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初步读悟写地球资源的两段话和写人类别无去处的两段话,然后借助课文的最后一段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回归课文整体 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最后一段跟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时代周刊》评选地球为新闻人物等联系起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想象情境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二、品读重点语段 1.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地球上的一天》,引导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2.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生物圈2号》,引导学生品读第8自然段。
三、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播放满文军的《懂你》) 地球!我亲爱的母亲: 你的孩子: 四、点题结课 2003年4月10日,我的《只有一个地球》首次登台亮相。
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将与地球的对话转换成与母亲的对话,这个对话角度是新颖的、独特的,为一般的老师所想不到。我以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基础在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倘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能够“见人所之未见,发人所之未发”,那课的成功就有了一半的根基。 2.以感情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避免了常识课的嫌疑。
文本中的有关地球环保的知识点成了培植、激荡、融化学生感情的支撑点,课有了活的气韵和美的意境。 3.补充的两个课外资料典型而具有震撼力,她们既是一种对文本的拓展,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
4.遗憾的是,这个版本对课文的感悟缺乏层层剥笋似的深入和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因为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浮华、浅薄。语文意识、语文味道反而被知性的拓展和感性的激荡给稀释了。
承——桃花潭水深千尺 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在经过灵魂的涅槃之后,就这样悄然再生了。 第一版的《只有一个地球》,诵读占了它足够的分量,写话也有了它恰当的位置,缺的恐怕就是品词了。
品哪些词?为什么要品这些词? 品词的什么? 怎么引导学生去品好这些词? 品词与感情这条主线怎样融合起来? 品词与知性的拓展怎样结合起来? 品词能否使对课文的感悟层层深入? 思考是痛苦的,否定自我是痛苦的。这样煎熬着达数月之久,直到2003年的9月18日,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破茧而出,大体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品读1~4自然段 1.用反诘法引导学生品读“很小很小”。
(跟茫茫宇宙比、跟浩浩大海比、跟芸芸众生比) 2.品读“生态灾难”。说说你知道的生态灾难,想象你看到的画面,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3.品读“不加节制”。由这个词你联想到了哪些词? 四、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作者是怎样呼吁的?(读最后一段) 2.面对生态灾难,《时代周刊》是怎样呼吁的?(读最后一段) 3.面对生态灾难,我们又该做怎样的呼吁呢?(读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想象情境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二、品读5~8自然段 1.品读“四十万亿公里”。猜想:时速为一万公里的宇宙飞船要飞多久? 2.品读“移民基地”。
补充《生物圈2号》(播放课件) 三、再次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四、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播放满文军的《懂你》) 2003年9月21日,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粉墨登场。
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咬文嚼字、浓墨重彩的处理,终于烹制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来。单就“生态灾难”这一看似貌不惊人的词语,就大有点石成金的味道。
正是字词句篇,将语文和人文牢牢地粘在了一起。 2.感情依然是那样鲜明、那样执着。
有所不同的是,这一版的感情更深地植根于语文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原野上。学生的感情是在品味和咀嚼文本的重点词句后油然而生的,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不浮华。
而教师充满着强烈的抒情色彩的话语风格,也为课堂上诗化情感场的营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架。 3.相比第一版的《只有一个地球》,第二版对1~8自然段的处理,采用了相对集中、层层深入的板块策略,避免了第一版由于分散感悟、螺旋递进带来的不必要的重复和烦琐。
而对课文最后一段的感悟,则采用了一唱三叹、螺旋上升的复沓回环结构,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课堂韵致。 4.问题呢?我茫然四顾,却只见“竹影扫地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等着瞧吧! 转——惊风乱飐芙蓉水 本文转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
本课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义。
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最后,得出结论: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对句子的理解. ①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简单明了的讲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比喻的运用使句子在表达上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②同苍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般微小,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从而说明了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 ③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结合前文“矿物资源”的阐述,再一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面临的危机,从而给读者以警示、提醒. ④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只有一个地球》一书,是受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为这次大会提供的一份非正式报告。虽说是一份非正式报告,但却起了基调报告的作用,其中的许多观点被会议采纳,并写入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因此,本书是世界环境运动史上的一份有着重大影响的文献。
本书的两位作者,芭芭拉·沃德是一位经济学家,勒内·杜博斯是一位生物学家,他们广博的知识背景使他们能够胜任编写本书这样的工作。不仅如此,正像大会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先生所说,他们还应该被看成是一项合作事业的创造性组织者,因为本书是在58个国家152位成员组成的通讯顾问委员会的协助下完成的。
书中不仅论及最明显的污染问题,而且还将污染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艺技术影响、发展不平衡,以及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困境等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环境问题。书中始终将环境与发展结合在一起论述,在谈到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时,作者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资金不足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政府,还应该注意到发达国家对抗污染设计和技术上的发展,对那些效果好、花钱少的方法,通过法令或合同使所有国内外新投资者采用这些技术……经过仔细的计划工作,当前的一部分工业增长可以绕过工业化污染的原始阶段,而把新工艺设备纳入最初的整体设计之中”。本书对环境及相关问题的看法是在归纳、总结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目前无法移居到第二个适合的星球上;最后告诉读者: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同时,课文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启迪读者的思想。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懂得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二是引导学生学习“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三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难点是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之二佚名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分段、总结段意。 3.学习课文一、二段。
重点: 1.分段、总结段意。 2.学习课文一、二段。
难点: 了解地球有关知识,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了>,知道太阳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也是讲和我们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地球。(单击课题) 2.理解题意。
(单击课前预习--答问辅导栏--问题1) 本文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二.默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单击课前预习--字词学习栏)(生查后,师总结) 三.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单击课前预习--答问辅导--问题2) 四.学习第一段。 1.理解词语。
(单击课文分析--品句析段栏) 宇航员(图片)、遨游、遥望、晶莹透亮、水蓝、和蔼可亲、半径、一叶扁舟、很小很小。 2.理解句子。
(单击热句) (1)为什么作者把地球比作“母子”和“摇篮”?在量词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 (2)课文从哪些方面说明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小? 3.总结。 这一段从三个方面介绍地球:一是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
二是地球的大小。三是人类生活的陆地在地球中的比例。
这一段主要是强调它的小,说明我们要更加爱护它。 五.学习第二段。
1.理解词语。(单击然词) 上帝的恩赐、甚至、再生、生态、基地、火星(图片)、月球(图片)。
2.理解句子。(单击热句) (1)请找出第四自然段的关联词语,理解句与句之间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2)比较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a.……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了吗? b.再说,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3)单击课前预习--答问辅导--问题4、5、6。
问题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 问题5:矿产资源为什么不能不加节制地开采? 问题6:人们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药品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3.小结:这一段从两个方面介绍地球的资源情况,一是地球的自然资源形成困难,如果对矿产资源不加节制开采,资源必将越来越少。二是人类生活需要的某些资源本来可以不断再生,因为人类滥用化学药品,破坏生态,给人类带来威胁。
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保护自然资源。 六.课题练习。
(单击巩固练习--多音字--词语补充栏)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第三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通过了解地球和人类的关系,懂得应该精心保护它。
2.学习这一课怎样围绕中心把意思说清楚。 重点:通过了解地球和人类的关系,懂得应该精心保护它。
难点:学习这一课怎样围绕中心把意思说清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一、二段讲了什么? 2.思考回答课后第一题。 二.学习第三段。
1.理解词语。(单击课文分析--品句析段栏) 破碎、目睹。
2.理解句子。(单击课前预习--答问辅导。)
问题7:课文哪些方面说明人类不要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3.小结:除地球外,人类没有其它星球可住。 三.学习最后一段.(单击热句) (1)地球真的会“破碎”吗?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为什么用“破碎”这个词? (2)“别无去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如果地球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3)为什么要精心保护地球?(单击课前预习--答问辅导问题8) (4)小结:这一段说明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四.总结课文内容和写法。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单击课前预习--答问辅导问题9) 2.课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3.填空,理解课文各段和中心的关系. (1)因为地球美丽壮观、很小,所以()。
(2)因为地球资源有限,所以()。 (3)因为地球资源可以不断再生,所以()。
(4)没有别的星球可以供人类居住,所以()。 五.漫谈体会。
学到这里,我们对地球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地球、资源和人类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大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说说你看到或听到那些是破坏地球的行为,为什么?那些是保护地球的行为? 六.课堂练习。(单击巩固练习--辨字组词--选字填空栏) 七.总结。
1.学习了这一课,理解了地球和人类的关系,懂得了应该精心保护它。 2.学习这一课怎样围绕中心把意思说清楚。
八.布置作业。(单击巩固练习--练笔栏) 附板书设计: 27.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 可爱 其他星球(小) 易碎 精 不 造 心 适 福 保 合 后 护 生 代 活 资源 破坏 灾难 (有限) 保护 生存 人类。
本课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义。
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最后,得出结论: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9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