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在每个发育阶段都有着他们各自不同的生理特点。尤其是新生儿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酶系统也不够健全,药代动力学参数随着年龄变化表现出对一些药物很耐受,而对另一些药物则又十分敏感。所以,很难用几个公式简单地计算出小儿用药的剂量。如新生儿肠管相对地较成人长,吸收面积相对增大,肠壁薄,粘膜血管丰富,通透率高,所以药物容易吸收,血药达峰时间也快,但是药物稍一过量即会引起不良反应。新生儿细胞外液容积大,药物相对地多分布在细胞外液中,于是血中药物浓度相对变低,表现出对水溶性药物有较大的耐受性,同时药物排泄变缓,半衰期延长,给药的间隔要相对延长。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一些镇静催眠药物容易进入脑脊液而损伤中枢神经,吗啡、呱替咤、可待因一类麻醉药物也可进入中枢引起呼吸中枢抑制。婴幼儿血浆蛋白结合药物能力弱,磺胺类药物、水溶性维生素K,水杨酸盐、含氨基的退热药、新生霉素等可将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置换出来,造成高胆红素血症,甚至进入脑组织造成核黄疽。尽管新生儿肝脏相对较成人大,但在解毒、结合等代谢功能方面是很薄弱的,新生儿如果用了氯霉素,则会由于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而不能和葡萄糖醛酸结合,致使氯霉素在血中大量游离,而极易引起不能和葡萄糖醛酸结合,致使氯霉素在血中大量游离,而极易引起“灰婴综合征”。有遗传性6一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的新生儿可能因用了氯霉素、丙磺舒、磺胺药、峡喃类及水溶性维生素K而出现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肾功能发育不全,肾脏有效循环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均较成人低,影响了许多药物的清除率,可使药物血浓度过高,半衰期延长。此时,应注意用药剂量宜偏小,特别是经肾脏排泄,对肾脏毒性又大的药物一定要减量慎用,如头孢噻啶、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等;有的药则是禁用于新生儿的,如杆菌肽。
到了婴儿期,就药物代谢来说虽较新生儿显著成熟,但就其生理解剖特点观察,发育依然尚未完善,用药仍须予以注意。如口服给药时吞咽能力尚差,因惧怕服药的心理,往往哭闹拒服,易造成呛咳、气管异物,5岁以下小儿不宜整吞颗粒型(如片剂、丸剂)药物,宜用糖浆剂、冲剂、速溶糖浆等口服。肌肉注射由于局部血液循环不足,往往不易吸收,产生硬结,给药方法应以静滴为主。
婴儿的另一个特点是呼吸道狭窄,炎症时粘膜肿胀,渗出物较多,故治疗气管炎、肺炎,化痰止咳时,应以祛痰为主,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利于机体的恢复,而不主张用中枢性镇咳药使气管阻塞,喘憋加重。
婴幼儿可能因血脑屏障通透性较强,故服用毗呱酸偶可致使颅内压增高。于婴儿腹泻,不宜过早用止泻剂,以免使肠毒素吸收增加,而加重全身中毒症状。婴儿便秘应以调整饮食为主,多吃些水果、青菜、蜂蜜等食品,不应轻易使用缓泻剂,更不能使用峻泻齐心否则会导致腹泻不止引起脱水。
儿童期正在生长发育阶段,应该注意长期应用激素可造成难愈性的骨质疏松症,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长期服用中枢抑制剂也可告造成中枢及智力的损害。
儿童新陈代谢旺盛,水盐转换率较成人快,但对水及电解质的调节功能差,容易失衡,对影响水盐代谢或酸碱代谢的药物非常敏感,较成人易于中毒。在应用利尿剂时也容易产生电解质紊乱。
雄性激素的长期应用,常使骨骼闭合过早,影响发育,甚至女婴男性化。学龄期及学龄前,儿童禁服四环素,因其可使牙齿黄染、影响骨骼发育。喹诺酮类药物影响软骨发育,也不适用于儿童。
西方报道,阿司匹林用于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可使儿童发生瑞氏综合征(Reye,s Syndrome),亦值得我们引起警惕。
具有特异质体质的儿童可产生严重的特异质反应,如有些小儿使用氯霉素、乙胺丁醇、乙硫异烟胺、异烟阱等药物时,可出现球后视神经炎。有的小儿用灰黄霉素、阱苯哒嚓、青霉素、四环素、硫尿嘧啶类衍生物时,可出现血清病样症状。有的具有特异质体质的小儿用灰黄霉素、阱苯哒嗪、异烟肼、青霉素、保泰松、普鲁卡因酞胺、磺胺药、四环素、硫脉嘧啶类,可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故临床儿科医师在熟练地掌握用药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地注意到这些生理特点。
另外,根据适应证合理选择用药至关重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家对儿童保健事业的极端重视,全国计划免疫工作的实施,使得一些严重的传染病得以控制;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防止药物滥用、误用,杜绝药源性疾病,尽管各种药物都有它的毒性和副作用,但使用的合理得当,即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不良反应的发生,达到预期效果。
儿科用药是指应用于儿童患病所使用的药物,尤其指专门在医院儿科使用的药品。
一般来说,相同的品规药品,只要适用于儿科,即可视为儿科药品。 儿童体质不同于成人,因此专业的儿童药品应运而生。
近年来,专为儿童设计的配方、剂型不断增多,能够生产儿科药物的主流药厂有:上海强生、太阳石药业、葵花(衡水)制药、哈药六厂、哈药三精、南京先声、山东达因、北京韩美、江西仁和、河北神威、浙江亚峰、四川百利、贵州益百、亚宝药业、武汉健民、广州明兴、北京首儿、海南康芝、三九医药等药厂(儿科药物影响力大小排序)。 小儿在体格和器官发育等各方面不同于成人,故在儿科用药时要注意其特点。
①儿童时期新陈代谢旺盛,药物在体内吸收、代谢、排泄的过程一般比成人为快; ②小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成人大,水盐转换率高,极易出现水和电解质的调节失衡,故小儿对影响水盐代谢或酸碱平衡的药物异常敏感,如用利尿药后易出现低钠血症或低钾血症。 水和电解质的变化又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③小儿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肝、肾功能皆不完善,因此用药不当常易致副作用和中毒,年龄越小,用药就更要小心; ④小儿抵抗力差,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许多疾病又反过来影响机体对药物的耐受能力; ⑤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激素应用会影响其发育,某些中枢抑制药会影响其智力发育。
新生儿,特别是未成熟儿,肝、肾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全,同时各种酶系统功能不完善,因此对那些在肝内进行生物转化及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格外敏感。如服用氯霉素治疗化脓性脑膜炎时,其用量为婴幼儿按体重计算之半量,否则可全身发灰、腹胀、呕吐、呼吸不规则、紫绀、循环衰竭等,此即灰婴综合征。
又新生儿胃酸分泌少,胃排空时间延长,肠蠕动不规则。这使某些药物的吸收增加或减少,如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氟氯青霉素等口服后吸收的数量及速度增加,而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福平、核黄素等吸收量减少;而地高辛、安定、磺胺增效剂、磺胺异?唑、头孢力新等在新生儿时期其吸收不受影响。
另外水杨酸类、维生素K3、新生霉素、磺胺类能从血浆蛋白部位把已经与其结合的胆红素竞争置换出来,被置换出来的游离胆红素易于通过血脑屏障而引起胆红素脑病,故在新生儿时期这些药物都必须慎用。总之,新生儿应尽量少用药物,用药物注意减量,用药时间不要过长。
婴幼儿选用药物时,首先要了解药物的立即反应。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等,有时需要判断异常症状,如腹泻是药物引起还是感染等其他原因引起。
婴儿血脑屏障不完善,对吗啡类尤其敏感,用之可致呼吸中枢抑制。其次要了解药物可能引起的延缓反应,如有些药物可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有些药物可引起免疫损伤性疾病等。
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各种意外及中毒。青春期内分泌系统发生急剧变化,生长发育出现第二个高峰,第二性征开始出现,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特殊中毒反应,如对骨髓的抑制作用、对内分泌腺的影响等。
1960年代,四环素类抗生素大量应用,能与新形成的骨、牙齿中所沉积的钙相螯合,而引起牙齿的色素沉重和牙釉质发育不全,这种牙易于发生龋齿。 故现在8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
另外,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突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对肾脏和第Ⅷ对颅神经──听神经有毒性。
年龄越小,肾功能越不完善,对这些药物排泄越慢,药物的血浆半衰期较成人长,造成的损害越严重。因此,链霉素或庆大霉素盲目注射,或用量过大,造成药物性肾炎和听神经损害,乃至肾功能衰竭或永久性听力下降和耳聋的事例常可见到。
不适当应用维生素和滥用“滋补药”也是违反儿童用药特点。如维生素 A,婴儿期每日需要1500~2000国际单位。
儿童需要2000~4500国际单位,市售浓鱼肝油每毫升却含维生素A5000单位和维生素D5000单位。浓缩鱼肝油服用过多会引起维生素 A中毒。
某些激素制品应用不当不但可造成内分泌紊乱,还可造成高血压及全身代谢障碍。 小儿用药剂量随年龄、体重变化,已有多种计算方法,目前较普遍采用按体重或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确定药量。
按体表面积计算既适用于成人,又适用于各年龄小儿,比较科学,但计算较繁杂。 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为 体表面积=0。
035(m2/kg)*体重(kg)+0。1(m2)若体重超过30kg,则每递增5kg、体表面积增加0。
1m2,此方法不适用新生儿和早产儿。按体重计算较为简便。
对未测量体重的儿童可按以下公式推算体重: 6个月前婴儿体重 月龄*0。 6+3(kg) 7~12个月婴儿体重 月龄*0。
8+3(kg) 1岁以上儿童体重 年龄*2+8(kg) 药物剂量(每日或每次) 剂量/kg/次(或日)*估计体重(kg) 此外,还有根据成人剂量折算的方法,计10多种。实际工作中,药物剂量受到多因素影响。
一般初次使用时可先用较小剂量。对重危病人可根据既往经验适当应用较大剂量。
以后根据病情及用药效果调整。 给药途径和方法对保证药物吸收和发挥药理作用殊关重要。
对年长儿要鼓励口服。为了儿童服药方便可将药物制成水剂、乳剂或糖浆剂等剂型,不能吞。
您好,儿童体质不同于成人,因此专业的儿童药品应运而生。
近年来,专为儿童设计的配方、剂型不断增多,能够生产儿科药物的主流药厂有:上海强生、三九医药、太阳石药业、葵花(衡水)制药、南京先声、北京韩美、贵州益百、亚宝药业、江西仁和、哈药三精、武汉健民、山东达因、广州奇星、北京首儿、海南康芝等药厂。 小儿在体格和器官发育等各方面不同于成人,故在儿科用药时要注意其特点。
①儿童时期新陈代谢旺盛,药物在体内吸收、代谢、排泄的过程一般比成人为快; ②小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成人大,水盐转换率高,极易出现水和电解质的调节失衡,故小儿对影响水盐代谢或酸碱平衡的药物异常敏感,如用利尿药后易出现低钠血症或低钾血症。水和电解质的变化又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③小儿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肝、肾功能皆不完善,因此用药不当常易致副作用和中毒,年龄越小,用药就更要小心; ④小儿抵抗力差,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许多疾病又反过来影响机体对药物的耐受能力; ⑤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激素应用会影响其发育,某些中枢抑制药会影响其智力发育。
新生儿,特别是未成熟儿,肝、肾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全,同时各种酶系统功能不完善,因此对那些在肝内进行生物转化及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格外敏感。如服用氯霉素治疗化脓性脑膜炎时,其用量为婴幼儿按体重计算之半量,否则可全身发灰、腹胀、呕吐、呼吸不规则、紫绀、循环衰竭等,此即灰婴综合征。
又新生儿胃酸分泌少,胃排空时间延长,肠蠕动不规则。这使某些药物的吸收增加或减少,如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氟氯青霉素等口服后吸收的数量及速度增加,而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福平、核黄素等吸收量减少;而地高辛、安定、磺胺增效剂、磺胺异?唑、头孢力新等在新生儿时期其吸收不受影响。
另外水杨酸类、维生素K3、新生霉素、磺胺类能从血浆蛋白部位把已经与其结合的胆红素竞争置换出来,被置换出来的游离胆红素易于通过血脑屏障而引起胆红素脑病,故在新生儿时期这些药物都必须慎用。总之,新生儿应尽量少用药物,用药物注意减量,用药时间不要过长。
婴幼儿选用药物时,首先要了解药物的立即反应。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等,有时需要判断异常症状,如腹泻是药物引起还是感染等其他原因引起。
婴儿血脑屏障不完善,对吗啡类尤其敏感,用之可致呼吸中枢抑制。其次要了解药物可能引起的延缓反应,如有些药物可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有些药物可引起免疫损伤性疾病等。
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各种意外及中毒。青春期内分泌系统发生急剧变化,生长发育出现第二个高峰,第二性征开始出现,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特殊中毒反应,如对骨髓的抑制作用、对内分泌腺的影响等。
1960年代,四环素类抗生素大量应用,能与新形成的骨、牙齿中所沉积的钙相螯合,而引起牙齿的色素沉重和牙釉质发育不全,这种牙易于发生龋齿。故现在8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
另外,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突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对肾脏和第Ⅷ对颅神经──听神经有毒性。
年龄越小,肾功能越不完善,对这些药物排泄越慢,药物的血浆半衰期较成人长,造成的损害越严重。因此,链霉素或庆大霉素盲目注射,或用量过大,造成药物性肾炎和听神经损害,乃至肾功能衰竭或永久性听力下降和耳聋的事例常可见到。
不适当应用维生素和滥用“滋补药”也是违反儿童用药特点。如维生素 A,婴儿期每日需要1500~2000国际单位。
儿童需要2000~4500国际单位,市售浓鱼肝油每毫升却含维生素A5000单位和维生素D5000单位。浓缩鱼肝油服用过多会引起维生素 A中毒。
某些激素制品应用不当不但可造成内分泌紊乱,还可造成高血压及全身代谢障碍。 小儿用药剂量随年龄、体重变化,已有多种计算方法,目前较普遍采用按体重或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确定药量。
按体表面积计算既适用于成人,又适用于各年龄小儿,比较科学,但计算较繁杂。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为 体表面积=0.035(m2/kg)*体重(kg)+0.1(m2)若体重超过30kg,则每递增5kg、体表面积增加0.1m2,此方法不适用新生儿和早产儿。
按体重计算较为简便。对未测量体重的儿童可按以下公式推算体重: 6个月前婴儿体重 月龄*0.6+3(kg) 7~12个月婴儿体重 月龄*0.8+3(kg) 1岁以上儿童体重 年龄*2+8(kg) 药物剂量(每日或每次) 剂量/kg/次(或日)*估计体重(kg) 此外,还有根据成人剂量折算的方法,计10多种。
实际工作中,药物剂量受到多因素影响。一般初次使用时可先用较小剂量。
对重危病人可根据既往经验适当应用较大剂量。以后根据病情及用药效果调整。
给药途径和方法对保证药物吸收和发挥药理作用殊关重要。对年长儿要鼓励口服。
为了儿童服药方便可将药物制成水剂、乳剂或糖浆剂等剂型,不能吞咽或拒绝服药而又无法通过其他途径给药时,可由鼻饲管滴入或由肛门-直肠灌药;病情严重或药物只能供注射时可选择静脉或肌肉注射。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要根据病情、药物特性以及患儿年龄特点。
应该宣传说服家长。
药物治疗是儿科临床诊疗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小孩不 是成人的简单“缩影”,用药方面决不仅仅体现在用药剂量不同的层 面上,相对于成年人,儿童具有独特的解剖生理特点,是一个生长发育的个体,全身各个器官组织都处在不断发育变化的过程中,各 种生理功能也在不断地发育成熟的过程中。 正因为这一事实,同样 的药物在儿童体内药代动力学与成人有很大差别,儿科用药也必然 有它的特殊性和应该遵循的原则。
(1) 诊断的明确性治疗之前应尽可能明确诊断,只有明确诊 断,才能对症下药,才能保证药物选择的准确性,这是药物治疗的 前提。(2) 药物的有效性诊断明确后,选择针对病因或改善主要症 状,阻止主要致病损害的有效药物,并计算用量、选择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疗程确保达到最佳治疗过程。
(3) 药物的安全性儿童用药除了要求疗效好,见效快外,更 重要的还有药物的安全性,相对成人而言,这方面要求非常高,很 多药疗效很好,但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或者对小儿有特殊的毒副作 用,儿科就不能用。如喹诺酮类药物是疗效很好的抗菌药,因可能 导致小儿骨关节损害,儿童不能使用。
(4) 用药的依从性是指患儿对药物接受的程度,在小儿非常 重要,“忠言逆耳利于行,苦口良药利于病”的格言,对于小儿没有 任何价值。小儿很难自觉主动克服用药过程中给身体带来的不适 (异常口感或疼痛等),往往拒绝治疗,强烈反抗易造成意外伤害和 心理创伤,提高儿童用药的依从性至关重要。
对于口服药尽可能选 择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剂型。小婴儿多选用颗粒剂、口服液等,还要 特别注意选择适合小儿口味和颜色,尽量选择半衰期较长的药物, 减少用药的次数。
静脉给药可以留置套管针,减少穿剌次数,调整 适当的输液速度,尽量减少治疗过程给儿童造成的不适,对年长儿 多做诱导工作,尽可能让其主动接受治疗,达到提高依从性的目的。 (5) 物美价廉性反对药物越贵越好的观点,一个药物好不好, 首先看其是否对症,其次看疗效,三是毒副作用大小,这三方面都 好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物美价廉的药物。
(6) 药量、疗效科学性用药剂量是在科学研究和大量临床试 验的基础上确定的,兼顾了有效性和安全性,不能随意加量或减少。 用药疗程的长短主要根据药物本身的特点、疾病的轻重急慢情况综合考虑的结果,剂量小、疗程短达不到预期疗效,易复发,剂量大、疗程过长,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多不良反应和损害,用药的剂量、用 法和疗程必须按照科学规律办事。
(7) 用药的简便性因为孩子用药的依从性差,很多药又有明 显的毒副作用,对于儿童来说用药的种类不宜太多,选择针对病因 和主要症状的药物同时,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尽量减少用 药的种类。 (8) 不影响生长发育性小儿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有的治 疗药要尽量避免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的响药物,这是儿科 用药的一个重要原则。
因此,有很多药在成人用得很好,但在儿童 期不能使用。
你好,儿童药品是指14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的专用药品。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作为特殊的用药群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生理特点。因此,不同时期孩子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能力都不同,绝不能单按体重、年龄或体表面积来换算,儿科疾病的药物治疗比成人要复杂得多,应根据不同时期孩子特点和具体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儿童用药谨记准则
禁
用牛奶、果汁送服药物
1.牛奶中含有蛋白质和脂肪较多,可在药片周围形成薄膜,包裹药物,使药物不易被吸收。牛奶中含多种钙、磷酸盐、铁等物质,能与某些药物生成络合物,使药物不易被吸收。
2.果汁中含有多种酸性物质,可使许多药物提前分解,不利于药物在小肠的吸收,影响药效。有些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会增加副作用。许多碱性药物,与果汁同服后可被酸性物质中和而降低药效。
因此家长不宜在孩子服药时用牛奶、果汁送服,最好用温开水送服。
禁
吃剩的药物留着继续服用
一般不宜留着再次服用。药物的功效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或必须新鲜制剂才产生治疗效果;若储存过久,便会失效。另外儿童也不是每次服用同一种药物。因此不宜留用吃剩的药物。
用药间隔的问题
1.用药间隔应尽量将每天24小时均分,与作息时间协调。
2.解热镇痛药一般要求“必要时服”,但不是只要一烧就服药,用药间隔应注意,一般在4小时以上;如果服药过频,不仅不会有好疗效,还会增加副作用或造成药物中毒。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婴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用药群体,由于各个脏器尚未发育完全,神经系统、骨骼发育也未完善,体内代谢与成人不同,药物反应与成人也有差异,如果简单地把婴幼儿用药列为成人用药的缩小版就不对了。
一、退热药
发热是机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发热时吞噬细胞功能加强,抗体产生增多,不利于病原体的生存和繁殖,这对保护机体是有利的。所以,低热或中热时,最好不要给孩子用退热药,尤其是新生儿,体温调节不稳定,退热药的使用更应慎重。
二、止咳祛痰药
目前儿童止咳祛痰药种类很多,应用也很普遍,如果使用不当同样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后果。所以应该根据咳嗽的原因、性质,有针对性地选服止咳祛痰药。一般对频繁的干咳,或痰液不多的刺激性咳嗽,可选用以止咳为主的药物,例如中枢镇咳药。对于痰多的咳嗽不能单用止咳药,以免止咳同时引起痰液滞留,加重感染。治疗此类咳嗽应选用以祛痰为主的药物,例如止咳合剂、复方甘草合剂等。止咳药物一般应放在最后服用,并且服用后应尽量不喝或少喝水,因为止咳糖浆的止咳作用,部分要依靠糖浆覆盖在咽部黏膜表面,以减轻炎症对黏膜的刺激,从而缓解咳嗽。若再喝水,会使药液稀释,失去止咳作用。
三、腹泻药
秋季一到,腹泻的孩子增多了,医生开具的处方中常会包括吸附剂,例如必奇、思密达,此外还包括一些活菌制剂,如妈咪爱、培菲康、米雅等。家长在给患儿服用这些药物时,一定要把两类药品分开。正确的服药顺序是空腹服用活菌制剂,饭后再服用吸附剂,两者之间要间隔一到两个小时。但同样是活菌制剂的培菲康却应该在饭后服用,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另外,活菌制剂宜用冷水或温水冲服,切不可用开水冲服。如果腹泻合并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的,抗生素类药应与这两类药物分开服用,否则乳酸杆菌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四、维生素类药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但并非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等),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如鱼肝油(含VA与VD)吃多了可引起发热、厌食、烦躁、肝肾功能受损。维生素A补充过量会对软骨细胞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虽较安全,但也不能多吃,如VC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
五、钙剂
儿童生长发育需要合理补充营养素,一些家长常买钙粉、钙片给孩子吃,那么儿童是否都需要补钙呢?总体而言,两岁以上孩子户外活动较多,皮肤受阳光照射后会合成维生素D,而且此时食物品种增多,钙和维生素D的来源较丰富,同时生长速度较以前减慢,所以不需要再额外补钙。另外,就新生儿而言,一般只要出生的孩子吃奶好,维生素D在医生的指导下按要求供给,一般不需要补钙。如果孩子出现抽筋、厌食、偏食、不易入睡、睡眠浅,或者入睡后爱啼哭、易惊醒、多汗,头发稀疏,容易感冒等问题时就需要补钙了。
判断孩子是否缺钙最科学且简单的方法是去医院检查,诊断为缺钙的孩子再进行补钙。但不要认为钙剂补充越多越好,若补钙过量也会带来危害,引起高钙血症,血钙浓度过高,钙如果沉积在眼角膜周边将影响视力,沉积在心脏瓣膜上将影响心脏功能,沉积在血管壁上将加重血管硬化等。同时,儿童补钙过量还可能限制大脑发育,影响生长,因此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钙。VD能促进钙吸收,选择含有维生素D的复方制剂效果较好。与食物同服也能促进钙吸收,所以应在就餐同时或餐后服药。
六、驱虫药
常用驱肠虫药物的作用原理是使寄生虫的虫体产生收缩、痉挛以至麻痹,失去活动能力,不能附着于肠壁上,最后因肠的蠕动,使其在排便或泻药的作用下被排出体外。因此宜空腹或半空腹时服药,以利于药物与虫体接触。服药当天饮食宜清淡。
据了解,有超过1/3父母会选择自行为宝宝买药,药店里儿科用药种类繁多,选购时需要格外留神。
父母可以帮宝宝选择退烧药、帮助消化药,或者活性菌等非处方类的药物。“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不应盲目依赖自购药物,宝宝服用此类药物时间也不宜太长。”
陈立民表示。如果宝宝服用退烧药后,发烧仍然持续,超过3天还不退,就需要马上前往医院就诊。
在不少成人药品的说明书上,标出儿童用药的介绍是“小儿酌减”。不少“家长医生”会贪方便,自行把药物酌减一半或1/3的分量喂宝宝服用。
陈立民特别提醒,成人药给宝宝服用甚为危险。“小儿酌减”的药品分量,家长往往难以把握,药量不足或过多均影响治疗效果。
“除此以外,成人药物包括成分、禁忌、副作用,以及某些抗生素类药物对宝宝健康造成危害,家长务必在儿科专家指导下,给予宝宝服用。”陈立民指出。
1、宝宝用药要明确诊断 根据病情决定怎样选药,尤其要考虑到宝宝的用药特点及剂量。
如小儿支气管哮喘可以应用麻黄碱(麻黄素)、肾上腺素类药物解除哮喘,但同时患心脏病的宝宝就不能用,因为这类药物可使心跳明显加快,对心脏不利。 又如小儿感冒时,尽管速效感冒胶囊因疗效快、服用方便而成为感冒药中的佼佼者,但婴幼儿神经系统、肝脏发育尚不完善,用了速效感冒胶囊易引起惊厥、血小板减少或肝损害。
因此在选用药物时既要考虑疾病的需要,又要考虑药物对小儿身体的不利因素。 2、宝宝用药时要有明确的适应证 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选用安全、有效、可靠、价廉、易得的药物。
不能用疗效不确切的药物,不要轻信广告药品,不要图新药、图贵药,因为新药的不良反应往往需要长期深入细致的临床调查研究,尽管新药上市前都做了对胎儿的影响、致癌、致畸、依赖性、抗原性的研究,但由于时间的局限,还远不够。非那西丁在应用几十年后,才发现长期应用可致肾乳头坏死甚至肾孟癌的毒性反应。
3、要掌握影响药物的因素 如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口服还是注射);药物联用的相互影响;小儿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及精神状态等。排除各种可能出现的干扰,以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4、避免滥用某些滋补品和维生素类药品 家长的动机是为宝宝好,如病愈后让宝宝补补虚;在校功课多、学习紧,给予进补;让宝宝有高大的体格身材,有的人甚至和邻居攀比给宝宝进补,因而滥用如人参、人参蜂王浆、冬虫夏草、维生素A等。 殊不知,这早一支、晚一支的补剂把宝宝推向了病态,如人参蜂王浆之类制剂是公认的激素药,这些补品制造出了性早熟,并已成为儿科的新疾病,目前医学界对此束手无策,深感棘手。
维生素A服多了,可影响骨的发育,使软骨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害,骨只长短不长长。 5、用药时,要严密观察小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 因为小儿具有病情变化快的特点,要随时决定继续用药或调整用药或调整剂量,使用药更趋合理,争取早日痊愈,减少或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同时要注意增强小儿身体抵抗力,给予必要的加强体质的治疗,并给予良好的护理,使疾病彻底痊愈。 6、不要跟着广告走 世界上有些国家已明令禁止不允许药物做广告。
因为广告带有明显的商业色彩,往往夸大其词或含糊不清。 7、不要迷信新药和贵药 有些病儿的家长往往希望医生能开新药和贵药,认为药越新越贵,则疗效越好。
更有甚者,还有少数病儿家长不带病儿就去医院点名要药,这是不符合用药原则的。其实药价的贵贱,并不完全和疗效成正比。
就拿阿司匹林来说吧,这是用来治疗小儿发热的退热药,价格便宜,且疗效迅速。而有些新药只对某种细菌引起的疾病有效,而且还有较大的不良反应。
因此,它的适用范围比较狭小。用这些药来治疗小儿最常见的病毒性感冒,就称不上是好药了。
8、要对症下药 药物的作用有两个方面,既有治疗作用,也有不良反应。现今,滥用解热止痛药和某些抗生素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
例如滥用链霉素、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之后,出现了耳聋,甚至因肾功能衰竭导致死亡。 滥用氯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嘿唑(复方新诺明)等引起白细胞减少,甚至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而导致死亡。
就是维生素类也可引起中毒。因此,用药前,对该药的性能、适应证、禁忌证及不良反应等都要详细了解,才能正确应用。
同时,注意不要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病毒性疾病,以及非细菌感染性疼痛和发热;不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不要把抗生素作为“万灵药”。 9、要及时向医生诉说用药情况、药物不良反应 父母对自己的宝宝最了解,用药前应向医生反映以下情况: 来诊前是否已自行用药。
如已用,则须告之药名、剂量、服用次数及服药后的情况等。 药物过敏史。
凡有药物过敏既往史者,再次发生过敏反应的概率就很高。 变态反应性疾病史。
如果小儿有哮喘、荨麻疹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史,药物不良反应往往较常见。 肝肾疾病史。
提供这类病史可让医生避免或慎重使用对肝肾有影响的药物。 遗传因素。
如规范名称糖原贮积症工。型有遗传性。
该患者服用解热止痛、磺胺、奎宁类药物及吃蚕豆等,均可引起急性溶血。 10、宝宝用药要正确掌握用药剂量 应根据小儿的体重或年龄来计算用药剂量。
不要自作主张的增加用药次数和剂量,更不要一天上医院数次或换几家医院,迫使医生不断更换药物。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8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