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亦被古希腊学者视为哲学之起点。数学的希腊语μαθηματικ??(mathematikós)意思是“学问的基础”,源于μ?θημα(máthema)(“科学,知识,学问”)。
数学的演进大约可以看成是抽象化的持续发展,或是题材的延展。第一个被抽象化的概念大概是数字,其对两个苹果及两个橘子之间有某样相同事物的认知是人类思想的一大突破。 除了认知到如何去数实际物质的数量,史前的人类亦了解了如何去数抽象物质的数量,如时间-日、季节和年。算术(加减乘除)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古代的石碑亦证实了当时已有几何的知识。
更进一步则需要写作或其他可记录数字的系统,如符木或于印加帝国内用来储存数据的奇普。历史上曾有过许多且分歧的记数系统。
从历史时代的一开始,数学内的主要原理是为了做税务和贸易等相关计算,为了了解数字间的关系,为了测量土地,以及为了预测天文事件而形成的。这些需要可以简单地被概括为数学对数量、结构、空间及时间方面的研究。
到了16世纪,算术、初等代数、以及三角学等初等数学已大体完备。17世纪变量概念的产生使人们开始研究变化中的量与量的互相关系和图形间的互相变换。在研究经典力学的过程中,微积分的方法被发明。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研究数学基础而产生的集合论和数理逻辑等也开始慢慢发展。
数学从古至今便一直不断地延展,且与科学有丰富的相互作用,并使两者都得到好处。数学在历史上有着许多的发现,并且直至今日都还不断地发现中。依据Mikhail B. Sevryuk于美国数学会通报2006年1月的期刊中所说,“存在于数学评论数据库中论文和书籍的数量自1940年(数学评论的创刊年份)现已超过了一百九十万份,而且每年还增加超过七万五千份的细目。此一学海的绝大部份为新的数学定理及其证明。”
《数学的历史》
30.00RMB
内容简介:数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在辉煌的数学成就背后,蕴含着数学家们何等的艰辛努力?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数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是怎样根据数学的知识而形成的?这些问题在数学的题海中是找不到答案的。当我们把目光从课本里拾起来,向历史望去的时候,就会惊讶地发现,数学并不是枯燥定义的累积,也不是繁琐公式的堆砌。数学有自己的灵魂,“它赋予它所发现的真理以生命;它唤起心神,澄清智慧;它给我们的内心思想增添光辉;它涤尽我们有生以来的蒙昧与无知”。(普罗克鲁斯) 本书通过大量珍贵的图;引领读者去抚摸巴比伦泥板上的神秘刻画,揣摩埃及纸草书中的象形数字,赞叹古希腊数学中的理性精神,感触中国古代数学的算法神韵;看一看阿拉伯的驼队如何把东方数学文明传入意大利,寻访文艺复兴的狂飙如何推动欧洲数学从解析几何发展到微积分,进而到现代数学的巨大变化。在本书中,读者还会看到解方程导致了群论的创造,证明第五公设催生了非欧几何,寻求超复数激发了“四元数”的灵感……新千年到来之际,“-费sA:定理”的获证,展示出当代数学的无比荣耀! 现在,就让我们翻开书页,循着一幅幅珍贵的图片,探寻数学发展的轨迹,共享重温数学历史的愉悦吧!
第一章 数学的起源
1.原始的记数法
2.尼罗河的赠礼
3.巴比伦的智慧
4.中国古代的算筹记数
5.印度一阿拉伯数字
6.阿拉伯数字在欧洲的传播
第二章 希腊数学的荣耀
1.几何学的诞生
2.毕达哥拉斯
3.欧几里得与《几何原本》
4.阿基米德的故事
第三章 中国数学的神韵
1.大哉言数
2.“九章勾股弦”
3.刘徽、祖冲之与圆周率
4.“盈不足”术的故事
5.负数是怎样进入数学的?
6.天元术与四元术
第四章 阿拉伯数学:永恒的金带
1.百年翻译运动
2.花拉子米与《代数学》
3.阿拉伯的三角学
4.奥马尔·海亚姆:诗人数学家
……
第五章 数学在欧洲的复兴
第六章 从解析几何到微积分
第七章 代数学的华彩篇章
第八章 非欧几何革命
第九章 分析的严密化
第十间 数学的新时代
我想楼主会对里面一些词语感兴趣的。
另外可以推荐楼主看一看古代的《九章算术》里面有很多内容其实你可以看懂,并不高深,乐趣第一嘛。
。
先深吸一气,,把这题答好. 先说数学在高中,数学是一门特殊的课程. 这么说是从方法角度说的.每门学科的学习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数学的学习又可分为课前,课内,课后.(课前)我的数学以前不太好,课前或上课的前一天对课本进行预习,不用太细,知道第二天讲什么,例题看掉即可.(课时)课堂是最重要的,40分钟绝对不能走神.有些学生会说,我很认真听,但是我就是考不起来.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我以前也是.现在看来,是上课不懂得做笔记。数学虽然说是一门很抽象,靠理解的学科.但是,一些证明的固定或者是一般的方法,一些特殊的解题思路是需要把前面几个步骤记录下来的!!,把这些东西记下来,下课与当天做作业前要看一下,加深记忆. 建议弄一个课堂笔记本,和草稿本要分开来.让课内有什么东西留下.(课后)数学作业一定一定要独立完成,即使不会也要空着先交上去,发下来再问老师.数学的另一个特点又出现了,就是必须要做一些题,通过题目来巩固.所以花在数学时间上比较多是不可避免的. 现在一些学生做题有误区,题海.并不是说题海不好,只是事倍功半罢了.因为做题的目的是掌握思路,抓住思维方式,从而有质的变化. 所以做题可以不多,一本练习就够,但一定要精,认真做,仔细做,错题认真对待,有时间能力的可以弄一本错题集.还有一部分是总结(总结)数学学科对于总结的要求性很高,你一定要学一个小节或者一个单元要回顾,自己可以列个提纲,(我学的人教版后面都有总结).自己看看错题,哪里是自己学的不好的.再看看那一块的书.做几个题也可以.查漏补缺对于数学是很重要的.考试不要紧张,正常发挥就是你的水平.一些题目不是给你做的不要急,因为就不是你该做的.相信这样你的数学成绩会很快上升的,我已经验证这一点.历史历史我一直是我高中学科中最好的一门,虽然我是理科生,但我历史绝不比文科生差,我可以说几点学习建议:一.兴趣 历史是一门在课外要培养兴趣的学科.我自从小时候就很喜欢历史,全球通史,二十四史都是很棒的书.这是慢慢积累的过程.不赘述.至于你看了一次能记了多少内容,记了多少地名,人名,故事梗要,我认为这真的不重要.如果你很看重这些,这实在功利.学习历史真正的目的是提高你的 "人文素养".我如此强调这个词语也是为下一个建议做铺垫.二.对于应试学习历史的方法 面对考试,学习历史有很多特殊的方法.注意这些方法不仅适合历史,一些方法对于政,历,地的学习都有作用.(一)预习 我学习的历史课本是人教版,我觉得相当不错.每个专题的学习不要认为导语是废话,是没用的,这段导语是整个专题的思想核心,记得好好品味. 每个课题的学习记得看"课前提示",以及每个小标题,因为这些都是中心思想和作者想说的话. 看完了这些,才去看文章正文.划一些重要的内容(二)上课 历史的上课其实是一种人文培养,不用太压抑.如果你的老师学识渊博,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因为他会告诉你一些课本之外的事情.如果你觉得这个东西好,你可以适当做点笔记,,几个关键词,可以到网上找找.历史的学习要注重使用网络资源.(三)课后 这么多东西要背,这是不可能的.我可以说,每一课时,你真正要背的东西只有100字!你不要认为这是瞎说.历史的学习,你要拿起笔,抓住主干. 比如,你在说到梭伦的改革有什么成果时,你记忆的时候抓住"主,谓,宾",删去所有的修饰词语,只留下如 "1.颁布解负令"."2,组成400人会议"..这样简洁的语句.像这些连主语都不用. 记历史时间的意义与影响时,记得从三个角度分析: 1.国内历史 2.国内未来 3.国际 ..这是固定的三个思维角度,记忆从三个角度记.答题也是如此. 上课做笔记也是很有学问的,不是一直写.老师板书上写了书上有的东西,你不要再抄一次,做几个标记就可以了.比如你只用写"梭伦改革的政策:(然后在你需要记的文字上方上角标上) ①②③等。
" 综上所述,历史其实是十分讲究方法的学科.我其实很少背,因为掌握了记忆的方法.列提纲也是很好的.还有一些方法我还未提及,主要的我都说到了,一些小方法是要靠自己摸索的。
打完了.希望以上我的经历对你有帮助,也希望你好好咀嚼一番.相信你肯定会有进步的.---------------------------------- 自己原创,不得复制.。
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与衰落 数学在中国历史久矣。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些是记录数字的文字,包括从一至十,以及百、千、万,最大的数字为三万;司马迁的史记提到大禹治水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而且知道“勾三股四弦五”;据说《易经》还包含组合数学与二进制思想。2002年在湖南发掘的秦代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大约2200多年的九九乘法表,与现代小学生使用的乘法口诀“小九九”十分相似。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它在春秋时期已经很普遍;使用算筹进行计算称为筹算。中国古代数学的最大特点是建立在筹算基础之上,这与西方及阿拉伯数学是明显不同的。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于自西汉至南北朝的三、四百年期间。《算数书》成书于西汉初年,是传世的中国最早的数学专著,它是1984年由考古学家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汉代竹简中发现的。
《周髀算经》编纂于西汉末年,它虽然是一本关于“盖天说”的天文学著作,但是包括两项数学成就——(1)勾股定理的特例或普遍形式(“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句,日高为股,句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书面记载);(2)测太阳高或远的“陈子测日法”。
《九章算术》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经过许多人整理而成,大约成书于东汉时期。
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并且提供其解法,主要内容包括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各种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关于勾股测量的计算等。在代数方面,《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最早提出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现在中学讲授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和《九章算术》介绍的方法大体相同。
注重实际应用是《九章算术》的一个显著特点。该书的一些知识还传播至印度和阿拉伯,甚至经过这些地区远至欧洲。
《九章算术》标志以筹算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正式形成。 中国古代数学在三国及两晋时期侧重于理论研究,其中以赵爽与刘徽为主要代表人物。
赵爽是三国时期吴人,在中国历史上他是最早对数学定理和公式进行证明的数学家之一,其学术成就体现于对《周髀算经》的阐释。在《勾股圆方图注》中,他还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勾股定理,其实这已经体现“割补原理”的方法。
用几何方法求解二次方程也是赵爽对中国古代数学的一大贡献。三国时期魏人刘徽则注释了《九章算术》,其著作《九章算术注》不仅对《九章算术》的方法、公式和定理进行一般的解释和推导,而且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理论体系与数学原理,并且多有创造。
其发明的“割圆术”(圆内接正多边形面积无限逼近圆面积),为圆周率的计算奠定了基础,同时刘徽还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3927/1250(3.1416)”。他设计的“牟合方盖”的几何模型为后人寻求球体积公式打下重要基础。
在研究多面体体积过程中,刘徽运用极限方法证明了“阳马术”。另外,《海岛算经》也是刘徽编撰的一部数学论著。
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数学的蓬勃发展时期,计有《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等算学著作问世。 祖冲之、祖暅父子的工作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
他们着重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推理,在前人刘徽《九章算术注》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根据史料记载,其著作《缀术》(已失传)取得如下成就:①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得到3.1415926<π<3.1415927,并求得π的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其中密率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的最佳值;欧洲直到16世纪德国人鄂图(Otto)和荷兰人安托尼兹(Anthonisz)才得出同样结果。
②祖暅在刘徽工作的基础上推导出球体体积公式,并提出二立体等高处截面积相等则二体体积相等(“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定理;欧洲17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Cavalieri)才提出同一定理……祖氏父子同时在天文学上也有一定贡献。 隋唐时期的主要成就在于建立中国数学教育制度,这大概主要与国子监设立算学馆及科举制度有关。
在当时的算学馆《算经十书》成为专用教材对学生讲授。《算经十书》收集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等10部数学著作。
所以当时的数学教育制度对继承古代数学经典是有积极意义的。 公元600年,隋代刘焯在制订《皇极历》时,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唐代僧一行在其《大衍历》中将其发展为不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
从公元11世纪到14世纪的宋、元时期,是以筹算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数学的鼎盛时期,其表现是这一时期涌现许多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著作。中国古代数学以宋、元数学为最高境界。
在世界范围内宋、元数学也几乎是与阿拉伯数学一道居于领先集团的。 贾宪在《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中提出开任意高次幂的“增乘开方法”,同样的方法至1819年才由英国人霍纳发现;贾宪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与17世纪欧洲出现的“巴斯加三角”是类似的。
遗憾的是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书稿已佚。 秦九韶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
1247年,他在《数书九章》中将“增乘开方法”加以推广,论述了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并且例举20。
大多数的数学家认为,系统的哲学是从亚里士多德的作品集《工具篇》()开始的,在这部作品集中,他阐述了自己关于逻辑学的思想。
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用广为使用的方式来描述逻辑学,像如果所有的x都等于所有的y都等于Z,那么所有的;c都等于z。亚里士多德提出适用于所有有效推理的3个基本定律:同一律,即A是A(例如,橡实总会长出一棵橡树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矛盾律,即A不能既是A又不是4 (例如,一个诚实的人不能是贼);排中律,即不是就是定律,其中A必定是A或者不是4 (例如,一只狗是棕色的或者不是棕色的)。
有意思的是,作者艾恩•兰德(AynRand)按照这3个定律将她的小说《地球战栗》(ArZ似幼ragged)分为三部分,以向亚里士多德致敬。
1(前3500-前500)数学起源与早期发展: 古埃及数学、美索不达米亚(古巴比伦)数学
2(前600-5世纪)古代希腊数学:论证数学的发端、欧式几何
3(3世纪-14世纪)中世纪的中国数学、印度数学、阿拉伯数学:实用数学的辉煌
4(12世纪-17世纪)近代数学的兴起:代数学的发展、解析几何的诞生
5(14世纪-18世纪)微积分的建立: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建立
6(18世纪-19世纪)分析时代:微积分的各领域应用
7(19世纪)代数的新生:抽象代数产生(近世代数)
8(19世纪)几何学的变革:非欧几何
9(19世纪)分析的严密化:微积分的基础的严密化
10二十世纪的纯粹数学的趋势
11二十一世纪应用数学的天下
以上是按数学发展的脉络进行划分的,不是按时间顺序,时代也都标注了。
如果在简单说就是 1古代数学 希腊的论证数学与中国的实用数学的起源发展
2近代数学 微积分的发现、应用、严密化
3现代数学 对数学的基础的思考
其他的都是这三个大的数学发展脉络的附属品,贯穿数学发展的思想只有2个,就是希腊贵族式的论证数学与中国平民是的实用数学的思想的起源、发展、相互影响。(其中贵族数学是说希腊贵族人研究数学,平民不接触)
数学(汉语拼音:shù xué;希腊语:μαθηματικ;英语:Mathematics或Maths),源自于古希腊语的μθημα(máthēma),其有学习、学问、科学之意。古希腊学者视其为哲学之起点,“学问的基础”。另外,还有个较狭隘且技术性的意义——“数学研究”。
基础数学的知识与运用是个人与团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基本概念的精炼早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古印度内的古代数学文本内便可观见.从那时开始,其发展便持续不断地有小幅度的进展。
现时数学已包括多个分支.创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则认为:数学,至少纯数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结构,就是以初始概念和公理出发的演绎系统。
扩展资料:
数学的演进大约可以看成是抽象化的持续发展,或是题材的延展.而东西方文化也采用了不同的角度,欧洲文明发展出来几何学,而中国则发展出算术。
第一个被抽象化的概念大概是数字(中国的算筹),其对两个苹果及两个橘子之间有某样相同事物的认知是人类思想的一大突破。除了认知到如何去数实际物件的数量,史前的人类亦了解如何去数抽象概念的数量,如时间—日、季节和年.算术(加减乘除)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更进一步则需要写作或其他可记录数字的系统,如符木或于印加人使用的奇普.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各异的记数系统。
古时,数学内的主要原理是为了研究天文,土地粮食作物的合理分配,税务和贸易等相关的计算.数学也就是为了了解数字间的关系,为了测量土地,以及为了预测天文事件而形成的.这些需要可以简单地被概括为数学对数量、结构、空间及时间方面的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数学
这里有数学详细发展史:/teacher/jhw/shihaigouchen/shuxueshi/shgc-sxls.htm1086~1093年,中国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隙积术”和“会圆术”,开始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
十一世纪,阿拉伯的阿尔·卡尔希第一次解出了二次方程的根。十一世纪,阿拉伯的卡牙姆完成了一部系统研究三次方程的书《代数学》。
十一世纪,埃及的阿尔·海赛姆解决了“海赛姆”问题,即要在圆的平面上两点作两条线相交于圆周上一点,并与在该点的法线成等角。十一世纪中叶,中国宋朝的贾宪在《黄帝九章算术细草》中,创造了开任意高次幂的“增乘开方法”,并列出了二项式定理系数表,这是现代“组合数学”的早期发现。
后人所称的“杨辉三角”即指此法。十二世纪,印度的拜斯迦罗著《立刺瓦提》一书,这是东方算术和计算方面的重要著作。
1202年,意大利的裴波那契发表《计算之书》,把印度—阿拉伯记数法介绍到西方。1220年,意大利的裴波那契发表《几何学实习》一书,介绍了许多阿拉伯资料中没有的示例。
1247年,中国宋朝的秦九韶著《数书九章》共十八卷,推广了“增乘开方法”。书中提出的联立一次同余式的解法,比西方早五百七十余年。
1248年,中国宋朝的李治著《测圆海镜》十二卷,这是第一部系统论述“天元术”的著作。1261年,中国宋朝的杨辉著《详解九章算法》,用“垛积术”求出几类高阶等差级数之和。
1274年,中国宋朝的杨辉发表《乘除通变本末》,叙述“九归”捷法,介绍了筹算乘除的各种运算法。1280年,元朝《授时历》用招差法编制日月的方位表(中国 王恂、郭守敬等)。
十四世纪中叶前,中国开始应用珠算盘。1303年,中国元朝的朱世杰著《四元玉鉴》三卷,把“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
1464年,德国的约·米勒在《论各种三角形》(1533年出版)中,系统地总结了三角学。1494年,意大利的帕奇欧里发表《算术集成》,反映了当时所知道的关于算术、代数和三角学的知识。
1545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费尔诺在《大法》中发表了求三次方程一般代数解的公式。1550~1572年,意大利的邦别利出版《代数学》,其中引入了虚数,完全解决了三次方程的代数解问题。
1591年左右,德国的韦达在《美妙的代数》中首次使用字母表示数字系数的一般符号,推进了代数问题的一般讨论。1596~1613年,德国的奥脱、皮提斯库斯完成了六个三角函数的每间隔10秒的十五位小数表。
1614年,英国的耐普尔制定了对数。1615年,德国的开卜勒发表《酒桶的立体几何学》,研究了圆锥曲线旋转体的体积。
1635年,意大利的卡瓦列利发表《不可分连续量的几何学》,书中避免无穷小量,用不可分量制定了一种简单形式的微积分。1637年,法国的笛卡尔出版《几何学》,提出了解析几何,把变量引进数学,成为“数学中的转折点”。
1638年,法国的费尔玛开始用微分法求极大、极小问题。1638年,意大利的伽里略发表《关于两种新科学的数学证明的论说》,研究距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无穷集合的概念,这本书被认为是伽里略重要的科学成就。
1639年,法国的迪沙格发表了《企图研究圆锥和平面的相交所发生的事的草案》,这是近世射影几何学的早期工作。1641年,法国的帕斯卡发现关于圆锥内接六边形的“帕斯卡定理”。
1649年,法国的帕斯卡制成帕斯卡计算器,它是近代计算机的先驱。1654年,法国的帕斯卡、费尔玛研究了概率论的基础。
1655年,英国的瓦里斯出版《无穷算术》一书,第一次把代数学扩展到分析学。1657年,荷兰的惠更斯发表了关于概率论的早期论文《论机会游戏的演算》。
1658年,法国的帕斯卡出版《摆线通论》,对“摆线”进行了充分的研究。1665~1676年,牛顿(1665~1666年)先于莱布尼茨(1673~1676年)制定了微积分,莱布尼茨(1684~1686年)早于牛顿(1704~1736年)发表了微积分。
1669年,英国的牛顿、雷夫逊发明解非线性方程的牛顿—雷夫逊方法。1670年,法国的费尔玛提出“费尔玛大定理”。
1673年,荷兰的惠更斯发表了《摆动的时钟》,其中研究了平面曲线的渐屈线和渐伸线。1684年,德国的莱布尼茨发表了关于微分法的著作《关于极大极小以及切线的新方法》。
1686年,德国的莱布尼茨发表了关于积分法的著作。1691年,瑞士的约·贝努利出版《微分学初步》,这促进了微积分在物理学和力学上的应用及研究。
1696年,法国的洛比达发明求不定式极限的“洛比达法则”。1697年,瑞士的约·贝努利解决了一些变分问题,发现最速下降线和测地线。
1704年,英国的牛顿发表《三次曲线枚举》《利用无穷级数求曲线的面积和长度》《流数法》。1711年,英国的牛顿发表《使用级数、流数等等的分析》。
1713年,瑞士的雅·贝努利出版了概率论的第一本著作《猜度术》。1715年,英国的布·泰勒发表《增量方法及其他》。
1731年,法国的克雷洛出版《关于双重曲率的曲线的研究》,这是研究空间解析几何和微分几何的最初尝试。1733年,英国的德·勒哈佛尔发现正态概率曲线。
1734年,英国的贝克莱发表《分析学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