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和数和运算教学内容: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教材91-94页,96页的1-2题)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等有关概念,理解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理解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读写这些数。教学过程: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习)。
本单元内容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对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同时又是中学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为此,必须认真地学好本单元,要积极主动地搞好整理和复习,使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复习数的意义举例说说,小学阶段学习了哪些数?教师板书: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理解整数、自然数、0之间的关系。
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整数 自然数 0: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 比0小的数(以后学习的内容)练习73页“做一做”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小数与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数分几种情况,划分的根据是什么?当学生总结后,可归纳如下: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 小数 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
整数和小数位顺序表,理解整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填写教材74页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
请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回答问题:什么叫数位?整数与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练习教材75页上的“做一做”。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及有关术语。
举例说说什么叫百分数。练习教材75页下的“做一做”3.复习数的读法和写法请同学们总结整数的写法。
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和分数应怎样读?怎样写?练习教材76页上的“做一做”巩固练习做78页练习十五中第1题、第2题中的(1)全课小结第二课时数的改写 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改写方法,能正确熟练地把一个较大的多位数改写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求近似数;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改写以及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这些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1.讲述复习内容,提出目标要求2.复习数的改写(1)读出下列各数:235800 345000 345000000当学生读出来以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两个数分别改写成以万、亿作单位的数?如何求一个整数近似数?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与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人什么联系和区别? 235800=23.58万 345000000=3.45亿 235800≈24 345000000≈3亿应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亿或其它单位的数,得到的是准确值时,用等号联接两个数,而求近似数,得到的是近似值,用约等号联接两个数。(2)复习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并比较与求整数近似数人何相同点?让学生讲清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然后,找出二者相同点:一般都是用四舍五入法。
“舍”或“入”都是由规定位数的下一位数值决定的。完成教材76页下的“做一做”复习分数之间的改写和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先让学生举例说说分数有哪几种,然后做练习,2)分数 小数 百分数1/20 0.75 45%举例说说怎样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复习数的大小比较练习教材77页的“做一做”巩固练习教材78页第2题中(2)题、79页3题、4题。教材79页5题、6题。
第三课时数的整除;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约数、倍数、公约数、公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质数、合数、互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等概念,并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进一步理解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今天我们复习有关数的整除的知识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这部分知识的要领较多,它又是有关运算和解决这些概念,掌握有关概念的联系。复习数和整除由“整除”这个基本概念引出有关概念。
举例说说什么叫整除,什么叫约数和倍数。如24÷6=4 36÷12=324能被6整除 36能被12整除思考:3÷2=1.5 6÷1.5=4这两个式是否表示整除关系?为什么?总结整除的概念:应注意两点:1)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必须是整数: 2)商也是整数且没有余数。
进一步理解质数、合数、互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把24、36分解质因数,通过分解来进一步理解上述概念)举例说说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以及偶数与奇数。
通过上述分析过程,逐步形成下列板书:教材81页上的“做一做”复习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并说出根据。1/2=()/4=6/()=()/20 6/18=()/6=3/()=1/()在()里填“>”“12.05()12.050 1.402()1.420 0.03()0.0300 0.08()0.8举例说说小数点移动位置后,小数大小会发生什么变化?完成81页下的“做一做”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练习十六中第1、2题。
写出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小两位数。完成教材练十六中第3、4、5、6题。
练习十六第7~12题。第四课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教学要求:通过要求,使学生进一步。
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以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几种常用方法,提高阅读水平,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教学准备: 1、学生人手1份短文材料(提纲); 2、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体会、归纳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方法,并学会灵活地运用,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概念入手,揭示课题。 明确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哪些要求?(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二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三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复习,梳理方法。 (一)复习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 1、复习课文 复习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想想用什么方法概括。
2、讨论,小结,让学生明确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 (如:连接各部分意思,提问题想答案……) (二)复习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 1、复习课文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从内容中体会到的思想,要求学生思考:怎样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课文 内容 思想 从重点词句段体会 《荔枝》 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
《一夜的工作》 讲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 2、讨论、小结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即:边读边问为什么(抓住主要词句段)]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抓住主要内容和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下面,老师想检查同学们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些方法。
2、分发提纲,出示短文《借镜子》,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3、师生共同评议、交流。
4、师小结,鼓励:瞧!大家已经能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了,真聪明!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回去请同学们从课外读物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运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第 二 课 时 (三)复习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1、复习课文(仍以上述课文为例),想想这些课文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小结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阅读课外短文,要求运用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方法。
突出复习特点 发挥主体作用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阅读复习课设计说明 安溪实小 林毅斌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习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复习课的特点,我们确定;以通过复习,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以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几种常用方法,提高阅读水平,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为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体会、归纳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方法,并学会灵活地运用,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教学的重难点,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指导思想,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现说明如下: 一、营造和谐环境 激发自主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学中我们努力做到: 1、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复习 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课文内容丰富,有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文体各异,有记叙、说明、议论……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存在差异。
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投入到复习中去,我们采用教师推荐与学生自选相结合,通过推荐典型性的课文,如11册的《开国大典》《荔枝》《只有一个地球》《一夜的工作》《鸟的天堂》,12册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詹天佑》《草船借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让学生选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课文复习。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复习 语文学习活动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以及各种显性的自主参与活动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亲身体验,弘扬个性。在学习方式上,我们努力把学生的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统一起来。
独立性的学习,我们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确确实实地读书思考,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章表达的思想。合作性的学习,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的交流讨论,充分发表自己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的见解。
在学习方法上,我们积极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复习课文,既可以按照自己平时养成的习惯进行学习,也可以按照自己平时最常用的方法进行学习,从而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复习课文时,可以是默读、轻声读、诵读等等,也可以是边读边画、边读边想、边读边议等等。
二、把握复习重点 启发自主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促进学生真正掌握“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方法,并能够做到灵活运用于阅读实践活动之中,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引导: 1、从自主复习中 引导感知方法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文,读一读、想一想,引导学生通。
1.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的
在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在深度、广度方面的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一般应包括知识方面、智能方面、思想教育方面.
课时教学目的要订得具体、明确、便于执行和检查.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制定教学目的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素质、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考虑其可能性.
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在钻研整个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及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是指关键性的知识,学生理解了它,其它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因此,不是说教材重点才重要,其它知识就不重要.所谓难点是相对的,是指学生常常容易误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难点.写教案时,主要考虑这样几类知识常常是学习的难点:①概念抽象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知识.②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③现象复杂、文字概括性强的定律或定理.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不能或不必做深入阐述的知识.⑤概念相通、方法相似的知识.⑥数学知识运用到物理中而造成困难的知识.
3.组织教材,选择教法
根据教学原则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设备条件来组织教材考虑教法,初步构思整个教学过程.教材的组织是多种多样的,同一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但不论是那一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贯穿重点,确定讲解的层次和步骤.同时,在选择教法上,还必须充分重视考虑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4.设计数学程序及时间安排
对于上课时如何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题;新授课的内容如何展开;强调哪些重点内容;如何讲解难点;最后的巩固小结应如何进行等程序及其各部分所用的时间问题,都应在编写教案前给予充分的考虑.
5.设计好板书、板画
板书、板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板书的设计可以从钻研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
本单元教学分数乘法,是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
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教学分数除法打下基础。教学内容以计算为主,包括分数与整数相乘、分数与分数相乘。
教学要求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应用于分数连乘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在探索算法、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下表是全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
分数与整数相乘 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例1) 用乘法求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例2)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例3) 练习八 分数乘分数 分数乘分数(例4、例5) 分数连乘(例6) 练习九 倒数 倒数的意义,求倒数的方法(例7) 练习十 “整理与练习” 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计算法则的教学为编排主线,把运算的意义、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优化了全单元的内容结构。
乘法运算的范围从整、小数扩大到分数,其意义、算法以及实际应用都有较大的发展。因此,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三个重要内容。
教材以计算为主线,在研究算法的过程中体会运算意义,通过运算概念的完善、发展,进一步理解算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教学计算知识,应用学到的算法解决实际问题。意义、法则、应用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优化了知识结构,能充分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如,例1从做绸花要用多少米绸带的实际问题引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问题,把原来的乘法概念扩展到分数范围,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应用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知识,体会并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既解决了做绸花的实际问题,又解决了新的计算课题。又如,例2为解决做绸花的实际问题列算式10*1/2和10*2/5,联系现实的数量关系体会这些算式的具体含义,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结论,发展了乘法的意义。
在计算两个乘法算式时,巩固了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法。 第二,知识发展线索清晰,前后联系紧密,各道例题的教学任务明确。
下图是本单元教材里的计算知识结构图。 先教学整数乘分数,后教学分数乘分数,符合简单到复杂的编排原则。
而且,整数乘分数还能与整数乘法建立联系,应用整数乘法知识,为分数乘法的教学开好头。 整数乘分数先是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再是求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前者在运算意义上与整数乘法一致,算法是例1的重点。正由于运算意义和整数乘法一致,可以把整数乘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同,体会并得出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后者在运算意义上有很大的扩展,乘法不仅能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还能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是例2的教学重点。而例2的算法,在前面已经解决了。
分数乘分数先教学基础知识,再培养计算技能。例4和例5要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认识迁移到分数乘分数,深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还要解决分数乘分数的算法,并形成统摄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所以,这两道例题着重教学基础知识。例6教学分数连乘,巩固计算法则的同时,培养分子、分母交叉约分的技能。
第三,编排“倒数”知识,为分数除法作准备。分数除法经常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进行计算,转化需要倒数的知识。
因此,本单元在分数乘法的教学基本完成以后,编排了有关倒数知识的一节教材和一个练习,为下一单元的教学提前作准备。 一、例1——着重教学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法。
首次教学分数乘法,教材除了从实际问题引出,还尽量与整数乘法靠近,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构建新运算的意义与算法。创造迁移的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写出分数乘法算式;营造探索的氛围,放手让学生创新分数乘整数的方法。
例1的第(1)个问题求3个相同分数的和。在代表1米绸带的线条图上,已经表示出做1朵绸花用的绸带3/10米,要求学生继续涂色表示做3朵绸花所用的米数。
通过涂色,体会实际问题里的数学问题是“求3个3/10是多少”,看到做3朵绸花用的绸带是9/10米,激活已有的乘法概念以及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知识。于是,一些学生会列加法算式3/10+3/10+3/10,另一部分学生会列乘法算式3*3/10或3/10*3。
比较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实现原有运算概念的迁移:求几个相同分数相加的和,用乘法算比较简便。分数乘法算式和整数乘法算式一样,不区分被乘数和乘数,求3个3/10是多少,算式3*3/10和3/10*3都可以。
让学生研究分数乘整数的算法,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加工成“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获得新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在方框里填数: 3/10+3/10+3/10=□+□+□/10=□*□/10,经历“分子相加”转化成“分子与整数相乘”的过程,建构了新的计算方法。
例1的第(2)个问题求做5朵同样的绸花一共用绸带的米数,不再从分数加法过渡到分数乘法,直接写出乘法算式,并用分数乘整数的方法计算。把例1的学习成果作为例2的教学资源,进一步体验应用分数乘整数解决相同分数连加的问题比较简便,巩固运算的意义和方法。
这道例题还指导了分数乘法中的约分,“兔子”卡通先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再把积约分化简。“大象”卡。
教学内容:小学六年制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复习; 教学目的:使学生系统掌握关于圆柱和圆锥的基础知识,进一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关系,熟练运用所学公式计算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幻灯片、电脑制图 教学过程 : 一. 出示课题,引人复习内容;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 复习”; 板书课题 2.圆柱体的体积怎么求? 板书:V圆柱=Sh 3.圆锥体的体积怎么求? 板书:V圆锥=1/3 Sh 4.公式中的 s、h分别表示什么?1/3表示什么? 小结:求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首先要正确应用公式。
板书:1.正确应用公式 当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底面积,只给出底面的半径、直径或周长时,求它们的体积必须先求出什么? 二. 基础练习 根据已知条件求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底面积(幻灯出示) 计算这些形体的体积: (1)S底=1.5 平方米 h=5 米 求V圆柱 (2)S底=1.5 平方米 h=5 米 求V圆锥 (3)r=10分米 h=2 米 求V圆柱 (4)C=6.28米 h=6 米 求V圆锥 (1)、(2)两题条件相同,所求不同; 板书:2. 圆锥体积一定要乘 1/3 (3)、(4)两题都要先求出底面积; 板书:3. 单位名称要统一 三. 实际应用练习: 我们还可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幻灯出示) 1.一根圆柱形钢材长2米,底面周长为6.28厘米,如果1立方厘米钢重8克,100根这样的钢材重多少千克? 默读后问同学:做这道题前有没有准备工作要做?(单位要统一) 2.一个圆锥形麦堆,底面直径4米,高1.5米,按每立方米麦重700千克算,这堆麦重多少千克? 默读后问同学:要注意麦堆是什么形状? 请两位同学板演,其余在本子上自练; 3.小结:在解这两题时都用到了什么计算? 四. 提高练习: (幻灯出示)在一只底面半径为30厘米的圆柱形水桶里,放入一段底面半径为10厘米的圆锥形钢材,水面升高了5厘米,这段钢材高为多少? (电脑出示图案)观察水面变化情况,求什么? 1.钢材是什么形状?求圆锥体的高用什么方法?h=3V/S,3V表示什么? 2. S可以通过哪个条件求?( r=10厘米) 3.体积是什么呢?(电脑屏幕逐步演示) (1)当钢材放入时水面上升,取出时水面下降,和什么有关? (2)放入时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3)圆锥体占据了水桶里哪一部分水的体积? (4)上升的水的体积等于什么? (5)求圆锥形钢材的体积就是求什么? (6)求这部分水的体积可通过哪些条件求?(r=30厘米,h=5厘米) (7)板演,同学自练; 五. 圆柱体、圆锥体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电脑出示画面、公式) 1.当圆柱体与圆锥体等底等高时,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逆向) 2.当圆柱体与圆锥体体积相等,底面积相等时,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3.当圆柱体与圆锥体体积相等,高也相等时,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底面积的1/3,圆锥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3倍。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圆的复习课教案 -、学习内容 有关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复习。
二、学习目标 1、了解点和圆、直线和圆、圆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 。 2、进一步理解各种位置关系中,d与R、r数量关系。
3、训练探究能力、识图能力、推理判断能力。 4、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三、学习重点 切线的判定,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r和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四、学习难点 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及灵活应用。
五、学习活动概要 问题情景引入――基础知识重温――综合知识应用 六、学习过程 (一)、图片引入,生活中的圆。 (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问题引入: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怎样判定。
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点到圆心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与三种位置关系的联系。 2、练习反馈 如图,已知矩形ABCD的边AB=3厘米,AD=4厘米。
(1) 以点A为圆心、4厘米为半径作圆A,则点B、C、D与圆A的位置关系如何? (2) 若以A点为圆心作圆A,使B、C、D三点中至少有一点在圆内,且至少有一点在圆外,则圆A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三)、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知识回顾: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交点,三种位置关系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间的联系。 2、分组活动:全班分为三组,各代表相交、相切、相离。
当出示的问题是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哪组代表的,那组的同学起立,看那组同学反应最快。 已知⊙O的半径是5,根据下列条件,判断⊙O与直线L的位置关系。
(1)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是4 (2)圆心O到直线L的垂线段的长度是5 (3)圆心O到直线L 的距离是6 (4)圆心O到直线L上的一点A的距离是4 (5)(圆心O到直线L上的一点B的距离是5 (6)圆心O到直线L上的一点C的距离是6 3、要点知识重温:圆的切线 出示图形,同学们重温切线的有关性质及判定。 4、知识应用 1)、已知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切点为B,OC平行于弦AD,求证:DC是⊙O的切线。
2)、在以点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和CD相等,且AB与小圆相切于点E,求证:CD是圆的线。 (四)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列举反应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实例,以投篮为例。 2、知识回顾: 1)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2)两圆外切、内切时,圆心距d与半径R、r的位置关系。
3、抢答 1)两圆圆心距为4㎝,两圆半径分别是1㎝、3㎝,则两圆位置关系是---- 2)两圆外切,半径分别是1㎝、3㎝,则圆心距为―― 3)两圆半径分别是1㎝、3㎝,圆心距是2㎝,则两圆位置关系是―― 4)两圆相切,半径分别是3㎝、1㎝,则圆心距是―― 5)两圆内切,圆心距为4㎝,一圆半径是5㎝,则另一圆的半径是―― 4、活动与探究 已知图中各圆两两相切,⊙O的半径为2R,⊙O1、⊙O2的半径都是R,求⊙O3的半径。 。
第一单元《负数》易错点知识汇总及练习题 第一单元《负数》易错点知识汇总及练习题 知识汇总一、负数的定义 1、以前所学的所有数(0 除外)都是正数,也就是说正数前面的“+”是可以省略不写的! 2、负数的定义:在正数前面加上“-”就是负数。
3、负数前面必定有“-”如果前面不是“-” (可能没有符号或者是“+” )都是正数(0 除外) 。 4、0 既不属于正数,也不属于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练习: 1、将以下数字按要求分类 5 1 1 1.25、、-7、3、3.011……、-5 、0、2 、-0.03 3 2 7正数 2、写数下列数相对的负数形式负数自然数非正数3 1 7 、7、、3 、+ 2 + 0.33……、5 3 19二、负数的作用 1、负数是在人为规定正方向的前提下出现的。 2、负数常用来表示和正数意义相反的量。
3、在选择用正数还是负数表示时,首先看是否规定了正方向。 4、一般含有褒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含有贬义的量则用负数表示。
例:零上 5°用+5℃表示;零下 5°用-5℃表示。收入 2000 元用+2000 元表示;支出 500 元用-500 元表 示。
练习: 1、如果﹢20%表示增加 20%,那么﹣20%表示什么? 2、某日傍晚, 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 2 摄氏度下降了 7 摄氏度, 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3、正常水位为0,水位高于正常水位0.2记作_____________,低于正常水位0.3米记作______________。正常水位为5米,现在水位为6.3m 记作 ,低于正常水位2.5m 记作 。
摄氏度。4、按照要求回答:一个学生演示,教师提出要求规定向前走为正。
(1)向前走2步记作_________________。 (2)向后走5步记作_________________。
(3)“记作6步”他应怎么走? “记作-4步”呢?5、看图答题与北京时间相比,东京时间早1小时,记为+1时;巴黎时间晚7个小时,记为-7时。以北京时间为标准,表示出 其他时区的时间。
悉尼时间:____________ 伦敦时间:______________ 6、判断题 (1)0可以看成是正数,也可以看成是负数( (2)海拔-155米表示比海平面低155米( ) )(3)如果盈利1000元,记作+1000元,那么亏损200元就可记作-200元( (4)温度0℃就是没有温度( ))7、常见负数的意义 (1)地图上的负数: 中国地形图上,可以看到我国有一座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图上标着8848,在西北部有一吐鲁 番盆地,地图上标着-155米,你能说说8848米,-155米各表示什么吗?这两个高低是以谁为标准的? (2)收入与支出 收入:2600元, ( ) 教育支出:300元 ( ) 娱乐支出:500元 ( ) 。 (3)电梯间的负数 -3层是什么意思?是以谁为标准的? 8、以学校为起点,往东走为正,往西走位负,小明从学校走了+50m,又走了-100m,这时小明离学校的 距离是( ) 。
9、食品包装上常注明: “净重500±5g, 表示食品的标准质量是 ” ( ) 实际没袋最多不多于 , ( ) , 最少不少于( ) 。 三、负数的读法和写法 1、读法:在所读数的前面加上“负” 2、写法:在所写数的前面加上“-” 练习: 零上 16 摄氏度 零下 3 摄氏度 四、认识数轴 1、数轴的要素:正方向(箭头表示) 、原点(0 刻度) 、单位长度(刻度) 。
2、正方向:根据题意要求确定正方向,一般以向上或向右为正方向。 3、原点:也就是数字 0 所在的位置,一般根据表示数字的分布情况来确定,如果需要表示的正负数差 不多相等时原点在数轴中间;如果正数比负数多得多原点偏左;如果负数比正数多得多原点偏右。
4、单位长度:由所要表示多的大小来决定刻度之间距离的大小,如果数字偏大刻度距离可以适当小一 些,如果数字偏小刻度距离可以适当大一些。单位长度不一定每个刻度只能表示 1。
例:正方向写作: ( 写作: ()或( ))读作: 读作:-4-3单位 长度-2-1012345原点五、用数轴表示数 1、在已给数轴上表示数:根据数字在对应的刻度上描点表示。 2 2、对于非整数的表示:将刻度进一步细分如 ,需要将 0—1 之间线段分为 3 等分则 2 等分处为该数。
3 3、对于负数的表示:负数都在 0 的左面,正数都在 0 的右面。例:+3.5 在 3 和 4 中间,而-3.5 在-3 和 -4 中间。
练习: 1、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个数 1 1.75 -4 313 450-3.22、写出下列各点表示的数 A B -8 -6 -4C -2D 0 2E 4F 6 8G 10六、根据数轴比较数的大小 1、0 左边的数都是负数,0 右边的数都是正数; 所有的正数都大于负数;所有的负数都小于正数 2、在数轴上越靠右边的数越大,越靠左边的数越小; 3、负数比较大小,不考虑负号,数字部分大的数反而小; 4、0 大于所有的负数,小于所有的正数。 练习: 1、比较大小 -6.5 -6.6 1.5 4 7 0 9 7 -9.83 2负数 < 0 < 正数0 3 8-0.05 3 5 0.5-2.75 1 10 5 8+2.75 -0.1-2.5-3.5---10.11.01-0.50.6252、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个数,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 -3.5 5 2 -1.75 1.25 0 -2 1 2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① 5,2,-1,-4,( ),( ) )② -10,-5,0,5,10,(),(第一单元自我检测题一、填空题 1.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并读一读。2. 一栋大楼,地面以上第 5 层记作+5 层,地面以下第二层记作( )层,地面以下第一层记作( 3. 汽车前进 36 米记作+36 米,后退 10 米记作( 。
1.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的在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在深度、广度方面的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一般应包括知识方面、智能方面、思想教育方面.课时教学目的要订得具体、明确、便于执行和检查.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制定教学目的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素质、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考虑其可能性.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在钻研整个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及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是指关键性的知识,学生理解了它,其它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因此,不是说教材重点才重要,其它知识就不重要.所谓难点是相对的,是指学生常常容易误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难点.写教案时,主要考虑这样几类知识常常是学习的难点:①概念抽象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知识.②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③现象复杂、文字概括性强的定律或定理.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不能或不必做深入阐述的知识.⑤概念相通、方法相似的知识.⑥数学知识运用到物理中而造成困难的知识.3.组织教材,选择教法根据教学原则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设备条件来组织教材考虑教法,初步构思整个教学过程.教材的组织是多种多样的,同一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但不论是那一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贯穿重点,确定讲解的层次和步骤.同时,在选择教法上,还必须充分重视考虑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4.设计数学程序及时间安排对于上课时如何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题;新授课的内容如何展开;强调哪些重点内容;如何讲解难点;最后的巩固小结应如何进行等程序及其各部分所用的时间问题,都应在编写教案前给予充分的考虑.5.设计好板书、板画板书、板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板书的设计可以从钻研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7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