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看心电图的话应该是床边心电图,其他科室一般没有真样的要求,对于初学者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步骤(前提能够认识正常的P QRS波群,T波):1.首先看心率是多少,心律整补整齐;2.有没有P波,是否正常,是否高尖或者宽大,有没有P-Q见期延长;3.有没有异常的QRS波,明白异常的病理意义;4.有没有S-T段的改变;昨晚上面这些还不算看完心电图,接下来你要做的把一些导联结合起来看,比如房室传导阻滞,你要看2.3.AVF导联还有胸导联的几个导联,比如临床上有些房颤的病人你要看他是房颤还是房扑,其他的到来内不真么好看P波,可以在V1,V2导联看,因为这些导联的P波比较明显,如果你以后准备做心内的护士,诊断学心电图一定要好好看看。
心 电 图Electrocardiogram(ECG) 第一节 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1.心电图产生原理 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 除极(depolarization)状态 外负内正 电源前 电穴后 电极对向电源-向上波形 复极(repolarization) 电源后 电穴前 电极对向电源-向下波形 复极方向与除极方向相反 心外膜向心内膜 心电向量(vector) 具有强度和方向性的电位幅度 与心肌细胞数量呈正比 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距离呈反比 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夹角呈反比 心电综合向量原则 2.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p波:心房的除极过程 P-R段(P-Q段):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P-R间期: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 QRS波群及命名:心室除极 ST段和T波:心室缓慢和快速复极 Q-T间期: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 3.心电图导联体系 肢体导联(limb lead) Einthoven三角 标准导联-双极肢体导联 I II III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L aVR aVF 额面六轴系统 胸导联(Chest lead) 单极导联V1-V6 肢体导联三个电极各串一5kW电阻,将三者连接起来,构成无干电极,为负极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1.心电图测量 走纸速度25mm/s时,纵线1mm=0.04s 标准电压1mV=10mm时,横线1mm=0.1mV 心率的测量:60/R-R或P-P间期的秒数 各波段振幅的测量:QRS波起始前的水平线上缘到波顶,下缘到波底 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12导同步心电图 P波、QRS波、Q-T间期从最早起点至最晚终点 P-R间期从最早P起点至最早QRS起点 单导心电图 P波、QRS波:最宽的P波、QRS波 P-R间期:最宽大P波且有Q波 Q-T间期最长 测量各波时间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测至波形终点的内缘 平均心电轴: 概念:平均QRS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的总时间内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是额面电轴 测定方法:I、III;目测;代数和 临床意义 - 30° ~ +90° 正常范围 +90° ~+180° 右偏 右心室肥大 左后分支阻滞 - 30° ~ - 90° 左偏 左心室肥大 左前分支阻滞 - 90° ~- 180° 极度右偏 心脏循长轴转位 心尖?心底 顺钟向转位 右心室肥大 逆钟向转位 左心室肥大 2.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P波 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形态:圆形 偶有切迹 综合向量:左、前、下 I、II、AVF、V4-V6向上;AVR向下 时间: 同导联R波的1/10 Q-T间期:从QRS波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正常范围:0.32-0.44s 校正Q-Tc= Q-T/ R-R U波:T波后0.02~0.04s的振幅很小的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 第三节 心房、心室肥大 1.心房肥大 右房肥大(right atrial enlargement) P波高尖,振幅30.25mV,II、III、AVF显著又称“肺性P波” 左房肥大(left atrial enlargement) P波增宽30.12s,I、II、R、L; 呈双峰,两峰间距30.04s,又称“二尖瓣型P波” P波终末电势(Ptf):V1负向P波时间乘以负向波振幅£0.04mm.s 双心房肥大:P波增宽30.12s,振幅30.25mV 2.心室肥大 左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v5/v6 >2.5mV Rv5+Sv1>4.0mV(男) >3.5mV(女) RI >1.5mV, RaVL >1.2mV, RaVF >2.0mV RI+SIII>2.5mV 额面电轴左偏 QRS时间0.10~0.11s 左室肥大劳损:QRS波群增高伴ST-T改变 右室肥大(right ventricular) v1 R/S 31,V5 R/S£1, 重度肥厚V1呈qR型 Rv1+Sv5>1.05mV 电轴右偏 ST-T改变 双侧心室肥大(biventricular hypertrophy) 正常或一侧肥大表现 第四节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1.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 缺血型心电图改变 由心外膜→心内膜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T波高尖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T波倒置 损伤型心电图改变 ST-T:从正常心肌→损伤心肌 心内膜下ST段压低 心外膜下ST段抬高 机制: 轻度缺血:钾离子进入细胞?过度极化?损伤电流?缺血导联ST压低 严重缺血:钾离子溢出细胞?极化不足?损伤电流?缺血导联ST抬高图6-5 临床意义 ST压低/T波倒置:典型心绞痛/慢性冠不全 ST抬高/T波高尖:变异型心绞痛/心肌梗死 其它:心肌病 心包炎 药物 继发改变 第五节 心肌梗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 1.基本图形及机制 缺血型改变 (T波) 心肌复极时间延长 3位相延长 QT延长 升支与降支对称 顶端呈尖耸的箭头状 由直立变倒置 损伤电流学说 Prinzmetal 测得损伤区细胞膜4时相极化程度低 正常心肌电流流向损伤心肌-舒张期损伤电流 向量方向与损伤电流方向相反 背离探查电极 心内膜下ST段压低 心外膜下ST段抬高 除极波受阻学说 正常心肌除极后呈负电位 损伤心肌不除极呈正电位 产生电位差 ST向量由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 面向损伤区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 损伤型改变(ST段) 超急性ST段抬高 损伤期单向曲线 机制 损伤电流学说 除极受阻学说 坏死型改变 异常Q波 宽度0.04,深度1/4R Q波镜面相 正常q波消失 QRS波正常顺序的改变 机制 坏死组织不产生心电向量,正常组织照常除极,产生与梗塞部位相反的综合向量 2.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早期(超急性期) 数小时 急性损伤性传导阻滞:QRS高/宽 ST斜型抬高(下壁),T波高耸 急性期 数小时-数周 QS/QR波 ST段单向曲线,T波倒置加深 亚急性期 数周-数月 sT段恢复至基线,T波变浅 陈旧期(愈合期) 3-6月后 QS ST。
心电图: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简称ECG)。
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1 、电图记录纸。
心电图是被记录在布满大小方格的纸上,每一条细竖线相隔 1mm ,每一条细横线也是相隔 1mm ,它们围成了 1mm 见方的小格。粗线是每五个小格一条,每条粗线之间相隔就是 5mm ,横竖粗线又构成了大方格。
心电图记录纸是按照国际规定的标准速度移动的,移动速度为 25mm/s ,也就是说横向的每个小细格代表 0.04s ;每两条粗线之间的距离就是代表 0.2s 。国际上对记录心电图时的外加电压也是有规定的,即外加 1mV 电压时,基线就应该准确地抬高 10 个小格,也就是说,每个小横格表示 0.1mV ,而每个大格就表示 0.5mV ,每两个大格就代表了这 1mV 。
2 、心电图上的各种波形。一次心动周期就会在新电图上记录出一系列地高低宽窄不同地波形。
包括 P 波、QRS 波群、T 波和(无) u 波。 P 波,最先出现的一个振幅不高的圆钝波形,它记录的是窦房结激动的右、左心房的激动。
因为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心房的激动先由它开始,所以 P 波的前半部分记录的是右心房的激动,中间部分记录的是左、右心房的共同激动而后部则代表左心房的激动。除了 aVR 导联外, P 波基本都是直立的,肢体导联中 P 波的高度多不超过 0.25mV ,胸前导联中直立的 P 波高度不应超过 0.15mV 。
正常的 P 波的宽度也不应超过 0.11s 。 QRS 波群,继 P 波之后出现的一个狭窄但振幅高的波群。
由 q 波(有或无)、R 波和 S 波组成。它代表着兴奋从房室结发出先后通过房室束、左右束支和纤细的浦肯野纤维进入心肌细胞,刺激心室的收缩,因此可以将其看作是心室收缩的开始的心电图表现。
Q 波,是在出现向上的波之前出现的明确的向下的波形。如果它很小,宽度不到 0.04s ,深度不足 0.15mV ,我们将它记做 q 波;若它高且宽,才被称作 Q 波;当然有时它是缺无的。
无论有无 Q 波,第一个出现的向上的高尖的波就是 R 波;紧随其后的向下的波就是 S 波,它也可以根据深度分别命名为 S 波和 s 波。之后出现的向上的波被称作 R '( r ')波,向下的波则称作 S '( s ')波。
因为波的高低不同,所以可以组合成很多形态,但它也是有限制的,最主要的就是时间限制,通常情况下,正常人的 QRS 波群的时间 0.08s ,可以在 0.06 ~ 0.10s 范围内波动。只要超过这个时限,就应引起注意,特别是超过 0.12s 便有病理意义了。
T 波,上个波群暂停之后出现的波,代表着心室的复极(心室的舒张),以备下一次心室的除极。观测 T 波我们要注意它的方向、形态和(高度)深度。
( 1 )方向,正常情况下,在 Ⅰ 、Ⅱ 导联中 T 波是直立的; Ⅲ 导联中则可以出现直立、平坦、双向甚至是倒置的 T 波; T 波在 aVR 导联中是肯定倒置的,而在 aVL 和 aVF 导联中则是和 QRS 也会波群的主方向一致的。胸前导联的 T 波通常是直立的,当然, V1 和 V3 有时也会出现 T 波倒置的情况,但它们的深度通常都不会超过 0.25mV ,当 V3 导联中出现倒置的 T 波时,前面两个导连的 T 波也应该是倒置的,否则就是不正常的表现。
( 2 )形态,通常 T 波的是园滑而有个很自然的顶端。 T 波一般是不对称的,缓和的上升而略显陡峭地下降至等位线。
( 3 )高度(深度),各个导联并不完全相同,不过综合看来,在肢体导联中很少超过 0.5mV ,而在胸前导联中也很少会超过 1.0mV 。异常高尖的 T 波往往出现在心肌梗死的早期或高钾血症。
u 波, T 波后的一个很微小的波,正常的 u 波并不是在每一个导联中都显而易见,它究竟代表什么尚无定论。 3 、各个波形之间的等电位线。
每个波形之间都有一定时间的记录是在等电位线上的,分别被称作 P-R 间期、S-T 段和 Q-T 间期,它们也都有着各自存在的意义。 P-R 间期,笼统的可以表示为 P 波开始至下一组 QRS 波群开始的时间。
它包括了心房内、房室结以及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的传导时间。正常的窦性心律时,它的范围是在 0.12s~0.20s ,当然在心率加快时,它也可以相应地略为缩短。
不过如果传导系统出了问题,它的时间就会延长或缩短。 ST 段,指的是 QRS 波群终止到 T 波开始之间的一段时间。
正常的 ST 段是与 T 波相连的基本位于等位线上的微微上扬的线。观察 ST 段主要是看它是抬高还是压低,以及他的形态是上斜、水平还是下斜。
正常情况下,肢体导联中的 ST 段可以较等位线抬高 0.1mV ,也可以略压低不超过 0.05mV ;在胸前导联 V1~V3 中 ST 段也可以抬高最多达 0.3mV ,在 V4 、V5 导联中 ST 段的抬高不超过 0.1mV ,但所有的胸前导联的 ST 段压低都不应超过 0.05mV 。 ST 段抬高或压低超过上述范围,应该引起大家地注意。
正常地 ST 段是上斜型的;如果出现水平或下斜型的 ST 段,也是异常的。 Q-T 间期,测定的是 QRS 波群的起始至 T 波的终结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除极和复极的时间。
它的长短是随心率的快慢而变化的,我们常用 Bazett 氏来进行校正,即 Q-Tc=k• ( k 为一常数), Q-Tc 的上限男性为 0.39s ,。
一、概述 (一)本文 1、本文临床部分多为个人体会以及书籍、文献所见,若与教材不同,以教材为准。
2、本文适用于有一定心电图基础的实习医生或非心内科临床医生。 3、看懂本文后临床医生可达到的水平:能迅速诊断心内科绝大部分心电图的主要问题,并做出相应处理;能看一眼心电监护机上的图形就大概判断ECG危重程度。
(二)阅读前须懂的几个基本问题: 1、各波形的意义 (1)P波:代表心房除极过程:故P波的异常常是代表心房的问题,例如一个COPD患者II导联P波振幅>0.25mv,诊断右房肥大。 (2)PR间期:不等于PR段,而=P波+PR段。
代表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开始除极,故其时间延长可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3)QRS波群:心室除极全过程。
正常的QRS波群大家有目共赌,若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常代表心室出问题。如室早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而作为房早,只要不伴室内差传,QRS形态是正常的。
心脏泵血靠的就是心室,而QRS波就是心室活动的表现,心房出问题不会马上出人命,但心室会,一份ECG若连异常的QRS波都找不到,说明心跳已经停止了。 (4)ST-T:心室复极全过程:故其异常亦多为心室的问题。
其临床地位极高,但其改变特异性欠佳。 (5)QT间期:整个心室活动过程。
主要看QTc间期,即校正后的QT间期,因心率慢QT间期必长,为使各种心率下的QT间期具有可比性,故产生QTc间期[=QT间期/(根号R-R)],其中R-R单位为S,一般只能由看电脑打出或查表获得,或靠感觉),QTc间期才是有意义的值。 2、作为非心电图专科医生,若从生理学的原理上去研究心电图,结果定是痛不欲生,一无所获。
临床医生只要能看懂这是一个什么图,危不危重,就够了。 3、心电图诊断的二个注意点: (1)一份ECG有几个诊断时,顺序是有一定讲究的,未查到明确标准,但肯定的是心律一定写第一位,如窦性心律、房性心律、房颤,而电轴左右偏写第二位,其他标准不详。
(2)ECG诊断内容分为三类: ①A类:多指解剖、病理生理诊断:主要有各房室肥大、心肌梗死、缺血、冠脉供血不足、各电解质紊乱等,必须依赖临床资料。例如对一个异常Q波+ST段弓背型抬高+T波改变的典型心梗ECG,患者无胸痛胸闷等病史,一般是不能诊断心梗的,心电图报告完全可以卑鄙地写:异常Q波、ST-T改变,请结合临床,但这种报告外科医生看得懂吗?若负责任一点,可以写考虑急性心梗可能,请结合临床;单靠ECG一般是不够资格直接认为心梗(病理生理诊断)。
再例如对于一份左室高电压的ECG,若有高血压或其他可致左室大的病史,可直接诊断“左室肥大”(解剖诊断),但若无,只能诊断“左室高电压”(无临床意义)。如此等等。
②B类:单看心电图不须病史就能直接诊断的,各类心律失常是主力,例如房颤、预激综合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只看图便可,不须任何病史。 ③除上述二者外的其他情形,例如ST-T改变,如心脏顺钟向转位,如电轴左偏。
4、看图的方法: 对于危重的病人,肯定是要求看一眼马上看出主要问题,其他小问题先不理;而一般情况下看图,要求从头到尾,从P波到T波一个个看,看时间、振幅、形态有无异常,从I导联到V6导联一个不漏地看。故必须牢背常用的正常值才能谈看图。
其实须牢背的最主要其实就几个:P波时间应<120ms,若延长和或成双峰,要注意有无左房肥大,II导振幅应200,注意是否各类房室传导阻滞,若<120,看看有无预激综合征;QRS波应200ms常用以判断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束支阻滞。还有QTc间期,正常是500ms,要看是否QT间期延长综合征、电解质紊乱等。
二、危重心电图 临床医生懂看危重ECG是当务之急!不是每个科都自己做心电图,但每个科都可以有心电监护机,特别是外科医生一定要注意了!当没文化的医生面对一个危重病人的心电监护上的持续性室速而不懂,还假装表情凝重地分析着心电监护的内容,请你马上脱下白狼衣,弃医从演,以免危害人间!但你看懂本文后,就可以继续做医生了。 临床所见,笔者认为,危重ECG主要以下五大类: A:[急性心梗] 对于有高危因素(如老年人、冠心病、高血压、DM、高血脂等)的患者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胸闷/胸痛/心悸/上腹痛/甚至左肩背痛均应查ECG以鉴别急性心梗。
临床诊断急性心梗主要依靠三个标准:(1)上述症状持续,特别是持续剧烈胸痛的(2)ECG有心梗表现且动态变化(3)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 废话一下:心肌坏死标志物其实主要指肌钙蛋白(+肌红查一个¥300左右),特异性极高,只要高,基本确定有心肌坏死(但并非100%是心梗所致坏死,可以是其他原因所致心肌损伤如心脏介入手术损伤,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微量升高,>正常3倍心梗意义较确定),肌红、CKMB也很有价值,但特异性不如肌钙;其他的心肌酶如CK、LDH特异性欠佳,仅参考。
另外,标志物出现需要时间,2小时以上不。
学心电图,看你是出于什么心态以及你个人的性格是怎样的。如果是典型的中国式的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话,那就是建议看书,听老师讲课了。如果你是高中理科生出生的,并且想知道个所以然的,就需要用到很多,包括高中的向量等知识。
心电图是美国人发明的,所以他是按照现代科学的思维发展起来的,通过电路设计放大心脏的电冲动,通过电冲动是否异常来间接判断心肌的供血情况。最近本的就是搞清楚导联的情况,把三个导联的情况搞清楚了,心电轴就能基本判断了。至于各个波形的形成,如果是诊断学上的,就说的比较简单了。
还要看你的母的是什么啦,如果是出于本科阶段等的考试,其实背书本就可以了。到了临床上面,因为我们中国的医生不注重理学的教育,所以很多即使心血管科的医生也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临床诊断的。很多医生你问他个原理性德他也不知道,只知道就该那样。
如果真的想学透彻的话,就得选黄宛的“临床心电图”了,现在的最新版应该是他得学生以他得名义出的,对心电图的讲解相当详细,从细胞层面的,通过微小探测电极对细胞膜内外电势的测定,离子通道随电压改变而带来的活性改变,以及宏观的三维空间中心肌细胞数量的变化对向量所带来的变化,以及由于何种原因导致的除极从内壁开始而负极从外壁开始等等。
心 电 图Electrocardiogram(ECG) 第一节 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1。
心电图产生原理 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 除极(depolarization)状态 外负内正 电源前 电穴后 电极对向电源-向上波形 复极(repolarization) 电源后 电穴前 电极对向电源-向下波形 复极方向与除极方向相反 心外膜向心内膜 心电向量(vector) 具有强度和方向性的电位幅度 与心肌细胞数量呈正比 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距离呈反比 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夹角呈反比 心电综合向量原则 2。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p波:心房的除极过程 P-R段(P-Q段):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P-R间期: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 QRS波群及命名:心室除极 ST段和T波:心室缓慢和快速复极 Q-T间期: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 3。
心电图导联体系 肢体导联(limb lead) Einthoven三角 标准导联-双极肢体导联 I II III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L aVR aVF 额面六轴系统 胸导联(Chest lead) 单极导联V1-V6 肢体导联三个电极各串一5kW电阻,将三者连接起来,构成无干电极,为负极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1。 心电图测量 走纸速度25mm/s时,纵线1mm=0。
04s 标准电压1mV=10mm时,横线1mm=0。1mV 心率的测量:60/R-R或P-P间期的秒数 各波段振幅的测量:QRS波起始前的水平线上缘到波顶,下缘到波底 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12导同步心电图 P波、QRS波、Q-T间期从最早起点至最晚终点 P-R间期从最早P起点至最早QRS起点 单导心电图 P波、QRS波:最宽的P波、QRS波 P-R间期:最宽大P波且有Q波 Q-T间期最长 测量各波时间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测至波形终点的内缘 平均心电轴: 概念:平均QRS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的总时间内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是额面电轴 测定方法:I、III;目测;代数和 临床意义 - 30° ~ +90° 正常范围 +90° ~+180° 右偏 右心室肥大 左后分支阻滞 - 30° ~ - 90° 左偏 左心室肥大 左前分支阻滞 - 90° ~- 180° 极度右偏 心脏循长轴转位 心尖?心底 顺钟向转位 右心室肥大 逆钟向转位 左心室肥大 2。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P波 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形态:圆形 偶有切迹 综合向量:左、前、下 I、II、AVF、V4-V6向上;AVR向下 时间: 同导联R波的1/10 Q-T间期:从QRS波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正常范围:0。 32-0。
44s 校正Q-Tc= Q-T/ R-R U波:T波后0。02~0。
04s的振幅很小的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 第三节 心房、心室肥大 1。心房肥大 右房肥大(right atrial enlargement) P波高尖,振幅30。
25mV,II、III、AVF显著又称“肺性P波” 左房肥大(left atrial enlargement) P波增宽30。12s,I、II、R、L; 呈双峰,两峰间距30。
04s,又称“二尖瓣型P波” P波终末电势(Ptf):V1负向P波时间乘以负向波振幅£0。 04mm。
s 双心房肥大:P波增宽30。12s,振幅30。
25mV 2。心室肥大 左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v5/v6 >2。
5mV Rv5+Sv1>4。0mV(男) >3。
5mV(女) RI >1。 5mV, RaVL >1。
2mV, RaVF >2。0mV RI+SIII>2。
5mV 额面电轴左偏 QRS时间0。10~0。
11s 左室肥大劳损:QRS波群增高伴ST-T改变 右室肥大(right ventricular) v1 R/S 31,V5 R/S£1, 重度肥厚V1呈qR型 Rv1+Sv5>1。 05mV 电轴右偏 ST-T改变 双侧心室肥大(biventricular hypertrophy) 正常或一侧肥大表现 第四节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1。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 缺血型心电图改变 由心外膜→心内膜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T波高尖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T波倒置 损伤型心电图改变 ST-T:从正常心肌→损伤心肌 心内膜下ST段压低 心外膜下ST段抬高 机制: 轻度缺血:钾离子进入细胞?过度极化?损伤电流?缺血导联ST压低 严重缺血:钾离子溢出细胞?极化不足?损伤电流?缺血导联ST抬高图6-5 临床意义 ST压低/T波倒置:典型心绞痛/慢性冠不全 ST抬高/T波高尖:变异型心绞痛/心肌梗死 其它:心肌病 心包炎 药物 继发改变 第五节 心肌梗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 1。 基本图形及机制 缺血型改变 (T波) 心肌复极时间延长 3位相延长 QT延长 升支与降支对称 顶端呈尖耸的箭头状 由直立变倒置 损伤电流学说 Prinzmetal 测得损伤区细胞膜4时相极化程度低 正常心肌电流流向损伤心肌-舒张期损伤电流 向量方向与损伤电流方向相反 背离探查电极 心内膜下ST段压低 心外膜下ST段抬高 除极波受阻学说 正常心肌除极后呈负电位 损伤心肌不除极呈正电位 产生电位差 ST向量由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 面向损伤区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 损伤型改变(ST段) 超急性ST段抬高 损伤期单向曲线 机制 损伤电流学说 除极受阻学说 坏死型改变 异常Q波 宽度0。
04,深度1/4R Q波镜面相 正常q波消失 QRS波正常顺序的改变 机制 坏死组织不产生心电向量,正常组织照常除极,产生与梗塞部位相反的综合向量 2。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早期(超急性期) 数小时 急性损伤性传导阻滞:QRS高/宽 ST斜型抬高(下壁),T波高耸 急性期 数小时-数周 QS/QR波 ST段单向曲线,T波倒置加深 亚急性期 数周-。
心电图: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简称ECG)。
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1、电图记录纸。
心电图是被记录在布满大小方格的纸上,每一条细竖线相隔1mm,每一条细横线也是相隔1mm,它们围成了1mm见方的小格。粗线是每五个小格一条,每条粗线之间相隔就是5mm,横竖粗线又构成了大方格。
心电图记录纸是按照国际规定的标准速度移动的,移动速度为25mm/s,也就是说横向的每个小细格代表0。 04s;每两条粗线之间的距离就是代表0。
2s。国际上对记录心电图时的外加电压也是有规定的,即外加1mV电压时,基线就应该准确地抬高10个小格,也就是说,每个小横格表示0。
1mV,而每个大格就表示0。5mV,每两个大格就代表了这1mV。
2、心电图上的各种波形。 一次心动周期就会在新电图上记录出一系列地高低宽窄不同地波形。
包括P波、QRS波群、T波和(无)u波。P波,最先出现的一个振幅不高的圆钝波形,它记录的是窦房结激动的右、左心房的激动。
因为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心房的激动先由它开始,所以P波的前半部分记录的是右心房的激动,中间部分记录的是左、右心房的共同激动而后部则代表左心房的激动。 除了aVR导联外,P波基本都是直立的,肢体导联中P波的高度多不超过0。
25mV,胸前导联中直立的P波高度不应超过0。15mV。
正常的P波的宽度也不应超过0。11s。
QRS波群,继P波之后出现的一个狭窄但振幅高的波群。由q波(有或无)、R波和S波组成。
它代表着兴奋从房室结发出先后通过房室束、左右束支和纤细的浦肯野纤维进入心肌细胞,刺激心室的收缩,因此可以将其看作是心室收缩的开始的心电图表现。Q波,是在出现向上的波之前出现的明确的向下的波形。
如果它很小,宽度不到0。04s,深度不足0。
15mV,我们将它记做q波;若它高且宽,才被称作Q波;当然有时它是缺无的。无论有无Q波,第一个出现的向上的高尖的波就是R波;紧随其后的向下的波就是S波,它也可以根据深度分别命名为S波和s波。
之后出现的向上的波被称作R'(r')波,向下的波则称作S'(s')波。 因为波的高低不同,所以可以组合成很多形态,但它也是有限制的,最主要的就是时间限制,通常情况下,正常人的QRS波群的时间0。
08s,可以在0。06~0。
10s范围内波动。只要超过这个时限,就应引起注意,特别是超过0。
12s便有病理意义了。T波,上个波群暂停之后出现的波,代表着心室的复极(心室的舒张),以备下一次心室的除极。
观测T波我们要注意它的方向、形态和(高度)深度。(1)方向,正常情况下,在Ⅰ、Ⅱ导联中T波是直立的;Ⅲ导联中则可以出现直立、平坦、双向甚至是倒置的T波;T波在aVR导联中是肯定倒置的,而在aVL和aVF导联中则是和QRS也会波群的主方向一致的。
胸前导联的T波通常是直立的,当然,V1和V3有时也会出现T波倒置的情况,但它们的深度通常都不会超过0。25mV,当V3导联中出现倒置的T波时,前面两个导连的T波也应该是倒置的,否则就是不正常的表现。
(2)形态,通常T波的是园滑而有个很自然的顶端。 T波一般是不对称的,缓和的上升而略显陡峭地下降至等位线。
(3)高度(深度),各个导联并不完全相同,不过综合看来,在肢体导联中很少超过0。5mV,而在胸前导联中也很少会超过1。
0mV。异常高尖的T波往往出现在心肌梗死的早期或高钾血症。
u波,T波后的一个很微小的波,正常的u波并不是在每一个导联中都显而易见,它究竟代表什么尚无定论。3、各个波形之间的等电位线。
每个波形之间都有一定时间的记录是在等电位线上的,分别被称作P-R间期、S-T段和Q-T间期,它们也都有着各自存在的意义。 P-R间期,笼统的可以表示为P波开始至下一组QRS波群开始的时间。
它包括了心房内、房室结以及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的传导时间。正常的窦性心律时,它的范围是在0。
12s~0。20s,当然在心率加快时,它也可以相应地略为缩短。
不过如果传导系统出了问题,它的时间就会延长或缩短。 ST段,指的是QRS波群终止到T波开始之间的一段时间。
正常的ST段是与T波相连的基本位于等位线上的微微上扬的线。观察ST段主要是看它是抬高还是压低,以及他的形态是上斜、水平还是下斜。
正常情况下,肢体导联中的ST段可以较等位线抬高0。 1mV,也可以略压低不超过0。
05mV;在胸前导联V1~V3中ST段也可以抬高最多达0。3mV,在V4、V5导联中ST段的抬高不超过0。
1mV,但所有的胸前导联的ST段压低都不应超过0。05mV。
ST段抬高或压低超过上述范围,应该引起大家地注意。 正常地ST段是上斜型的;如果出现水平或下斜型的ST段,也是异常的。
Q-T间期,测定的是QRS波群的起始至T波的终结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除极和复极的时间。它的长短是随心率的快慢而变化的,我们常用Bazett氏来进行校正,即Q-Tc=k•(k为一常数),Q-Tc的上限男性为0。
39s,女性为0。44s。
掌握了上述指标,也就对心电图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3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