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高丽藏本《四十二章经》(最近于旧写本的一种),此章是这样的:佛言:夫人为道,犹所锻铁渐深弃去垢成器必好。
学道以渐深去心垢,精进就道,暴即身疲,身疲即意恼,意恼即行退,行退即修罪。可见,其中所指的罪,是指“修罪”,即修行的过失,其罪障类于五种善法障中之慢缓障,即因懈怠故;于诸善法,不勤方便。
又类于“有罪障”所描述之由所余随一心法诸随烦恼之所染污。彼既生起如是烦恼随烦恼缠;坚着不舍。
也就是说,修行太过勤苦容易使身体疲惫,身体疲惫会产生厌烦心理,正是这个厌烦心理成了修行者的慢缓障和有罪障,使修行者被此厌烦心理缠缚无法进益,并不是说犯了比丘戒或菩萨戒。
内容:迦叶摩腾、竺法兰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集了四十二段话,编集成了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又绘画释迦牟尼佛像供养,由是东土佛法僧三宝具足,是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佛说四十二章经》集结了佛陀关于持戒、忍辱、断欲、精进、观空等事的四十二段语录。
通摄大小乘一切教义。
据历史记载,《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第一部重要经典著作。通篇言简义丰,明了易懂,通摄大小乘一切教义,涵诸法要。
扩展资料:
四十二章经的赏析:
在这部经中,从第二章起,有很多章节,一再强调要:断欲绝求、割爱去贪、舍爱得道、财色招苦、色欲障道、欲火烧身、意马莫纵、正观敌色、欲火远离、心寂欲除,乃至直心出欲。在四十二个章节中,共有十一个(四分之一强),反复强调断欲割爱,绝求去贪,直心离欲的问题。
由此可见,断欲去贪对修道得道的重要性了,这也可知,宣化上人所以要作此浅释和出版此经的苦口婆心了。所以,实在也可以说,这部经典,真是拯救西方社会,乃至世界各国社会,因误用物质文明而产生严重流弊的一帖良药了。
《佛说四十二章经》,这部经的名字有七个字,这七个字有通、有别。通,就是这一个“经”字,这是一个通名,佛所说一切经典的通名就叫“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十二章经
内容简介 · · · · · ·
《四十二章经》是我国最早译出的佛教经典,而且是一部含有较多早期佛教思想的佛经。经中主要阐明人生无常等佛教基本教义和讲述修习佛道应远离诸欲、弃恶修善及注重心证等重要义理,且文字平易简明,可视为修习佛教之入门书。
目录 · · · · · ·
经序
序分
第一章 出家证果
第二章 断欲绝求
第三章 割爱去贪
第四章 善恶并明
第五章 转重令轻
第六章 忍恶无嗔
第七章 恶还本身
第八章 尘唾自污
第九章 返本会道
第十章 喜施获福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
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
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
第十七章 明来暗谢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
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狱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
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
第二十七章 无著得道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
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
第三十章 欲火远离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灭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
第三十五章 垢净明存
第三十六章 展转获胜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第四十二章 达世知幻
在理上说,是的,佛说的都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都是真理。
然而信不信,就看个人意愿了。佛是老师,只是教授、分享、描述,不强迫。
【文摘恭录】《佛陀的启示》 依照佛教的看法,人类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是自己的主宰,在他上面再没有更高级的生灵或力量,可以裁决他的命运。
“人应当自作皈依,还有谁可以作他的皈依呢?”[注一]佛曾经这样说过。他训诫他的弟子们,当自作皈依,切不可向任何人求皈依或援手。
[注二]他教导、鼓励、激劝每一个人要发展自己,努力自求解脱;因为人的努力与才智,足可以自解缠缚。佛说:“工作须你们去做,因为如来[注三]只能教你们该走的路。”
[注四]我们把佛叫做“救主”,意思是说,他是发现以及指点我们解脱之道——涅盘——的人而已。这道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践履的。
在这条责任自负的原则下,佛的弟子们是自由的。在《大般涅盘经》中,佛说他从不想到约束僧伽(和合僧团)[注五],他也不要僧伽依赖他。
他说,在他的教诫中,绝无秘密法门。他紧握的拳中,并没有隐藏著东西。
换言之,他一向没有什么“袖中秘笈”。[注六] 佛准许他的弟子们自由思想,这在宗教史中是向所未闻的。
这种自由是必要的,因为,根据佛的话,人类的解脱全赖个人对真理的自觉,而不是因为他顺从神的意旨,行为端正,因此靠神或其他外力的恩典,而得到解脱以为酬佣。 佛有一次到憍萨罗国一个叫做羁舍子的小镇去访问,那镇上居民的族姓是迦摩罗。
他们听说佛来了,就去拜见他,向他说: “世尊,有些梵志和出家人来到羁舍子,他们只解说弘扬他们自己的教义,而蔑视、非难、排斥其他教义。然后又来了其他的梵志出家人,他们也同样的只解说弘扬他们自己的教义,而蔑视、非难、排斥其他教义。
但是对我们来说,我们一直都怀疑而感到迷茫,不知道在这些可敬的梵志方外人中,到底谁说的是真实语,谁说的是妄语。” 于是,佛给了他们如此的教诫,在宗教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是的,迦摩罗人啊!你们的怀疑、你们的迷茫是正当的;因为对于一件可疑的事,是应当生起怀疑的。
迦摩罗人啊!你们要注意不可被流言、传说、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可依据宗教典籍,也不可单靠论理或推测,也不可单看事物的表象,也不可溺好由揣测而得的臆见,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为实,也不可作如此想:‘他是我们的导师。’迦摩罗人啊!只有在你自己确知某事是不善、错误、邪恶的时候,你才可以革除他们。
而当你自己确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时你再信受奉行。”
[注七] 佛所教的尚不只此。他告诉他的比丘们:弟子甚至须审察如来(佛)本身。
这样,他才能充分地相信他所追随师尊的真正价值。[注八] 根据佛的教诲,疑是五盖[注九]之一,能覆蔽人心,使不得如实见到真理,并能障碍一切进步。
疑却不是一种罪恶,因为在佛教理没有盲信这一条。事实上,佛教里根本就没有其他宗教里所谓罪的观念。
一切恶法的根本是无明与邪见。不可否认的是:只要有疑、迷惑、意志不坚定,就不可能有进步。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在没有确实明了之前,疑是一定存在的。可是想求进步,就绝对必须祛除疑惑;而祛除疑惑,又必须确实明了。
叫人不怀疑,叫人必须要信,是没有道理的。仅仅说一声“我相信”,并不能表示你已有了知与见。
一个学生做数学题目的时候,到了某一阶段,他不知道该怎么演算下去。这时他就生起疑虑和惶恐,只要此疑不除,他就不能进步。
想进一步演算下去,他就必须解除疑惑。解除疑惑的门径很多,仅靠说一声“我相信”或“我不怀疑”,并不能解决问题。
强迫自己去相信与接受某些不了解的事物,是政治,不是宗教,也不是睿智。 佛为了祛疑解惑,素极热切。
就在他圆寂前几分钟,他还数度要求他的弟子们,如果他们对他的教诫仍有所疑的话,应向他提出问题,而不要到后来再后悔没有把这些疑问搞清楚。可是他的弟子们都没有出声。
那时他所说的话极为感人。他说:“假使你们因为尊敬你们的师尊而不肯提出问题的话,甚至有一个人肯告诉他的朋友也好。”
(这意思就是说:他可以将所疑的告诉他的朋友,而由后者代替他向佛陀发问。)[注十] 佛不但准许弟子们自由思考,他的宽大为怀,尤令研究佛教史的人吃惊。
有一次,在那烂陀城,佛接见了一位有名而富有的居士,名叫优婆离。他是耆那教主尼乾若提子(摩诃毗罗[注十一])的在家弟子。
摩诃毗罗亲自选派他去迎佛,和佛辩论有关业报理论方面的某些问题,想将佛击败,因为在这些问题上,佛的观点与尼乾若提子有所不同。可是出乎意料之外,讨论论的结果,优婆离却相信佛的观点是对的,他老师的看法反而错了。
所以,他就求佛收他做佛的在家弟子(优婆塞)。但佛叫他不要急著作决定,要慎重考虑一番。
因为“像你这样有名望的人,审慎考虑是要紧的。”当优婆离再度表示他的愿望的时后,佛就要求他继续恭敬供养他以前的宗教导师们,一如往昔。
[注十二] 在此,我们要加一句话,就是:这种富于同情、了解的精神,在今天不但应当适用于宗教方面,也适用于其他方面。 这种宽容与了解的精神,自始就是佛。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
佛这种说法,就是教人不要执著一切,你凡是有所执著,就不能得到人空、法空。人空,把人也没有了;法空,把法也没有了。本来人也不空,法也没有空,一般凡夫来看,这是有人、有法。你若是想证果,到圣人的果位,你必须要把这人也看空了,法也看空了,这样人空、法空,人的执也没有了,法的执也没有了,这两种执著没有了,就破这一切的执著,得到一切的空理,所以人也空了,法也空了。你人若不空,不能证圣果;你法若不空,不能得到圣人的智慧'。
所以佛说这一段文,是教人把一切一切妄想执著都要放下;你能都放下了,就得到真正的自在;得到真正的自在,那也就是得到真正的自由了。得到真正的自由,你愿意活著,就活著;愿意死,就死。来去自由,行动自由,一切一切都得到自由了,这是真正的自由,不是皮毛上的自由。
我所知道就这两个答案了 如果还有请补充 答案: 一,看看鹿鼎记 你就知道了 金庸的 小说 二,四十二章经:是东汉传入中国的,是佛教理论合集。
四十二章经,是佛经,经文很短,一共非四十二章节各章内容大略如下︰(1)说出家沙门行道得果和四果的意义;(2)说沙门道法应少欲知足;(3)说十善恶业和在家修五戒十善亦能得道;(4)说有过应悔,改过灭罪,后会得道;(5)说以慈心对恶人;(6)说人以恶来反祸自身,如送礼不纳还自持归;(7)说恶人害贤者,如仰天而唾,又如逆风以土坌人还污己身;(8)说博施福大;(9)说随喜人施亦得福报;(10)较量施福何者最大;(11)说天下有五难;(12)说垢去明存,犹如磨镜;(13)说行道者善,志与道合者大,忍辱者多力,除心垢者最明;(14)说心垢(三毒五盖)尽,乃知生死所趣,诸佛国土道德所在;(15)说学道见谛,如持炬火入于暗室,其冥即灭;(16)说应念道不应稍忽;(17)说恒念无常则得道疾速;(18)念道得信根其福无量;(19)念四大无我;(20)华名危身,如香自烧。(21)财色如刀上蜜,贪之截舌;(22)妻子情欲,患甚于牢狱;(23)爱欲莫甚于色;(24)爱欲之于人,如逆风执炬有烧手患;(25)佛诃玉女如革囊众秽;(26)为道不为情欲所惑,保其得道,如水中木顺流入海;(27)意不可与色会合;(28)无视女人,见之当如莲花不为泥污;(29)人为道去情欲,当如草避火;(30)说止息淫欲当先断心;(31)说无爱即无忧,无忧即无畏;(32)坚持精进,欲灭得道;(33)说学道调心,应如调琴弦缓急得中;(34)说学道应渐渐去垢,如锻铁;(35)说人不为道,生老病死其苦无量;(36)说人离三恶道乃至信三宝值佛世等八种难得;(37)说为道须念人命在呼吸间;(38)说离佛虽远,念戒必得道;(39)说佛经如蜜,中边皆甜,行者得道;(40)说为道须拔爱欲根,如摘悬珠,终有尽时;(41)说沙门行道,当如牛负重行于泥中,急求出离;(42)轻视富贵如过客,视金玉如砾石。
四十二章经“第四章”内容:第四章 善恶并明佛言。
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
何等为十。身三。
口四。意三。
身三者。杀。
盗。淫。
口四者。两舌。
恶口。妄言。
绮语。意三者。
嫉。恚。
疑。如是十事。
不顺圣道。名十恶行。
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 佛说四十二章经全文如下:佛说四十二章经 后汉迦叶摩腾 竺法兰同译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
离欲寂静。是最为胜。
住大禅定。降诸魔道。
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
度[忄乔]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
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
世尊教敕。一一开悟。
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佛言。辞亲出家。
识心达本。解无为法。
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
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
成阿罗汉。阿罗汉者。
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
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
阿那含者。寿终灵神。
上十九天。证阿罗汉。
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
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
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
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
爱欲断者。如四肢断。
不复用之。 佛言。
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
识自心源。达佛深理。
悟无为法。内无所得。
外无所求。心不系道。
亦不结业。无念无作。
非修非证。不历诸位。
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佛言。剃除须发。
而为沙门。受道法者。
去世资财。乞求取足。
日中一食。树下一宿。
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
爱与欲也。 佛言。
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
何等为十。身三。
口四。意三。
身三者。杀。
盗。淫。
口四者。两舌。
恶口。妄言。
绮语。意三者。
嫉。恚。
疑。如是十事。
不顺圣道。名十恶行。
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言。人有众过。
而不自悔。顿息其心。
罪来赴身。如水归海。
渐成深广。若人有过。
自解知非。改恶行善。
罪自消灭。如病得汗。
渐有痊损耳。 佛言。
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
汝自禁息。当无镇责。
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
行大仁慈。故致骂佛。
佛默不对。骂止。
问曰。子以礼从人。
其人不纳。礼归子乎。
对曰。归矣。
佛言。今子骂我。
我今不纳。子自持祸。
归子身矣。犹响应声。
影之随形。终无免离。
慎勿为恶。 佛言。
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
唾不至天。还从己堕。
逆风扬尘。尘不至彼。
还坌己身。贤不可毁。
祸必灭己。 佛言。
博闻爱道。道必难会。
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言。睹人施道。
助之欢善。得福甚大。
沙门问曰。此福尽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
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
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言。饭恶人百。
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
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
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
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
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
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
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
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
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佛言。
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
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
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
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
被辱不镇难。 有劫不临难。
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
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
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
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
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
善解方便难。 沙门问佛。
以何因缘。得知宿命。
会其至道。佛言。
净心守志。可会至道。
譬如磨镜。垢去明存。
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
何者最大。佛言。
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
何者最明。佛言。
忍辱多力。不怀恶故。
兼加安健。忍者无恶。
必为人尊。心垢灭尽。
净无瑕秽。是为最明。
未有天地。逮于今日。
十方所有。无有不见。
无有不闻。得一切智。
可谓明矣。 佛言。
大怀爱欲。不见道者。
譬如澄水。致手搅之。
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
故不见道。汝等沙门。
当舍爱欲。爱欲垢尽。
道可见矣。 佛言。
夫见道者。譬如持炬。
入冥室中。其冥即灭。
而明独存。学道见谛。
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
行无行行。言无言言。
修无修修。会者近尔。
迷者远乎。言语道断。
非物所拘。差之毫厘。
失之须臾。 佛言。
观天地。念非常。
观世界。念非常。
观灵觉。即菩提。
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佛言。当今身中四大。
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佛言。人随情欲。
求于声名。声名显著。
身已故矣。贪世常名。
而不学道。枉功劳形。
譬如烧香。虽人闻香。
香之烬矣。危身之火。
而在其后。 佛言。
财色于人。人之不舍。
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
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
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
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
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
心存甘伏。投泥自溺。
故曰凡夫。透得此门。
出尘罗汉。 佛言。
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
其大无外。赖有一矣。
若使二同。普天之人。
无能为道者矣。 佛言。
爱欲之人。犹如执炬。
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
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
去。吾不用。
天神愈敬。因问道意。
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佛言。夫为道者。
犹木在水。寻流而行。
不触两岸。不为人取。
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
亦不腐败。吾保此木。
决定。
四十二章经》,一卷,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共译。
是我国最早翻译的佛教经典。 据《高僧传》卷一载,迦叶摩腾,中天竺人,解大小乘经。
竺法兰,中天竺人,讽诵经典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派蔡愔等人到西域求法,于是迎请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到中国。
二人居于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同译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经典──《四十二章经》。 全经共计四十二章,故称《四十二章经》。
内容简短扼要,最长者仅百余字,最短者二十余字。经中对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只作简要说明,而重点在阐述沙门之证果、善恶诸业、心证、远离诸欲、人命无常等教义,并明示出家学道之要。
其说理方式,平易简明,是佛教的入门书。 关于本经译出之缘由,有数种异说,不过历代经录都认为是迦叶摩腾及竺法兰于我国译出。
本经序分记载世尊成道说法的前后事迹。正宗分,包括第一章至第四十一章。
前三章是三乘共教行果,以了脱生死为本。第四章至第八章是五乘善恶通义,说明世间、出世间善恶因果。
第九章至第三十八章是大乘不共法,说明大乘不共行,并包括六度万行。如第十章至第十二章为布施度,第十三、十四章为持戒度,第十五章为忍辱度,第十六章为禅定度,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六章为般若度,第二十七章至第三十六章为精进度。
第三十九章至第四十一章总明教、理、行,说明是教当信,是理当解,是行当修。 各章大意如下: 第一章:出家证果。
出家有三: 一、辞亲,出世俗家。 二、悟道,出五蕴家。
三、证果,出三界家。 第二章:修出家行。
沙门以断欲去爱,悟无为法为最。 第三章:割爱去贪。
说明沙门行是去财(去世间资财)、色(出家)、名(乞求取足)、食(日中一食)、睡(树下一宿)五欲。 第四章:善恶并明。
说明十善十恶的内容。 第五章:转重令轻。
教人忏悔改过,罪自消灭。 第六章:忍恶无瞋。
第七章:恶还本身。佛以“不受礼”譬喻为恶者终当自受,诫人勿为恶。
第八章:尘唾自污。害贤招报,如唾天扬尘,反自污坌。
第九章:返本会道。世智辩聪,徒增我慢,道必难会;必须以坚定的信心体道,才能成就一切智。
第十章:喜施获福。以“一炬之火分千炬”,譬喻见人行施随喜的功德。
第十一章:施饭转胜。开示行施时,“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
第十二章:举难劝修。列举人有二十难,说明修道的障碍。
第十三章:问道宿命。心净无欲,真智显露,旷劫之事,一念皆知。
第十四章:请问善大。行道守真为善,志与道合为大。
第十五章:请问力明。忍辱多力,必为人尊。
忍辱心垢灭尽,是为最明。 第十六章:舍爱得道。
以“水”譬喻人心的澄浊及见道的方法。 第十七章:明来暗谢。
以“持炬入暗室”譬喻行者见道。 第十八章:念等本空。
阐述第一义谛是言语道断,不为物拘。 第十九章:假真并观。
觉悟天地、世界一切无常,明识灵觉之性,速能得道。 第二十章:推我本空。
说明无我如幻。 第二十一章:名声丧本。
以“烧香”譬喻有情迷真逐妄,终至丧身。 第二十二章:财色招苦。
以“刀上舐蜜”譬喻不舍财色的祸害。 第二十三章:妻子甚狱。
说明妻子的祸患远超于牢狱。 第二十四章:色欲障道。
色欲于诸欲中为害最烈,所以说其大无外。 第二十五章:欲火烧身。
以“执炬逆风而行”说明爱欲的祸患。 第二十六章:天魔娆佛。
叙述佛退魔娆。 第二十七章:无着得道。
以“木头寻流而行”譬喻行者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必定得道。 第二十八章:意马莫纵。
告诫弟子,莫与色会。 第二十九章:正观敌色。
正念观察众生: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 第三十章:欲火远离。
以“披干草遇火”譬喻修道者须远离欲火。 第三十一章:心寂欲除。
举“迦叶佛偈”说明修行人断心的重要。 第三十二章:我空怖灭。
谓人若能离爱,则忧怖自除。 第三十三章:智明破魔。
学道如同一人与万人作战,必须精进勇猛,才能得道。 第三十四章:处中得道。
比喻学道如弹琴,必须缓急适中,才能得道。 第三十五章:垢净明存。
以“锻铁去滓”譬喻修道人必须去除心垢,道行才能清净。 第三十六章:展转获胜。
明示证得佛果,圆满菩提是十分难行。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
阐明持戒近佛,违戒远佛。 第三十八章:生即有灭。
以问答阐明人命在呼吸之间。 第三十九章:教海无差。
以“食蜜”譬喻信受佛陀的教法。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
说明修行以心道为主。 第四十一章:直心出欲。
以“牛负重行淤泥”比喻行道的人要直心念道,才能出离苦海。 第四十二章:达世知行。
本章总结全经,说明佛陀以智慧观察世出世间一切诸法。
有劫不临难不对,是“有势不临”
佛说,人有二十种事很难办到。贫穷的时候做布施很难,富有尊贵时去学道很难,明知会死,却义无返顾地舍弃生命,这很难。能阅读到佛经很难,我们短暂的生命能遇到佛出世,这很难。对外界不贪恋,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很难。见到美好的事物不贪求,这很难。被侮辱不嗔恨,这很难。不倚仗自己的势力,不趋炎附势,这很难。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心不执著,这很难。学问圆满很难。灭除自己的骄慢心,这很难。自己有学问或技能,不轻视没有相关知识的人,很难。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人与事,很难。善护口业,口不说别人的是非,很难。遇到真正的助你解脱的导师,很难。能真正的认识到自己的本性,修习解脱正道,这很难。能根据众生的根基而度脱众生,这很难。能保持内心的寂静,不被外物所动,这很难。怀着慈悲的心,用种种方便利益众生,这很难。
比丘问佛:是什么因缘,可以知道宿世命运,可以得到究竟的解脱。佛说:清净内心,坚守志向,就可以达到解脱。比如磨镜,污垢尽去光明就会显现。断球自己的欲望,无所追求,就会了知宿命。比丘问佛:什么可称为善,什么最大?佛说:如法修行,守住本心是为善,志在解脱是为大。沙门问佛:什么力量大,什么最明觉?佛说:忍辱力量大,是因为不怀恶心的原因,并且安稳。忍辱的人没有恶意,必定会被人们尊敬,除尽内心的尘垢,清净无秽,就是最明。没有天地,被今天所缠缚。十方世界的一切,无所不见,无所不知,无所不闻,具足一切智慧,就是明觉。
佛说:人有很多过错,却不思悔改。稍微放纵自己的心,就会有罪过上身。就像水汇入大海,逐渐变得深广。如果人有过错,自己知道错了,改恶行善,罪业就会消灭。就像生病之后出了汗,就代表疾病渐渐好了。
佛说:恶人闻善,就会来扰乱。你应该控制住自己,不要责罚他,那个作恶的人,自己的恶行就会惩罚他。
佛说:有人听说我行正道,对众生行大仁慈,就诽谤佛,佛默然不回应。诽谤声就停止了。佛问道:你送礼物给人,那个人不接受,礼物不是不归你?有人回答说:是归我。佛说:现在有人骂我,我现在不接受,那个人独自遭受祸患。就是归自身了。就像声音的回声,影子随行身体,不可脱离。所以一定要谨慎,不要造恶。
佛说:恶人害贤人。就像抬头向天吐痰,痰不会到天上去,必定还会掉向吐痰人自己;逆着风扬尘沙,尘沙不会到别的地方去,还会扑到自己身上。圣贤不可伤害,否则灾祸就会毁灭自己。
再看看哪地方不明白?
现把《四十二章经》的各章内容简介如下:第一章是说出家沙门行道和四果的意义;第二章是说沙门道法应该少欲知足;第三章是说在家男女能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戒条,也能得道;第四章是说犯有过错就应悔改,改正了错误之后也能得道;第五章是说要用好心肠对待恶人;第六章是说人作恶会祸及自身,就像送礼别人不收只好拿回;第七章是说恶人害贤人,就像仰天吐唾沫,天不会被他的唾沫弄脏,而唾沫掉下来正好落在自己头上,又像迎风扬尘土,最终弄脏的是自己的身体;第八章是说施舍得多福气就大;第九章是说随喜人施也得福报;第十章是说较量施福何者最大;第十一章是说世界有五难;第十二章是说污秽的东西去掉后就会干净,就像擦镜子一样,镜子上的脏东西抹掉后,就变得明亮;第十三章是说行道者善,志与道合者大,忍辱者多力,除心垢者最明;第十四章是说心垢(三毒五盖)尽,乃知生死所趣,诸佛国土道德所在;第十五章是说学道见谛,就像持着火炬进入暗室,黑暗就立即消失;第十六章是说应念道不应稍息;第十七章是说恒念无常则得道疾速;第十八章是说念道得信根其福无量;第十九章是说念四大无我;第二十章是说华名危身,如香自烧;第二十一章是说贪求财色,就像舔刀刃上的蜜糖,很可能会割破舌头;第二十二章是说妻子情欲,患甚于牢狱;第二十三章是说爱欲莫甚于色;第二十四章是说爱欲之于人,就像迎风持火炬有烧手的祸患;第二十五章是说佛诃玉女如革囊众秽;第二十六章是说修道不要被七情六欲所诱惑,保其得道,就像一根木头顺流而下,不碰撞两岸,就会顺利地流到大海;第二十七章是说意不可与色会合;第二十八章是说无视女人,见之当如莲花不为泥污;第二十九章是说人为道去情欲,当如草避火;第三十章是说止息淫欲当先断心;第三十一章是说无爱即无忧,无忧即无畏;第三十二章是说坚持精进,欲灭得道;第三十三章是说学道调心,就像调弦缓急得中;第三十四章是说学道应渐渐去垢,就像锻铁;第三十五章是说人不为道,生、老、病、死其苦无量;第三十六章是说人离三恶道乃至信三宝值佛世等八种难得;第三十七章是说为道须念人命在呼吸间;第三十八章是说离佛虽远,念戒必得道;第三十九章是说佛经如蜜,中边皆甜,行者得道;第四十章是说为道须拔爱欲恨,就像摘悬殊,终有尽时;第四十一章是说沙门行道,当如牛负重行于泥中急求出离;第四十二章是说轻视富贵如过客,视金石如砾石。
全经文字虽然很短,但叙述却生动活泼,特别是妙用各种比喻,娓娓道来,颇具说服力。 一出家证果章 二达理崇道章 三割爱取足章 四转恶成善章 五改过灭罪章 佛言。
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
罪来赴身。如水归海。
渐成深广。若人有过。
自解知非。改恶行善。
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六忍恶无瞋章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挠乱者。
汝自禁息。当无嗔责。
彼来恶者而自恶之。福德之气常在此也。
七呵佛招祸章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
行大仁慈。故致骂佛。
佛默不对骂止。 问曰。
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
礼归子乎。对曰归矣。
佛言。今子骂我。
我亦不纳。子自持祸。
归子身矣。犹响应声。
影之随形。终无免离。
慎勿为恶。 八害贤灭已章 佛言。
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
哇不污天还从己堕。逆风飏尘。
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
祸必灭己。 九守志会道章 佛言。
博闻爱道。道必难会。
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十助施得福章 佛言。睹人施道。
助之欢喜。得福甚大。
沙门问曰。此福尽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
分取火去熟食除冥。此炬如故。
福亦如之。 十一举田较胜章 佛言。
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
饭持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
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
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十二尊亲显孝章 佛言。
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
二亲最神也。 十三详难勉行章 佛言。
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
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
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
忍色离欲难。见好不求难。
有势不临难。被辱不瞋难。
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
不轻未学难。除灭我慢难。
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
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
随化度人难。对境不动难。
善解方便难。 十四守导净命章 沙门问佛。
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
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
譬如磨镜。垢去明存。
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十五行善志大章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
何者最大。佛言。
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十六忍力心明章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
何者最明。佛言。
忍辱多力。不怀恶故。
兼加安健。忍者无恶。
必为人尊。心垢灭尽污无瑕秽。
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
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
可谓明矣。 十七澄浊见道章 佛言。
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揽之。
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
故不见道。汝等沙门。
当舍爱欲。爱欲垢尽。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9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