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经济基础,即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就是指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般指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这有两层意思: 首先,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应于生产力来说,它是生产关系;而对应于社会上层建筑来说,它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因为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比生产关系更深的一个层次,它决定生产关系即决定经济基础,而不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由于生产力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故此,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发展着的。
其次,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并不是指一个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混合,而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的总和。 所有这些方面就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只有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看成是经济基础,才能确定该社会的性质,也才能把一个社会形态与另一个社会形态区别开来。人类社会所经历的性质根本不同的社会形态,能加以区分,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每种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不相同的。
在哲学中,还必须清楚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反映社会结构的两个相对应的基本范畴。把社会区分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有着重要意义,它为我们认识社会的本质,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客观标准。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判断一个社会的性质,首先要考察建立在一定生产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同时还必须认识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这个社会的本质特征。
供你参考。相互交流。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主要考查哪些内容?
根据往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考试教材及大纲情况可知,《中级经济基础知识》主要测查应试人员是否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基础、财政、货币与金融、统计、会计、法律等相关的原理、方法、技木、规范(规定)等,以及是否具有从事经济专业工作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
1.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2.消费者行为分析。
3.生产和成本理论。
4.市场结构理论。
5.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6.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7.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8.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9.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10.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部分 财政
11.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12.财政支出。
13.财政收入。
14.税收制度。
15.政府预算。
16.财政管理体制。
17.财政政策。
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
18.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19.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20.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21.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22. 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第四部分 统计
23. 统计与统计数据。
24.描述统计。
25.抽样调查。
26.回归分析。
27.时间序列分析。
第五部分 会计
28.会计概论。
29.会计循环。
30.会计报表。
31.会计报表分析。
32.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第六部分 法律
33.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
34.物权法律制度。
35.合同法律制度。
36.公司法律制度。
37.其他法律制度。
特别推荐:2019年经济师全科零基础通关课程,零基础入门必修 考点覆盖率90%,:备考阶段:考题预测班+内部精华资料+1v1直播答疑+高频真题及考点总结资料+仅限全科含题库(手机及电脑版)
咨询详情立即报名
2019年经济师考试怎么报名?最新资讯信息欢迎加入:QQ群号:652856903 ,也可手机QQ扫码快速加群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9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