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脉象,亦名常脉,又称平脉或缓脉。
常脉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一息(一呼一吸)脉搏四或五至,每分钟约60~90至,且应指有力。中医认为常脉一般都有胃气(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脉至数来去清楚,无三五不调,亦不过快或过慢)、有根(尺脉候肾,如两尺脉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脉象有根)。
中医在切诊时,还十分注意排除影响脉象的因素,以避免误断。如从年龄看,脉象小儿多快于成人,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体多强健,脉多有力;老年人体衰弱,脉来缓迟;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脉多稍浮;腾人脉象多沉伏。
另外,当长途旅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饮酒、饱食、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较弱;气候对脉象也有影响,如春天的脉象微弦(春弦),夏季的脉象微洪(夏洪),秋季的脉象微浮(秋毛)、冬季的脉象微沉(冬石)。至于“反关脉”(脉不见于寸口,而见于腕关节的背侧)、“斜飞脉”(脉从尺部斜向虎口),都因桡动脉位置异常所致,一般不是病脉。
常见病脉 病证和脉象是密切相关的。中医对病脉的分类不够一致,有的分浮、沉、迟、数、虚、实六类;有的则述21脉、24脉、27脉或28脉不等。
常见的病脉有: 浮脉:浮在皮肤,轻按即得,重按反弱,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紧为风寒,浮数为风热,浮缓多表虚。
浮脉多见于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发热而见脉浮时,一般可能是由于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桡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 沉脉:沉居筋骨,按之有余,举之不足,主里证。
沉数为里热,沉迟为里寒,沉细为里虚,沉实为里实。沉脉的形成与心搏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
迟脉:脉来缓慢,一息不满四至(一分钟不到60次)。主寒证或阳虚。
其形成可因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或房室传导阻滞等引起。 数脉:脉来快速,一息五至以上。
主热证。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主见于热证,包括某些热性病的全过程。如邪在卫分,则脉浮数;邪入气分,则脉洪数或滑数;邪入营分,多脉细数;邪传血分,则脉细数或虚数。
数脉可见于窦性心动过速,因感染因素引起的数脉多数而有力。若有心肌兴奋性增加,或因心肌力量减弱,心搏代偿性增加,以维持每分钟的输出量而见数脉的,则必是数而无力。
虚脉:指下空虚,搏动无力。主虚证(机体功能衰弱,对疾病反应性降低)。
因气不足以推动血液运行,血不足以充盈脉道,故脉体空虚,脉来无力。可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实脉:应指有力,长大而坚。主实证。
邪气盛而正气不虚,病邪与正气相搏,以致脉道坚满,三候有力。 洪脉:大而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
主热盛、暑证。浮大有力为洪,浮大中空为芤。
由于热盛血涌,以致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收缩压增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血流速度加快,故脉来如洪水,气势滔滔。 细脉:脉来如线,细直而软。
主诸虚劳损,尤主阴虚、血虚。或见于水湿内阻。
一般情况下,细弱为血虚,细数为阴虚。可能是由于血容量不足,血管充盈度降低,以致血管收缩而脉细。
湿邪压抑脉道,亦可见细脉,但必细而有力。细脉可见于贫血、热性病后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主血盛、妊娠、痰饮、食积。
有生育能力的妇女,无病月经停止而有滑脉时,应考虑是否怀孕。这可能是孕期血液增多,血管平滑肌舒张,总的外周阻力减少,血液变稀,血流量增加所致。
痰饮病如慢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食积多由消化不良引起。 涩脉:短细不畅,如刀刮竹,往来滞涩。
主见于血少、气滞、血瘀、精少,如久病体弱、贫血、闭经、肝硬化或内脏瘀血等病。亦可见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脉来滞涩是气血运行不利的结果。血少、精伤、血流缓慢,亦可形成涩脉。
弦脉:长而有力,指下端直,如按琴弦。主肝胆病、气郁、痰饮、痛证、疟疾。
弦而有力,见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痰饮(如慢性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等)一般脉弦滑;身体任何部份的痛证、疟疾,脉亦弦,中医有“疟脉自弦”的说法;肝阴虚,脉多弦细;正常人脉象也有兼弦的。弦脉的形成,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影响平滑肌收缩有关。
紧脉:脉来绷急,状如车绳转索,弹指有力。主寒、主痛。
浮紧为外感风寒、表实。沉紧为里寒痛证。
紧脉形成,可能与心搏排血量增高,周围血管收缩,动脉紧张度增强等因素有关。 结脉:迟缓脉中止,止无定数(不规则的脉搏间歇)。
主气郁、寒痰、瘀血(包括心脏病、期前收缩、传导阻滞、精神紧张等)。气郁者,必兼胸胁闷胀、窜痛;寒痰者,必兼胸脘闷痞、呕恶、血瘀者,必兼心胸刺痛、唇舌紫暗。
张景岳认为;结脉的形成,“多由气血渐衰,精力不继,所以断而复续,续而复断,常见久病者多有之,虚劳者多有之”。但是,气血凝结,痰食停滞以致脉道阻塞,血行不利而现结脉者,并不少见。
代脉:脉有规律间歇,止有定数,良久复动(有定数的若干至一止,歇止后复来较迟)。主。
中医学博大精深,尤其是号脉学,脉象变化莫测,很难彻底学会吃透,相对于普通人来说,特别难学。
除了一定的天赋外,主要还是自己多努力多钻研,不怕吃苦,不怕劳累,肯下功夫和老中医师傅学习,在实践摸索中寻求真理和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需要特别的耐心,心态要放好,可以多看些中医脉学的书籍,或者在网上看看视频之类的,都是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过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
天赋决定下限,努力决定上限,好好的努力,坚持不放弃,一定会有所收获,学有所成!
初学中医的脉诊是感觉蛮难的,脉为血府,百体贯通。
不仅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掌握脉搏的变化,还关系到人体非常微弱的整个身体的微妙变化来脉疹,没有经过实际,学这些是比较抽象,建议你要理论联系实际,多把把脉,其中的奥妙自然就会掌握了。不过首先你要知道个大概,你要分清,沉脉,迟脉,浮脉,数脉。
比如:沉迟脉主痰饮,浮脉主虚风,数脉主疮疾!又比如:浮脉属阳主表,数脉属阳在里,沉脉属阴主里;还有春弦夏洪,秋毛冬沉,是自然气候的正常脉搏,否则就是病态的脉搏了,实在是太多太复杂了,好好学吧,加油!慢慢领会就学会了。
脉象,中医诊断学名词。
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关系密切。如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统血,肝藏血,肾精化血等功能变化,均可导致脉象的改变,故不同的脉象可反映出脏腑气血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中医里有关脉象知识的相关解说。 浮脉与沉脉:是脉位浅深相反的两种脉象,浮脉脉位表浅、轻取即得,主表属阳;沉脉脉位深在,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属阴。
迟脉与数脉:是脉搏慢快相反的两种脉象,迟脉搏动比正常脉慢,即一息不足四至;数脉搏动则比正常脉快,即一息五至以上,迟主寒而数主热,亦主虚。 虚脉与实脉:是脉的搏动力量强弱(气势)相反的两种脉象,虚脉三部举按均无力;实脉举按均有力,分主虚实。
滑脉与涩脉:是脉的通畅度相反的两种脉象,滑脉往来流利通畅,指下圆滑;涩脉往来艰难滞涩,极不流利,前人形容涩脉,如轻刀刮竹。所谓轻刀刮竹即脉过指下不平滑之意。
洪脉与细脉:是脉体大小和气势均相反的两种脉象,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势盛而去势衰;细脉脉体细小 如线状,多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 长脉与短脉:是脉气长短相反之两种脉象,长脉超过本部,即指脉气搏动范围超过本部的状态,前人比喻如循长竿;短脉则形状短缩,不及本部,即指脉气搏动范围短小,不及本部的状态。
紧脉与缓脉:是脉的紧张力相反的两种脉象,紧脉紧张有力,如按转绳;缓脉势缓,一息四至。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于肺 ,且肺主气 ,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脉象歌诀】 浮沉迟数洪微细,散虚实滑涩长短; 弦芤疾缓革牢弱,濡伏动促结代疾。
【注解】 1、浮脉: 轻触也感到动弹觉的脉搏。 浮脉的部位表浅、浮在皮肤上,手指轻按即可摸到搏动,重按稍减,但不空泛无力。
总之,浮脉是脉搏动的部位浅显,有的甚至看得到搏动,摸到浮脉表示病人有外感,其病轻浅,外邪刚进入人体,人体的正气尚强,与外邪相争斗,将脉气鼓动于外,所以脉象显浮而有力。如果表证脉现浮而无力,说明患者平时体虚,卫气弱,这样的表证就叫表虚证。
若久病见脉浮而无力,摇摇晃晃的,是阳气浮越,病情危重的表现。 2、沉脉: 脉位低沉,轻取不应指,重按始得的脉象。
沉脉主里证。因病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为里实证;若脏腑虚弱,气血不充,脉气鼓动乏力,则脉沉而无力,为里虚证。
沉脉须与近似脉伏脉相区别,沉脉与伏脉都位于皮下深部,需重按触及,但沉脉部位近于筋骨,在肌肉中部,跳动均匀,而伏脉必须推筋着骨始得。沉脉与浮脉为相反的脉象。
临床上沉脉常同数、迟、滑、弦、虚、缓等脉兼见。 3、迟脉: 脉来迟缓,一息不足4至的脉象。
迟脉主寒证。因寒凝气滞,气血运行缓慢,因此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若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为虚寒证。
迟脉须同近似脉缓脉相区别,迟脉来去较慢,脉率小,缓脉从容和缓,,脉率正常。迟脉与数脉为相反的脉象。
临床上,迟脉常同沉、滑、涩、细等脉兼见。 迟脉是指每一息脉跳动不足四次,即每分钟脉跳在六十次以下。
这种跳得很慢的脉,表示寒邪为患。寒则血凝,使血气运行缓慢,所以脉搏跳动也慢。
迟而有力是实寒证,即实实在在的寒邪致病。迟而无力是虚寒证,主要是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
这种寒是因为阳寒引起的,如冬天的寒冷,是因为阳光弱一样,并非实在的寒邪或寒水,所以脉现迟而无力。 4、数脉: 脉来急速,一息超过5至的脉象 。
数脉主热证。因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数而有力为实热内盛;若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血行加速,脉数而无力,力虚热证。
数脉须同近似脉紧脉、滑脉、疾脉相区别。数脉往来较快,一息超过5至;紧脉左右弹指,脉势较数脉急;滑脉往来流利,脉势尚柔和;疾脉较数脉往来更快,一息多为7~8至。
数脉与迟脉为相反的脉象。临床上数脉常同浮、细、弦、滑等脉兼见。
《医源资料库》:数脉,脉象名。脉来急速,一息五至以上。
《脉经》:“数脉来去促急。”主热证。
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
脉象图述 脉象在历代文献中以语言、文字形式,通过比喻和描绘来叙述各种脉象的特征,例如,浮脉“如水漂木”,芤脉“如按葱管”,滑脉“如盘走珠”等等。
虽然这些描述形象生动,亦为人们所熟悉,但在概念上尚不够明确和完整。如弦脉的脉象特征,有的形容为“如按琴弦”,也有比喻为“如循长竿末梢”者,在反映弦脉端直以长的特性方面有相似之处,但琴弦和长竿的粗细、质地等方面均有不可比拟的方面,以致后学者往往容易产生误解,有人认为弦脉是粗大的,有人认为是细小的。
为了弥补语言文字表述的不足,很早就有人用图象示意方法来表述各种脉象。如宋朝施发的《察病指南》(1241年),就是现存最早运用图解来说明脉象特征的,书中绘制脉象示意图33幅(图1)。
图1 《察病指南》脉象示意图 其后明代张世贤著《图注脉诀》,载七表八里九道脉图;明代沈际飞编著《人之脉影归指图说》,载有七表八里九道十六怪脉脉图。这些脉象示意图,比较形象地表述各种脉象的主要特点,对当时脉诊的传授和推广起了一定作用。
近代刘冠军著《脉诊》一书,所绘制的示意图,吸取了波示图的许多特点。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脉搏在多维空间的动态变化,本章介绍脉象特征时,运用指压(P)一指感(R)趋势图、脉宽脉长图、脉波图四组图像组合,表述各种脉象的多种特征。
现将这四种图象的基本意义介绍如下。 (一)指压一指感趋势图 指压是指切脉时,手指对脉管施加的压力,亦称为取脉压力,分轻、中、重三等。
轻取相当于"举",重取相当于"按",中取时指力大小介于举与按之间。(图1) 图1 指压(P)---指感(h)趋势示意图 指感是指切脉时手指的感觉。
这里的指感主要是脉动应指力量的大小,即脉管搏动对切脉手指的作用力大小。根据脉力大小,指感可以分为强、中、弱三级。
指压一指感趋图以指压(P)为横坐标,指感(h)为纵坐标。坐标上的趋势曲线,表示随着切脉的压力由轻到重,脉动应指力量相应变化的过程,可以反映脉位的浅深、脉力大小和趋势的变化。
1.脉位浅深 第一种 手指对脉管轻度加压时,指感不明显或弱小;中度加压时指感清晰有力,呈最佳状态;重度加压时,指感又逐渐变小,乃至消失。趋势曲线呈正态型(图2-A),表明指感在中取时最佳,则为脉位居中,不浮不沉,是平脉的一个特征。
第二种是轻取时指感即强,脉形清晰,随指压增加指感反而减小或不明显,趋势曲线呈渐降型,则为“轻取即得,重按反减”的特征,表明脉位浅,称为浮脉。(图2-B) 第三种是轻取时指感小或不明显,随指压增加,指感增大而清晰,趋势曲线呈渐升型,为“轻取不应,重按始得”的特征,表明脉位深,称为沉脉。
(图2-C) 图2 p—h趋势曲线(示脉位) A.正态曲线 B.渐降型曲线 C.渐升型曲线 2.脉力强弱 脉力强弱是指切脉时脉动应指的有力、无力。指感弱小为无力脉,属于虚脉,p-h趋势图呈低平型曲线(图3-①)。
指感清晰,强而有力为有力脉,属于实脉。p-h趋势图呈高大型曲线(图3-②)。
指感不强不弱,处于中等力度,则是平脉的又一特征。(图3-③) 图3 p-h趋势曲线(示脉力) ①低平型曲线 ②高大型曲线 ③中等型曲线 3.脉势虚实 脉势虚实是指脉力随指压增加而变化的趋势。
轻取时指感有力,稍加压力时指感立即减弱或消失,趋势曲线呈“无根型”,表现为浮大、空豁、无根的特征。表明脉道空虚不耐指压,属于虚脉(图4-①)。
反之随指压增加,指感脉力不减,趋势曲线呈满实型,表明脉道充盛,则为实脉(图4-②)。 图4 p-h趋势曲线(示脉势) ①无根型曲线 ②满实型曲线 概括地说,将指压--指感关系用坐标表示,可以出现七种趋势曲线: 中等正态型曲线:表示脉位、脉力居中(平脉)。
渐升型曲线: 表示脉位深沉(沉脉)。 渐降型曲线: 表示脉位表浅(浮脉)。
高大型曲线:表示脉有力(实脉)。 低平型曲线:表示脉无力(虚脉)。
无根型曲线: 表示脉无力、无根(虚脉)。芤脉的中空型亦包括在此项。
满实型曲线:表示充实有力(实脉)。 (二)脉宽图 脉宽图是表述脉动应指的径向范围,即切脉手指感觉到的脉体粗细,但由于皮肤与脉道之间软组织的影响和脉道的横向运动,指感脉宽不完全等同于血管径的粗细。
脉宽图用横坐标示脉形宽度,纵坐标示指感大小。正常人的脉形宽度一般在2㎜左右;明显增宽者为大脉,明显缩小者为细脉(图1)。
图1 脉宽图 h:指感脉力大小 w:脉道宽度 T:指感阈值 wn:平脉脉道宽度 ①大脉 ②平脉 ③细脉 (三)脉长图 脉长图是表述脉动应指的轴向范围, 即指与寸、关、尺三部的关系。以直方图表示寸、关、尺三部。
如指感范围超过寸、关、尺三部为长脉,不及三部或仅出现于某一部为短脉 (图1)。 图1 脉长图 L1 :指感脉力大小 l:脉道长度 T:指感阈值 Ln:平脉脉道长度 L1:长脉脉道长度 Ls:短脉脉道长度 A.平脉(脉应三部) B.长脉(脉过三部) C.短脉(不及三部) (四)脉波图 脉波图主要表述脉动应指的形态,即在一定的取脉压办下,指感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与脉象的紧张度、流利度、均匀度等有关,反映了弦、濡、滑、涩、。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9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