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异义1.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2.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
3.是日也 古义:代词,这。今义:表判断4.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
文中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
如:所以兴怀。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7.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8.向之所欣 古义:过去,从前。
今义:对着9.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 修辞 修辞手法:互文 例: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句式 a) 判断句 修禊事也 死生亦大矣 其致一也 b) 倒装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 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 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c)省略句 映带(于)左右 列坐(于)其次 悟言(于)一室之内 放浪(于)形骸之外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词类活用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小的人。
长,年龄大的人。贤,贤德之人。
均是形容词作名词。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数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意动用法。
3.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意动用法。4.死生亦大矣。
大, 大事,形容词作名词。5.映带左右。
环绕,名词作动词。6.一觞一咏。
喝酒,名词作动词。7.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使……奔驰, 动词的使动用法。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使感叹产生,动词的使动用法9.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形容词作动词。
10.仰观宇宙之大。形容词作谓语。
一词多义 (一)临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1、一起。例:若合一契2、一样。
例:其致一也3、将。
视为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四)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五)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 进步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6、修守战之具:整治7、余独好修以为常:修身养性 (六)期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4、期(jī)年之后:周、满 、满一年5、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 (七)之1、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
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
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
4、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
5、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
(八)犹1、还,而且,仍然。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2、好像。
例:亦犹今之视昔 通假字 趣舍万殊 “趣”通“趋”或“取”, 趋向,取向。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成语 群贤毕至:指贤能者齐集,济济一堂,都会聚在这里。毕:全。
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陡。岭:山。
字面意义:高大险峻的山岭。崇山峻岭:形容山高大、险峻,十分陡峭。
茂林修竹: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放浪形骸: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形体、形迹。指行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旷达豪爽。
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游目骋怀: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
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
有所感触,慨叹不已。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
形容时间极短。
一、基本常识 1、题解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故称楚辞。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
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赋重铺陈 2、作者 陶渊明,东晋诗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家境贫寒。
29岁起为江州祭酒,不久自解职归。 以后做过镇军、建威参军,因不堪行役之苦,转任彭泽令,仅80余天即辞归田园。
晋安帝义熙末,50多岁时,被征为著作佐郎,不就。晚年穷到“窥灶不见烟”(《泳贫士》)的程度。
最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卒年62岁。 陶渊明的诗留存一百二十多首,其中有20余首是写田园生活和景色的田园诗。
这些诗冲破当时“玄言诗”的风气,为五言诗开辟了新境界。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
作品题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抒发厌恶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怀。
如《归园田居》、《饮酒》、《移居》等;另一类为咏怀诗,如《泳荆轲》、《读山海精。精卫填微木》等,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称著文史。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3、写作背景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
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二、字词语言 1、古今异义词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 古:指知心话 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指农事 今:泛指 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 古: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觉今是而昨非 是 古:正确 今:判断词 非 古:过错、错误 今:不 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埋怨、遗憾 今:仇恨、怨恨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 日: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 时:有时 (2)形容词作名词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幼:儿童、小孩子 (3)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 琴书:抚琴、读书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棹: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 (4)使动 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
愉快 (5)意动 乐琴书以消忧 乐:以。
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 悦:以。
为愉快 善万物之得时 善:以。
为善 羡慕 3、一词多义 引 引以为流觞曲水 疏导、引来 引壶觞以自酌 端起 引而不发,跃如也 拉弓 相如引车避匿 掉转 引兵欲攻燕 率领、引导 秦军引而去 避开、退却 乘 聊乘化以归去,乐夫天命复奚疑 顺应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趁着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牛十二,乘韦先 四的代称 策 策扶老以流憩 拄着 振长策而御宇内 马鞭子,引申为暴政 夸父弃其策 拐杖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引申为驯养 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将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辈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行走 4、虚词把握 以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连词 相当于“而”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介词 把、拿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动词 用,采取 日以尽矣,荆轲岂无意哉 副词 通“已”,已经 相当于“何”的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奚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焉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 三、理解分析 1、结构层次 (一)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1)“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做官 (2)“觉今是而昨非”——认为以前所为是错的 (二)归家之后的情状 (1) 心情愉快——小舟轻飏,和风吹衣 (2) 归心似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3) 家人欢迎——“童仆迎接,稚子候门” (4) 修身养性——饮酒、游园、观景 (三)回归田园的愉快生活 (1) 远离官场,享受天伦 (2) 读书抚琴,颐养天年 (3) 驾车乘舟,寻幽探胜 (四)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1) 人生苦短,淡薄名利 (2) 乐天安命,顺其自然 2、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行文注意对仗骈偶,且又灵活多有变化。
既讲用韵辞采,又简洁清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强烈 作者的感慨、追求、心志等借助于景物描写而自然流露,全辞情真意切,沁人心脾。
(3)结构谨严,不蔓不枝 首段直接抒情,照应序文;二、三段借物抒情,表达情怀;末段属总结,卒章显志。 四、补充拓展 1、补充注释: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论语。
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用歌劝孔子归隐。陶渊明引用这两句意思是说:认识到出仕是错了,而归隐还不晚。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此句系从《离骚》的“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脱胎而来。
“觉今是而昨非”出自《庄子。寓言》:“庄子谓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也。”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 《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 "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也有人认为兰亭之会是讨论军事的秘密会议,是以书法之名掩人口目。无论如何,其书法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我建议你去搜一下《兰亭序》的内容简介,这样就清楚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呢?它又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呢?
现代人所说的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用文体,也写作“叙”或“绪”.上文所举的《〈呐喊〉自序》以及本文后面所附的张岱年先生的序都属于这一类. 可是,古代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说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丰富得多.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还有“小序”、“引”等变体.所谓“小序”就是诗文前叙述感兴或缘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种简短的序,《文体明辨》中解释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柳宗元曾作过《霹雳琴赞引》的文章. “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跋出现于唐代,时称“题某后”或“读某”,如李翱的《题燕太子丹后》、韩愈的《读荀子》.欧阳修最早称这种文章为跋,其《集古录》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
古今异义1.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2.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
3.是日也古义:代词,这。今义:表判断4.俯察品类之盛古义:物品,物类。
文中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
如:所以兴怀。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古义: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7.或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8.向之所欣古义:过去,从前。
今义:对着9.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修辞修辞手法:互文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句式a) 判断句修禊事也死生亦大矣其致一也b) 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c)省略句映带(于)左右列坐(于)其次悟言(于)一室之内放浪(于)形骸之外引以(之)为流觞曲水词类活用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小的人。
长,年龄大的人。贤,贤德之人。
均是形容词作名词。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数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意动用法。
3.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意动用法。4.死生亦大矣。
大, 大事,形容词作名词。5.映带左右。
环绕,名词作动词。6.一觞一咏。
喝酒,名词作动词。7.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使……奔驰, 动词的使动用法。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使感叹产生,动词的使动用法9.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形容词作动词。
10.仰观宇宙之大。形容词作谓语。
一词多义(一)临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1、一起。例:若合一契2、一样。
例:其致一也3、将。
视为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三)次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四)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五)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 进步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6、修守战之具:整治7、余独好修以为常:修身养性(六)期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4、期(jī)年之后:周、满 、满一年5、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七)之1、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
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
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
4、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
5、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
(八)犹1、还,而且,仍然。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2、好像。
例:亦犹今之视昔通假字趣舍万殊 “趣”通“趋”或“取”, 趋向,取向。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成语群贤毕至:指贤能者齐集,济济一堂,都会聚在这里。毕:全。
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陡。岭:山。
字面意义:高大险峻的山岭。崇山峻岭:形容山高大、险峻,十分陡峭。
茂林修竹: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放浪形骸: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形体、形迹。指行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旷达豪爽。
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游目骋怀: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
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
有所感触,慨叹不已。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
形容时间极短。
逍遥游【题解】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原文】 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
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起而飞(23),抢榆枋(24),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者(27),三飡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舂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31)?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4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43),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4),绝云气(4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46):'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48)。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乡(51)、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52),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53)。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54),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55),定乎内外之分(56),辩乎荣辱之境(57),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58)。
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59),泠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后反(61)。
彼于致福者(62),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63)。
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气之辩(6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66)?故曰:至人无己(67),神人无功(68),圣人无名(69)。 【注释】 ①冥:亦作溟,海之意。
“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
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②鲲(kūn):本指鱼卵,这里借表大鱼之名。
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用表大鸟之名。 ④怒:奋起。
⑤垂:边远;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陲”。一说遮,遮天。
⑥海运: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一说指鹏鸟在海面飞行。徙:迁移。
⑦天池:天然的大池。 ⑧齐谐:书名。
一说人名。 ⑨志:记载。
⑩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11)抟(tuán):环绕而上。
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12)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停歇。
(13)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14)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5)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
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16)极:尽。
(17)覆:倾倒。坳(ào):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
(18)芥:小草。 (19)斯:则,就。
(20)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培:通作“凭”,凭借。
(21)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等,前面都有一段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 、《临河序》、《禊序》和《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
序,又称叙、叙文、叙言、序言、序文、引、引言、导言等。
据说序始于孔子的赞《易》。序在古代多放在书的后面,现在一般放在书的前面,而把放在书后面的序称为后序或跋。
序跋的内容、体例大致相同,因而可合称序跋文。一般的书有序无跋,如觉得序意未尽,后面仍可有跋。
序有自序和他序之分。自序偏于说明著作宗旨、撰写经过、编写体例等,还可就书中的重点和难点,作简要的阐述。
自序有时也称前言。他序则常常要对作者、作品作介绍和评论,或对书中的观点作引申和发挥。
自序和他序可以并用,不同的观点还可以展开争鸣。 一般的读者都有读书先读序跋的习惯。
他们把序比喻为“游园的向导”,所以有的书也称序为导言。不论是自序还是他序,都承担着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图书内容的任务。
因此,序的第一要义,应是坦率、诚实、中肯,要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为人作序者,要深入了解作者,认真地研究原著,不能凭道听途说的材料或浮光掠影的印象去敷衍成篇。
大凡名家,总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由名家作序,可以帮助读者深入堂奥,也有利于扶植人才。
然而,只要有真知灼见,即使不是名家,同样也有作序的资格。 序风是文风的一个方面。
有少数人碍于情面,逢面作“序”,由于没有认真读过原稿,只好七拉八扯罗列琐事,或兴之所至地铺演轶闻,结果序和正文常常是风马牛不相及,有序等于无序。这实在是一种不好的文风。
序大都是夹叙夹议。偏于叙的,有散文的特点;偏于议的,有论文的特点。
散文也好,论文也好,都要言之有物。散文要以材料的丰富和文笔的多姿见长,论文则要以论点的深刻和分析的透辟取胜。
在各种应用文体中,序是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或史料价值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0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