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调指法:1内弦空百弦 2内弦食指 3内弦中指 4内弦无名指 5外弦空弦 6外弦食指 7外弦中指
D调是最基本的调,先练好D调才能练别的调。度如果真的想系统的学,最好请一位老师,因为拉弦类的乐器很要求基本功。
附图如下:
拓展资料:
二胡弹奏坐姿要求:
椅子的高度以两腿放平,两脚着地为标准。坐椅子的时候,只可坐椅面的三分之二,而不要坐满椅面或后靠在椅背专上;两腿应与肩同宽;两脚应平放于地面,左右脚前后相距半脚的距离,一般都以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属。身躯要正直,一定要使上身保持自然、挺拔,肩、肘、胯、膝、踝等部位都要自然、松驰,不可养成驼背、斜肩、歪身、低头等不良习惯。
2. 左手技术。主要训练四个手指按弦的灵活、快捷、富有弹性。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掌握音准,学会揉弦、换把、颤指及各种滑音。对每一种指法都要反复练习,直到娴熟。两手配合技术。两手配合的技术是在弓法、指法的训练中结合进行,也要练习一些专门为两手配合写的练习曲。要把手指按弦离弦与换弓、换弦的两个时间点对齐。这一点在换把、换弦和拉快弓时尤为重要。另外,在一些特殊奏法的技巧中,也要求两手的默契配合。
掌握二胡操作的技术和技巧,是打好基本功基础的重要阶段,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长。除了按正确的方法进行苦练,没有捷径可走。需要的是驾驭二胡的决心和勇气,再加上耐心和毅力。二胡的基本功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使掌握了各种弓法、指法的操作技术,还有速度和熟练的提高,技术难度的攻关问题。练习曲就如同各级的练习题,从初级到高级,不可能一蹴而蹴。在掌握了初级、中级的二胡技法之后,就可以按照独奏曲的要求,将有关的操作技巧组装起来,进行综合运用了。
不管学习任何东西都是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的。只要过程是好的,那么您想要的结局一定很完美。亲,加油!
二胡是件难学的乐器,要想熟练地驾驭它就更难了。
由于二胡的结构特点和选材、制作的随机性,使每一把二胡的音质和音色,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要想熟练地驾驭自己的二胡,必须要经历一个对二胡熟悉、、调整、控制的过程,以及通过训练,全面掌握二胡的操作技术,具有演奏二胡能力的过程。
下面,我们从二胡的调整、操作和表演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提高自己演奏二胡的能力。 一、将二胡调整到最佳状况 无论是专业的,或者是业余的二胡爱好者,都希望自己拥有一把得心应手的二胡。
面对一把新买的二胡,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磨合。在磨合期,最关键的是蟒皮的磨合。
因为新蒙的琴皮一般都比较硬、比较紧,需要通过不断地拉琴,使其纤维组织适应各种作用力的传导,引起琴皮的振动。无论是内弦、外弦、高音区、低音区、长弓、短弓、重弓、轻弓、慢弓、快弓、顿弓、颤弓等弓法和指法,都要练习。
这样琴皮才能适应各种力度的变化,使琴皮的振动频率,在不同的音高点上、在不同的力度下,都能够产生最佳的振动效果。当琴皮的弹性处于最好的状况时,琴皮也就被完全‘振’开了,琴的声音就会越拉越好听。
如果琴皮较厚、蒙的又紧,还需要用力度较大的弓法来磨合。 在磨合期间,要注意对所有音高点都要照顾到。
可以多拉一些音阶模进练习曲,有助于各音区的磨合。由于二胡外弦的音色普遍优于内弦,内弦高把位的按弦、音准、运弓的力度控制等,都比外弦难度大。
因此,应多注意内弦的训练。我曾遇到过一把拉了30年的老二胡,外弦的音色很好,而内弦第二把位以上,噪音很大。
一问琴主,他说基本上没怎么拉过内弦的高把位。这说明他的内弦没有经过很好的磨合。
内弦的磨合,除拉练习曲外,常拉一拉刘天华的《独弦操》,会有很大帮助。一把新琴,琴皮与琴弦、琴码、琴轴等部件,都是全新的组合。
除了琴皮之外,其他部件也要通过磨合,使其达到最佳的适应状态。琴轴的松紧度,通过转动使其紧固,不跑弦;琴弦通过磨合,使其伸缩性达到稳定;琴码得底面要通过处理,中间要比四周得弧度略高一点,使其与琴皮的接触面,达到严丝合缝。
关于磨合的时间,与各人的基础和功力有很大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对于二胡高手,几个月或半年就可以了;中级程度,需要一年左右;初级程度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仅是一种估计。另外,磨合的周期还与琴皮的厚度、蒙皮的松紧度有关。
新琴磨合到什么程度才算磨合好?这无法与新汽车跑固定的公里数指标相比较,只能靠定性的感觉来判断。新琴的声音发‘生’,发硬,发涩,不柔和;发噪,不圆润、不流畅。
有的琴音量也不大,狼音也比较明显。经过磨合以后,琴的音质和音色都会得到改善,声音变得圆润、流畅、柔和、通透、响亮,音量增大,穿透力增强,狼音也会减弱或减少。
达到这样的效果,磨合期就算结束。这是笔者个人的看法。
二、把二胡整合到最佳状态 每把二胡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就和人一样,只有相似,没有完全一样的。因此,要对自己二胡的特性,进行全面了解和熟悉。
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调整,使其达到最佳状态。我们可以把二胡的组成部件,看成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
二胡的琴身、琴筒和琴皮,在出厂时就已经定型了,其材质和工艺决定了琴的品质和挡次,我们已无法改变。但对千斤、琴弦、琴码、琴弓、滤音垫的配置,我们还是有机会、有可能去选择、调整和改善,这就叫优化组合,或者叫资源的整合。
如果方法得当,配置合理,调整得恰到好处,就能够把琴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到最好的水平。当然,这种整合、调整,只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脱胎换骨。
前面已经讲过,琴的品质在出厂时,就已经定型了。不可能指望换个好琴码、好琴弦,就能把一支抵挡琴的音质、音色调整到高档琴的水平。
千斤的位置:教材上说,用自己的肘部抵住琴筒,手臂与琴杆平行,以小指根部的高度确定千斤的位置。但每个人的手指长短不一,还要进行微调,手指长的上调,手指短,特别是小指比常人短的,应该将千斤下调,直到按弦音准合适为准。
绑千斤的线材对音质多少有些影响。绵线柔和,尼龙线明亮,用金属挂钩,声音清脆。
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 琴弦的选择:不同牌子的琴弦,各有特点。
例如,上海的敦煌弦,线径较粗,手感比较硬,声音明亮;广州弦手感比较软,音色柔和;北京星海弦软硬适中;中艺科技的琴弦,音色经过处理,音色纯正,手感也很好,内弦与外弦的音色差异较均衡。因此,它的价位也高。
我认为,应根据自己琴的品质特点来选择琴弦,哪种琴弦适合你的琴,就配哪种琴弦。琴皮松的,配硬些的弦,琴皮紧的,应配软些的弦。
琴弦的选择,最好通过对比试验来决定,可以买几种不同牌子的琴弦来试用挑选。为了确定适合的琴弦,花点投资也是值得的。
琴弦也有一个与琴皮、琴码磨合、适应的过程,不要拉几首曲子就换掉,要等弦的张力稳定以后再作决定。合适的琴弦,应该达到外弦、内弦音色差异不大,高低把位音量比较均衡,声音圆润优美,加滤音垫后各音区无噪音,琴弦的手感符合自己的要求。
琴码的调配:小小的琴码对。
二胡怎样才能按准弦(音准),这是二胡练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技巧有一些,但都是以勤学苦练为基础的。注意几点:
1、音阶训练。要能唱准音阶,听准音阶。你开口唱,不管嗓音优劣,但唱出来的音阶是准确的,人家唱歌,音准不准,你要能听得出来。试想,既唱不准,又听不出准不准,拉二胡时,手指按下去发出的声音就可想而知了,不是杀鸡声就是杀鸭声,鬼哭狼嚎,污染环境。练习时,可跟着钢琴、电子琴,一个个音符,仔细核对,看看自己唱得准不准,特别注意伴音4、7的音准。
2、在琴柱上做标记,仅仅是初学权宜之计。不可取。同样是这个位置,手指压线的力度、二胡定音的高低、右手运弓的力度不同,都会改变标记处的音高。最终还是不准,只有你对音阶掌握好了,手指一按,发出的声音准不准就能判断出来,不断修正错误的音,反复练习,才会有成效。
3、注意克服手指的肌肉张力。很多拉不准的,是四个手指没有按音阶的距离张开,缩水了,所以音不准。特别注意小指的伸展,二三指之间的距离别太近,还要注意半音4、7的位置。
4、注意换把,不要因为换把把音位按偏移了。
5、当然,也不是要求绝对准确,绝对准确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只要误差在50音分以内,人耳是听不出来的,二胡专业演奏家也有误差,但一般在50音分以内。
1.持弓方法问题。
小孩持弓不大重视大姆指、食指与无名指三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如果在持弓中这 三指的要求、要领都模糊不清,对自己要求又不严,那么就很难起到力点、支点、重 点的杠杆作用的协调。
由于食指端不平(指弓杆)而造成手腕部下塌,运弓手腕 无力,力点不清,往往对弓杆失去控制而造成了弓杆的2咪在食指上打滑、转圈或手 腕僵硬等毛病。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这些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给予纠正,让学 生真正体会到:食指有种往上抬起的感觉,大姆指有种往下压的作用,中指拉外弦时 有种往里勾的作用。
因此手指持弓一般就用“抬、压、顶、勾”四个字来概括。因为 持弓的好坏直接影响二胡音色、音质及二胡演奏乐曲的成败的大问题,教师在课堂上 要反复检查,反复纠正,直到真正符合要求为止。
2.运弓常见毛病。 少儿运弓往往存在弓速不稳、弓向不直或忽快忽慢、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不规 范动作或者是拉弓快、推弓慢、出弓强、进弓弱、弓根重、弓尖轻的常见毛病。
这些 常见毛病都是要及时提醒,讲清发生这些问题的根源,让孩子把弓子先稳下来,并按 拍子合理分配弓段,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把弓子拉直并向右前方伸展,琴弓与琴弦成直 角,在运弓中要信弓根部,弓根部越离开琴筒则用力也越大,相反越靠近琴筒力量要 逐渐减弱,使运弓的力度达到均匀、圆润。 3.左手持琴问题。
左手持琴往往是由于左手虎口持琴的方法不当,造成了虎口紧夹琴杆,大姆指过 于上翘,发生了左手紧张,以使琴杆太直或者由于大臂的舒展松驰不够,把琴杆推向 右侧,遮住了脸部,严重影响了演奏的形象。对这一毛病,教师要注意学生虎口平伸 、松开\,大姆指很自然的平放在琴杆的内侧,使琴杆自然的倒向,演奏时虎口要尽 可能松动自如,减少磨擦,这对将来学习换把也是极有利的。
4.左手切弦的手形问题。 切弦的手形要求要规范,有些学生就不太注意自己的按弦手形,也不按教师的要 求去做,很随意的横侧在琴弦上手心向里几乎形成横握琴杆,以致影响切弦的力度、 力点和操法,或者左手指伸得太直或分得太开,影响按弦音准和换把,正确的切弦手 形是,左手很自然以半握拳式平靠在琴杆的千斤下方,四个手指顺着音位方向排列, 指关节弯曲,指尖应顺排在各音的上方要求自然放松的持在琴杆上,这种切弦手形既 美观 大方,又方便操作,对将来技术的发挥是大有好处的。
5.指力与音质问题。 一般认为只要手指能触及到琴弦上就行了,其切弦的指力与力点怎样?音质如何 ?不去分析。
切弦时常常出现音质松垮、皮塌,手指无力,音型模糊不清等现象,或 者手指过分紧张,手指关节不灵,起落迟钝、呆板。正确的切弦方法是在左手持琴规 范的基础上,手指的起落要干净利索,颗粒般清晰,手指的各关节都富有弹性,使其 力量全部输送到指尖上。
反之,指力不到位,切弦的音质显得苍白无力。总之,二胡 的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顾此失彼,在注意右手运弓的同时,还要注意左手的各 种技能的发挥。
6.音准的问题。 二胡的音准是初学者遇到的一个较难的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听力没有 问题,在练琴时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音准问题是不难解决的。就怕在练琴当中不严 格,又不用耳去辩听,养成了些不该出现的音准毛病。
如常见的指距不准确,一指容 易偏高,小指习惯性偏低,半音关系模糊,换把时忽高忽低等问题。在课堂上,教师 纠正一下好一点,一回家又回生了,这种反复不能及时纠正音准问题,对深化二胡学 习是很有害的。
对于音准教学,我一般是采用一听、二看、三纠正的方法。即要求学 生重视听觉,音准与否主要依靠耳朵来辨认,这是主要的方法。
其二是看,是借助目 测来鉴别音准(则利用目测指距、把位的方法)。三是经常纠正,凡碰音不准就要及 时纠正,决不轻易放过每一个不准的音,开始纠正速度上可慢一点,到听觉灵敏度提 高了,纠正的速度就快了。
7.节奏问题。 节奏问题也是少儿学琴又一个容易出现的毛病。
往往是由于识谱上的障碍而造成的。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要耐心地纠正节奏上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安排时间教学生的乐理和识谱,教师在上新课时,首先要让学生唱谱,讲解乐曲中的节奏和应注意的问题。少儿学琴一般在节奏上容易出毛病的是在换小节时拖节奏或抢节奏,切分音、休止符的节奏不稳定,强弱拍节奏不清。
有些 问题的解决是有一定的时间,对初学二胡的少儿来说,边上专业课,边上乐理课边上识谱课是件非常有效的方法。往往能起到潜移默化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8.关于放松问题。 放松是二胡演奏中一个最普遍、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有些孩子一拉琴,浑身紧张,从头部到两肩及整个身体都处于僵硬状态,僵硬的动作是没有弹性的,音质呆板,音色晦涩,其原因主要是不注意练习方法。
二胡的放松,首先是要在思想上放松,演奏时两肩、两臂及手部(包括整个身体)都要松弛,运弓时,手腕不能僵硬,弓毛压弦的力量不宜过大、过重,推拉弓要有程序(注意手腕灵活),演奏中还要注意呼吸均匀自如。放松是要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才。
坐姿
1、身体中线左斜,使重心落到了人体的左侧。
2、后背立直,端坐于凳子三分之一处
持弓(持弓的错误方法)
1、持弓位置过于靠近弓头或过于靠近中弓。
2、弓子过于深入虎口底部,使弓子掐死在虎口中,不能灵活运动。
3、持弓时手指过于向下“耷拉”,使弓杆紧压琴筒磨擦,弓毛反而离开琴筒向上偏移。
4、演奏外弦时,中指和无名指从弓杆与弓毛之间拿出来,到演奏内弦时再伸进去。
5、持弓时拇指的位置不正确。
6、持弓时中指过于伸入弓杆与弓毛之间,使它里外都用不上劲。
7、握弓过紧,致使食指根部、拇指第一关节内侧、以及中指第一关节外侧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有人误认为这是“功夫”,而实际是持弓方法上的错误。
8、拉二胡时,弓不可向上翘起,这样会导致音色不好。
持琴
1、琴筒错误地放于左腿中间,而不是放在左腿根部靠紧小腹的位置上。
2、琴杆过于左斜或右斜;过于前倾或内收。
3、第一把位时左手虎口离千斤过远。
4、左臂缺乏应有的支撑力,靠虎口夹紧而吊挂于琴杆之上。
5、拇指下弯勾住琴杆。
6、持琴时左手掌心贴近琴杆,手指“躺”倒按弦。
7、手指关节过分弯曲,以手指的尖端(甚至用指甲)触弦。
8、手指关节反弯,尤其是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关节。
9、手指(尤其是无名指和小指)不是从弦的正面(从弦向琴杆方向)按弦,而是从弦的外侧(从弦向身体方向)按弦,以致只按实了外弦,内弦却处于虚按状态,常常因此而出现狼音。
10、演奏时始终让手指“悬”在音位的上方,不能放松。
11、当一个手指按在弦上时,其下面的手指蜷曲在掌心中。
12、持琴时大臂过分抬高,使左臂处于紧张而不自然的状态。
扩展资料
起源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宋朝学者陈旸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就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
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说明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
徐衍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时,断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没有娴熟的技艺是做不到的。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并发明了二胡揉弦,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
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很快,为了大力发掘民间艺人的艺术珍宝,华彦钧、刘北茂等民间艺人的二胡乐曲经过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艺术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涌现了张锐、张韶、王乙等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又培养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王国潼等。就如二胡作曲家刘文金的《长城随想曲》等将二胡的性能超常发挥,并刻意创新,使二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异彩。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二胡
坐姿 1、身体中线左斜,使重心落到了人体的左侧。
2、后背立直,端坐于凳子三分之一处 持弓(持弓的错误方法) 1、持弓位置过于靠近弓头或过于靠近中弓。 2、弓子过于深入虎口底部,使弓子掐死在虎口中,不能灵活运动。
3、持弓时手指过于向下“耷拉”,使弓杆紧压琴筒磨擦,弓毛反而离开琴筒向上偏移。 4、演奏外弦时,中指和无名指从弓杆与弓毛之间拿出来,到演奏内弦时再伸进去。
5、持弓时拇指的位置不正确。 6、持弓时中指过于伸入弓杆与弓毛之间,使它里外都用不上劲。
7、握弓过紧,致使食指根部、拇指第一关节内侧、以及中指第一关节外侧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有人误认为这是“功夫”,而实际是持弓方法上的错误。 8、拉二胡时,弓不可向上翘起,这样会导致音色不好。
持琴 1、琴筒错误地放于左腿中间,而不是放在左腿根部靠紧小腹的位置上。 2、琴杆过于左斜或右斜;过于前倾或内收。
3、第一把位时左手虎口离千斤过远。 4、左臂缺乏应有的支撑力,靠虎口夹紧而吊挂于琴杆之上。
5、拇指下弯勾住琴杆。 6、持琴时左手掌心贴近琴杆,手指“躺”倒按弦。
7、手指关节过分弯曲,以手指的尖端(甚至用指甲)触弦。 8、手指关节反弯,尤其是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关节。
9、手指(尤其是无名指和小指)不是从弦的正面(从弦向琴杆方向)按弦,而是从弦的外侧(从弦向身体方向)按弦,以致只按实了外弦,内弦却处于虚按状态,常常因此而出现狼音。 10、演奏时始终让手指“悬”在音位的上方,不能放松。
11、当一个手指按在弦上时,其下面的手指蜷曲在掌心中。 12、持琴时大臂过分抬高,使左臂处于紧张而不自然的状态。
扩展资料 起源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
宋朝学者陈旸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就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
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说明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
徐衍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时,断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没有娴熟的技艺是做不到的。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
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
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并发明了二胡揉弦,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 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很快,为了大力发掘民间艺人的艺术珍宝,华彦钧、刘北茂等民间艺人的二胡乐曲经过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艺术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涌现了张锐、张韶、王乙等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又培养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王国潼等。
就如二胡作曲家刘文金的《长城随想曲》等将二胡的性能超常发挥,并刻意创新,使二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异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胡。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