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作为明代后期的书画大家,他的书论同画论一样,对后世的书法美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他的《画禅室随笔》专有论书部分,其中《论用笔》、《评书法》、《跋自书》、《评旧帖》等都是对书法思想的精辟阐述,主要提出了 “变”、“生”、“神”的书法观点。在书法理论上,他强调书法贵有古意,认为书法必须熟后能生,即以 生拙之态来掩饰技法的娴熟,借以表现书法的“士气”。
他重视书法家的文化艺术 修养,主张多阅、多临古人真迹,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提高艺术的悟性。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 大量的题跋中,董其昌认为“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
这是古代 书法史上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特点和审美取向。他的这些观点都很中肯。
书法的赏析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以及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家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
书法家靠手和思想来创造,欣赏者靠眼力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成效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诸因素。
赏析书法既要对作品宏观的把握,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细微的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等等。欣赏线条质量,从中可以观察出作者创作时的用笔、用墨及其笔法。
其次是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艺术造型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
第四是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作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
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捉神采。 书法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作品独特的整体风貌以及所造成的独特境界,这与书法家的审美取向、艺术气质关系最为密切。
是书法家对艺术个性张扬的结果。 书法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书法家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审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选择书体,表现手法诸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也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气质、精神风貌。
这也是数千年历史积淀在书法家心灵中的高能反映,体现在线条中的微妙之处,给人以无限的遐思。黑格尔说:"风格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法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出现他个性的一些特点"。
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
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
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
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
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
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
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
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
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二)书法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1、单字的结体 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
这样,才能在乎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气 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
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
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
3、整体的布局 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咸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
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 (三)书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
杨慎( 1488-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属四川成都)人,是明 朝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的《墨池琐录》4卷,是以笔记形式论书法的著作。其论述书法,有的采前人说法,有的是杨慎自己独到的理论。
杨慎论书,以钟繇、王羲之为典型, 崇尚钟、王,而对颜真卿、柳公权、米芾等人有所贬抑,对赵孟频竭力推崇。 对明 代书法,他充分肯定宋克,对解缙、张弼的草书则严加批评。
杨慎在书中对“飞白书”的辨说,以及分辨“名书”和“法书”两者之间的区别,表现出他独到的见解。明代的李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写了一篇《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总结了大字楷书结构的一些基本规律,是指导人们学习、掌握楷书字体基本笔法及间架结构的 读物,对于初学者非常有指导意义。
此篇每法举四个例字,并作简明扼要地阐述。丰坊(1492-约1563年),字人叔,后更名道生,号南禺外史,鄞县(今浙江宁波) 人,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书法家,他的《书诀》论学书之法,而尤注意于篆书的学习。
原书所列法帖书迹,极为繁佚。其论书法用笔和用墨之道,颇为详尽,也颇有见地。
中国画论: 中国画论,就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简称。
它和中国古代绘画一样,是中国古代社会,主要是长时期封建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具体反映。 中国画论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理论,是独立的学科类型,同时又与其他学科如中国美术史、中国绘画史、中国美学、中国文论、中国书论、中国乐论等密切联系,并与其他意识形态如政治、经济、社会道德、哲学、宗教等密不可分。
中国画论尤其与中国美术史、中国绘画史关系紧密。因为任何理论都是建之于实践基础之上的。
中国美术史、中国绘画史是对中国美术、绘画史实、画家、作品、流派、风格、现象等的记录和描述,其中包括对画论部分的简单介绍;而中国画论则侧重于对绘画理论的概括总结,虽然同样以美术史实为阐述背景,但中国画论是中国美术史、中国绘画史的专门化研究,是更为深入、更为具体的理论评价,它以特殊的审美视角和独特的理论方式为绘画实践提供别具特色的参照系。 中国画论不仅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
中国绘画兼收并蓄,百花齐放,这是历史的进步。然艺术只有别开生面才能充满活力,所谓“老树春深更护花”,古老艺术一旦焕发了青春,就会产生无可比拟的活力和魅力。
对当代中国画日益失落的文化精神和笔墨法读上批评性思考,继而探本寻源地深入到对中国画理论上建设性思考的又一成果。从文艺创作的理论结构上对历代有影响的画论以予别类分述。
然后又将艺术家散记于作品题跋和笔记中的艺术行为和感受以予高度的概括,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主论,以弥补中国画理论在这一方面的重大缺陷。 中国画论从理论词目进行词义解释。
按内容分为“历代画论篇”、“气息篇”、“笔性篇”及“论文篇”4大部分。每一部分各收录若干词目,如“历代画论篇”收有东晋顾恺之的“迁想妙得论”,六朝谢赫的“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论”与“骨法用笔论”,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论”,宋代黄休复的“画分四品论”,元代倪瓒的“聊写胸中逸气论”,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等18则。
其中,这些词目又按文艺创作之创作思想、创作思维、创作心态、创作行为和创造精神5大要素,以中国画“文化性大于绘画性的特性”的主线作为纲领,分而述之,并佐以相应的历代传世名作予以互证互解。这种形式,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泛泛的词义解释,而是中国画的深刻领悟与认识之后的精华浓缩,这种解词方式,无疑具有开拓性。
归纳了“出神入化”、“平淡天真”、“冲淡”、“典雅”、“空灵”、“腴润”等32则的词条解释,同样配以历代相应的符合该词条审美特征的传世名作予以互证。“笔性篇”规纳有“遒劲”、“劲健”、“凝重”、“洗练”、“简骇”等词条12则,亦辅以相应的近现代优秀艺术家的作品予以印证。
最后,将一些互有关联的理论如“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气息与笔性”等重要问题,以期达到由点及面、前后贯通之目的。 中国画论,就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简称。
它和中国古代绘画一样,是中国古代社会,主要是长时期封建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具体反映。 中国画论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理论,是独立的学科类型,同时又与其他学科如中国美术史、中国绘画史、中国美学、中国文论、中国书论、中国乐论等密切联系,并与其他意识形态如政治、经济、社会道德、哲学、宗教等密不可分。
中国画论尤其与中国美术史、中国绘画史关系紧密。因为任何理论都是建之于实践基础之上的。
中国美术史、中国绘画史是对中国美术、绘画史实、画家、作品、流派、风格、现象等的记录和描述,其中包括对画论部分的简单介绍;而中国画论则侧重于对绘画理论的概括总结,虽然同样以美术史实为阐述背景,但中国画论是中国美术史、中国绘画史的专门化研究,是更为深入、更为具体的理论评价,它以特殊的审美视角和独特的理论方式为绘画实践提供别具特色的参照系。 中国画论不仅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
中国绘画兼收并蓄,百花齐放,这是历史的进步。然艺术只有别开生面才能充满活力,所谓“老树春深更护花”,古老艺术一旦焕发了青春,就会产生无可比拟的活力和魅力。
对当代中国画日益失落的文化精神和笔墨法读上批评性思考,继而探本寻源地深入到对中国画理论上建设性思考的又一成果。从文艺创作的理论结构上对历代有影响的画论以予别类分述。
然后又将艺术家散记于作品题跋和笔记中的艺术行为和感受以予高度的概括,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主论,以弥补中国画理论在这一方面的重大缺陷。 中国画论从理论词目进行词义解释。
按内容分为“历代画论篇”、“气息篇”、“笔性篇”及“论文篇”4大部分。每一部分各收录若干词目,如“历代画论篇”收有东晋顾恺之的“迁想妙得论”,六朝谢赫的“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论”与“骨法用笔论”,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论”,宋代黄休复的“画分四品论”,元代倪瓒的“聊写胸中逸气论”,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等18则。
其中,这些词目又按文艺创作之。
文徵明在绘画上独辟溪径,他在书法上的见地也很有自身特点。
文徵明生活富足,在明朝中期是个标准的雅士,时时举止端庄,处处风流儒雅。他的处世思想直 接表现在他的书法审美观。
文徵明认为书法的好坏,首先得合乎法度,不可任笔漫书。他在《跋李少卿帖》中一再肯定书法中“法”的存在,认为“凡运指凝思、吮毫濡墨、与字之起落转换、大小、向背、长短、疏密、高下、疾徐,莫不有法”。
他的书法审美观与他的处世 思想是一致的。他一生为人谨慎,行止得当,生怕有所过失。
文徵明自己在书法方面也非常讲究用笔合乎法度,从不任笔漫书,以免为后人留下笑柄。他这样看待书 法难免会有一些不足,尤其是对于他本人艺术能力的发挥往往有所束缚,以致他的 书法法度有余而意趣不足。
文徵明非常欣赏书法中的那种“精细”之美,认为好的书法作品就要做到精细,要能经得住人们的细细品味和推敲。
王维《山水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书法入门画山水论唐·王维原文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
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
山腰云塞,石壁泉塞,楼台树塞,道路人塞。石看三面,路看两头,树看顶(宁页),水看风脚。
此是法也。凡画山水:平夷顶尖者巅,峭峻相连者岭,有穴者岫,峭壁者崖,悬石者岩,形圆者峦,路通者川,两山夹道名为壑也,两山夹水名为涧也,似岭而高者名为陵也,极目而平者名为坂也。
依此者,粗知山水之仿佛也。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
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多则乱,少则慢,不多不少,要分远近。
远山不得连近山,远水不得连近水。山腰掩抱,寺舍可安。
断崖坂堤,小桥可置。有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水断处则烟树,水阔处则征帆,林密处则居舍。
临岩古木,根断而缠藤;临流石岸,欹奇而水痕。凡画林木:远者疏平,近者高密,有叶者枝嫩柔,无叶者枝硬劲。
松皮如鳞,柏皮缠身。生土上者根长而茎直,生石上者拳曲伶仃。
古木节多而半死,寒林扶疏而萧森。有雨不分天地,不辨东西。
有风无雨,只看树枝。有雨无风,树头低压。
行人伞笠,渔父蓑衣。雨霁则云收天碧,薄雾霏微,山添翠润,日近斜晖。
早景则千山欲晓,雾霭微微,朦胧残月,气色昏迷。晚景则山衔红日,帆卷江渚,路行人急,关掩柴扉。
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青。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
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鸿秋水,芦岛沙汀。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
凡画山水,须按四时。或曰烟笼雾锁,或曰楚岫云归,或曰秋天晓霁,或曰古冢断碑,或曰洞庭春色,或曰路荒人迷。
如此之类,谓之画题。山头不得一样,树头不得一般。
山藉树而为衣,树藉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树之精神。
能如此者,可谓名手之画山水也。传唐 王维作品 著色山水-江皋会遇图局部全 译文·韩刚凡作山水画,须先立意构思,然后动笔。
山如果够画成一丈,那么树就画成一尺,马如果够画成一寸,那么人就画成一分;远处的人不画眉眼,远处的树不画枝条;远处的山看不见石头,要画得像隐隐约约的眉毛一样,远处的水看不见波纹,要画得与云天相接。这就是画山水的口诀。
山腰上要画些云彩去遮挡,石壁上要画些泉流去打破,楼台间要画些树木去掩映,道路上要画些行人去点缀。石头要分三面去表现立体感,道路要画得有来路又有去向,画树要注意描绘树冠,画水要注意表现风向。
这就是画山水的法则。凡作山水画,平坦而顶部尖的叫“颠”,高耸陡峭而连绵不断的叫“岭”,耸峭而有洞穴的叫“岫”,峻峭壁立的叫“崖”,峭壁上悬有石头的叫“岩”,山形圆的叫“峦”,山麓下水路通畅的叫“川”,两山夹道(路)的叫“壑”,两山夹水(流)的叫“涧”,像岭但更高的叫“陵”,极目远眺而一马平川的叫“坂”。
如果知道了这些(画山水的基本构件),也就知道作山水画的大概了。观察自然山水要先看气象,然后再分辨清晰与模糊。
作画时先定出主山的朝向与俯仰,再列出环绕拱卫的群峰。山峰画多了会显得凌乱,画少了又会显得散慢,不但要画得不多不少,而且要有远有近。
远山不能画得与近山相连,远水不要画得与近水相接。在山腰掩映环抱处,可以安放寺院僧舍。
在断崖斜坡堤岸处,可放置小桥。有路的地方须有林木,河岸断绝的地方要有古(老)渡(口),水流断绝的地方须有烟(云)树(木),水面空阔的地方要有征帆远航。
树林深邃密集的地方须有房屋居舍。岩边断根的古木要有藤萝缠绕,水边石岸要画得倾斜奇峭而有水痕(迹)。
传唐 王维作品 著色山水-江皋会遇图局部凡画树林乔木,远的要画得疏散而低矮,近的要画得挺拔而密集,有叶子的树木枝条要画得嫩柔,没有叶子的枝条要画得硬劲。松树的皮要画得像鳞甲,柏树的皮要画得像缠绕在树身上。
生在土里的树木要画得根长而干直,长在石上的树木要画得卷曲而孤独,老树要画得节多而半死,寒林要画得疏密有致而衰败凋零。下雨天分不清天与地,辨不明东与西。
有风无雨天,可以通过树枝来表现风向;有雨无风天,则可以通过把树头压低来表现,行人撑着雨伞,戴着斗笠,渔父披着蓑衣。雨后天晴,雨云飘散,天空碧蓝,薄雾霏微,山色更显清翠润泽,太阳偏西,斜晖洒地。
清晨的景色要表现出千山刚刚破晓,雾霭混茫,晨光熹微,残月朦胧,气色迷离。晚上的景色则要表现出红日挂在山头,光线斜照,江边船帆收卷,行人匆匆归家,木门关闭。
春天的景色则要描绘出雾霭掩蔽,烟云笼罩,弥漫在空中的雾气像是伸展开来的白色飘带,水仿佛被蓝色染过,山的颜色也慢慢变青。夏天的景色要描画出古木荫天蔽日,水面碧绿而没有波纹,瀑布高挂而白云掩映,近水处亭榭幽静凉爽。
秋景则要表现出天水一色,丛列成行的山林幽深而静谧,鸿雁南飞,秋水长空,岛上芦苇,水边沙汀。冬景则可以用素白的绢地来表现有雪的地方而不用傅色,樵夫背着柴禾,渔舟歇在岸边,水面下降而露出平。
你必须要知道的中国画的四个基本常识: 中国画的概念梳理、分类方法、工具材料、装裱品式。日常生活中大家对中国画并不陌生,多多少少都看过一些中国画,无论是古代的,还是当代的是要说出中国画这三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便颇费踌躇。
那中国画到底为什么叫做中国画呢?真正的绘画体系,我指的是纯粹的观赏性艺术概念,只有中国绘画体系和西方绘画体系,其中中国绘画体系的基础是书法,西方绘画体系的基础是素描。中国画按材质、内容、画家和技法分为四类。这同时对应了四个问题:在哪里画,画什么,谁画的,怎么画。
中国画的文房四宝,就是我们常说的:笔墨纸砚。中国画的书画形制主要有:立轴、横披、手卷、册页、成扇。中国画的由来构成了中国画的上限,中国画的分类构成了中国画的下限,而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则是在中国画的左边,中国画的画幅品式在中国画的右边。这样的上下左右的多维立体结构,构成了中国画系统的基础知识体系。
扩展资料:
水墨画: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
“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院体画: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
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参考资料:中国画百度百科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4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