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明是写祥林嫂悲惨一生的故事,为什么要用《祝福》这温馨祥和的标题呢?
这其实是作者鲁迅先生在用一种反讽的艺术表现手法,欲抑先扬,烘托和反射出那个表面看似祥和,但劳苦大众仍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的时代背景,从而揭示出那个人吃人的封建社会极待变革的鲜明主题。
一、祝福,是该篇小说的时间节点。
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注意,这个祝福是带引号的)。杀鸡,宰鹅,买肉,用心细细地洗,煮熟之后,横七竖八地插些筷子之类的东西在上面,就可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
开篇这段文字,把临近年关敬神祈福的乡村习俗,刻划得翔实逼真,把读者带入了年关祝福的节点氛围之中 。
这应该就是“欲抑先扬”,分明是要写悲苦,却把这悲苦置于祥和之后,通过一反一正的比拟手法,从而产生鲜明生动的艺术感染力。
二,看似轻描淡写的叙述,却点出了时代背景。
我就是这个时候回到了故乡鲁镇,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长辈,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寒暄过后,他就开始大骂新党,我知道他并不是在骂我,而是在骂康有为。
康有为主张改变政体,变法图强(戊戌变法),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却很快被慈禧太后镇压下去。鲁四老爷是乡村富产阶层的代表人物,是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当然要反对社会变革。
这就点出了《祝福》的时代背景是在风云变幻的晚清末年。封建腐朽没落的晚清王朝已经日薄西山奄奄一息,要求变革的呼声已经响彻在神州大地,但却受到反动统治者的残酷镇压,属于黎明前的黑暗那一刻。
之所以小学生学鲁迅的文章比较吃力,就是因为鲁迅的作品时代感非常强烈,对没有历史知识基础的孩子来说,确实不易理解掌握。
三、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象征着劳苦大众的缩影。
好了,时代背景和时间节点都交待清楚了,故事的主角——祥林嫂出场了。
她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有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柱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杆,她分明已经是一个乞丐了。
一个勤劳朴实的劳动妇女,在天灾人祸和封建礼教的多重压榨迫害下,已经沦为到死亡的边缘。联想到鲁迅另一篇《故乡》里的闰土,儿时的玩伴见到他却是一声“老爷”的呼唤,通过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和生活的残酷压榨,既表现出了鲁迅对她(他)们强烈的同情,更表现出强烈的愤慨,因而发出推翻那个吃人的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强烈呼唤。
总结:
综上所述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祝福》这个标题用的是何等之准确犀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祝福》不正是此类呼喊的真实写照么!
作者写得明明是祥林嫂之死,为什么用《祝福》来做标题开篇?
我想,作者应该有多重深意在里面。
第一,作者通篇虽然花了大量笔墨来写祥林嫂,但说到底还是围绕着新年这个背景和故事主题去展开的,祥林嫂只是这个故事里绕不开的一个人物,且多为回忆。
第二,鲁迅先生是个习惯用笔锋去批判揭露旧社会黑暗的人,如何去揭露讽刺?从文学角度来说反面讽刺比正面直接批判要有力得多。越是将富贵人家比如赵四老爷家的新年气氛写得热闹祥和,越是能从反面体现出被剥削而导致连新年这个一年唯一让人期盼的时刻都得不到温饱的穷苦人民的水深火热。越是说祝福,越是让人感到心寒,发人深省。
第三,作者之所以起名叫祝福,除了前面说的讽刺批判,应该也有一些正面的感情,那就是对那些像祥林嫂一样遭受剥削和贫苦的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祝福,他希望他们能脱离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从某方面来说,也是对中国早日解放的一种强烈期待。
鲁迅先生之所以伟大,也是因为他这种强烈的爱民和爱国情怀吧。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07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