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隋唐五代文学概况(581——960)一、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一个辉煌耀眼的巅峰。
唐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还兴起了词和变文这两种文学形式。(一) 唐代的诗歌诗歌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形式,唐诗可说达到了中国诗歌繁荣的顶峰。
唐诗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量众多 一个时代文学的繁荣,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表现为数量的丰富。唐诗的繁荣也是如此。
有唐一代所创作的诗歌总数,今天恐已难以做出全面精确的统计。但清康熙年间所编纂的《全唐诗》,却为我们留下了唐诗繁荣的一个记录(1)。
据康熙所撰《序》云,《全唐诗》收录诗人二千二百余人,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其中有别集者六百九十一家(《唐音癸鉴》),这个收录恐怕还不是最完备的。
这是因为,在印刷术尚未流行的唐代,作品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方法,这样,有可能一些作品由于缺乏传播环境,很快就失传了。其次,由于唐代距今已千有余年,唐诗本身的流传过程中,很可能散佚很多。
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白与杜甫的诗是“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李、杜这样的大诗人尚且如此,其他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清修的《全唐诗》,在纂修时主要以季振宜的《唐诗》为底本,以胡振亨的《唐音统签》为校本。这两家虽对唐诗搜求颇勤,但限于当时条件,必然不能完备详尽。
所以唐代的诗歌的总数远远不止于四万八千九百余首(2)。但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诗歌创作取得这样巨大的收获,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歌史上壮伟的奇观。
2、艺术精湛 唐诗之盛,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质量。唐诗在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仅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辉映千古的伟大诗人,还有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一大批优秀诗人。
唐诗的一般水平也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关于唐诗的艺术性与思想性,我们将在后面作进一步的讲述,这里仅举一个例子,略作说明。
在《全唐诗》中,有一位诗人金昌绪,他只有一首小诗流传下来,可说是一位再小不过的诗人,但是他的这一首题为《春怨》的小诗,其艺术成就却令人叹服不已。“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我们初读此诗时,不仅要疑惑,这位闺中少妇,何以要迁怒树上的黄莺鸟,从树上赶走它,不让它鸣叫?原来是黄莺的鸣叫声将她从梦中惊醒,那么她做的是什么梦呢?何以惊醒她便生气,到了末句,我们才明白,原来她做梦是要去辽西和丈夫相会,而黄莺的鸣叫,惊醒了她,使她不得在梦中与丈夫相会。
短短二十字,把闺中思妇对丈夫的思恋痴情痴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们不能不汉服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与艺术表现的功力。全诗如剥茧抽丝,一层一层,渐次披露,可谓既引人入胜,又委婉曲折。
由此可以看出唐人诗歌艺术的精湛。3、体裁全面 古典诗歌的体裁是多样的,常见的有五、七、杂言、歌行、乐府、绝句等体制,但是这些体裁并不是一开始就随同文学的产生而同时诞生的,它是随着诗歌本身的发展完善而慢慢丰富起来的。
先秦时期,诗歌的体裁最初是三言,而《诗经》多是四言,《楚辞》则以杂言居多。汉末五言诗产生,并逐渐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诗歌形式。
南北朝时期,诗歌体制趋于多样化,南朝齐梁时出现的“永明体”开始对诗歌的格律开始了探索,为近体诗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诗歌发展过程中,在体裁形式上积累与探索,为唐代诗歌体裁形式上的完备准备了充分的条件,所以,到了唐代,各种诗歌形式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故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慨叹道:“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诗歌体形形式上的发展,到了唐代,可以说是一次集大成,据前人对于《全唐诗》中存诗一卷以上的诗人所作的统计,其中五、七言古诗7244首,五、七言绝句9210首,五、七言律诗15474首,排律2004首。
这个统计占《全唐诗的百分之七十,从这个不完全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人在诗歌体裁上运用之多样。4、影响广泛 唐代是一个诗歌大普及的时代,不仅诗歌的数量多,作家多,而且诗人队伍的构成也很广泛,上自帝王将相,王公大臣,下及缁流、羽客,童子妇人,都对诗歌十分爱好,并且这些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喜欢诗歌创作,所以胡应麟说:“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以帝王而言,唐代的帝王大多能诗,著名的如太宗李世民、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文宗李昂、德宗李适、宣宗李忱、昭宗李晔等。其中存诗一卷就有四帝。
后妃则有武则天、徐贤妃、杨贵妃等。以童子而言,唐诗中早慧能诗者颇多,如骆宾王、杨炯、杜甫、徐惠、缪氏子、刘晏、林杰等。
缁流羽客中有寒山、拾德、皎然、贯休、齐己、吴筠、陆羽等。妇人则有鱼玄机、薛涛、李冶等。
不仅诗人的社会层次广泛,整个社会也都非常喜。
先秦部分
精读篇目:
《氓》、《蒹葭》、《国殇》、《哀郢》、《离骚》、《晋楚城濮之战》、《冯谖客孟尝君》、《侍坐》、《齐桓晋文之事章》、《劝学篇》
泛读篇目:
《君子于役》、《将仲子》、《硕鼠》、《湘夫人》、《烛之武退秦师》、《邵公谏厉王弭谤》、《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鱼我所欲也》、《非攻》、《逍遥游》、《难一》
掌握:
1)《诗经》篇目内容大意、表现手法;
2)屈原四篇作品的出处,精读篇目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色;
3)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成书时代、体例、编纂者及文风,精读篇目的出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形象;
4)《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及《韩非子》等诸子散文的作者情况(包括名、字、所属思想流派,主要哲学观点等)和文体风格。
秦汉部分
精读篇目:
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司马迁《项羽本纪》、班固《苏武传》、汉乐府《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泛读篇目:
《平陵东》、《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报任少卿书》、《两都赋》、《论贵粟疏》、《魏公子列传》、《四愁诗》
魏晋南北朝部分
精读篇目:
曹操《短歌行》、曹丕《燕歌行》、曹植《赠白马王彪》、《吁嗟篇》、《登楼赋》、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左思《咏史》、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咏荆轲》、《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谢灵运《登池上楼》、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孔稚珪《北山移文》、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郦道元《三峡》、南朝民歌《西洲曲》、北朝民歌《敕勒川》
泛读篇目: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白马篇》、《洛神赋》、《饮马长城窟行》、《咏怀.夜中不能寐》、《与山巨源绝交书》、《咏史.郁郁涧底松》、《重赠卢湛》、《画工弃市》、《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五柳先生传》、《过江诸人》、《代东武吟》、《与陈伯之书》、《别赋》、《与宋元思书》、《哀江南赋序》、《木兰诗》
唐五代部分
精读篇目(背诵默写):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王之涣《凉州词》、王翰《凉州词》、王昌龄《出塞》、王维《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李白《将进酒》、《行路难》、杜甫《春望》、《登高》、韦应物《滁州西涧》、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孟郊《游子吟》、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乌衣巷》、杜牧《泊秦淮》、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泛读篇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从军行》、《长安古意》、《在狱咏蝉》、《独不见》、《度大庾岭》、《感遇》(兰若生春夏)、《春江花月夜》、《过故人庄》、《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渭川田家》、《终南山》、《观猎》、《鹿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闺怨》、《别董大》、《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蜀道难》、《古风》(大车扬飞尘)、《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望天门山》、《送孟浩然之广陵》、《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望岳》、《丽人行》、《新婚别》、《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师说》、《山石》、《杂说》、《祭十二郎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张中丞传后续》、《进学解》、《始得西山宴游记》、《捕蛇者说》、《小石潭记》、《段太尉逸事状》、《种树郭橐驼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长恨歌》、《琵琶行》、《钱塘湖春行》、《轻肥》、《雁门太守行》、《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安定城楼》、《梦江南》(梳洗罢)、《山中寡妇》、《连昌宫词》、《锦瑟》、《伤田家》、《摊破浣溪沙》
高纲0916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0814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南京师范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 课程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主要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贡献,总结古代文学理论中值得借鉴的有益因素,争取古为今用,为繁荣当代文学创作、建设当代文学理论做贡献。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优秀作家作品层出不穷。同时,人们也从来没有停止对文学的深刻思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文学的起源、性质、作用、价值、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对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心态、创作技巧等的研究不断深化,对各种文体发生、发展、兴盛、衰落的过程与原因的了解不断加深,理论探索与文学创作交叉影响。考生通过《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系统掌握以上内容。
具体要求:首先是借助注释通读各篇选文,了解该篇产生的时代背景,所表达的文学观点,所使用的相关概念;其次是认真阅读每篇选文后的说明,加深对本篇理论的来龙去脉、所涉及的理论范畴的理解,争取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第三,最好能精读文论中涉及的相关文学作品,结合作品进一步理解有关理论知识,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关系极为紧密,与文学概论等相关课程也有一定联系。
本课程是历代文学批评家运用一定的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发展规律进行思考、讨论、评价的结晶,既有对文学本体的思考,也有对文学与社会、文学与自然等等关系的探询。因此,考生如果能认真学好上述有关课程,本课程的相关内容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并掌握。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先秦部分 (一) 课程内容 本部分主要选录了《尚书·尧典》《诗经》《论语》《墨子》《荀子》等先秦典籍中关于文学的论述,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学思想。 (二) 学习要求 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解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的起源、文学的作用与价值等的认识。
(三) 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尚书》《诗经》《论语》《墨子》《荀子》等书的性质及其有关对文学的论述。 2、掌握:《尚书》中关于早期文学与乐、舞关系的论述;从《诗经》某些篇章看讽刺诗的产生原因;《论语》中关于文与道德的关系、文学的社会作用的论述;《墨子》中关于“尚用”与“尚质”的有关论述和“言有三表”的理论主张;《荀子》有关“言”与“乐”的主要观点。
3、熟练掌握:诗言志;诗无邪;兴观群怨;绘事后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尽善尽美;文质彬彬。 两汉部分 (一)课程内容 本部分主要选录了汉代对文学的有关论述,体现了汉代对文学特别是诗歌的特征、诗歌与政治的关系、诗歌的美刺功能的新认识。
(二 )学习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毛诗序》等文选,掌握相关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理解《毛诗序》《史记·太史公自序》《论衡》《楚辞章句》等篇目所体现的主要思想。
2、掌握:《毛诗序》对诗歌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方式、社会作用的有关论述;司马迁《史记》一书的文学思想基础;《史记》对《春秋》的评价;《论衡》中的作家论,特别是品评作者的标准;汉代对屈原作品思想性的争论。 3、熟练掌握:诗有六义;发乎情,止乎礼义;发愤著书;露才扬己。
魏晋六朝部分 (一)课程内容 本时期是中国文学思想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时代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学批评巨著。 (二)学习要求 要求精读《典论·论文》等本时期的重要文选,理解、掌握相关理论体系、概念、观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理解《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序》的主要观点。 2、掌握:曹丕对文学的价值、作者的个性与作品的风格、文学体裁的不同特征、文学的批评态度的问题的认识;陆机对文学创作过程的系统论述;陆机对独创的认识、对行文乐趣的分析;《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性质与地位;《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艺术想象的有关论述;《文心雕龙》“时序篇”中所体现的文学史观;《诗品序》的主要内容。
3、熟练掌握:文以气为主;文人相轻;“朝华”“夕秀”;神与物游;“文变染乎世情”;“梗概而多气”;滋味说。 唐宋部分(附:金代部分) (一) 课程内容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高度发展的时期,文学理论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少理论思考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文体意识继续加强,对诗、词、文等每一文体都有着全面细致的论述。
(二)学习要求 要求通读教材上所选各篇理论著作,精读《修竹篇序》《戏为六绝句》《诗式》《与元九书》《论词》《沧浪诗话》《论诗三十首》等代。
以下信息请参考一下: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独立本科段)《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试说明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独立本科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课程代码:00538)课程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说明
为组织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课程的全国统一考试命题工作,根据全国统一命题课程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说明。
一.考试原则
1.考试标准
本课程考试参照全日制普通高校同专业、同层次、同课程的本科结业水平,并体现自学考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目标的特点。在题量上能够使中等水平的考生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完成全部试题的作答,并有适当的时间检查作答情况。
2.考试依据和范围
本课程考试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2011年9月颁布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学考试大纲》为依据;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教材(陈洪、张峰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为考试范围。
3.考试内容
本课程考试内容覆盖到章。其中,重点章节为第一编中的第二、三、四章,第二编中的第二、三,四章,第三编中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四编中的第一至十章,考核分数比例约为60%;次重点章节为第二编中的第一章,第三编中的第六、七章,考核分数比例约为30%;一般章节为第一编中的第一章,考核分数比例约为10%。
二.考试形式与考试题型
1、考试形式
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为100分,及格分数为60分。
2.考试题型
本课程考试采用的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三、有关本课程的特殊要求(包括考生可以携带的工具)
无。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