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碑帖的鉴定与辨伪方法碑帖拓片包括刻帖和“碑”拓片。
碑的原意是指无文字的竖石,后来,凡刻有文字的石头皆可称碑,这大约是汉以后的事。而今,除刻帖之外,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包括碣、墓志、塔铭、刻经、造像、摩崖、石阙、题名、桥柱、画像题字等皆称碑,当然,原来狭义所指的碑(词庙之碑、家墓之碑等)及刻石也包括在其中。
重刻、翻刻、伪刻都是相对于原刻而言的。所谓原刻,即指当时书丹或摹勒上石镇刻之碑。
重刻的情况有数种:第一,据原手迹重新刻石;第二,据原有的拓本重新刻石;第三,据摹写本重新刻石。所谓翻刻,是原石尚在,因故不易得到而以拓本再刻,刻后再拓以行世。
其中,有的因名碑所在地偏僻遥远,椎拓困难,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在宋、元、明诸朝皆有翻刻;有的是原刻损坏不清,而旧拓尚清晰,乃以旧拓翻刻。所谓伪刻,是原石久佚或根本无此石刻,碑商为牟利而仅据著录或干脆杜撰写刻椎拓,前者如秦碣石刻石,后者如汉《阳三老颂词》等。
故对各类拓片,鉴定与辨伪十分重要。 鉴定方法与步骤 须参考前人的著录与鉴定。
清王胡的《金石萃编》,系总结前人论述的集大成之作。近人方若的《校碑随笔》专以查考字迹损伤,对鉴定石刻拓本时代十分有用。
今人张彦生自幼从事碑帖业,每见善本,必记其书刻、拓工、纸墨、装演、流传,进而考证其新旧字之损伤,原本、翻刻、伪刻之不同,积60余年之功,成《善本碑帖录》一册,由中华书局于1984年出版,极便参考。一卷碑刻到手,先看其名目,而要识别、熟悉此名目,得知先前有无著录、存佚情况、拓本种数、有无真伪之争等系列情况,了解前人的成就是必不可少的。
看装潢属于何年代。现存的石刻资料拓本大多装潢成册,善本尤其如此,这一方面便于保存,同时也便于学习碑帖者临摹。
碑刻拓本的装帧与线装书有些类似,有在背部托纸折叠的,称折叠装;从头至尾可以拉开摊平的称经折装;不可拉开而将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将各页中缝对齐,粘于另一包背纸上的称蝴蝶装。此外,还有竖翻的推蓬装、剪开镶贴的镶嵌裱等等。
一般经名家收藏的本子装帧必很讲究,工料细腻熨贴,年代愈久纸色愈雅。尤其须注意那些表面看似华贵,而按工粗劣的拓本,如清末民初,北京琉璃厂曾出售过数种碑帖,有翻刻本《九成宫》、伪本《绛帖》等,外表华丽,专供人选作礼品,只要仔细辨别,就可见质量粗劣。
看题记跋语。古拓往往因流传有绪,历经名人收藏鉴别、作题记跋语于其上,其本身价值更能提高,鉴别者也往往迷信名家而深信不疑,殊不知作伪者正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而大做手脚。
比如,可以移花接木,将名人题跋割下装裱到伪本上,或干脆作伪跋来抬高身价,所以一定要细看题跋内容是否符合碑刻内容,若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其中必有诈。 看印章。
印章与题记一样,是考证、收藏的记录,本来是鉴别真伪的一项依据,因作伪者对其也妄加利用,故印章本身之真伪也成了问题。伪印特征有:刻写不佳、印色不纯、年代不同的收藏印因一次性作伪而色泽竟可完全一样、铃印之处杂乱不规范。
整张拓片,印应铃在首二行或末行以下空白处;装裱本则铃在首页右下角或末页空白处。若有多家藏印,则各家所铃之印应是先四周继而至中央。
看纸质。宋拓本以白麻纸为多,其色白中带青灰,不如后来的宣纸白。
其纸浆较粗,故纸表面有小疙瘩。线纹间距不等。
有五六分,也有三四分。此纸有厚薄两种,拓碑刻多用厚纸,如《九成宫碑》(云霞蔽本)。
至明代以后,纸线纹皆三四分长,比较工细。同时,明代又有白棉纸见用,其色白不亚于宣纸,拓本多见明前、中叶。
明末清初时,此纸质量降低,发黄且粗糙。清拓多用地方产纸,最著名者为宣纸,有料半、夹连、棉连、粉连之分。
清中叶后又出现了净皮(小七刀),又名六吉棉连,该纸极薄,常用以拓铜器、玉器。 看墨气。
旧拓特别是珍本往往用墨考究,墨色浓重黝黑,或紫光隐现,墨香四溢。伪作急于求成,意在获利,用墨平淡或粗劣,拓时粗犷浮滑。
这一特征无法掩饰,惟须多看,对真伪多做比较方可掌握。看石花。
石花即石刻上经过天然风化而成的剥落损蚀痕迹。天然的石花非常自然,人工难以仿刻,伪本石花人为椎凿痕迹明显。
看纸色;作伪者为了做旧,绞尽脑汁欲令拓本古色古香,染色充旧便是其惯用手法。一般分别采用茶叶、颜料、明矾、瓦花等物熬汁染纸。
但假货在色泽上与真品相较,或太过,或不及,总有破绽露出。看版别。
近代印刷工艺发达后,精印本往往酷似原本,若再加上染色等手法充旧,更易使人真伪难辨。区别时持原物在阳光下细看,影印本字口平滑、表面有油光、纸质不易吸水。
锌版制品拓墨粗犷,字纹细处不够挺刮。注意残损程度、有无刮补。
有的旧拓原字丰腴,因年代关系,后来的新拓字体变得纤细,作伪者便用刀将拓本笔划刮粗。有的拓本残破,往往用纸墨相近的翻刻本或新拓本补配。
END 注意事项 碑帖拓片辨伪涉及面广,有条件的须多看原拓,重刻及翻刻与之一比即可现真伪。伪刻多系杜撰,有的谎称原石在某地,于某时出土,系某朝某某作品。
年代:即制作拓本的年代。
一般来讲,拓制时间越早越接近原物面貌,价值也越高。 原碑的内容:如果原碑记载的是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典故,那么拓片本身也具有了重要的史料文献价值。
书写者:即原碑刻石或画像砖(石)的作者。名家书法的原碑刻石拓片要比无名氏或小名家的拓片更有价值。
稀缺性:拓本流传的数量越少,价值越高。比如碑帖拓片的祖本、孤本、珍本、善本,价值都很高。
如果原物遗存已毁,那流传下来的拓本自然也有极高价值。 题跋:如果拓片上有名家题跋或鉴藏章,其价值要比单纯的拓片高很多。
品相:拓片的品相也影响其价值。比如完整度、拓制工艺、装帧形式等。
一般来讲,卷轴拓片的价值要高于册页,宫廷制作的拓片要高于民间。
碑拓作为一个传统古老的收藏品种,近几年在国内艺术品市场日渐火爆的情况下却整体表现较为冷淡,无论成交还是参与的人数都不甚理想,在众多收藏品种中颇 有被边缘化的感觉。
据雅昌艺术网不完全统计,近年国内上拍碑帖3106件,已成交1729件,总成交金额8471万元,成交率57%。在这个统计中,应该 说大部分还是靠手稿、信札的成交在支撑,碑拓的成交比重所占不大。
在雅昌公布的2006年迄今为止“古籍善本碑帖排行榜”中,成交最高的碑拓——今年嘉德 春拍《龙门造像20种拓本》(成交额11万元)才居第76位,可见碑拓行情之惨淡。 碑拓行情始终热不起来,原因众多。
首先,除了极个别宋拓名品外,绝大多数碑拓为清拓本,且孤本、珍本、善本罕见,价格较低,成交不活跃,流拍现象较为普遍。虽然2003年上海博 物馆斥450万美元巨资从海外藏家安思远处购得《宋淳化阁帖》,但毕竟那是难得一见的宋拓(尽管后来引发争议)。
2005年12月翰海秋拍也曾拍出一件 《宋淳化阁帖第6卷》,估价75万元-90万元,最后以396万高价成交。相对于二者而言,目前市场中的碑拓绝大多数均在万元以下,能超过10万元以上的 凤毛麟角。
在嘉德、翰海等大公司尚能拍出一些高价,如今年嘉德春拍《颜鲁公争坐位帖》6600元,《乙瑛碑》13200元,《爨宝子碑》16500元, 《朝侯小子残碑》7700元,《李思训碑》4400元。在许多中、小公司仅能拍出两三千元,更不乏不少无底价。
当前国内碑拓行情之现状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相对于书画、油画等热门品种而言,介入碑拓的藏家与投资人少得可怜。
嘉德和保利的油画拍卖专场一次就能超亿元,比国内这些年的碑拓成交总 额还高,为什么?因为参与的藏家多,特别是大量的新投资者都加入进来了,而碑拓则难以吸引藏家的热情。究其原因,主要是获利空间小,难以变现,大资金无法 进入。
油画近一两年走势强劲,不少投资者介入后获利效应突显,引起连锁反应。国画也一样,选择对路获利20%-30%不难。
碑拓则无法形成短期盈利效应, 几十万的投入要依靠多件才能完成,而且套现不易,种种原因难以吸引大资金的加盟,缺少场外新资金的涌入,碑拓的真正转暖走强就遥不可期,仅靠一两件天价拍 品是根本无法扭转整体行情的走势的。 碑拓收藏需要较深的传统文化底蕴,需要一种发自心底的热爱,而不是仅仅把它视为一种投资手段,所以目前的收藏者以书画家、研究者和爱好者居多。
回顾历史也是如此,热衷于碑拓收藏的大多是文人墨客、书画家和痴迷于此的爱好者。清康乾时金石学盛兴,金农、黄小松、阮元、桂馥等藏家都是书画高手。
朱家 ■之父朱文钧先生为近代著名的金石大家、碑帖收藏大家,一生酷爱金石,收藏极富,建国初将所藏700余件汉唐碑拓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其中有重金购得的北宋 初拓未剜本《九成宫醴泉铭》,为今见最早的拓本;孤本如北宋拓汉《鲁峻碑》、初拓汉《张迁碑》“务”字不损本、北宋《云麾碑》和《集王圣教序》、明拓《石 鼓文》等。近代大文豪鲁迅也好藏碑拓,据查其遗留的碑拓多达6000多件,在数量上真堪称碑拓收藏一大家了。
将碑拓作为一种高雅的人生雅好,恐怕比纯粹投 资更适宜一些,我认为这种好的传统有必要加以保留。 碑拓市场行情难以真正热起来,既有市场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因素,其中缺少有价值的初拓、孤本、珍本、善本也是一大原因。
毕竟它不同于油画、国画,数量众多可供选择,如今不仅宋拓难见真容,连明拓与上佳的清拓也十分少见了。
1、拓片,顾名思义,就是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收藏拓片显然已经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由于古代的碑刻笨重且多易被破坏,所以很难保存,而拓片则轻盈、简易,是对古代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最佳保存途径之一。
2、拓片种类繁多,主要有甲骨文拓片、秦汉瓦当拓片、历代砖拓、古币拓片、砚铭拓片、汉画像拓片、碑拓、铜器拓片等。目前收藏最多的拓片当属碑拓,中国古代碑帖内容丰富,无所不包,其内容大多是典章制度、战功记录、封疆定界、农业丰歉、社会治乱、宗庙立主、世族谱系、抗灾济民、掘井开路、立界买地、书札医方、游览题名等。
3、碑拓的收藏价值,首先在于它能完整地、准确地、生动地再现了古代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神韵,即使是当今高科技技术也难以达到其“原汁原味”的效果。其次就是它所记录、表现出来的内容,都是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
据考证,全国现已发现存世的碑帖(石刻)约达20万件以上,这真可谓鸿篇巨制了。
擦墨拓法 :主要工具是细毛毡卷成的擦子。擦子要卷紧缝密,手抓合适为宜,将毡卷下端切齐烙平,把湿纸铺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纸紧覆凹处,再用鬃制打刷有顺序地砸一遍。如石刻坚固,纸上需垫毛毡,用木锤涂敲,使笔道细微处清晰,不可用木锤重击。待纸干后,用笔在拓板上蘸墨,用擦子把墨汁揉匀,并往纸上擦墨,勿浸透纸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扑墨拓法:传拓用的扑子用白布或绸缎包棉花和油纸做成,内衬布两层,一头绑扎成蒜头型,按所拓碑刻、器物的需要,可捆扎成大、中、小三种扑子。把扑包喷水潮润,用笔蘸墨汁刷在拓板上,用扑子揉匀,如用双扑子,可先在下面扑子上蘸墨,然后两扑子对拍把墨汁揉均,再往半干纸上扑墨,第一遍墨必须均匀,扑三四遍墨见黑而有光即可。
蜡墨拓法:用松烟子和蜡调合,做成饼状大墨团,将干纸贴在刻石上,用大蜡饼干擦,又名为干擦墨。在气候严寒或洞窟潮湿地区,均可使用干擦墨拓法。
镶拓法 :用小扑子先拓大字边缘,然后镶补完整的方法。先把字边拓好揭下,再全补上墨。摩崖大字题刻,多用此种拓法。
响拓法 拓善本碑帖,将透明薄纸平铺在碑帖上,用笔双钩轮廓,然后用小扑子影拓。或在原碑帖上覆一层薄纸双钩填墨,也叫响拓。传拓碑帖用墨,以晚清、民国初年碎墨最佳,将碎墨放入小罐内,加适当凉水,用木棍搅成墨汁,写字不洇即可用。松烟桐油合香料制成的墨,或现在精制书画墨汁,也是传拓碑帖佳品。用烟子合胶做墨汁,或用烟子合蛋清做墨汁,必须在墨汁中加薄荷精、樟脑精等香料少许,可免去拓片的腥臭味。直接用黑烟子合水传拓的最劣。
收藏书画,首先遇到的就是如何鉴别真伪和怎样欣赏作品这两个问题。
收藏书画的第一步是要懂得鉴赏书画;鉴赏一词包括鉴定和欣赏两个意思。
学习鉴定,首先要丰富知识。我们不论喜欢古代书画还是喜欢现、当代书画,都离不开相应的知识。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产生的书画作品不计其数。我们不妨先读些美术史,这些知识是必备的,因为鉴定真伪与欣赏优劣都需要这方面的修养。
进入收藏界,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常心”。平和的心态,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的,是在鉴藏活动中逐渐修炼出来的。面对一件藏品,只有心气平和才能慢慢品味其中的奥妙。这奥妙包括好的、坏的两方面。只有平心静气才能审评得当,才不会上当受骗。
收藏入门之三大基本功
(一)搞懂江湖术语
搞收藏应该懂得一些行话。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行话,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行业尤甚。收藏界便是如此。
开门:由成语开门见山演化而来,一般形容那些没有异议的、一看便知的真品。
玩:内行人称收藏者为“玩”,初次见面问“玩什么”,意思是你收藏什么。
交学费:指买入赝品所花费的冤枉钱。
钓鱼:一些精明摊主的销售手段。把镇店之宝故意置露在外面不出售,为的只是吸引买家买入其他货品(展品)。
捡漏:是指以较低的价格,慧眼识宝,买进了“大开门”的收藏品。
绷价:在市场上坚持要高价,从字面上即可理解。一般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想卖个好价钱,二可能是想吓走顾客。
俏货:物美价廉的藏品,购买俏货须凭自己的眼力。
新货:不管什么藏品,总有好赖,甚至有赝品。这时候,业内人会说“这个东西有点新”,给摊主留点面子。
品相:就其品而言,品相越好,价格相对越高。
虫儿:通俗地说,就是压箱子底的藏品,能够让观者眼睛一亮的东西,甚至一屋子藏品也抵不过这一件。或说,对一个行业十分熟悉,能钻各种空子的人。
走眼:指用较高的价钱买了不值得的藏品或买了赝品。
掌眼:初涉收藏领域,不知如何入门,拜个师傅多多指教,师傅便为你“掌眼”。
(二)保持良好心态
何谓“古玩”?用一句浅显的话讲就是:老年间的玩意儿。既是玩意儿,它的意义就应在于“玩”。
既然是玩,免不了会玩出些名堂来。玩到寝食难安、难舍难分是常事。苏东坡说:“吾薄宝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就是这个意思。玩是要花费心思的,这种心智的花费应该是平心静气,气定神闲的。
(三)了解书画各部位名称
收藏、鉴定、经营书画时,必须对书画每个部位的名称术语,有全面了解。
1.命纸:就是画心的托纸,无论画心是纸的还是绢的都有一层托纸。如把纸托揭掉,画心则减色无神了,即无生命,故名“命纸”。
2.二层:揭下的托纸,有时稍加匀填,即能谓其真画者,叫“二层”,又叫“魂子”,因其是画心二层,是命纸画的灵魂。也叫“混子”,是以假乱真的意思。
3.让局:就是画心四边和裱边之间留有一分宽的空隙。谓之“让局”。
4.覆背:画背后整个的裱纸。
5.隔界:在条幅的上下或者手卷的前后,裱工加上一条不同颜色的绫或绢叫“隔界”或叫“隔水”。
6.诗堂:直幅画心上端,挂上一块纸方叫“诗堂”。一因器心短,经过衬托后比较得体;二是为了题诗赞画,所以叫“诗堂”,有人亦称“玉池”。
7.画杆:就是卷画用的圆木杆,上端叫“天杆”,下端叫“地杆”。
8.绊:在画幅背后地杆两边有两条绫或绢,如葫芦或云头样式的厢边叫“绊”。
9.包首:就是在画上首袖裱纸背后加裱一段绢或绫。
10.画签:在包首上端,天杆旁粘有一段纸条叫“画签”。它可题写作者姓名和画的内容以及收藏者的姓名、年、月。
11.曲圈:就是画的天杆上的铜鼻,用它拴丝扣,以便悬挂。
12.扎带:就是丝巾扣中间推的绢带,用来捆扎画轴的。
13.燕带:就是画幅裱工的上端,粘有两条对称的直带叫“燕带”。
作品形式:条幅、中堂、扇面、圆光、长卷、横披。计算单位:尺、米。
全包裹、微透明
了解和田玉仔料的成因,就知道和田玉仔料呈浑圆状,外表有厚薄不一的皮壳,颜色常有枣红皮、秋梨皮等。浑圆状的仔料,皮色必然是全包裹的,巧雕、人工开门子和分割成小块的除外。皮呈微透明、亮亮的或叫“有油脂光泽”,手捂或手握1~2分钟,即见其“出汗”。
颜色自然
仔料在河床中经千万年冲刷磨砺,自然受沁,它会在质地松软的地方沁上色,在有裂子的地方深入肌理。皮上的颜色应是由深变浅,裂隙上的颜色则由浅至深。这种皮色是很自然的,很喜人,抢眼而不碍眼,并且,色泽随岁月增进愈显亲和力。皮色有层次感,皮肉呈渐变过渡状
由于仔料的皮色是在原砾石表面慢慢形成的,是风化和水的解析作用以及大、小气候循环制约等因素共同制造的,是分阶段的,所以颜色沁入玉内有层次感,皮和肉的感觉是一致的,且呈渐变过渡状。 皮似有一层不同颜色的毛毡
这类仔料多为石皮仔料。由于形成璞玉的特殊围岩条件以及透闪石矿物的纤维交织结构,这类仔料尽管已风化磨砺为浑圆状,但是其表面会有无数细细密密的“小砂眼”,呈毛毡状,在10倍放大镜下可以看出。 无皮色的仔料
无皮色的仔料多属于山流水料,肉色即是皮色,皮色即是肉色,可呈深浅不同的绿色。所以,也有人按颜色对和田玉进行分类。不过无论是白玉、黄玉或墨绿色玉,其表面多少有层包浆或沁色。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6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