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重点分析 一、考情分析 综合素质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模块 考试内容包括职业理念、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文化素养、基本能力五大模块。
各模块所占比重:基本能力48%、职业理念15%、职业道德15%、文化素养12%、法律法规10% 三、题型及分数分布 试卷分为单选题、材料分析题和写作题三种题型,满分为150分。五个模块的内容在试卷中题型题量如下: 综合素质在考试中一共有单选题29道,每道题2分,满分58分。
包括4道职业理念、4道职业道德、8道法律法规、9道文化素养、2道信息技术、2道逻辑推理,选择题部分建议多刷题。 四、考察重点 1.职业理念 教师的职业理念包括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三部分,具体内容见下: 职业理念主要考查题型:4道单选、1道材料分析考察重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这三观 2.职业道德 主要考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规定,具体内容见下: 职业道德主要考查题型:4道单选、1道材料分析 单选题主要考查的是97版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的是08版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注意区分版本! 3.法律法规 这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和教师分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还有一些与教育相关法律的原文规定。具体内容见下: 法律法规主要考查的题型为选择题 一定要注意时间、数字和责权相关的法条,如:义务教育法颁布的时间。
4.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涉及传统文化、艺术鉴赏、文学常识、历史常识、科技常识等多方面内容,具体内容见下表: 文化素养这部分主要考查的题型为选择题。 5.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体内容见下表: 基本能力主要考察的题型为: 2道逻辑思维能力的选择题、2道信息处理能力的选择题、1道阅读理解题(类似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 1篇写作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综合素质的重中之重,占72分。
所剩时间真的不多了,小伙伴们要抓紧时间好好备考哦~ 篇幅有限,更多科目二、科目三攻略围脖关注江西敏试教育查看哦~。
《教育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教育法规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知识。考试内容主要有:教育学概论、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学校以及教师与学生。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概论、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的基本知识。
第三部分:教育法规。主要包括:教育法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一章素质教育 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概念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均衡发展。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的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简称。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第八次改革,2001年开始)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能力、情感)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收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知*识*点*新课改倡导的新型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哪三种)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知★识★点★,新的评价和考试制度核心价值的取向是什么,三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 1,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渊源古而有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马克思注意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劳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注意: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不是劳动) 2,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况,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而实施的培养多种素质的教育活动的总成。
(★知★识★点★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是什么,四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通常被当做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相互统一二,学生的本质特征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另一个主体,是相对于教师而言的。
1,学生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直接经验)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即学生在教学中具有主观能动性。★★★3,学生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身体、心理)——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三,以人为本★★★★★1,内涵、定义 A,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 B,在教育教学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为了学生的一切C,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A,学生是发展的人——身心发展B,学生是独特的人——差异性 C,学生是具体独立意义的人——教师切勿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3,以人为本,公正对待每个学生★★★★★ A,公正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受教育的权利(中职访谈)B,要公正合理的对学生进行教育(爱无差等) C,要公正合理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班集体(恰当的评价)D,要公正客观的处理学生中的各类矛盾冲突(法官)4,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注意:因材施教并非是要减少学生的差异 学生观的简答题答题思路: 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材料中教师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和要求,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教师与学生应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与合作的关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听取、采纳学生的意见。
3,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做到因材施教,不一刀切,询问其他学生的意见。注意:理论+从材料中哪句话看出来的,稍作分析。
教师观 一、教师职业 所谓的“教师观”,就是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看法和期望的反映。A,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的职业《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B,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教育教学方法、理念。
教师资格证小教学习《综合素质》包含
教师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概述、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解读、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生权利的保护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行为;
文化素养:著名科学家与常见科普读物、科学常识、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中外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历史常识、艺术鉴赏与教学艺术;
教师基本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写作能力。
教师资格证小教学习《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包含
教育基础:教育基础知识、小学教育、小学组织与运行、教育基础改革、教育科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指导:小学生身心发展、小学生身心指导、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小学生德育美育、小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概述、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课外活动、班级活动的原则、途径和方法、教育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学科知识: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课程整合;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的基本认知特点、信息化教学、学习迁移;
教学实施:教学概述、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与基本策略、课堂教学的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小学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势与策略、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方式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听课与评课、教学反思。
一、教育观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二、学生观
1、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2、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3、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4、能够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教师观
1、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2、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4、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和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和决心。
四、教师权利和义务
1、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2、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3、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五、学生权利保护
1、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权利的保护等实际问题。
六、教师职业行为
1、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2、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3、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七、科学常识
1、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2、了解一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
八、文学常识
1、了解一定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
2、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
九、艺术常识
1、了解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
2、了解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十、阅读理解能力
1、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3、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
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
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
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
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 (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学生指导 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2.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 3.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4.了解小学生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 5.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7.能够根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8.能够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三)班级管理 1.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2.了解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3.了解小学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
4.了解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知识。 5. 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6.掌握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7.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
8.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四)学科知识 1.了解小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学科发展的重大事件。
2.了解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掌握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领域所涵盖的核心知识及其关联。
4.能够针对小学生综合学习的要求,适当整合小学有关学科内容,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五)教学设计 1.了解小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据和步骤。
2.了解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的基本认知特点;。
4.了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5.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学习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
6.掌握小学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步骤和要求。 7.能够依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
(六)教学实施 1.了解小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2.了解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基本方法。
3.了解小学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 4.了解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和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
5.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和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
(七)教学评价 1.了解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 2.了解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以及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3.能够针对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恰当评价。
考情分析: 小学教师资格科目二考试题型题量分布为:单选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小学科目二分为教育基础知识、小学课程、小学教学、小学生学习心理、小学生发展心理、小学生心理学辅导等几部分内容。
首先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教育基础知识的部分考点。 知识点1:常见的教学方法 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有教育性,在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我国教学的这一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学校教学的根本方向。 贯彻教育性原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各门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有机地渗透思想 2.通过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以教师自身的形象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地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实物、模型、图表、语言的形象描述,使学生对要学习的事物形成清晰的表象,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为学生形成新概念、掌握规律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 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具 一般地说,直观的具体手段有以下三种: ①实物直观。这是通过实物进行的,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
②模象直观。是运用各种手段对实物的模拟,包括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
③语言直观。是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喻描述,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直观的效果。
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不同及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手段要服从目的、任务的需要。
2. 善于引导学生观察 3. 重视技术性细节 循序渐进性原则 循序渐进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各门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进行,使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掌握教材的序,循教材的序教学 教材的序,就是教材的系统,包括知识系统、技能和能力训练系统等方面。
2.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调整 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当需要的时候,能准确地再现出来,加以运用。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让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 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贯彻可接受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八)及时反馈原则 及时反馈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贯彻及时反馈原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地获得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反馈信息 教师获得学生学习中的反馈信息,其渠道是很多的,但最主要的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 (1)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信息 (2)课余、课间的反馈信息 (3)课外作业中的反馈信息 (4)各种测验和考试中的反馈信息 (5)其他方面的信息 2. 对获得的反馈信息要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做出恰当的调节 3. 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九)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有以下一些要求: 1.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 2.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 3.尊重学生的差异 4.针对学生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 当前我国小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违反教学原则的做法,这些做法主要有: 第一,单纯应付考试 第二,教师满堂灌 第三,滥用各种惩罚性的措施 第四,增加学生负担 【考题再现】 1.教师进行教学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
A.教学规律 B.教学原则 C.教学规范 D.教育规律 【答案】B 【解析】根据教学原则的概念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规律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正确和灵活运用教学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所以此题选B 2.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与( )的思想相。
教育观:1。
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
新课改的教学观: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学生观:1。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2。
教育公正:处理好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以所有学生的发展为本,或者说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机会均等,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 教师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行为转变教师角色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转变: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9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