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编 天文
第一章 概说
第二章 七政
第三章 北极星
第四章 北斗
第五章 二十八宿
第六章 四象
第七章 三垣
第八章 十二次
第九章 分野
第十章 银河
第二编 历法
第一章 概说
第二章 对历法一词的解释
第三章 日、月、年的概念
第四章 置闰
第五章 阳历、阴历、阴阳合历
第六章 二十四节气与圭表
第七章 时、日、月、年的划别
第八章 三正
第九章 传统的节日
第三编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简史
第一章 我国“传说时代”的天文历法
第二章 夏、商、周时代有关天文历法的成就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天文历法
第四章 上古至战国我国天文历法情况小结
第五章 秦、汉时期我国历法体系的形成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天文历法概况
第七章 宋、元天文历法之成就及历代星图与天文仪之改进
第八章 明、清我国天文历法的成就及欧化
圭表并不是什么复杂的仪器。
说白了,就是利用太阳的影子的方向来判断时间,利用太阳影子的长度来判断节气。先说利用影长判断节气吧,影子的长度有太阳的高度角决定,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
夏天太阳高度角比较高,冬天太阳高度角比较低。相应的,夏天正午影子较短,冬天正午影子较长。
在特定观测点,特定节气太阳正午高度角是特定的数值,影子的长度也就随之确定了。从而判断节气。
其次是用影子的方位判断时间,原理也很简单。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上午影子向西,下午影子在东。
但是,因为节气的不同,导致太阳纬度的不同,相应时间太阳的方位也会不同,导致影子的方向的变化。观测时要知道现在的日期,找到相应的刻度,然后来找地面上投影出的时间点即可。
圭表一点都不复杂,天荒坪(江南天文观测很好的地方)就有一个圭表。如果理解能力尚可,10分钟就能解释清楚怎么通过它读时间,判断节气。
对我这样有一定基础的人,自然是一眼就能知道各种坐标的意义了。至于中国古代的历法,对于楼主的要求没有帮助,如果说《梦溪笔谈》有圭表的使用方法,那是差不多的(类似于百科全书吧)。
但是具体的历法不会有这样的内容(万年历+历法订立原则云云,类似于工具书+专著)。还有一点,不敢说自己文史功底有多好,但是至少在平均水平以上,读读唐诗宋词不成问题,但是翻开二十四史,只能说自己孤陋寡闻……那些书籍,且不说专有名词,就是字面内容我估计楼主都是一头雾水。
真有兴趣理解的话,看看百度百科,能读懂的话已经能打下基本的框架了:/view/734606.htm?fromId=611095。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
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3)干支纪年法。
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 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Y(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详情请见 天狼星传说 尼日尔河是非洲西部的大河之一,它流过马里共和国时拐了个大弯。
在河湾处,居住着一个名叫多贡族的黑人土著民族,他们以耕种和游牧为生,生活艰难贫苦,大多数人还居住在山洞里。他们没有文字,只凭口授来传述知识。
看上去同西非其他土著民族没有什么两样。 本世纪二十年代,法国人类学家格里奥和狄德伦为调查原始社会宗教,来到西非,在多贡人中居住了十年之久。
长时期的交往。
使他们得到了许多多贡人的信任。从多贡人最高级的祭司那里,他们了解了一个极为令人惊讶的现象:在多贡人口头流传了四百年的宗教教义中,蕴藏着有关一颗遥远星星的丰富知识。
那颗星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即使用望远镜也难以看到。这就是天狼伴星。
多贡入把天狼伴星叫做“朴托鲁”。在他们的语言中。
“朴”指细小的种子,“托鲁”指星。他们还说这是一颗“最重的星”。
而且是白色的。这就是说,他们已正确地说明了这颗星的三种基本特性:小、重、白。
实际上,天狼伴星正是一颗白矮星。 而天文学家最早猜测到天狼伴星的存在是在1844年,借助高倍数望远镜等各种现代天文学仪器,1928年人们才认识到它是一颗体积很小而密度极大的白矮星。
直到1970年才拍下了这颗星的第一幅照片。生活在非洲山洞里的多贡人显然没有这种高科技的天文观测仪器,那么,他们是怎样获得有关这颗星的知识的呢? 不仅如此,多贡人还在沙上准确地画出了天狼伴星绕天狼星运行的椭圆形轨迹,与天文学的准确绘图极为相似。
多贡人说,天狼伴星轨道周期为50年(实际正确数字为50。04+/-0。
9年);其本身绕自转轴自转(也是事实)。他们又说,天狼星系中还有第三颗星,叫做“恩美雅”,而且有一颗卫星环绕“恩美雅”运行。
不过直到现在,天文学家仍未发现“恩美雅”。 多贡人认为,天狼伴星是神所创造的第一颗星,是整个宇宙的轴心。
此外他们还早就知道行星绕太阳运行,土星上有光环,木星有四个主要卫星。他们有四种历法,分别以太阳、月亮、天狼星和金星为依据。
据多贡人说,他们的天文学知识是在古代时,由天狼星系的智慧生物到地球上来传授给他们的。他们称这种生物为“诺母”。
在多贡人的传说中。 “诺母”是从多贡人现今的故乡东北方某处来到地球的。
他们所乘的飞行器盘旋下降,发出巨大的响声并掀起大风,降落后在地面上划出深痕。“诺母”的外貌像鱼又像人。
是一种两栖生物,必须在水中生活。在多贡入的图画和舞蹈中,都保留着有关“诺母”的传说。
多贡人神奇的天文学是天狼星系的智慧生物所传授的吗?天狼星系的飞船是否在古代降临过地球?如果说不是,那么多贡人关于天狼星的知识又是从哪儿传授来的呢? 。
中国文化星象历法的时间观念 2005-7-14 21:15:47 不详 不详 阅读86次 年月日时的区分:根据《尚书》的资料,中国的史文化,自唐尧开始,经过虞舜而到夏禹,早已秉承古的传统,以太阴历为基准,确定时间的标准。
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月均分为三十天;每天分为十二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时又分三刻。这种星象历法的时间观念,由来久远,相传远始于黄帝时代,这事是否可信,另当别论。
但都是以太阴(月亮)为基准,所以代表了十二时辰的十二个符号,便叫作"地支"。扩充"地支"符号的应用,也可以作为年的代号,例如子年、丑年而到亥年以后,再开始为子年、丑年等循环性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的区分:古代的"星象历法",同时也以太阳在天体的行度作标准。所以中国过去采用的阴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的。
除了一年十二个月,一个月三十天的基准以外,根据太阳在天体上的行度与地面上气象的变化和影响,又以"春、夏、秋、冬"四季,统率十二个月。也等于《易经》"乾卦"卦辞所谓"元、亨、利、贞"的四种德性。
并且除了以四季统率十二个月外,又进一步划分它在季节气象上的归属,而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例如"冬至、小寒(十二月节)大寒,立春(正月节)雨水,惊蛰(二月节)春分,清明(三月节)谷雨,立夏(四月节)小满,芒种(五月节)夏至,小暑(六月节)大暑,立秋(七月节)处暑,白露(八月节)秋分,寒路(九月节)霜降,立冬(十月节)小雪,大雪(十一月节)"等二十四个名号。这二十四节气的标准,是根据太阳与地球气象的关系而定,并非以太阴(月亮)的盈亏为准。
五候六气的划分:除了四季统率十二个月、二慕谄酝猓忠?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候为一节"作为季节气候划分的基准。根据这种规例,推而广之,便可用在以三十年为一世,六十年为两世,配合《易经》交爻重划卦的作用。
缩而小之,则可用在一天十二个时辰、刻、分之间与秒数的微妙关系。 这种上古天文气象学和星象学,以及历法的确立,虽然是以太阴(月亮)的盈亏为基准,但同时也配合太阳在天体上的行度,以及它与月亮、地球面上有关季节的变化。
可是上古中国天文星象学除了这些以外,再把"时间"扩充到天体和宇宙的"空间"里去,探究宇宙时间的世界寿命之说,不但并不完备,实在还很欠缺。只有在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以天文星象的公式,强自配合中国地理的"星象分野"之学,勉强可以说它便是中国上古文化的"时""空"统一的观念。
很可惜的这种"时""空"统一的学说仍然只限于以中国即天下的范围,四海以外的"时""空",仍然未有所知。况且"星象分野"之学,在中国的地理学上,也是很牵强附会的思想,并不足以为据。
青年同学们读国文,看到王勃《滕王阁序》所谓的"星象翼轸",便是由于这种"星象分野"的观念而来。 邵子对"时""空"思想的开拓 汉末魏、晋到南北朝数百年间,佛学中无限扩充的宇宙"时""空"观进入中国以后,便使中国文化中的宇宙观,跃进到新的境界。
但很可惜的,魏、晋、南北朝数百年间的文化触角,始终在"文学的哲学"或"哲学的文学"境界中高谈形而上的理性,并没有重视这种珍奇的宇宙观,而进一步探索宇宙物理的变化与人事演变的微妙关系。甚之,当时的人们,限于知识的范围,反而视为荒诞虚玄而不足道。
(关于佛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的补充说明,必须要另作专论,才能较为详尽。)直到北宋时代,由邵康节开始,才撮取了佛家对于形成世界"成、住、坏、空"劫数之说的观念,揉入《易》理"盈、虚、消、长""穷、通、变、化"的思想中,构成了《皇极经世》的"历史哲学"和"易学的史观"。
其实,邵子创立《皇极经世》"易学史观"的方法,我想他的本意,也是寓繁于简,希望人人都能懂得,个个都可一目了然。因此而"知天""知命","反身而诚"而合于天心的仁性。
并非是故弄玄虚,希望千载之后的人们,"仰之弥高"钻之不透的。无奈经过后世学者多作画蛇添足的注解,反而使得邵子之学,愈来愈加糊涂。
在邵康节所著人尽皆知的《皇极经世》一书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便是他把人类世界的历史寿命,根据易理象数的法则。规定一个简单容易记录的公式。
他对这个公式的定名。叫做"元、会、运、世"。
简单地讲,以一年的年、月、日、时作基础。所谓一元,便是以一年作单元的代表。
一年(元)之中有十二个月,每个月的月初和月尾。所谓晦朔之间,便是日月相会的时间,因此便叫做会。
换言之,一元之间,便包含了十二会。每个月之中,地球本身运转三十次,所以一会包含三十运。
但一天之中又有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又有三十分。因此把一运之中包含十二世,一世概括三十分。
扩而充之,便构成了"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之中,共计三百六十年为一运。三十运之中,共计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十二会之中,共计十二万九干六百年为一元"。
一元便是代表这个世界的文明形成到毁灭终结的基数,由开辟以后到终结的中间过程之演变,便分为十二会,每一会中又有运世的。
一、基本概念 a.日、月、年、岁 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
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
b. 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
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不够1个太阳年。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11天多。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为闰月。
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置闰是古代历法中的大事。
《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还要五年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
五年闰两次要多了些,后来规定19年闰7个月。 关于闰月的安插问题,在殷周时代就有记载,闰月一般放在年终。
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的年份甚至出现一年两闰。但到了春秋时代就再也没有这种状况了。
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上古还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当闰而不闰叫“失闰”。
如何安插,是古代历法的重要问题。 c. 四季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月份的代名词。《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这里的仲春指的就是夏历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
《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因为史料都是记年体的。
后来历法日趋周密,春秋二时再分冬夏二时,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等。
二、节气 a.节气名称 古人根据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岁太阳年365又1/4日分为立春、雨水、惊蛰等24个节气。这些节气先是平分的,平均每个节日是15.22日弱。
后代根据太阳移动的速度,有的规定为 14日(如冬至前后),有的规定为16 日多(夏至前后)。24个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如下: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这套节气名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
惊蛰古名“启蛰”,汉朝避景帝名讳改。24节气是和月份的搭配不是绝对固定年年一致的。
因为节气跟着太阳年走,和朔望月没有关系。上述说的是大致情况 古人最初还把24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例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余此类推。
节气的细分和置闰产生过一些关系。由于1人节气加上1个中气的时间大约是30.5天,要大于一个朔望月,所以每月的节月加中气要经上月推迟1至2天,推迟到某月就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后来就以这个月份置闰。
所以古人说“闰月无中气”。阳历每月都有节气和中气,上半年每月6日和21日左右是交节日期,下半年每月8日和23日是交节日期。
b.节气的确立 节气的确立和天文有关。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等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交某节气,实际上24节气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24个不同的位置。
《汉书•历律志》提到过节气与星次的关系,如太阳运行星纪初点交大雪,运行星纪中央就交冬至,运行到玄枵初点交小寒,运行到玄枵中央就交大寒,《律历志》所提到的星次和节气对照如下: 1. 星纪:大雪冬至 2.玄枵:小寒大寒 3.诹訾:立春惊蛰 4.降娄:雨水春分 5.大梁:谷雨清明 6.实沈:立夏小满 7.鹑首:芒种夏至 8.鹑火:小暑大暑 9.鹑尾:立秋处暑 10.寿星:白露秋分 11.大火:寒露霜降 12.析木:立冬小雪 太阳运行到某星次初点,就是前一个节气,如果运行中央,就是后一个节气 这个对照表是《汉书》提到的,惊蛰在雨水之前,清明在谷雨之后,和有所不同。2000多年前的天象和现代不一样,《律历志》中提到了交某节气时指太阳所在的星宿和度数,如冬至点在牵牛初度,在今天摩羯座β星附近,现代的冬至点在人马座。
c. 节气的演变 24节气是逐步完善起来的。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春秋分和夏冬至这四个最重要的节气。
《尚书•尧典》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44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