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第一章,解释了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重点解释了康德的哲学体系,提出了美学在当代的任务和意义在于“技术的高度发达导致了工具理性在日常生活中的霸权,美学则担当了反思现代性和恢复感性的作用”。
——往小说,当代艺术的任务便在于此,使人回复为具有人性的人。 第二章重点在于中国美学的历史与特点,也指出了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不同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学习中国美学,不能不了解中国的哲学、社会学和民俗学(尤其是魏晋哲学),有这些的根基,很容易解释中国美学。但是这些观念中国艺术比西方当代艺术早意识到。
所以,中国艺术不是落后,而是过早先进,结果没什么地方可以发挥,中国艺术家追崇西方艺术,却不知道自己追求的实质上源头要追溯到自身。另外我也注意到美学的阶级分野最后超越了地域分野——官方艺术、士人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分野最后取代了南北艺术的分野。
不是说南北艺术的分野最后被取代了,而是其分野模糊化了。 第三章则解释西方美学讨论的的两大问题——美的模仿原则和形式原则。
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相辅而成,构成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格局。以及广为人所知的优美与崇高的说法——涉及到日神——酒神精神。
这一点,西方美学具有比中国美学更为完整、严密的格局。 第四章笔锋一转,写到了美学最重大的突破——杜尚的质疑,真正将艺术引入到美学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催生了迥异于古典艺术的现代艺术。
美学思想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到,美学上出现的种种不同的关于艺术的理论,实际上各有偏重和强调。模仿论关心作品反映世界的关系,修辞论关心作品如何打动读者,表现论集中在作品如何传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而客观论则只关注艺术品本身的形式等等。
不同理论所构成的起承转合过程,就是美学思想的历史。”并简单解释了艺术的概念。
第五章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模仿和再现的关系,指出了现代、当代艺术与古典艺术的最大区别之处。 第六章从心理学的角度详细解释了艺术的情感与表现。
没有良好的心理学基础,难以理解。周先生这章写得深入浅出,赞。
第七章很好理解,解释形式的涵义和功用。 如果说前面几章都是着眼在艺术品本身的话,那么第八章着眼在作为创造主体的艺术家,分析了艺术家的艺术创造的问题,深入研究的话是一定要有心理学的基础,触类旁通才能有所成果。
第九章写得很好,从欣赏者的角度出发,作了极其详细的阐述。目前关于欣赏着的美学的研究的确还只是一片空白。
第十章解释了艺术/美学的最主要的作用——诗意化生存。同时也对美学教育提出了不少值得借鉴的观点和思路,弦外之意,在于不要只看那么多人学艺术就觉得整个国家的面貌可追古希腊、盛唐之风韵,而是籍着美学教育(不等于艺术设计教育),培养一种悲天悯人的气度,深厚的美学修养的个体,以美学的精神看待日常生活,改变其平庸而乏味的状态,从而构建诗意的生存。
——目前的艺术设计院校学习,应该不仅仅是学习设计技能,而是培养一种大家风范。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了解美学的最好的入门书籍,读透这本书,你就算登堂入室了,接着你可以深入学习美学的历史,有必要的话甚至可以学习哲学和心理学。
这样,汤老师所说的真正的艺术家而非制图员的人就是你了。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以文革为例,当时的许多行为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极端的丑恶,而在当时的人们的心中则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表现。
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中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是人类所特有的。
审美的范围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就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是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我们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3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