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外国语、人文、法学、马克思主义、政治与国际关系、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医学、理学、交通运输、汽车、海洋与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与技术、航空航天与力学、传播与艺术、设计创意、女子学院及软件学院等学院,还建有继续教育、高等技术、职业技术教育、国际文化交流、网络教育、汽车营销及电影学院等,学校还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中意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82个本科专业、218个硕士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94个,16个博士后流动站,全日制学生近4万人,教学科研人员4200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6人,工程院院士7人,教授等正高级职称者830多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者1470多人。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6个。学校还设有6个附属医院和3个附属学校。
同济大学在长期办学中形成了以“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为校训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逐步形成自身的五大办学优势:历史悠久、学风严谨、师资实力雄厚的传统优势;建筑、土木、海洋、环境、车辆、交通等水平居先的学科优势;博采众长,对德(欧)交往"窗口"的国际交流优势;立足上海、紧密结合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地域优势;直属中央、服务于全国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建制优势。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
同济大学校园占地面积4000多亩,分四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 图为同济大学校徽、校训及校园景色。 学校性质: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建设高校。 它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并与德国在德语中的发音Deutsch相似。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抗战期间曾内迁经浙、赣、滇入川,1946年回迁上海并发展为以拥有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海内外的综合性大学。解放前,同济大学的工科学生在德国享有和德国大学毕业学生同等的声誉和待遇。1952年院系调整后,同济大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最大、专业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经中央批准恢复对德交流,在中科院学部委员李国豪校长领导下实行“两个转变”,即由土木为主的理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由国内普通高校向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国际性大学转变,从而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学。1995年实现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1996年并入了原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被国务院领导赞为高校体制改革中的"同济模式"。2000年4月又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目前是一所拥有理、工、医、文、法、哲、经济、管理、教育9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学校是首批被国务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作为全国重点大学,学校被列入国家财政立项资助的"211工程"和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与地方重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行列。
好玩帐号注册 /740217593
我们向甘肃舟曲遇难同胞致以沉痛的哀悼
人们生活离不开建筑。
学生的学校是建筑,成年人的工作单位是建筑,老年人的活动场所是建筑,人们的家也是建筑……生活中,有许多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 大学校园是美好的地方,大学的建筑是很好的建筑。
在咱们南京,就有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有名的高等学府。 南京师范大学是“东方最美丽的校园”,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在这个周末去南京师范大学瞧了瞧。 那里的建筑群的确很特别,几乎都属于古代建筑的类型(至于是不是真的在古时候建造的,我就不太清楚了)。
瓦顶——匀称而协调地翘上去;窗户——整齐划一地嵌在墙上;再加上乌黑的房顶、淡黄的墙壁,对称的造型,既有典雅的古代气息,又有飞檐走壁的气势,很有韵味儿。建筑群中的小路很多, 而南京师范大学连小路也经过精心设计,都被化妆成了长廊——富有古代气息的长廊。
不高的顶,朱红的柱子,精美的上门槛,使我想起了北京的颐和园,那长廊和这里的差不多,都被人们用来休息甚至游玩、参观,都给人们以舒适的享受。这里的建筑群中,除了长廊,还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
红黄蓝绿紫,非但不使人眼花缭乱,反而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生活,谁不会感到幸福?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更喜欢现代化的、前卫的建筑;但是,看过南京师范大学里的古色古香的建筑之后,我又在想:是因为大家都喜欢这种古老的建筑吗?为什么南京师范大学里一律采用这种系列呢? 后来,我想明白了:古色古香的建筑看起来比较正规,与高等学府相吻合;这种古代建筑系列在校园里能有这么大的规模,也应该好好珍惜、好好保护,这也成为南京师范大学的特色吧——否则,又为什么说南京师范大学是“东方最美丽的校园”呢?。
介绍一下你的校园的布局,可以写一下它春夏秋冬的各个样子。
厦门大学被誉为最美大学,以下是它的介绍:
厦门大学本部位于厦门岛南端,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约2500多亩。学校一边是南普陀寺,一边是海滨与胡里山炮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1路,20路,29路,47路,659路,959路,520路公交车都可以到达。[1]
厦门大学校园有芙蓉湖、情人谷水库等景点,有“谈情说爱在厦大”之说。厦门大学的旧建筑多为陈嘉庚先生的女婿所建,清水墙、琉璃顶极富特色,被喻为“穿西装、戴斗笠”(比喻中西建筑风格结合),尤其是建南大礼堂和上弦场相当宏伟。[2]
厦门大学克立楼不远处是嘉庚楼群的21层行政大楼,学校始建于1921年,厦门大学将主楼建成21层含有双关意蕴。楼前就是人工造的芙蓉湖,登上21层顶楼可以向四周俯瞰,鼓浪屿、南普陀寺、植物园、大嶝岛、沿海大桥、船型桥、厦门大学职工宿舍区、学生公寓区、博士楼群、教学区楼群等,群贤楼群、建南楼群、化学楼群、艺术教育学院、厦门大学法学院、演武田径场、厦门大学水库、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陈嘉庚纪念堂和纪念碑、钟美林广场、图书馆、陈嘉庚与学生雕塑群、鲁迅雕像、鲁迅纪念馆、教师之家、学生公寓区、厦门软件园尽收眼底 。
我心目中的大学校园是绿色校园。
这里所说的绿色,不只是色彩,但它确实首先应该是绿色的。进入大学以前,我心目中的大学校园都是绿草茵茵,古树参天的。
隔墙相望,三三俩俩学子围坐在宽阔的草坪,享受阳光,谈论理想,讨论学术。进入校门,两排高大挺拔的大树透露出一所高等学府深沉的内涵和久远的历史。
但现实不完全是我想象的那样。树是有的,只是形态和感受不同。
在我看来,校园之美,很大程度上缘于树。“一个人坐在树下,与另外几个谈论自己的想法。
谈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师,听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学生。学生们听得出神,不禁惊讶万分,要是这个人能留下来多好啊。
于是他们就在那个所在地划出一个地方,于是世界上就诞生了第一所学校”。(路易斯康)。
在建筑和规划师眼里,一个大学必须要有什么?除了大师,大树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是再好的建筑,如果周围没有树,没有绿色,一定会黯然失色。
而不同风格的建筑都可以统一在宽厚的绿色系统之中。有了树和树林,便有了清晨在林荫道间锻炼、在绿树丛中早读的风景;有了树和树林,便有了春天早莺在树顶啁啾、夏日蝉儿在浓荫里长鸣、仲秋金桂远播馥郁的香气、冬夜月光在地上编织的幻妙图案。
我曾经多次造访清华校园。最有收获的莫过于两年前陪文校长到清华拜访苗日新教授。
苗教授是老清华,长期从事校园规划和建设。他颇为得意的《清华园九十年的变迁》一文,在清华的校园网上,访问者甚众。
苗教授领着我们参观清华园,一一讲解校园的建筑和园林,还叫人专门打开工字厅,那里是清华校长们办公的地方。清华的校园之美是人所共知的,她的美不只在建筑,更在园林,在树。
树在清华是非常尊贵的,谁都不可乱动树,树也决不向谁低头。人来人去,楼起楼拆,树自巍然不动。
这个传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前不久在《南方周末》读到沈君山先生《“清华”岁月之“树”的故事》,其中讲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兴建礼堂,要把一株老榕树砍掉,激进的教授把自己用铁链和树锁在一块,誓死护树。
还编了一首护树歌:“大学之大兮,不在大楼在大师。大师不易得兮,且植大树。
大树不易植兮,且护大树!”后来迁树重植,不过终究未能成活,只留下一个树墩,供后人怀念。
我们是专业的WordPress网站建设团队,提供高品质的WordPress主题。新主题微信公众号:www-xintheme-com,欢迎热爱WordPress的每一位朋友关注!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7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