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的学员问:我所任教的学校是我们这个地区的收底校,由于学生素质的影响,教参上建议的一课时的内容我们要两课时甚至三课时才能完成,学校还要向老师要成绩,这使得我们任课教师在课上总是领着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复习,习题的讲解.什么探究之类的根本无从下手.2.新疆昌吉何娉:对于类似的问题,我们课程团队的成员是这样认识的。
杨梓生:探究的问题有大有小,探究的层次有浅有深。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这要靠我们老师给与引导:比如,将大的探究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在探究过程给与充分的指导。
同时也可发挥学习小组的传帮带作用。王健:探究教学决不是基础好的学生的专利,不同的学生其探究的形式可能不同,其探究的角度可能不同,其探究的收获可能也不同,但对探究这种方法的掌握和要求却是相同的,正如在第一讲清华大学教授所谈的那样:课标里有一个很革命的提法叫做“探究学习是一个突破口”,但很多人反对,因为他们认为大学研究生才能进行探究学习,中学生、小学生做什么探究学习?我们认为科学应该是人人都可以做的,而不仅仅只属于科学家的。
只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科学的问题,不管成就大小,这就是在做科学。现在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们认识到科学是人人可以做的,不管成就有多大,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拥有科学的精神就行。
我想这段话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有力的解释。胡久华:一是,探究活动是有不同水平和差异的。
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开放度小一点,如先只让学生假设,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设计实验;二是,探究任务和问题也是有不同水平,教师要设计符合自己学生特点和水平的问题和任务。这个需要教师不断实践、反思,看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学生的水平;三是,探究的内容,是否学生感兴趣,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的探究内容;四是,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一开始的时候,学生难免会不适应,因为学生已经非常习惯听讲的学习方式,学生也需要一个适应的阶段。
综上原因,教师不断反思和实践,继续坚持,一般在一两个月后就会有较大的变化。
第一单元测验如期在我们班进行,测验的结果也在第二天出来了。
可是,结果不如理想,而且边改边发现学生对做题的方法和技巧不熟练,此外,摸、读、写基本功不够扎实。 对于这个结果,我反复地思考,想了好久,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学生对做题的方法和技巧不熟练,自然想到书本上的练习量很少,光靠书上的练习是不够的了。
测验中有很多题型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就更不必说做题的方法和技巧了,所以,对学生增加一些同步的练习,加大练习量,让学生熟悉题型,明了这题究竟问你什么,该怎么回答是很必要的。 此外,尽管加强学生摸、读、写的能力,一直是我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可是,为什么在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却不如我愿呢? 我想,首先,课堂上的练习比较少,老师对学生书写的指导也自然少。在教学中,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的盲文摸读写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低年级与高年级是不同的教学对象,要求他们掌握的侧重点不同,在备课时自己必须摆正心态。
其次,对已学内容的复习和巩固不够。由于课时比较紧张,上完一课时就急忙进入到下一课时的新内容去,往往缺乏了对以往知识的巩固与加深,特别是书写的练习不够。
其实听写词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非常容易的,他们都能较快速地完成,只是写完后检查这一好习惯要是一旦没有养成,学生尽管速度快,可准确率就是不高。至于句子,学生较难掌握的是分词连写、标点符号,还有写完后的检查并修改。
如果没有这一次测验,自己还一相情愿地认为学生会写词语或句子了,应该就不用经常花时间听写了。幸好有了这次惨痛的经历,让我及时地明白到:其实听写或默写对于学生来说,不但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另外,写完后检查与修改这种好习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虽然学生的摸、读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但是我认为班内学生摸、读能力的差异性还是比较大,其中有三名学生明显落后,单靠自己摸、读做题是很难的,如何提高中下生的摸读水平呢?这又是值得我好好思索的。
一、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差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现代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教师面临的是一整班的学生,必须重视学生个性差异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兴趣、能力、技能、知识、家庭环境以及同伴关系进行细心地观察和详细地了解,进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反对用统一的要求和制度来规范所有的学生,以抹杀学生的个性。例如:有些教师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坏学生”。对于“好学生”,教师亲近他们,鼓励他们,上课只关注他们,有问题也只喜欢向他们提问,而对于“坏学生”教师就疏远他们,批评他们,对他们漠不关心,不理不问,天长日久,就拉大了所谓的“好学生”与“坏学生”的距离。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能以教师的期望来突然改变学生。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无所谓好坏的,应该深入地去分析学生个性形成的原因,尊重他们,因势利导,而不能去强行改变或不理不问。
二、在学习方式上,尊重学生差异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阵地,怎样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发展,这需要教师认真地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方面的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还要认知学生学习方式的规律,即接受方式和发现方式,学生的这两种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例如,有的教师课堂上只注意到了那些跟得上自己教学思路的学生,而部分相对来说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却被他忽略掉了。久而久之,原来没有表现出和其他学生有什么差距的学生,变成了班里的后进生了。这就是教师在学习方式上,不尊重学生差异的结果。
而每天来到我们面前的学生,他们有不一样的家庭背景,有不一样的思维习惯,有不一样的知识背景,有不一样的学习方法,有不一样的接受能力等,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需要教师认真地思考,该怎样面对和呵护他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不同的学生达到同样的知识水平和范围,他们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预设,更要针对课堂的实际情况,注意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真正落实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个性化地去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天性。
三、在教学评价上,承认学生差异
课堂上教师如果只是一味严肃地说教或让学生练习,就会使学生感到淡然乏味。因此准确、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课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而实施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因人而异,即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独立的人格特点和心灵世界,教师应该不拘一格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标准,而不能用同一尺度、同一种方式去衡量与评价他们。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关注他们的努力程度,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实施评价的方式,不拿学生与学生比,而拿学生自己与自己比,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这种因人而异的评价,可以给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做到培养好优等生,提高中等生,帮助潜能生。要做得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包容他们的缺点,从内心深处关爱他们,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经过教师的辛勤耕耘,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全面得到发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60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