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是与不是纪念屈原故且不论。在这里就说是纪念屈原,又有什么不开心呢?屈原如果不被排挤罢黜朝政他能写出如此恢宏瑰丽的骚体诗吗?说明屈原是幸运的,因一部《离骚》而万古留名,他泉下当是快乐的,他的《离骚》开了词赋词宗,对后来的影响深远,这也许他本人当时也没料到会如此受后人尊重,不然他会多活两年的。我们高兴屈原也会高兴的。
好了就侃到这里
关于端午的起源,说法不下十种,端午节的历史渊源非常久远。
有的说是由我国最早的夏、商、周三代的夏至节演变而来;有的说是远古时代越地先民举行龙图腾祭祀仪式的一种延续;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战同时因不愿看到自己的国家被秦国灭亡而投江自尽的楚国诗人屈原。
隋唐时期,南北文化汇融,南朝文化成了主导文化。盛行于南方的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端午习俗,逐渐北传而成为全国性的端午习俗。晚唐诗僧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的《端午》诗,表达了唐人对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性质的认识和节俗主题的肯定。
端午节源自先秦的夏至节。夏至,是先秦古人最早确定的四大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被古人看重。夏至之时,气温升高,杂草恶木、病虫害鸟、瘟疫瘴疠蔓延加剧。据先秦和汉代的文献记载,古人以为阳气于此日至极、阴气于此日始兴而“阴阳争,死生分”,将仲夏五月视为阴阳相争、死生分判的恶月,将五月五日视为阴气萌作、“感阴气成者死”(《礼记·月令》疏)的凶日,为化解物生不茂、人命不长之劫,在五月五日举行各种活动,企望能于此日助阳抗阴、得生避死、除害获福、去凶化吉。端午是驱虫辟邪、祛毒祈福的,是充满喜庆和欢乐的。
也有的说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这样的寓意也是喜庆和欢乐的。
从古人的诗文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古人在端午节之时的喜庆和快乐。北宋著名诗人晏殊的“端午诗”中即写道:“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 唐玄宗亦曾在《端午三殿宴群臣并序》中直抒胸臆:“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
屈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是中国的诗歌之父。古今诗人膜拜屈原,也往往于端午集中举行纪念屈原和诗歌创作活动。1940 年代,端午节被确定为“诗人节”。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如今的端午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节日。端午节俗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中国的,端午节俗的文化内蕴精神则与全人类的理想追求相通合,体现了人类共同愿望,超越了民族、国界和时代的屈原精神,通过端午节俗活动而“润物细无声”地传扬世界,这种精神,不只是“安康”,而且是“喜悦”和“快乐”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11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