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乐图数据加强理论学习的整改措施篇一:个人整改措施个人整改措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按照中省和委党组的要求,认真参加委教育实践办和支部组织的各类学习活动,把自己摆进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对照检查、自己反省、群众反映、同志批评等多种方式方法,查找出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
为切实达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目标,现将个人整改方案汇报如下:一、关于理论功底不高存在问题的整改方案存在问题:一是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存在以干代学的现象,特别是当工作与学习发生矛盾时,往往认为学习是“软指标”,可以往后推一推,从而导致学习的自觉性不高,而且学习的系统性不强,学习效果不佳。
二是学习制度坚持的不好。客观上强调工作忙、压力大和事务性工作较多,缺乏持之以恒自觉学习政治理论的精神。
三是学用结合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在理论体系把握上和“融汇贯通”地运用理论学习成果去指导实际工作上不适应,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导致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对待理论学习,只满足于片面地引用个别原理,而不能有效地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整改措施:一是不断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学习中省和委党组的各类方针政策,提高理论认识水平。要坚持不懈地学,原原本本地学,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学深学透。
同时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带着问题向书本、向专家、向同志多学多问。二是建立良好的学习制度。
整改措施:一是要进一步务。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象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与脏象学说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你参考着写 实习计划 根据 院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在修完必修和限修的各专业理论课程后,将安排为期48周的临床毕业实习。
(一) 教学情况简介 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入学以来已修完的专业课程: 必修课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温病学、金匮要略选读、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急诊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外科学、针灸学、中医伤科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含医用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与寄生虫、药理学、西医诊断学基础、影像诊断、西医内科学。 限选课有:杂病证治方法学、外感病误治析因与医案分析、伤寒论思维与辨析、儒学与中医学的对话、《温热论》的临床应用、方剂文献选读、临床流行病学、自然疗法、症状鉴别诊断、常用中成药的临床应用、耳穴诊治学、经方现代药理及在消化系统的应用、中医体质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获奖项目的启示与分析、当代检验医学与临床诊断、中医文献学、临床药理学。
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已修完的专业课程: 必修课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处方学、中内针灸治疗学(含急症)、中儿针灸治疗学、中妇针灸治疗学、中外针灸治疗学、中医伤科学、实验针灸学、针灸医籍及各家、推拿学基础、推拿治疗学、生物力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含医用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与寄生虫、药理学、西医诊断学基础、影像诊断、西医内科学、针灸局部解剖学、神经病学。 限选课有:足底保健按摩、内经选读、温病学、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运动疗法学、物理疗法、当代检验医学与临床诊断、中医文献学、中医各家学说、临床药理学、实验中医学。
已完成临床见习、临床教学实习及毕业实习前的实训课程。 (二)目的和要求: 毕业实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临床知识和技能,是对学生进行临床能力综合训练的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
通过毕业实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树立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实践中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加深、提高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及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组织和领导 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由附院、教务处、系(部)负责组织实施,学院各部门均应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认真做好实习期间的各项工作,使学生毕业实习顺利进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要求。 1.附属、教学医院,应有一位分管教学的院长负责学生实习的领导工作,并成立实习领导机构,根据学院实习计划,研究制定实施细则,保证学生实习工作顺利进行。
2.实习所在科室是直接负责实习的基层单位,实习工作应在科主任统一领导下,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此项工作,各科室应根据实习计划与大纲要求,制订科室带教措施。 3.指导实习的带教老师应经常检查学生实习计划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政治思想、医德医风、遵守纪律和存在问题,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并反馈到学院。
实习结束时对学生作出全面的考核和评定。 4.实习科室的全体工作人员都要关心、支持教学工作,言传身教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医疗作风和正确的诊疗技术。
(四)实习科目、时间安排及实习地点 中医学专业实习的科目及时间: 中医内科16周、中医外科4周、中医妇科4周、中医儿科4周、针灸科4周; 西医内科4周、西医外科4周、西医急诊8周。 针灸推拿学专业实习的科目及时间: 针灸科16周、中医内科12周、推拿科4周; 西医内科4周、西医外科 4周、西医急诊8周。
实习地点:中医科目的实习在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进行;西医科目的实习在第一中心医院、南开医院等教学医院进行。 (五)考核 1.出科考核:实习生每一科实习将要结束时,都要参加科室组织的出科考核。
带教教师可以参照《毕业实习学生出科考核实施细则》执行,出科考核成绩作为该科的实习成绩,各科的实习成绩平均作为实习生的毕业实习成绩。 2.临床技能考核:为了加强对毕业生的质量管理,检查毕业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掌握基本技能程度,以不断提高临床学习的教学质量,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前必须参加临床技能操作考核。
中医临床技能考核在中医一、二附院进行;西医临床技能考核在各教学医院(西医医院)进行。技能考核成绩占毕业考核成绩的50%。
(六)实习工作几点要求 1.毕业实习是综合培养高级中医人才的重要环节,因而要求各实习医院给予高度重视、认真负责。 2.实习科室应根据计划与大纲的要求,制定出本科室的实施计划与带教措施。
3.在门诊实习时,每位带教医师的实习生人数最多不超过3人;病房实习时,每位实习生管理床位6张为宜。 4.各科门诊实习时,一般应抄方或学习手法操作一周,主要是复习、熟悉中医的辩证法则、处方规律、药物用量或手法操作,同时了解带教医师在辨证用药、手法操作上的经验特。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 A.吴有性 B.王清任 C.张锡纯 D.李中梓 E.王孟英 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 A.心 D.肺 C.脾 D.肝 E.肾 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A.命门 B.脑 C.五脏 D.六腑 E.经络 24.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 A.叶天士 B.王叔和 C.张介宾 D.王清任 E.李杲 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 A.病 B.症 C.体征 D.证 E.病因 (二)B型题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神农本草经》 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 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 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B.《医宗金鉴》 C.《证治准绳》 D.《医学纲目》 E.《千金要方》 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 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 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 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B.“春善病鼽衄” 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 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 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 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 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 (三)D型题 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 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 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 C.阴盛则寒 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 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 2.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 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B.社会的进步 C.人和社会关系密切 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 E.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 3.古人探求生命奥秘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 A.宏观观察法 B.微观观察法 C.直接观察法 D.试探法 E.整体观察法 (四)X型题 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 A.治未病 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 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 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张景岳 C.赵献可 D.吴又可 E.王肯堂 3.温病学理论源于: A.《温疫论》 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 C.《内经》 D.《伤寒杂病论》 E.《难经》 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 A.《难经》 B.《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干金要方》 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 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 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 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 A. 形神一体观 B.五脏一体观 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 D.“病在上者下取之” E.“从阴。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
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
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二) 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 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病因讨论了外感六淫和疠气;内伤七情太过;病理产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湿痰饮、结石;以及过劳、过逸、饮食失宜、外伤、用药不当等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等内容。 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协调。
发病的两要素是正气和邪气。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等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
发病途径主要是外感和内伤。发病类型则包括新感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复发等。
病机是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和内生五邪等;还讨论了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四) 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养生即保养生命,包括强身,防病,延寿三项内容。
其实施主要在于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摄、加强体能锻炼、谨和寒热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并介绍了中医养生常用的方法。 治疗原则主要讨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内容。
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思路、政策应更多地采用市场机制,政府主要从目标、规划、政策方面给予宏观指导和调控。
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办医模式、执业医师制度、医学教育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模式等。 什么样的办医模式,培养什么样的临床人才,这句话有一定道理。
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中医本科学制五年,毕业后几十年都在医院工作,医院承担的任务、学术氛围、规章制度、医疗规范、职称晋升标准等都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影响。近几年来出现的一些民营、个体中医医疗机构,不仅体制新、机制活,而且中医特色浓,在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方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其经验与规律,鼓励中医民营和个体医疗机构的发展。 目前,韩国、新加坡、泰国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采取分业制,即每位职业医师只能从事一种医学,取得中医行医执照者不得从事西医,取得西医行医执照者不得从事中医(部分西方国家允许西医从事针灸工作)。
这种制度有利于中医临床工作者一心一意研究中医,努力提高中医水平,但不利于中医进入大型医疗机构和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按照我国的现行制度,取得中医执业医生资格者,从事中、西医业务没有限制,其利弊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有人曾对此提出质疑,为了使中医医疗机构突出中医特色,建议采取分业制,但也有人认为,如果采取分业制,中医师只能从事中医业务,目前的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将难以为继。 况且,我国还有一支中西医结合队伍和一批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他们也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分业制不利于两者的优势互补和中西医学的结合。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地区不同、城乡差别、贫富状况、个体差异等因素,导致了医疗保健需求的多样化。 医疗机构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因此,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其知识结构、技术专长,也会显现多样化的趋势,不会是一种模式、一个标准。 进一步改进执业医师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有助于中医师加强临床实践和重视经典理论的学习。
通过改进中医执业医师入门考试方式,进一步引导中医临床工作者打好中医功底。例如可以实行三段式考试方式,即在大学第三学年末进行全国中医药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药经典著作的专门考试;五年毕业时主要进行临床专业知识考试;在毕业后试用期满一年时主要进行临床技能的考试。
这样既可保证医学生不会因应付考试减少临床机会,能够有足够时间进行临床实践,同时也保证了中医药经典理论著作的学习和掌握。 尽早接受中医药教育有利于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成长。
从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成长过程来看,接受中华历史文化的熏陶,当然越早越好。 在小学课本中增加中医药的知识,中医药高校建附中,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少年班等都应当鼓励与支持。
在本科阶段,为解决课程多、争学时的矛盾,可采取“保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首先保证中医基本课程学时,其他以选修课形式放开。要探索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渠道与方式,重点抓住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经典著作的学习要放在突出的位置,熟读乃至背诵,一定要在本科毕业以前完成,中医药高校毕业生标准体系中,必须包括背诵经典原文的内容。 加强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设计与政策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重要阶段。
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在本科学习的基础上,扩大知识面,着眼于面、广、厚;博士研究生主要对某一学术领域进行钻研,着眼于点、精、深。 不但要解决博士不博的问题,还要解决临床不临的问题。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坚持在临床实践中培养的原则。应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训练:一是临床实践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临床科研能力,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属于不同的研究阶段,其研究的目标、方式也有不同。
对临床研究来说,病房就是实验室,病人就是研究对象,要培养学生从病情的细微变化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善于发现创新点,掌握临床科研的设计方法,能够进行完整的临床科研设计。
三是临床专业学位论文的撰写,要紧密联系临床实际,以总结辨证论治规律、丰富临床诊治手段、提高临床疗效为主要内容。 临床科研论文与基础研究论文同样具有科学价值,临床研究论文不一定有基础实验。
继续作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继续教育运行机制的设计,提高在职从业人员学习的自觉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中医临床队伍建设的基本环节,也是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要尽快完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专业学位教育相衔接的制度。
要不断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运行机制,通过继续教育项目的筛选及执行,推广临床科研成果,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第一、二批老中医药学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以师带徒的方式,在临证中面对面的传授经验,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为非学历、高层次、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将长期进行下去。 目前。
1.按照教科书顺序阅读是有一定道理的。正确理解阴阳,五行理论,不要和迷信混为一谈;医学理论源于古人对生存环境的仔细观察而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一个合格的医生首先要掌握观察的同时思考出现象发生的道理的能力,望,闻,问,切都需要具备以上能力。这就是所说的“象,数,理”象就是从人体外表观察到的表象,数就是四诊所得的诊断数据,理就是形成这些表象的道理,体外表现间接反映体内情况,就像敲鼓就一定能听到鼓声一样。
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就要把医学理论和实际生活以及学会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联系到一起,因为宇宙中一切都是互有联系的。各种医学教科书内容都是可以互相贯通的,最好是古今,中西融为一体。
2.阅有翻译版本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中的基础必须要反复多看几遍。这样才能把现在学到的各种科学知识和过去做对比,合并同类项,完善自己的整体思维。
《黄帝内经》说明了经络的形成,走向,穴位名称和针刺禁忌,艾灸禁忌,不良后果,诊疗方法,脉象,天文,气象,时间等这些知识多看几遍就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了。其实经络就是由动脉渗出的组织液他有通道遍布全身流经骨骼和肌肉间,肌肉和肌肉间,肌肉和皮肤间,和血管,淋巴管,神经为伴所以有调节身体功能的作用。阴滋养全身,阳化生功能,经络调节其实就是调节身体之阳气,经络粗的叫经,细的叫络,穴位就是经和络的交汇处,同大血管,支血管,毛细血管是一个道理,都是循环通道。经络的名门也很有意思,大为太,外为阳,内为阴,正面为阳,背面为阴;例如肺经脉出大指头内侧,所以叫手太阴。
3.要认识到人体就是一部血肉机器,体内最基本的反应就是在肝脏内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心脏耗氧量是巨大的。人体所有器官都是为消化食物,以维护正常思维和运动功能提供服务的。钾钠交换产生了电,产生了动力和功能。所以要学好《生理学》
4.《金匮要略》可以同时看,虽不建议一入门就使用药物,但该书内记载了许多现代常见病及诊疗方法,由浅入深,由深向浅,双向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原发布者:gmgz7499598
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一.学习没有针对性,有些盲目,重点知识掌握不好。二.做题之后消化不够。三.没有坚持做错题,以及预习和复习。四.心里有些浮躁,不认真对待做题,不能专心和静心学习。五.感觉自己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没有多大信心。六.学习不扎实,上课爱走神,精力不集中。七.眼高手低,具体实施不到位。八.轻易放过一些问题,记忆不牢。九.没有抓好早晚自习时间有效背诵,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一十.不能持之以恒,课余时间利用不够。一十一.对做的题缺少反思,积极性不够。一十二.不经常交流请教,固执己见。一十三.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爱应付,更不能独立完成。一十四.爱骄傲,爱气馁。一十五.有些知识自以为听懂了就是掌握了,没有好好去理解。一十六.复习过的东西不愿意再去看。一十七.不能合理分配各科学习时间。一十八.对有些学科产生抵触情绪。一十九.学习遇到困难就爱放弃。二十.学习没效率,学习不主动。月考总结及措施111班陈家明本次考试成绩揭晓,总体上感觉还不错,最高分668分,650分以上4人,620分以上15人,600分以上24人,全部成绩都在500分以上;但是作为励志班的各科老师,都感觉学生并没有能在考试中发挥实际水平,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考试成绩一出来,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写出考试总结,内容分四项:1.考试失误分数统计表;2.前一段时间学习存在的问题;3.考试过程中的不足;4.下次考试目标。我发现学生在考试中
为了帮助自学考生尽快地学好《中医基础理论》,掌握其中的重点与难点,特将本人在教学中的经验与体会总结如下. 联系实际,结合临床加深理解 结合生活实际,融深奥医理地浅显生活常识之中.中医基础理论重于思辨、抽象、实践性强,但弱于直观、具体、可操作性差。
因此,在学习中,注意结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联系夏天长期在河水中浸泡的石头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所生苔藓形状为例,来理解滑腻之性状,说明舌苔滑腻与水湿的关系,并由此理解湿性粘腻的致病特点。
结合既往临床实践,融抽象理论于常见病证之中。如人体皮肤受凉之后,可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胸闷咳嗽等感冒症状,中医给以宣肺解表药物治疗后,感冒痊愈。
以此说明肺主宣发、开窍于鼻、在体合皮的医学道理。 结合养生保健知识,融医学理论于预防保健之中。
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加深对中医理论科学性认识。2.归纳异同,总结规律,帮助记忆。
歌诀记忆法:将一些难以掌握的内容编成歌诀,进行忆忆。 归纳记忆法:对于相关或相似章节的内容,注意从整体把握,找出其共同规律,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
比较记忆法:对于有些容易混淆的内容,则注意鉴别,找出其异同。图表记忆法:将内容繁杂、形式相近的知识进行归纳,绘成图表,既简单明了,又有助于记忆。
总而言之,在学习班 要注意紧扣教学大纲,注意联系生活及临床实际,做到将深奥的医学理论融入浅显的实例之中;并及时总结归纳,帮助记忆。如此,便能达到在较短的时间内,既能深刻理解,又能牢固掌握的目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6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