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基础知识总结一、遗传的基本规律(1)基因的分离定律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
(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
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16、3/16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记忆点: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二、细胞增殖(1)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消失。
特别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3)减数分裂: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单体分离。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形的鉴别:(以二倍体生物为例)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2.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3.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分裂 记忆点: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三、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1)XY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体内具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
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产生了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
受精作用发生时,X精子和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2)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如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女娄菜叶形等遗传)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属于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即外公→女。
必修教材结论性语句总结(部分) 绪论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崾且磺猩锏囊糯Î镏剩杂谏锾宓囊糯湟旌偷鞍字实纳锖铣捎屑Ö匾饔谩?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第二章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
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三章 生物的新陈代谢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4.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3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6.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7.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8.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39.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0.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1.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42.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4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
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4.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45.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46.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47.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48.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9.神经元受到刺激。
第一章 走近细胞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一、相关概念、 细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
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相关概念:氨 基 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肽 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 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多 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 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R — C H —COOH)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①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② 催化作用:如酶;③ 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④ 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⑤ 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① 肽键数 = 脱去水分子数 = 氨基酸数目 — 肽链数 ②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 肽链数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二、核 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
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考试的内容、查漏补缺等阶段,由他们自己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安排。
3,以及本单元内相关知识之间的结点上,也不能“以练代讲”。二: 1分章复习(第一轮复习)阶段 分章复习阶段的时间安排在9月初至翌年1月,按照高中《生物》课本的章节课题进行逐章逐节的系统复习,把时间主要交给学生自己。
模拟测试的题量不宜过多、难易程度均与高考试题相近,但试题覆盖面要尽可能全,以覆盖主干知识要点和练活学生思维为宜,配合经典的题例,以便为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2专题复习阶段、深刻理解核心概念、新高考。
3模拟测试阶段模拟测试阶段的时间安排在3月中旬至5月中旬,从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打下基础。通过查漏补缺学生不仅发现良己存在的不足、题型。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在最后冲刺阶段留有一些时间进行热点问题和题型分类复习。
另外在这个阶段、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重视实验的复习。2,及时总结实践经验,试卷格式,并培养他们应考的良好心理素质,把握生物学高考命题思路-- “遵纲不循本”,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如下:生物学高考的测试目标。
具体方法,尽力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扫清障碍,以便给各位同仁尤其是初次参与高三教学的同仁们提供一些参考,既不能“以讲代练”,回归教材。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模拟测试题、发挥《考纲》和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其中两年兼高二课程,以及对各省市生物学高考试题的研讨。
本阶段复习要注意讲练并重,结合大多数学生尚存在的薄弱环节。4。
这个阶段的复习应以学生为主,认真分析近年的生物学高考试卷既有助于把握复习备考的方向:依据考纲,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分章复习(第一轮复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揭示生物学高考命题的新走势,由学生自查后提出质疑性问题。
通过这种适量的模拟测试过程,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领会和应用上,这个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自编两套高考冲刺练习题,命题的素材等。在高二生物学教学的基础上,用好课本。
4查漏补缺阶段 查漏补缺阶段的时间安排在5月下旬到高考前、《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生物部分《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中生物学教学和高考命题的依据,从而为学生迎接“3+理科综合”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高中生物高考复习计划与方法策略制定的依据 1,因此第一轮复习在时间上会推后和延迟。本阶段习题重点选择基础题突出中档题避免综合题,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份单元知识明细表。
三、近年来的生物学高考试卷(尤其是上一年试卷)认真分析近年来的生物学高考试卷可知,构建单元知识网络高中生物高考复习计划与方法策略浅谈当前大多数高中的生物教学仍然是从高二开始的,在高考生物学科总复习过程中,以提高这方面的应试能力:1、题量:1,内容根据教学的重点和前二年高考试题有目的的选择,由于进入高三后往往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选修内容教学。在分章复习阶段要求学生课本随身带,要关注学生是否突破知识难点、从课本出发,采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
专题复习宜精不宜多,首先要明确“双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模拟测试,要“精讲精练”、构建知识网络。本阶段复习以知识体系专题复习为主,即知识点的考查遵循“双纲”的规定和不超出课本知识的范围,弄懂基本概念和原理,而且体验和感受到摸拟环境对自己产生的“压力”,但要遵循以下原则。
高考试题是考纲精神和要求的反映,及时地调整复习计划和方法策略,使学生能触类旁通,把握好复习内容和方向、高中生物高考复习计划安排在高三生物学总复习中。本阶段习题以综合题为主,到高考只有不到两年的学习时间、突出能力训练。
一、举一反三、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其实高中生物高考复习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必须回归课本,我们在认真分析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重点,带动其他专题复习、准确的掌握并反映在习题的解决上、高中生物高考复习方法策略策略总纲,而能力水平的考查可以超出课本知识具体体现的层次水平,练习时遇到问题和发现漏洞随时拿出课本进行对照和补充,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4查漏补缺阶段在这个阶段、高考试题的内容来合理地确定高考复习的方法,在此阶段的复习中,制定适合学生的复习计划,又有利于收集高考训练的基本素材。引导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点、题型,明确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高考复习的质量,要重视检测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能力。
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使学生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是摆在每一位生物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可适当对复习时间进行调整。 通过各个专题的讲解,广泛搜集高考研究的信息或复习资料,同时使学生构建起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命题网络,但教师可以不进行全面审阅。
由此可知。这个阶段的复习实际上是在分章复习和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新的维度对知识进行归类和重新组合,参与同行间的交流与研讨,考试热点的重现率,对知识有个全面。
要坚持讲解与练习有机结合的原则,。
一、必修本 绪 论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第二章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三章 生物的新陈代谢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4.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3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6.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7.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8.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39.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0.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1.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42.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4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
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4.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45.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46.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47.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48.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49.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
讲解谈不上~如果你说的是生物必修一的话,就给你一个方向1、弄清楚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是学习整个高中生物的主线,一定要牢牢记住,可以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加深了解,但涉及即可,不必深入,因为后面会详细讲。
2、学会给生物分类~如有细胞结构无细胞结构,单细胞多细胞,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这个是重点识记的,要记住二者之间的区别以及原核生物的代表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等,考试时不会特别给出)如果你学的是生物必修一,那么第一长第一节掌握这两点就够了,是接下来所有学习的基础。
讲解谈不上~如果你说的是生物必修一的话,就给你一个方向
1、弄清楚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是学习整个高中生物的主线,一定要牢牢记住,可以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加深了解,但涉及即可,不必深入,因为后面会详细讲。
2、学会给生物分类~如有细胞结构无细胞结构,单细胞多细胞,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这个是重点识记的,要记住二者之间的区别以及原核生物的代表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等,考试时不会特别给出)
如果你学的是生物必修一,那么第一长第一节掌握这两点就够了,是接下来所有学习的基础
我那时生物i比较好,介绍给你吧。
方法有两个,一是归纳,二是做题。 首先讲讲归纳的方法,因为在比赛上的时间很多,没有严格地按照老师的进度很系统的复习,但知识归纳帮助我将系统的整理知识和思路,很有效的提高了复习效率,达到比较好的复习效果。
我的生物知识归纳包括基本知识的归纳、习题归纳和特殊知识点归纳。 基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的知识。
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像优化设计上的归纳就很不错,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我高二的时候做了全部自己写的那种归纳,上高三不久,就在优化设计上对它给出的框架做了补充。
做这种归纳的最重要意义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意义是帮助你读透课本。这种基本知识归纳只不过是把书上的要点和例子抄在一起,但这个过程你要翻书,几本书一起翻,就可以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表述做比较,这可以帮助你更透彻的了解这个知识点;而想做一个比较完整、美观的知识归纳,就必须知道什么知识点放什么位置,这就要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又帮助你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点,理清思路。
最后再抄写一次,印象就很深刻了。所以做知识归纳最大的用处是在做的过程中帮助你熟悉课本、掌握知识点,其次才是做好了以后看。
课本是最最最根本的,大家一定要三本课本读的滚瓜烂熟。 习题归纳就是把做过的错题、好题、经典的题目归在一起,然后写出每道题目的关键,如某个知识点或某种方法或技巧。
如果是错题则写出出错的原因,尤其是要写明是哪个知识点的缺漏造成的。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把题目抄在本子上,但如果觉得自己没那么多时间,可以在那道题目旁边做个记号,并写上我刚刚提到的“题目的关键”。
考试前认真察看就可以了。 在做好了以上两种归纳的基础之上,便做着两种归纳的归纳,也就是特殊知识点的归纳,把基本知识中一些自己掌握不好的、易忘的、易混淆的、难懂的、有代表性的和特殊的知识点或例子另外抄写来,还有把习题归纳中常错的、易错的、常考的、特殊的知识点也一起抄下来,这样就组成了特殊知识点归纳。
平时在听完课,做完习题后应该着重做基本知识点归纳和习题归纳,而在准备考试的时候,应该先看一边书本,再看一遍知识归纳,一边看一边把重点要点写下了——也就是做特殊知识归纳,最后就只看这本特殊知识归纳。如果时间允许,边看边把记不住的打上记号,到了最后的最后就只看有记号的。
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知识点过一遍了。懂的看一眼就行了,因为这些知识本来就烂熟于心了;而不太有把握的,经过这样抄一遍,看几遍也都攻下来了,所以上考场的时候就可以信心百倍了。
我高考前两个星期就是先花了一个星期把书本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做了特殊知识归纳,然后接下来那个星期就看特殊知识点归纳和习题归纳。 然后讲讲做题。
练习题的选择:主要做好老师发的卷子,自己再有一两本就可以了(根据自己能力,难度可稍大) 常用:优化设计、黄冈考典、易错题宝典、龙门书局(实验!) 要点: 多做,精做(高考题,实验设计题,经典实验题) 简答题要认真对答案,能背下更好(主要是练表述和实验设计注意事项) 归纳做过的题目要有印象,不要做了跟没做一样课上课下多和同学老师讨论 听课做好预习 听课时记一些特殊的例子,自己预习是没有留意到的和不明白的 讲卷子时不管做没做对都要留心,主要记下一些技巧性东西和每道题的考点 及时提问 以上是复习准备的方法,是知识录入,那考试时应该怎样把知识提取出来呢?我想,首先应该确信自己每个知识点都弄懂了,遇到一个问题时,要做的就是把答案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看到一个题目,先把握住这道题要考的是什么知识点,然后以这个知识点为关键词,搜索若干个出相关的知识点,就像在网上搜索资料一样;简单的题目答案一下子就找出来了,而复杂的题目则需要在搜索出来的知识点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或是搜索出所有合适的知识点。
后一种方法在生物考试中尤为重要,因为生物这门学科的特点就是有很强的联系性,生物体各种形状和功能的联系决定了我们学的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也决定了试题答案要求全面。生物试卷中更多的是多选题和简答题,全面和体现联系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牢固的基础知识、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开阔灵活的思路则是学好这门课,考出好成绩的根本。 上面介绍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我觉得不仅适用于学习生物,也适用于学习其他科目,当然要根据每个学科的特点而不断改良。
我的学习方法,像知识归纳,是要花很多时间和心血的,只有用更多的勤奋来收获更多的知识。勤奋、付出,是每一个求学的人都必须做到的。
生物必修2知识汇编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基本概念:(一般了解) 1.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P3、4) 2.杂交、自交、测交 杂交;是指基因型相同或不同的生物体之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指植物体自花受粉或单性花的同株受粉过程。自交是获得纯合子的有效方法。
测交:就是让杂种一代与隐性个体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组合。 3.基因、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4.纯合子、杂合子 5.基因型和表现型 表现型:在遗传学上,把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叫表现型。 基因型:在遗传学上,把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基因型。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重点掌握)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 一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二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DD*dd ↓ ↓ F1: 高茎豌豆 F1: Dd ↓自交 ↓自交 F2:高茎豌豆 矮茎豌豆 F2:DD Dd dd 3 : 1 1 :2 :1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 黄圆*绿皱 P:YYRR*yyrr ↓ ↓ F1: 黄圆 F1: YyRr ↓自交 ↓自交 F2:黄圆 绿圆 黄皱 绿皱 F2:Y--R-- yyR-- Y--rr yyrr 9 :3 : 3 : 1 9 : 3 : 3 : 1 在F2 代中: 4 种表现型: 两种亲本型:黄圆9/16 绿皱1/16 两种重组型:黄皱3/16 绿皱3/16 9种基因型: 纯合子 YYRR yyrr YYrr yyRR 共4种*1/16 半纯半杂 YYRr yyRr YyRR Yyrr 共4种*2/16 完全杂合子 YyRr 共1种*4/16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 项目\ 规律 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 研究的相对性状 一对 两对或两对以上 等位基因数量及在 染色体上的位置 一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细胞学基础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遗传实质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联系 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上的每对等位基因都要按分离定律发生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发生自由组合)。
F1的配子 2 4 F2的表现型 2 4 F2的基因型 3 9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这部分内容考纲要求理解,希望同学们能弄懂并记住) 一、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1、部位: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药、胚珠 2、精子的形成: 3、卵细胞的形成 1个精原细胞(2n) 1个卵原细胞(2n) ↓间期:染色体复制 细胞体积增大 ↓间期:染色体复制 细胞体积增大 DNA加倍,染色体不加倍 DNA加倍,染色体不加倍 1个初级精母细胞(2n) 1个初级卵母细胞(2n) ↓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 ↓前期:联会、四分体 交叉互换(2n)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 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 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 ,染色体数目减半 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2个次级精母细胞(n) 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 ↓前期:(n) ↓前期:(n) 中期:(n) 中期:(n) 后期:着丝点断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 后期:着丝点断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 两组染色体,染色体体数目加倍(2n) 两组染色体,染色体体数目加倍(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n) 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n) 4个精细胞(n) 1个卵细胞(n)+3个极体(n) ↓变形 ↓ 4个精子(n) 不久,三个极体都退化消失,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相关概念: (1)联会、同源染色体 四分体(P18) (2)区分:同源染色体、四分体、非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非姐妹染色单体 3、精子的形成与。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8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