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农业基础知识综合三不是全国统考。属于招生单位自主命题范畴。
全国统一考试的部分或全部考试科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统一命题,其他考试科目由招生单位自行命题。
联合考试在特定学科(类别)、专业(领域)进行,部分或全部考试科目联合或统一命题。
单独考试由具有单独考试资格的招生单位进行,考生须符合特定报名条件,考试科目由招生单位单独命题或选用全国统考试题。
扩展资料:
初试:
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12月22日上午 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12月22日下午 外国语
12月23日上午 业务课一
12月23日下午 业务课二
12月24日 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
每科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建筑设计等特殊科目考试时间最长不超过6小时。详细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及有关要求等由考点和招生单位予以公布。
初试的组织工作和考务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及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单独考试须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考点组织进行。
因试卷错寄、漏寄、邮递故障等非考生本人原因而无法正常考试的考生可参加补考。
补考程序为:招生单位将初步审查同意补考的考生姓名、报考单位、补考科目及补考原因一一写明,报所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审核批准后,自行安排或协商有关考点在规定时间内组织补考。
各补考科目均由招生单位命题。补考试题的形式和难易程度应与原试题相一致。
补考一般安排在考试结束后1个月内进行,具体时间由相关招生单位确定。
参考资料: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
参考资料: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教育部网上报名和调剂指定网站
一、学制 清朝末期,县初等小学堂学制为四年,高级小学为二年。
民国时期,学制为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东北沦陷时期,公立国民初等小学学制四年,公立国民优级学校学制二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县小学学制仍沿用“四·二”制即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1952年,根据中央政务院1951年8月发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缩短小学学制,取消初、高级两级分段制,实行五年一贯制。
1953年8月,遵照教育部的规定,仍恢复执行小学“四·二”分段制。1960年秋,在临江镇建国小学和浑江市一中联合试行中小学十年一贯制(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因条件限制不到一年即停止。
1969年,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新”的主张、开始实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五、二、二学制),小学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1978年,根据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规定,试行中小学十年一贯制(五、三、二学制)小学学制仍为五年。
70年代以后,由于学额的大量增加和校舍、师资的不足,城镇、乡村中的相当一部分学校实行二部制。在偏远的山区,采取复式班上课。
1984年秋,根据教育部《关于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全市小学一、二年级开始实行六年制,三、四年级逐步由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1989年以后,全市所有小学均实行全日制授课。
二、始业时间清朝末期,本地学校实行春季始业。民国初年,实行秋季始业,后又改为春季始业。
1923年(民国十二年),改为秋季始业,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改为春季始业,1953年改为秋季始业,1969年改为春季始业,1978年至今又恢复秋季始业。三、入学年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临江县规定初级小学的入学年龄为7—9周岁,高级小学的入学年龄为10—13周岁。
但由于解放前群众生活贫困等原因,许多儿童错过了入学年龄,新生入学大都年龄偏高,入初小者多为9—15周岁,个别还有16—17周岁才入初小读书。1954年4月,临江县规定初级小学入学儿童年龄不得超过12周岁,高小入学年龄不得超过16周岁。
1960年秋,将小学入学年龄规定为7周岁。1986年《吉林省义务教育条例》第十条规定,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为6周岁。
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仍可实行7周岁入学。盲、聋、哑和弱智儿童的入学年龄一般不得超过9周岁。
四、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清朝末期,初等小学开设修身、读经(四书五经)、格致、国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体操、唱歌、图画、习字等科;高等小学开设的课程与初等小学相同。1912年(民国一年)11月,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
废除读经讲经课。小学开设的课程为:修身、国语、算术、手工、音乐、图画、体操、常识等科,常识课讲授内容为中国历史、地理、自然。
1921年修身改为三民主义。东北沦陷初期,开设修身、国语、日语、历史、地理、算术、手工、音乐、图画、习字、劳作、团体训练等科。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以后,修身课改为国民道德,国语改为满语,同时增加日语课的授课时间。并向学生灌输“学会日本话、走遍天下都不怕”。
1949年10月起执行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部制定的五年一贯制《小学教学计划》,临江县小学开设的课程为:语文、算术、自然、地理、历史、体育、图画、音乐共8科,每节课45分钟。语文包括阅读、说话、作文、语法、写字;算术包括珠算,珠算在四、五年级教学;第一、二、三年不设常识课(自然、历史、地理),要求教师将自然、社会常识,结合语文及其它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进行;第四、五学年自然科中包括卫生常识,图画包括绘画、剪贴等。
1953年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在1952年所开设课程外,增加了手工劳动课,并将历史、地理、自然三科改设在五至六年级,珠算仍集中在四、五两学年教学、要求第四学年学会加、减法,使读完四年级后不再就学的学生,能应用于日常生活,手工劳动为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主要学科,教学内容为工艺和农艺技术,培养学生的生产技能。1955年秋季开始起,小学各年级增设手工劳动科,取消中年级的社会科和高年级的政治常识科。
增加自然、体育课教学时数,减少每周上课总时数。有条件的小学成立各种课外学习小组或兴趣小组,中、高年级学生自愿报名,由教师批准(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参加)方可加入。
1955年9月《四.二》制小学计划说明: 1、每学年实际上课时间为34周,每节课45分钟。 2、语文课包括阅读、作文、写字,每周上课时间,阅读:一、二年级9课时,三、四年级8课时,五、六年级2课时;写字:一、二年级3课时,三、四年级2课时,五、六年级1课时。
一、二年级阅读包括识字、作文,识字为重点。三至六年级每两周用一节课时间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3、算术中包括珠算(四、五年级开始),每周1课时。 4、课外集体活动时间,每周120分钟至240分钟。
1957年9月,执行教育部公布的《1957—1958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各年级设周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
农村小学五、六年级第二学期开。
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学法上有着与其他学科许多共同点。
如: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时还有它独特的学法。其实我们一直强调的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思维方法。
一、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中国地理:可看这几方面的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
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 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二、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相信经过努力,同学们一定会喜爱地理并学好地理的。总之,是个积累的过程,你了解的越多,学习就越好,所以多记忆,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
祝学习成功。
一、作业组织形式1、顺序施工:工种依次进行,不交叉作业。
拖时间、但不会窝工,资源好配置 。工作面受限情况采用。
2、平行施工:多个项目同时开工、齐头并进、同时竣工、有利缩短工期,可能窝工,资源浪费。工期紧张情况采用。
3、流水施工:各工种依一定顺序和时间间隔在不同施工段(或工作面上)连续进行。资源消耗均匀。
它综合了顺序施工和平行施工的优点:可充分利用工作面,缩短工期;各工作队实现专业化,有利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程质量;能连续性施工、资源消耗.均匀.有利成本控制。是组织生产的一种高级形式,为文明施工和科学管理创造了条件。
二、流水作业表示形式和参数1、表示形式:横道图(水平图表图、垂直图表 )2、参数① 施工过程数(n)—工序数即专业工作队数,施工过程数视工程大小和复杂程度确定;② 施工段数(m)—按平面或空间划分的施工区段 。施工段的划分尽量保证各段消耗的劳动量大致相等,且满足多工种同时施工对工作面要求,使m≥n;③ 流水节拍(ti)—某施工段的工作持续时间;④ 流水步距(ki)—相邻施工队进场时间间隔;⑤工艺或组织间隙时间(s);⑥平行搭接时间(c)三、流水作业的基本方式及工期计算1、流水线作业法:适合沟槽、道路等线性工程工期:T= (n-1) k+L /v2、固定节拍专业流水特征:某一施工过程在各施工段的耗时相同,即t1=t2=ti ; 某一施工段各施工过程在该段所花费时间相同并等于流水步距,即ti=ti+1=k总工期 T=∑ki ki+1+Tn-∑C+∑S∵ ti =k , Tn= m ti , ∑ki ki+1 = (n-1)k∴ T =∑ki ki+1+Tn-∑C+∑S = (n-1) k+m ti-∑C+∑S =(m+n-1)k-∑C+∑S = (m+n-1) ti-∑C+∑S3 、成倍节拍专业流水① 一般成倍节拍流水特征:同一个施工段,各个施工过程在该施工段所用时时间互成倍数关系总工期T=∑ki*ki+1+Tn-∑C+∑S难点 ∑ki.. ki+1 = ?∵ t1 t4 ,k3 4 = m t3-(m-1) t4=25天∴ ti ( ti≤ ti+1 ) 两相邻工序中.前道工序的流水节拍小于或等于后ki I+1 ={道工序的流水节拍时.它们的流水步距等于前道工序的流水节拍.mti -( m-1) ti+1 (ti>ti+1)② 加快节拍流水总工期 T = ( N-1 ) K+mk -∑C+∑S=(m+N-1)K0 -∑C+∑SK0---任何两相邻施工过程之间的流水步距最小值。
(最大公约数)为加快节拍 令 k= tmin =k o (本例tmin =5 天)在同一施工段上,某工作未加快流水节拍需时ti,加快节拍流水后需时为tmin = ti/ ni 即 ni= ti / tmin(需增加的施工队数)4 、分别流水法特点:各施工段工作量不等;各施工队效率不同;各施工过程的节拍随施工段的不同而改变。各施工过程可以组织连续流水作业,但对整个工程而言,各分别流水之间可以产生间隙。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