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获取
1、信息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1)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
(2)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3)了解信息的基本载体形式
(4)能通过具体事例分析信息的特征
2、信息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1)了解信息技术的j基本概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30了解信息技术在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33、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1)理解信息来源的都样性
(2)了解闲暇的一般过程
(3)o几百几种常见的采集工具
(4)掌握采集信息的 基本方法
(5)能根据问题确定信息 来源
(6)了解计算机常用的信息存储格式
4、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1)能使用浏览器网
(2)掌握常用搜索引擎
(3)能根据
一、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1)信息的概念、特征、作用,技术基础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
(2)信息的安全和道德,包括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定义、特征等
(3) Windows基础知识:鼠标与键盘的基本操作;文件夹的移动、删除、新建、命名、重命名、连续选中、不连续选中;输入发的相关知识(一些标点符号的输入方法);常用快捷等;文件的类型(后缀名)
(4)计算机信息存储的基本单位及采用的进制数,各单位及进制数间的相互转化
(5) 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PT的基本操作
二、高一下学期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
就是VisualBasic编程软件的一些基础知识,相比高一上学期的知识点来说较难。
三、高中信息技术会考,是机考,在计算机上操作
扩展资料: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可以从广义、中义、狭义三个层面来定义。
(1)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
(2)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
(3)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以来,人们日益普遍地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如书籍、商业文件、报刊、唱片、电影、电视节目、语音、图形、影像等)。
在企业、学校和其它组织中,信息技术体系结构是一个为达成战略目标而采用和发展信息技术的综合结构。它包括管理和技术的成分。其管理成分包括使命、职能与信息需求、系统配置和信息流程;技术成分包括用于实现管理体系结构的信息技术标准、规则等。
物联网和云计算作为信息技术新的高度和形态被提出、发展。根据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的定义,物联网为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让信息更快更准地收集、传递、处理并执行,是科技的最新呈现形式与应用。
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以来,人们日益普遍的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信息技术
高中通用技术会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1、技术对人类的价值: a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保护人](例:原始人随身拾磨制好的石器,现代人对疟疾、天花、肺结核等疾病不再恐慌) [解放人](例:体力解放:自行车、内燃动力、电力,手机——信息传递) [发展人](例:爱迪生、袁隆平)2、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a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
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3、技术对自然的价值:c (1)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例:都江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2)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例:物料的再循环工艺) 二、技术的性质1. 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关系:b 技术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
每一项技术的问世都是创新的结果。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
技术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例:显示器的不断发展属于技术革新,王选发明激光照排系统属于技术发明。)
2.技术的两面性:a 任何事物客观上都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
(例:电池可以带来光明和动力,也可以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网络技术 方便人们交流沟通,但也有人利用网络犯罪。
B超技术 可以用于医疗,但也有人进行胎儿鉴别 )3.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b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通过各种方法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理论,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要点1、信息、物质、能源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2、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采集(获取)、传递、存储、处理(加工)、发布、交流等技术。3、信息技术的五次技术革命:①语言的使用;②文字的使用;③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应用;④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应用;⑤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
4、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支柱。5、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名叫埃尼阿克(ENIAC),它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
6、按所使用的主要元器件划分,计算机经历了①电子管②晶体管③集成电路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代。7、“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简称PC机)。
8、计算机由原来的单纯的数值计算发展成同时具有文字、绘图、表格、音像处理以及数据通讯等多种功能。多媒体计算机的诞生,各种形式的信息都能由计算机进行处理。
9、计算机今后发展的总趋势是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新一代的计算机将是智能化的多媒体计算机。
10、计算机的主要特点:①运算速度快②运算精度高③具有存储记忆能力④具有逻辑判断能力⑤具有自动控制能力。11、计算机的应用主要领域有:①数值计算②数据处理③自动控制④计算机辅助设计⑤计算机辅助教育⑥人工智能⑦计算机网络。
12、信息包括文字、数字、声音、图像、图表等。13、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sted Instrction)简称CAI;计算机管理教学(Computer Managed Ins trction)简称CMI。
14、人工智能主要包括专家系统、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以及机器人等。15、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资源共享、数据通信。
16、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能否有效、迅速地获取并处理信息,已成为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及其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将成为整个世界的巨大的神经中枢。
17、从外观看,计算机主要由显示器、主机、键盘和鼠标组成。18、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它们共同决定了计算机的工作能力。
19、计算机硬件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分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20、运算器、控制器和外存储器是构成主机的核心部件。
主机以外的其他部件通常被称为计算机的外设。21、中央处理器(又称中央处理单元),英文缩写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主要由控制器和运算器组成。
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通常CPU的型号决定了整机的型号和基本性能。中央处理器时钟频率称为计算机的主频率。
主频率通常以兆赫兹(MHZ)为单位,是衡量计算机运算速度的重要指标。目前常用的CPU的型号有Pentium(奔腾)Ⅱ、Pentium(奔腾)Ⅲ、Pentium(奔腾)Ⅳ。
22、内存储器简称内存,主要用于存储计算机当前工作中正在运行的程序、数据等,相当于计算机内部的存储中心。内存按其功能可以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
23、随机存储器(RAM),主要用来随时存储计算机正在进行处理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允许被读取,还允许被修改。重。
第五章: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本章难点:了解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正确运用 不等式基本性质3。
本章关键:彻底弄清不等式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区别. (1)不等式概念:用不等号(“≠”、“”)表示的不 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解不等式的理论依据. (3)分清不等式的解集和解不等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4)不等式的解一般有无限多个数值,把它们表示在数轴上,(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 (6)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7)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可以由几个(同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 (8).利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第六章: 1.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它的解,明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对未知数的值,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一次方程组的两种基本解法,能灵活运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3.根据给出的应用问题,列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三元一次方程组,从而求出问题的解,并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查结果是否合理. 本章的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加减法以及列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问题. 本章的难点是: 1.会用适当的消元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2.正确地找出应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次方程组. 第七章 本章重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特别是对幂的运算及乘法公式的应用要达到熟练程度. 本章难点是:对乘法公式结构特征和公式中字母意义的理解及乘法公式的灵活应用 1.幂的运算性质,正确地表述这些性质,并能运用它们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 2.单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多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以及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熟练地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3.乘法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4.熟练地运用运算律、运算法则进行运算, 5.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用字母表示式子的意义.通过式的变形,深入理解转化的思想方法. 第八章: 1、认识事物的几种方法:观察与实验 归纳与类比 猜想与证明 生活中的说理 数学中的说理 2、定义、命题、公理、定理 3、简单几何图形中的推理 4、余角、补交、对顶角 5、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一个公理两个定理。 公理: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 定理:内错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 定理:同旁内角互补(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 平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由图形的“位置关系”确定“数量关系” 第九章: 重点:因式分解的方法, 难点:分析多项式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分解方法 1. 因式分解的概念; 2.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运用因式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图形习题) 第十章: 重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统计初步的基本知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计算、2.了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绘画三种统计图. 3.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与统计相关的综合问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电脑、网络、移动通讯、电子银行、数字电视……面对如此迅速变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在踏入社会后,将需要具有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知识、技能、意识和能力,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就是为了适应学生的这些需要而设立的。
信息科技课程是从计算机课程改革而来的,中小学原有的计算机课程是以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的各种操作技能为目的的,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比例逐年提高,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越来越快,计算机的各种操作日趋简单,而各学科学习中应用计算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因此,靠有限的计算机课程来进行计算机技能的传授,已经显得没有必要和满足不了需要。大量事实说明,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仅是简单的会操作计算机,更重要的是能够具有根据需要,正确、有效、灵活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包括计算机和网络),收集、处理、传输、表达信息,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计算机只是一种比较重要和使用广泛的信息技术工具。
因此,二期课改中,把计算机课程改为信息科技课程,正式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而作出的重要决策。计算机课程改为信息科技课程,决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信息科技课程的定位与计算机课程的定位也必然有较大的变化。
首先,这门课程是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为目标,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重要的基础课程,这就改变了计算机课程以学习计算机各种操作技能为目标的定位。其次,这门课程既承担着知识学习,技能操练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它还承担着培养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解决问题能力的任务,以及提供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任务,这是计算机课程所无法完成的任务。
第三,这门课程的设置,克服了单纯从知识与技能角度考虑的片面性,而是从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道德意识、行为规范的养成(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具体化)等三个方面进行考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要求,这就比计算机课程前进了一大步。信息科技课程定位的变化势必给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带来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理解这种变化,从而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使学生在接受这门课程学习时有正确的认识,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这门课程。
信息科技课程明确提出了以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学生是否具有信息素养,决不能只是理解为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些信息技术工具或者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对信息素养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根据国际社会对信息素养的共识和结合我国的国情,信息科技课程对信息素养的界定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求:第一,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合理选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处理、传输、表达,具备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二,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具有信息化社会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个人自律能力,明确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信息素养的这三个方面中,第一方面是大家都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它主要是指知识与技能这个范围。
第二方面主要是指能力形成这个范围,是信息科技课程中有别于计算机课程,且是重点要求达到的目标。虽然以前也经常提“培养能力”这个要求,但对“能力”缺乏明确的细化描述和评价依据,因此常常流于形式,而信息科技课程目标中对“能力”提出了具有课程特点的具体要求,这就使“能力”的形成具体化,评价规范化。
第三方面是德育教育在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具体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根据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所有课程教学中的要求,在信息科技课程中,根据信息化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和现实社会中青少年可能面临的各种抉择,提出了具有课程特点的德育教育要求,使德育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学科特点,从而能真正取得成效。
由于在基础教育的各门课程中,都提出了把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在其它课程的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信息素养不是只能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形成的,信息科技课程应该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历程中,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得到一种比较系统的观念、方法、习惯、思维的培养,并有效地迁移到其它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成为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主渠道。为了落实课程目标,信息科技课程在三类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改变,评价原则的改革等方面都作了较大的探索,形成了新的体系。
要实现信息科技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在课程中如果只包含一些基础知识和某些软件的操作方法显然是不够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应能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并且能正确处理信息社会中人与技术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因此,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内容改变了只从知识、技能角度提出要求的做法,而从“信息科技基础知识”、“信息技。
(一)学科知识1.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2)熟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
(3)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教材。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1)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等一般知识。
(2)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规律及一般过程,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方法。(3)了解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基本知识。
(4)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二)教学设计1.学生学习需求分析(1)了解学生认知特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2)具有分析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经验和个体差异的能力。2.信息技术教材分析(1)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及教材编写思路和特点,了解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和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能结合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织。
(2)通过教材内容分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技能,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并设计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3.确定信息技术教学目标(1)领会“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含义。
(2)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并准确表述。4.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1)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3)了解信息技术资源的多样性,能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合理开发、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
5.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综合应用(1)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组织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2)通过研究典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案例,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评析教学案例。
(3)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三)教学实施1.课堂学习指导(1)了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的方法,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2)了解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特点,能够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2.课堂组织调控(1)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具有初步解决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的能力。
(2)了解对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活动因素进行调控的方法。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的综合应用(1)能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2)掌握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功能、特点和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能恰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教学评价1.信息技术学习评价(1)了解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知识和方法,具有科学的评价观,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能够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信息技术学习的状况,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2.信息技术教学评价(1)能够依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倡导的评价理念,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2)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提出改进的思路。
扩展资料: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1.候考。考生持面试准考证、身份证,按时到达考点,进入候考室候考。
2.抽题。按考点安排,登录面试测评软件系统,计算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幼儿园类别考生 从抽取的2道试题中任选1道,其余类别只抽取1道试题)经考生确认后,系统打印试题清单3.备课。
考生持备课纸、试题清单进入备课室,撰写教案(或活动演示方案),备课20分钟。回答规定问题。
考生由工作人员引导进入指定面试室。考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2个规定问题 考生回答,时间5分钟。
4.试讲/演示。考生按照准备的教案(或活动演示方案)进行试讲(或演示),时间10分钟。
5.答辩。考官围绕考生试讲(或演示)内容和测试项目进行提问,考生答辩,时间5分钟。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搜狗百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中信息技术。
就我的经验; 重于学习过程,理解永远是第一位,做少量的习题是对知识的巩固;应付考试的话,就多做中难题和容易题,要保证正确率(80%)。
要坚持学习数学,有时间做保证。 回答者:ffy126_com - 魔法学徒 一级 4-4 20:30 谈谈怎样学好高中物理 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的内容更多,难度更大,能力要求更高,灵活性更强。
因此不少同学进入高中之后很不适应,高一进校后,力、物体的运动,暂时还没有什么问题,觉得高中物理不过如此。学到牛顿运动定律问题就开始来了,后面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动量、机械能问题越来越大。
如果不及时改变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物理将越来越差劲了,一提及物理就感到头痛,越来越讨厌物理,渐渐就与物理绝缘了。这就使一些初中物理学得很不错的同学,到高中后不能很快地适应而感到困难,以下就怎样学好高中物理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首先要改变观念,初中物理好,高中物理并不一定会好。 初中物理知识相对比较浅显,并且内容也不多,更易于掌握。
再加上初三后期,通过大量的练习,通过反复强化训练,提高了熟练程度,可使物理成绩有大幅度提高。但分数高并不等于物理学得好、会学物理。
如果学习物理的兴趣没有培养起来,再加上没有好的学习方法,那是很难学好高中物理的。所以,首先应该改变观念,初中物理学得好,高中物理并不一定会学得好。
所以应降低起点,从头开始。二、应培养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力。培养兴趣的途径很多,从学生角度:应注意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物理现象,用到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喝开水时、喝饮料时、钢笔吸墨水时,大气压帮了忙;走路时,脚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帮了忙,行走过程中就是由一个个倾倒动作连贯而成;淘米时除去米中的杂物,利用了浮力知识;一根直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看上去筷子在水面处变弯折;闪电的形成等等。有意识地在实际中联系到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使我们明确:原来物理与我们联系这样密切,这样有用。
可以大大地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老师角度:应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等引入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物理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物理的用处,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物理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奥妙的故事;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问题等等。
老师从这些方面下功夫,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三、在课堂上,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
学习期间,在课堂中的时间很重要。因此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学习的基本状况,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新的知识有所了解,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知识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听课过程中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不能开小差。 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若能做到这“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保证听课过程中能全神贯注,不开小差。
上课前必须注意课间十分钟的休息,不应做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或激烈争论或看小说或做作业等,以免上课后还气喘嘘嘘,想入非非,而不能平静下来,甚至大脑开始休眠。所以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3、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 老师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
4、作好笔记。 笔记不是记录而是将上述听课中的重点,难点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
以便复习,消化。5、要认真审题,理解物理情境、物理过程,注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举一反三,提高迁移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做好复习和总结工作。1、做好及时的复习。
上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复习的有效方法不只是一遍遍地看书和笔记,而最好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例如: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尽量想得完整些。
然后打开书和笔记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