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渔人甚异之 ②阡陌交通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便扶向路 ⑤寻病终 ⑥后遂无问津者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我的研读: 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我的联想: 5.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我的鉴赏: ②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我的探究: (八)1.①对……感到诧异;②田间小路;③值得;④从前的,旧的;⑤不久;⑥渡口。
2. ①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
3.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 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
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5. ①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
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②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桃花源记》 陶渊明 1、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 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3、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 答:(1)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好客风尚。
(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经过。 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5、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 6、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7、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8、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9、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
10、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1、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2、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13、《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答:(1)环境奇美。(2)与世隔绝多年。
(3)待渔人如此热情。
1、年纪、衣着、神态、生活状态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说了世间朝代更迭等。桃源人与世隔绝,不知道世事变幻,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所以叹惋。
3、寄托了一种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4、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
5、通过描绘这样的美好景象,引起读者的向往,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6、写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家里做客;(二)桃源人告诉渔人自己的身世。
桃花源人“先世避秦时乱”,所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7、他们不想世人来扰乱他们宁静的生活。
8、暗示桃花源不存在。
9、表达当世黑暗混乱,当世的人渴望寻找一块宁静的乐土。
10、美好在以下几个方面:景美、人和善、生活安宁。
具体描写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等等。
1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有以下特点:与世隔绝,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
12、村中衣食丰足;桃花源人热情好客。
13、兼济天下大济苍生,创造和平安宁的社会。
14、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地方。
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15、高洁志气逃浊世,美好理想寄桃源。
打得很辛苦,希望我的答案对您有所帮助^_^
一、积累与运用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1)豁然( ) (2)俨然( ) (3)阡陌( )( ) (4)问津( ) (5)邑人( ) (6)诣太守( ) (7)垂髫( ) (8)发髻( ) (9)两鬓( ) 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A.xián( )来问讯 B.便yāo( )还家 C.yuán( )溪行 D.xún( )病终 E.欣然ɡuī( )往 F.后suì( )无问津者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A.舍: ( ) ( ) B.着: ( ) ( ) C.间: ( ) ( ) D.率: ( ) ( ) E.语: ( ) ( )4.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A.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B.率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C.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D.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 今义 E.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F.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 5.指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词性及意思。
6.填空。(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 ,名 ,字 ,生活在战乱频繁的 朝。
文章虚构了一个 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 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 的愿望。(2)《桃花源记》以 为线索,按照 桃源, 桃源, 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7.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A.问所从来 B.后遂无问津者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8.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
(1)复前行,欲穷其林。A.穷苦,贫困 B.极端 C.穷尽,走到头 (2)得其船,便扶向路。
A.扶助、帮助 B.用手支持 C.沿着,顺着 (3)此中人语云 A.语言 B.告诉 C.说 (4)处处志之 A.同“讠志 ”,作标记 B.标记 C.意志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A.断绝 B.独一无二的 C.穷尽 D.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6)芳草鲜美 A.色彩鲜艳美丽 B.新鲜美丽 C.味道好 D.新鲜肥美 (7)屋舍俨然 A.好像 B.整齐的样子 C.严肃的样子 D.严厉的样子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A.延长 B.推迟 C.聘请、请 D.伸展 二、阅读 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的有关问题。(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俨然: 属: 阡陌: 垂髫: 要: 绝境: 遂: 惋: 10.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1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
(至少三个)12.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
(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
13.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填入方框中。 .1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15.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渔人甚异之 ②阡陌交通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便扶向路 ⑤寻病终 ⑥后遂无问津者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我的研读: 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我的联想: 5.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我的鉴赏: ②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我的探究: (八)1.①对……感到诧异;②田间小路;③值得;④从前的,旧的;⑤不久;⑥渡口。
2. ①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
3.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 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
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5. ①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
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②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桃花源记》 陶渊明 1、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 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3、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 答:(1)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好客风尚。
(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经过。 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5、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 6、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7、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8、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9、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
10、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1、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2、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13、《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答:(1)环境奇美。(2)与世隔绝多年。
(3)待渔人如此。
第25课《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属: 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分)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
(4分) (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3)处处志之 志: (4)欣然规往 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 《桃花源记》节选)【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
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2分)俨 yǎn ①庄重。
《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
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①便要还家: ②既出,得其船: ③醒能述以文者: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8.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所展现的画面。(4分)9.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
(4分)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1分)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
一、本文线索:1、缘溪行,进入桃花林 2从洞口进入桃花林3、进村到桃花源人家做客 4、走出桃花源,重寻不复得路二、归纳段意第一段(1)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段(2---3)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社会风尚第三段(4---5)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三、进入桃花源1、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阡陌交通 (环境美好)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安定)2、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之久)3、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和睦相处)四、离开桃花源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3、无问津者为桃花源蒙上神秘色彩,表明理想社会只是一种幻想。五、文章思想中心作者通过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幸福的世外桃源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六、小结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后再寻桃花源的情形。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七、成语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八、用原文填空1、体现桃林自然环境优美的:2、体现桃林里的人生活和平幸福的:3、体现桃林里的人热情好客的:九、世外桃源:至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十、为什么寻不到桃花源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十一、1怎样发现桃林?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2如何描写桃林自然景色?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景优美)3如何进入桃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4入林看到怎样情景? 土地平旷,屋舍……怡然自乐。
(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5林中的人怎样对待渔人? 便要还家,设……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6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十二、桃园是个怎样的地方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我们刚学完这课,考试题都在上面,大部分是理解性的,当然基础的也要背。
三、理解填空:
①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⑤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⑥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⑦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⑧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⑩出自本文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老死不相往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
(11)各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四段的大意:
①发现桃花源、②访问桃花源、③离开桃花源、④再寻找桃花源
(12)文中作者理想的社会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1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根据提示默写。(共4题,任选3题作答)(6分)
(1)诗人总是把自己真诚的愿望寄寓在诗词中。杜甫上“安得广厦千万间, ” ,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苏轼是“ ,千里共婢娟”,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良好愿望。
(2)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扬柳, ”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 ,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抒发了边塞生活的寂寞孤独之感。
〈3〉人有德,花也有德。古诗文中赞颂花的品体的句子有: , (写出连续的两句)。
(4)乡村月色常常入诗入词。请写出描写乡村月色的诗(词)句: , (写出连续的两句)。
翻译词、古文,做问答题。
如: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哪种思想感情?既然桃花源是不存在的,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它?为什么作者要安排“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呢?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 2.重要虚词 乃、为、其 3.一义多词 (1)缘、扶=沿着 (2)要、延=邀请 (3)悉 、咸 、皆=都 (4)具=详细地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
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口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 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都;今义:熟悉)咸(古义:全;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未果,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下船”丢弃。
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看) 得:①便得一山(出现) ②得其船(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问有此人(听说) 7.多词一意 文中出现了三对词都是一个意思,这种词类叫做多词一义。有:"便要还家",“要”(通假字)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都是"邀请"的意思;"缘溪行”,“缘”与“便扶向路”,“扶”都是“沿着”的意思;“悉如外人”,“悉”和“咸来问讯”,“咸”,还有“皆出酒食”,“皆”都是“都”的意思。
"不足为外人道也",“道”与“此中人语云”,“语”都是“说”的意思 8.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 2)皆:皆叹惋 3)咸:咸来问讯 4)并:并怡然自乐 5) 具:具答之 沿------1)缘:缘溪行 2)扶:便扶向路 邀请—1)要:便要还家 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 9.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问所从来,具答之(具,通“俱”,详尽) 10.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
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6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