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 考 答 案一.积累与运用(9题4分,其余每小题2分,共20分)1.C 2.(1)覆——履 (2)卸——御(3)是——事 (4)论——伦3.C 4.A 5. A 6.C 7.B8.(1)尽为远飞(2)调山长明(3)扬气千语(4)大心马功 9.D 10.(略)二.阅读(共40分)10.(2分)(1)后半生。
(2)糟蹋,折磨。11.(2分)因为他流落到一个离人类贸易正常航线几百海里以外的荒乱岛上,与世隔绝,生还的机会几乎没有 。
12.(2分)悲观、绝望的感情。13.(2分)想到了自己的遭遇比同伴们好得多。
14.(2分)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15.(2分)写鲁滨孙及时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在孤岛上顽强地生活下去。
16.(2分)有枪、弹药、制造物品的工具、衣服、卧具、帐篷等充足的维持生活的东西。17.(2分)人陷入绝境后,应从相反的方面考虑对你有利的因素,点燃你的希望之火。
18.(2分)在南极这个最不适合生命存活的地方,却最能感到生命的美丽。19.(2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0.(2分)与同伴和人类和谐相处。21.(2分)捷克老教授为科学献身的奉献精神。
22.(2分)对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苔藓、能和同伴与人类和谐相处的企鹅、具有奉献精神的老教授的赞美之情。23.(2分)欲扬先抑,反衬捷克老教授为科学献身的奉献精神。
24.(2分)捷克老教授在考察研究中不顾身体,忘我工作。25.(2分)(1)追赶(2)跑 (3)在道路上 (4)黄河26.(2分)(1)夸父 (2)杖 (3)大泽 (4)精卫27.(4分)(1)河和渭河的水不够,夸父又赶到北边的大泽去饮水。
(2)漳河在这里发源,向东流入黄河。28.(2分)胜利了。
他进入了太阳,他死后,手杖还化作桃林,造福人类。(此题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给分)29.(2分)精卫填海。
这一天,偏僻的小山村突然开进了一辆汽车。这可是件新鲜事,全村人都围了过来。从车上走下几个人,其中一个穿黑皮夹 克的中年男子问大家“你们想不想演电影?谁想演请站出来。”一连问了几遍,村民们都不说话。这时,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站了出来,说:“我想演。”他长得并不漂亮,单眼皮儿,脸蛋红扑扑的,透出一股山里孩子特有的倔强和淳朴。“你会唱歌吗?”中年男子问。“会。”女孩子大方地回答。“那你现在就唱一个。”
“行!”女孩子开口就唱,一边唱还一边扭,“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
村民大笑。因为她的歌唱得实在不怎么好听,不但跑了调,而且到一半时还忘了词。没想到,那中年男子却用手一指:“好,就是你了!”这个勇敢地向前迈了一步的女孩子叫魏敏芝。她幸运地被大导演张艺谋选中,在电影《一个也不能少》中出演女主角,她的名字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
请以“跨出勇敢的一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不少于600字。
祝 学习进步
第5课《伤仲永》练习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邑人___ 扳___ 环谒___ 泯然___
2.解释加点的词
⑴.世隶耕( ) ⑵.未尝识书具( )
⑶.借旁近与之( )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⑸.稍稍宾客其父( ) ⑹.余闻之也久( )
⑺.从先人在家( ) ⑻.受之天也( )
⑼.卒之为众人( ) ⑽.今夫不受之天( )
⑾.泯然众人矣( ) ⑿.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
⒀.称前世之闻( ) ⒁.父异焉( )
3.解释下列多义词。
父利其然也( ) 贤于材人远也( )
A、然 B、于 于舅家见之 ( )
泯然众人矣( ) 环谒于邑人 ( )
4.翻译下列句子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 。
B.父利其然也。 译: 。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 。
D.邑人奇之 译: 。
E.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译: 。
F: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 。
5.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 _代的王安五。他字 _,号_ ,是杰出的_ 家、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6.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借旁近/与之 B、金溪民/方仲永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7.课内语段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⑴.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⑵.解释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 ______ ②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 ④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
⑶.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⑷.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⑸.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⑹.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⑺.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⑻.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⑼.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2.⑴.属于 ⑵.曾经 ⑶.给 ⑷.完成 ⑸.名词用作动词,意思以宾客之礼相待 ⑹.语气助词,表停顿 ⑺.跟随 ⑻.承受 ⑼.最后 ⑽.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⑾完全 ⑿牵、引;拜访 ⒀相当 ⒁对……感到诧异
3.A 这 ……的样子 B 比 在 到
4.略
5.北宋;介甫;半山;政治;文学
6.D
7.⑴.“扳”通“攀”,pān,牵,引 ⑵.①观看,观赏。②完成。③文采和道理④有人 ⑶.略。 ⑷.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⑹.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 ⑺.如①忽啼求之 ②即书诗四句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⑻.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⑼.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七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复习试卷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4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笑柄( ) 繁衍( ) 内疚( ) 树杈( ) 犄( )角
内jiū( )分qí( )花bàn( )荡yàng( )宽shù( )
1、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5分)
(1)为了正义说公道话。 ( )
(2)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 )
(3)形容病危,或借喻事情不可挽回。 ( )
(4)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情,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 )
(5)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 )
3、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字,在( )写出正确的字。(2分)
(1)他那时大慨十岁内外罢。 ( )
(2)早的山桃也多吐雷。 ( )
(3)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极杂物的小屋去。 ( )
(4)灰黑色的凸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 )
4、按要求写成语或俗语。(至少写2个)(2分)
(1)表达愉快心情的:
(2)成语中带“苦”字的,如:苦心孤诣、
5、填入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连贯的一项是( )(2分)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
然不算重; ,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A、儿子毕竟幼小,虽然很胖 B、儿子毕竟很胖,即使幼小
C、儿子尽管很胖,毕竟幼小 D、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
6、改写划线的句子,使全句连贯、简洁。(2分)
脚下是深绿的草地,蔚蓝的天空在高高的头顶,身旁是清澈的小溪,溪边有五彩的花朵,茂密的丛林,翩翩起舞的蝴蝶,这是多么美的意境啊!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8、借鉴仿写一句,不可重复相同的内容。(2分)
例句:父亲一棵树,一棵伟岸的树,为我遮蔽风雨。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9—12题。(10分)
曾子之妻之①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②还,顾反为女杀彘③。”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④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⑤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子,是教之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之:动词,到,去。 ②、女:女通汝,即你。③、彘(zhì):猪。
④、婴儿:孩子。 ⑤、知:智慧。
9、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2分)
A、女还(回来) B、顾反为女杀彘(返回)
C、特与婴儿戏而(开玩笑) D、遂烹彘也 (烹调)
10、下列加点的“之”,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2分)
11、曾子之妻之市(她,指曾子的妻子) ②、其子随之而泣(她,指小孩的母亲)
③、曾子欲捕彘而杀之 (它,指猪) ④、妻止之曰 (他,指曾子)
⑤、听父母之教(的) A.① B、② C、②④⑤ D、③④⑤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今之欺之,是教子欺也。
(2)、母欺之而不信其母。
12、请用简洁的话概括这则故事的寓意。(2分)
伟大的悲剧么一:设计意图有两点,①是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练习口语表达②是抓住课文精华,反复咀嚼,品味其中的含义。
二:①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②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们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
这真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③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
在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④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这与现实的严酷性成了鲜明的对比。 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⑤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尚的赞誉,意思是虽然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这句话在全文中可做为主旨句,起点题作用。 剩下的那题就不打了,因为打得累死了,望采纳啊~。
一1B 2D 3(1)心理描写 (2)动作描写 (3)语言描写 (4)景物描写 4 (1)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2)未若柳絮因风起 日中不至 对子骂夫 5一回回送行,一天天守望,母亲的牵挂岁月般绵长。 6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就是为城市建设打开新的一页,开辟一条道路。7 发现 了解 揭开 8 七岁那年,她带我去单位,别人问我是谁,她红着脸解释,这是别人的孩子!9 喜欢丁当,因为她小小年纪竟然是那样的成熟,对父亲是那样的孝顺和热爱。10 略 11喻指因错误认识而走的人生弯路。12 作为过来人,母亲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想以此来劝告女儿,避免重蹈覆辙。13 倔强,有好奇心,执着顽强。14 对孩子既关爱又尊重,是一种明智之举。15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执着于一个目标,顽强地奋斗努力,未来就是美好的。16 (1)病(2)你(3)抛弃 17(1)你是什么人,竟敢一个人留下来?(2)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个有道义的地方18 遂班军而还19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20 本文表现了荀巨伯道义至上,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这个品质很值得赞扬。
这是我们基础训练的答案,不知道是不是,后面的略。
希望采纳
从一定程度上说,探险是“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支配下的产物。这种观念认为,面对自然世界及其生物世界,人类无处不可以涉足,只要人类力所能及,便可以“占山为王”“插旗为疆”,据为己有。但是,如果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框架,我们可以质疑:人类的步履就没有限度或限界吗?只要人类足迹所至,那里就必然属于人类吗?就理应由人类来主宰吗?事实上,人类探险的足迹所到之时,也就是那里的灾难发生之日。不是吗?人类飞向太空,太空的垃圾已环绕地球;人类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今天的长江之源已受到污染;人类出入原始森林,那里的“土著”动物、生灵即受到惊扰和侵害,甚至难逃劫难……如同哥伦布探出“新大陆”带来了殖民主义的扩张,当今人类无所自律无所限制的“探险”,也反映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扩张。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探险也是如此。人类探险在哪里留下脚印,也就在哪里留下了灰尘。
阿蒙森的创举不仅在于在南极点取得显赫成功,还在于开辟了北极的空中航道。从此,阿蒙森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两极英雄。
意大利人彼勒不满足于这一探险,决定自己也大干一番。1928年5月24日,他驾着“意大利”号飞艇前往北极点。当艇上人员了望到了斯瓦尔巴德群岛,就要登陆欢庆胜利的时候,飞艇突然漏气并坠落在冰面上……
“意大利”号飞艇失事的消息很快传开,身在挪威的阿蒙森坐不住了。出于对诺彼勒的友情,也出于一位探险者的勇敢和无私,1928年6月18日,阿蒙森从挪威的卑尔根乘坐“拉姆”号飞机,飞赴斯瓦尔巴德群岛北部冰区,搜寻“意大利”号。然而,他于6月20日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后,便失踪了。“壮志未酬身先死”,生为探险而生,死为探险而死的两极探险英雄阿蒙森就这样谢幕人生。不错,他的死是个永远解不开的谜,但他一再展示人类开拓精神的英雄壮举,已经并将继续永存于世。
①一个六人组成的考察队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突遇暴风雨,迷失了方向.天渐渐黑下来,老队长神色凝重地告诉大家,如此恶劣的天气,营救工作根本无法进行,我们必须设法熬过今晚才有营救的可能。大家的心一下子跌到了无底深渊。谁都明白,这里夜间温度将降到零下37℃,要想在野外熬过一夜几乎是不可能的。
②最后,他们发现一块上部凸出、下部凹入约一米的巨岩,大家一起挤进去。六个人背靠背,蜷缩着,彼此用身体取暖。
③这时,队员们发现,他们的栖身巨岩下竟缠绕着许许多多干枯的树枝。大家激动不已,把目光齐刷刷地头向全队唯一的烟民——老队长。老队长心领神会,从怀里掏出一盒火柴。遗憾的是,火柴盒里的火柴仅剩下区区几根了。
④这里海拔数千米,氧气稀薄,肆虐的寒风无孔不入。大家用身体挡着风,一根、两根、三根,火柴“哧”地一亮便熄灭了,腾起一缕青烟。仅剩最后一根火柴时,老队长不敢再划了。他清醒地知道,如果这根火柴再不能把柴禾点燃的话,他们将魂断高原。
⑤气氛骤然紧张起来,老队长拿火柴的手开始颤抖。狂风裹挟着雪粒打在脸上,六条生命,一根火柴,上演着与死神对峙的悲壮一幕!
⑥深思熟虑了许久,老队长命令大家把yōng zhǒng 的外衣脱下,,拥在各自胸前,然后用身体围成一圈,将老队长划火柴的手围得密不透风。在火柴擦向磷纸的刹那,每个人都竭力屏住了呼吸。“哧”地一声,火柴zhàn kāi 一朵绚丽的火花,将浓重的夜幕撕开一角,老队长忙将自己的帽子点燃,放在树枝下。火苗欢快地跳跃着,映红了六张激动的脸庞,温暖了六颗冰冷的心。在那漫长的一夜,在那生死之间,大家都感到了自身的渺小,同时对那根救命的火柴产生了近乎崇拜的敬意。天亮了,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人们的眼里shǎn shuò 着泪花。
⑦谁也不会想到,创造奇迹的,竟是一根微不足道的火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4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