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五个
一 集合与简易逻辑
集合具有四个性质 广泛性 集合的元素什么都可以
确定性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比如说是好学生就不具有这种性质,因为它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
互异性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不相等的,一个元素不能重复出现
无序性 集合中的元素与顺序无关
二 函数
这是个重点,但是说起来也不好说,要作专题训练,比如说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等等做这一类型题的时候,要掌握几个函数思想如 构造函数 函数与方程结合 对称思想,换元等等
三 数列
这也是个比较重要的题型,做体的时候要有整体思想,整体代换,等比等差要分开来,也要注意联系,这样才能做好,注意观察数列的形式判断是什么数列,还要掌握求数列通向公式的几种方法,和求和公式,求和方法,比如裂项相消,错位相减,公式法,分组求和法等等
四 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不是考试题型,只是个应用的知识点,所以只要记熟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和一些重要的定理就行
五 平面向量
这是个比较抽象的把几何与代数结合起来的重难点,结体的时候要有技巧,主要就是把基本知识掌握到位,注意拓展,另外要多做题,见的题型多,结体的时候就有思路,能够把问题简单化,有利于提高做题效率
高一的数学只是入门,只要把基础的掌握了,做题就没什么大问题了,数学就可以上130
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 圆柱侧面积 S=c*h=2pi*h 圆锥侧面积 S=1/2*c*l=pi*r*l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 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 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pi*r2h 定理: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作者:尘世的Angel 2008-11-22 22:48 回复此发言 --------------------------------------------------------------------------------2 高中数学公式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
总体分为十四个部分 一·集合与一些简单的逻辑关系里面重要的是‘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定要搞透彻,其他的了解然后明白一切就行 二·函数 1·函数的定义与性质,重要的是千万要记住它的定义域,还有的就是会用其性质。
2·一些特定的函数有反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3·函数的图像问题以及函数的应用,一定要会数形结合法去解题 三·数列 1·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及其性质 3·等比数列及其性质 4·数列的综合应用 重点是那两个数列等差与等比的性质 四·三角函数 1·任意的三角函数 2·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3·正余弦和正余切 5二倍角的一些公式 6·三角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这一部分很重要全国一卷第一个大题就是与三角函数有关的 五·平面向量 1.平面向量的概念及运算 2.基本定理和坐标表示 3.数量积 4.接三角形及其应用 5.最后是综合的应用 这一部分就是用于三角或是坐标的计算一般会在大题的第一问 六·不等式 1.不等式的概念与性质 2.证明 3.解法 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5.综合应用 这一节要好好学 七·直线与圆的方程 1.直线的方程 2.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3.简单的线性规划 4.曲线与方程 5.圆及直线与园的位置关系 这是下一部分的基础 八·解析几何(就是圆锥曲线方程) 1.椭圆 2.双曲线 3.抛物线 4.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 5.轨迹问题 重点是搞明白圆锥曲线的那两个定义,尤其是第二定义,通常根据那个去求轨迹方程 九·直线平面和简单几何题(立体几何) 1.平面空间两条直线 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断及性质 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断及性质 4.空间中的角与距离 5.棱柱与棱锥 6.多面体与球 7.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8.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这一节肯定会有一个大题,还会有别的小题 十·排列组合与概率 1.各种式子的应用 2.二项式定理 3.随机事件的概率 4.互斥事件 5.相互独立事件 这个也会有一个题 十一·概率与统计 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3.抽样方法与总体分布的估计 4.正态分布与线性回归 这一节也会有一个大题 十二·极限 1.数学极限归纳法 2.数列的极限 3.函数的极限与函数的连续性 十三·导数 导数的概念运算与应用 一般会用于函数的单调性 十四·复数 会有一个小题。
中学里数学的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精髓,主要有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非函数方程问题转化为函数方程形式,并运用函数方程的有关意义、性质去解决问题)。
数形结合的思想(根据数的结构特征、构造出与三相适应的几何图形,并利用形的特征和规律,解决数的问题或反之)。 分类讨论的思想(根据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然后按类逐一进行运算,从而得到解决整个问题的目的)。
转化、化归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直接将不易解决的问题转化成新的相关一些问题或熟悉的问题去加以解决)等。 数学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换元法、定义法、构造法、对称法、整体把握法等等。
在各个具体数学内容中又有各种具体的思想方法,例如在求轨迹时有直接法、转移法(或叫代入法)、参数法、定义法等。 考前读要: 1、强调集合元素互异性,例如A={0,1,x2,-x}则x不能取哪些实数?(答:x≠ 0,x≠1,x≠(1±√5)/2 {y=x2 y=x+2 } 。
12、求解直线和圆的方程时,应根据特点合理选用方程形式,并注意各种方程形式的限制,防止漏解。 13、直线和圆是平几研究的主要对象,要善于运用平几知识解决有关直线和圆的问题。
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直线截圆所得的弦长等,均可转化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去解。 14、圆锥曲线定义的灵活运用。
(与焦点有关选择,填空题常常用到)注意应用圆锥曲线统一定义解决未确定圆锥曲线是椭圆、双曲线、抛物线问题。 15、确定圆锥曲线标准议程别忘了标准方程的多个性,运用的重要方法是待定系数法。
16、问什么是等轴双曲线?而双曲线的共轭双曲线方程是什么? 17、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 ①公共点的个数:联立方程组消元(消x还是y)→一元方程②截得弦长:直线参数方程法,投影法(灵活运用韦达定理)。
18、求轨迹,轨迹方程别忘了限制条件的寻找。 19、注意充分运用平面向量的方法解析几何的问题。
例如:2003年江苏省高考题第20题(文压问题)。 20、体积法求距离的公式:(d为A到面BCD的距离,V为三棱锥A-BCD之体积,S为△BCD之面积。
求体积V时常用顶点转移法,或割补法。 21、了解:多面体的欧拉公式:F+V=E+2,可用三棱锥去验一下。
解集,不是{—1,1,2,4},又如:A={x│x=t2,t∈R}B={y│y=lgx2,x≠0}则A∩B{x│x≥0}∩R=[0,+∞)(实际上A、B分别表示函数的值域)。 2、一函数分别在(-∞,—1)],[1,+∞)上单调递增,不能记作这函数在shuxue07.jpgrshuxue07.jpgshuxue07.jpgr上单调递增,并非在R上是减函数,也并非为增函数。
3、函数的奇偶性是对整个定义域而言的,因此判断一函数的奇偶性,必先确定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中心对称,然后再用f(-x)=f(x)(或f(-x)-f(x)=0),f(-x)=-f(x)(或f(-x)+f(x)=0)判断。 4、掌握函数图像的三种变换:(1)平移,(2)伸缩,(3)对称,尤其应注意绝对值符号对函数图像的影响。
例如shuxue12.jpgrshuxue12.jpgshuxue12.jpgr的图像如(1),则y=|f(x)|,y=f(|x|),y=|f(|x|)|,y=|f(x)+1|,y=|f(x-1)|的图像分别如何? 5、函数f(x)定义在R上,(1)若f(a-x)=f(a+x)则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轴对称, (2)若f(x)+f(2a-x)=2b,则y=f(x)的图像关于点(a,b)中心对称。 6、理解并会运用公式:{an}等差:(1)若m+n=p+q(m,n,p,q∈N*),则am+an=ap+aq (特别地当m=1时ap+an+1-p=a1+an,即到首末“等距离”项之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 (2)S2n-1=(2n-1)an。
{an}为等比:则若m+n=p+q(m,n,p,q∈N*),则am·an=ap·aq。 7、求数列和:x+x2+x3+…xn时应对公比q=1或q≠1进行讨论,即8、在进行三角函数式的运算时应注意shuxue15.jpgrshuxue15.jpgshuxue15.jpgr(即1的逆用),shuxue16.jpgrshuxue16.jpgshuxue16.jpgr注意公式之变形运用,shuxue17.jpgrshuxue17.jpgshuxue17.jpgrshuxue17.jpgrshuxue17.jpgshuxue17.jpgr,注意角之变形式:shuxue18.jpgrshuxue18.jpgshuxue18.jpgrshuxue19.jpgrshuxue19.jpgshuxue19.jpgr。
9、的图像是由y=sin2x的图像经过向左平移shuxue21.jpgrshuxue21.jpgshuxue21.jpgr而得。 10、求的单调递增区间时的一般应先利用诱导公式,使x系数为正即,然后再对求单调区间。
11、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f(x0)就是曲线y=f(x)在点(xo,f(xo)处的切线的斜率,而s,(t0)是t0时的运动瞬间速度,v,(t0)是t0时的加速度,在新高考题2002年20题,2002年(文)21题,2003年(文)18题等方面均有反映。导数在求函数单调性、函数最值、及证不等式方面的运用也较广泛,见新高考题2003年19题,2001年(文)21题,2000年第20题,2003年第21题等,不妨记一下下题:已知 1±√52 {y=x2 y=x+2}。
12、求解直线和圆的方程时,应根据特点合理选用方程形式,并注意各种方程形式的限制,防止漏解。 13、直线和圆是平几研究的主要对象,要善于运用平几知识解决有关直线和圆的问题。
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直线截圆所得的弦长等,均可转化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去解。 14、圆锥曲线定义的灵活运用。
(与焦点有关选择,填空题常常用到)注意应用圆锥曲线统一定义解决未确定圆锥曲线是椭圆、双曲线、。
高中数学重点知识与结论分类解析一、集合与简易逻辑1.集合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2.对集合 , 时,必须注意到“极端”情况: 或 ;求集合的子集时是否注意到 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3.对于含有 个元素的有限集合 ,其子集、真子集、非空子集、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依次为 4.“交的补等于补的并,即 ”;“并的补等于补的交,即 ”.5.判断命题的真假 关键是“抓住关联字词”;注意:“不‘或’即‘且’,不‘且’即‘或’”.6.“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一假”.7.四种命题中“‘逆’者‘交换’也”、“‘否’者‘否定’也”.原命题等价于逆否命题,但原命题与逆命题、否命题都不等价.反证法分为三步:假设、推矛、得果.注意:命题的否定是“命题的非命题,也就是‘条件不变,仅否定结论’所得命题”,但否命题是“既否定原命题的条件作为条件,又否定原命题的结论作为结论的所得命题” .8.充要条件二、函 数1.指数式、对数式,2.(1)映射是“‘全部射出’加‘一箭一雕’”;映射中第一个集合 中的元素必有像,但第二个集合 中的元素不一定有原像( 中元素的像有且仅有下一个,但 中元素的原像可能没有,也可任意个);函数是“非空数集上的映射”,其中“值域是映射中像集 的子集”.(2)函数图像与 轴垂线至多一个公共点,但与 轴垂线的公共点可能没有,也可任意个.(3)函数图像一定是坐标系中的曲线,但坐标系中的曲线不一定能成为函数图像.3.单调性和奇偶性(1)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完全相同.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恰恰相反.注意:(1)确定函数的奇偶性,务必先判定函数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确定函数奇偶性的常用方法有:定义法、图像法等等.对于偶函数而言有: .(2)若奇函数定义域中有0,则必有 .即 的定义域时, 是 为奇函数的必要非充分条件.(3)确定函数的单调性或单调区间,在解答题中常用:定义法(取值、作差、鉴定)、导数法;在选择、填空题中还有:数形结合法(图像法)、特殊值法等等.(4)既奇又偶函数有无穷多个( ,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任意一个数集).(7)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特点是:“同性得增,增必同性;异性得减,减必异性”.复合函数的奇偶性特点是:“内偶则偶,内奇同外”.复合函数要考虑定义域的变化。
(即复合有意义)4.对称性与周期性(以下结论要消化吸收,不可强记)(1)函数 与函数 的图像关于直线 ( 轴)对称.推广一:如果函数 对于一切 ,都有 成立,那么 的图像关于直线 (由“ 和的一半 确定”)对称.推广二:函数 , 的图像关于直线 (由 确定)对称.(2)函数 与函数 的图像关于直线 ( 轴)对称.(3)函数 与函数 的图像关于坐标原点中心对称.推广:曲线 关于直线 的对称曲线是 ;曲线 关于直线 的对称曲线是 .(5)类比“三角函数图像”得:若 图像有两条对称轴 ,则 必是周期函数,且一周期为 .如果 是R上的周期函数,且一个周期为 ,那么 .特别:若 恒成立,则 .若 恒成立,则 .若 恒成立,则 .三、数 列1.数列的通项、数列项的项数,递推公式与递推数列,数列的通项与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的关系: (必要时请分类讨论).注意: ; .2.等差数列 中:(1)等差数列公差的取值与等差数列的单调性.(2) ; .(3) 、也成等差数列.(4)两等差数列对应项和(差)组成的新数列仍成等差数列.(5) 仍成等差数列.(8)“首正”的递等差数列中,前 项和的最大值是所有非负项之和;“首负”的递增等差数列中,前 项和的最小值是所有非正项之和;(9)有限等差数列中,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的存在必然联系,由数列的总项数是偶数还是奇数决定.若总项数为偶数,则“偶数项和”-“奇数项和”=总项数的一半与其公差的积;若总项数为奇数,则“奇数项和”-“偶数项和”=此数列的中项.(10)两数的等差中项惟一存在.在遇到三数或四数成等差数列时,常考虑选用“中项关系”转化求解.(11)判定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的主要方法有:定义法、中项法、通项法、和式法、图像法(也就是说数列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主要有这五种形式).3.等比数列 中:(1)等比数列的符号特征(全正或全负或一正一负),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与等比数列的单调性.(3) 、、成等比数列; 成等比数列 成等比数列.(4)两等比数列对应项积(商)组成的新数列仍成等比数列.(8)“首大于1”的正值递减等比数列中,前 项积的最大值是所有大于或等于1的项的积;“首小于1”的正值递增等比数列中,前 项积的最小值是所有小于或等于1的项的积;(9)有限等比数列中,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的存在必然联系,由数列的总项数是偶数还是奇数决定.若总项数为偶数,则“偶数项和”=“奇数项和”与“公比”的积;若总项数为奇数,则“奇数项和”=“首项”加上“公比”与“偶数项和”积的和.(10)并非任何两数总有等比中项.仅当实数 同号时,实数 存在等比中项.对同号两实数 的等比中项不仅存在,而且。
1.集合元素具有①确定性②互异性③无序性 2.集合表示方法①列举法 ②描述法 ③韦恩图 ④数轴法 3.集合的运算 ⑴ A∩(B∪C)=(A∩B)∪(A∩C) ⑵ Cu(A∩B)=CuA∪CuB Cu(A∪B)=CuA∩CuB 4.集合的性质 ⑴n元集合的子集数:2n 真子集数:2n-1;非空真子集数:2n-2 高中数学概念总结 一、函数 1、若集合A中有n 个元素,则集合A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 ,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
二次函数 的图象的对称轴方程是 ,顶点坐标是 。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解析式的设法有三种形式,即 , 和 (顶点式)。
2、幂函数 ,当n为正奇数,m为正偶数,m<n时,其大致图象是 3、函数 的大致图象是 由图象知,函数的值域是 ,单调递增区间是 ,单调递减区间是 。 二、三角函数 1、以角 的顶点为坐标原点,始边为x轴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在角 的终边上任取一个异于原点的点 ,点P到原点的距离记为 ,则sin = ,cos = ,tg = ,ctg = ,sec = ,csc = 。
2、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中,平方关系是: , , ; 倒数关系是: , , ; 相除关系是: , 。 3、诱导公式可用十个字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如: , = , 。 4、函数 的最大值是 ,最小值是 ,周期是 ,频率是 ,相位是 ,初相是 ;其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 ,凡是该图象与直线 的交点都是该图象的对称中心。
5、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 的递增区间是 ,递减区间是 ; 的递增区间是 ,递减区间是 , 的递增区间是 , 的递减区间是 。 6、7、二倍角公式是:sin2 = cos2 = = = tg2 = 。
8、三倍角公式是:sin3 = cos3 = 9、半角公式是:sin = cos = tg = = = 。 10、升幂公式是: 。
11、降幂公式是: 。 12、万能公式:sin = cos = tg = 13、sin( )sin( )= , cos( )cos( )= = 。
14、= ; = ; = 。 15、= 。
16、sin180= 。 17、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0 sin 0 1 0 cos 1 0 0 tg 0 1 不存在 0 不存在 ctg 不存在 1 0 不存在 0 18、正弦定理是(其中R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19、由余弦定理第一形式, = 由余弦定理第二形式,cosB= 20、△ABC的面积用S表示,外接圆半径用R表示,内切圆半径用r表示,半周长用p表示则: ① ;② ; ③ ;④ ; ⑤ ;⑥ 21、三角学中的射影定理:在△ABC 中, ,… 22、在△ABC 中, ,… 23、在△ABC 中: 24、积化和差公式: ① , ② , ③ , ④ 。
25、和差化积公式: ① , ② , ③ , ④ 。 三、反三角函数 1、的定义域是[-1,1],值域是 ,奇函数,增函数; 的定义域是[-1,1],值域是 ,非奇非偶,减函数; 的定义域是R,值域是 ,奇函数,增函数; 的定义域是R,值域是 ,非奇非偶,减函数。
2、当 ; 对任意的 ,有: 当 。 3、最简三角方程的解集: 四、不等式 1、若n为正奇数,由 可推出 吗? ( 能 ) 若n为正偶数呢? ( 均为非负数时才能) 2、同向不等式能相减,相除吗 (不能) 能相加吗? ( 能 ) 能相乘吗? (能,但有条件) 3、两个正数的均值不等式是: 三个正数的均值不等式是: n个正数的均值不等式是: 4、两个正数 的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均方根之间的关系是 6、双向不等式是: 左边在 时取得等号,右边在 时取得等号。
五、数列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前n项和公式是: = 。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 前n项和公式是: 3、当等比数列 的公比q满足 <1时, =S= 。
一般地,如果无穷数列 的前n项和的极限 存在,就把这个极限称为这个数列的各项和(或所有项的和),用S表示,即S= 。 4、若m、n、p、q∈N,且 ,那么:当数列 是等差数列时,有 ;当数列 是等比数列时,有 。
5、等差数列 中,若Sn=10,S2n=30,则S3n=60; 6、等比数列 中,若Sn=10,S2n=30,则S3n=70; 六、复数 1、怎样计算?(先求n被4除所得的余数, ) 2、是1的两个虚立方根,并且: 3、复数集内的三角形不等式是: ,其中左边在复数z1、z2对应的向量共线且反向(同向)时取等号,右边在复数z1、z2对应的向量共线且同向(反向)时取等号。 4、棣莫佛定理是: 5、若非零复数 ,则z的n次方根有n个,即: 它们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分布上有什么特殊关系? 都位于圆心在原点,半径为 的圆上,并且把这个圆n等分。
6、若 ,复数z1、z2对应的点分别是A、B,则△AOB(O为坐标原点)的面积是 。 7、= 。
8、复平面内复数z对应的点的几个基本轨迹: ① 轨迹为一条射线。 ② 轨迹为一条射线。
③ 轨迹是一个圆。 ④ 轨迹是一条直线。
⑤ 轨迹有三种可能情形:a)当 时,轨迹为椭圆;b)当 时,轨迹为一条线段;c)当 时,轨迹不存在。 ⑥ 轨迹有三种可能情形:a)当 时,轨迹为双曲线;b) 当 时,轨迹为两条射线;c) 当 时,轨迹不存在。
七、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1、加法原理、乘法原理各适用于什么情形?有什么特点? 加法分类,类类独立;乘法分步,步步相关。 2、排列数公式是: = = ; 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关系是: 组合数公式是: = = ; 组合数性质: = + = = = 3、二项式定理: 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 八、解析几何 1、沙尔公式: 2、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 3、直角坐标平面内的两点间距离公式: 4、若点P分有向线段 成定比λ,则λ= 5、若点 ,点P分有向线段 。
试读结束,如需阅读或下载,请点击购买>
原发布者:xiaycn
数学知识点总结引言1.课程内容: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对、幂函数)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框图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选修2—3: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统计案例。系列3:由6个专题组成。选修3—1:数学史选讲。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选修3—4:对称与群。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系列4:由10个专题组成。选修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37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