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内容简介: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一。“未雨绸缪”,“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凡事预防在先,是中国人谨遵的古训。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形成,正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这一思想奠定了中医预防医学的理论基础。
《难经》、《金匮要略》承《黄帝内经》之旨而发挥之,使中医预防医学理论受后世重视,日臻完善。 “未病”的含义,大致有两方面:一是无病,即是指“健康未病状态”;二是“相对未病”。
又分以下几种情况:①邪气轻微或病在初期,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医者亦未能察觉;②虽然病情较重,但由于症状比较隐匿,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两种都属于“潜病未病状态”,即体内已有病理信息,但尚未明显化,处于潜伏状态,有人称此阶段为“潜兵期”、“病前状态”、“亚临床阶段”;③以人作为整体而言,某一局部或器官已经发生疾病,而其他部位、器官上尉出现病变,后者对前者来说就属于“未病” “治未病”之“治”,多解释为预防和治疗。
就《黄帝内经》所论,“治”之含义涉及多方面:①治疗、医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素问●标本色》说:“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
②治理、管理: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即治理之意;③调理、调养: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田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所谓“治神”、“治身”之“治”,皆调理,调养之意;④条达、调顺: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坚成之纪……天气洁,地气明,阳气随,阴气化燥行其政。”⑤安定。
《灵柩●五乱》说:“何失而乱,何得而治”。
“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其发生; ②“见微知著”,对某些疾病出现的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③“有病早治”,有了疾病应该及早对症治疗,不要延误病程,不要把小病拖成大病,轻病拖为重病; ④“已病防变”,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阻止疾病的蔓延、恶化和传变; ⑤“病后防复”,在疾病尚未发作的稳定期或间歇期即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
中医学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实际上就是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强调“防患于未然”,这种防重于治的思想,颇有现实意义。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的两个方面。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作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从而维护机体健康。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邪两个方面。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所以,未病先防应做到两个方面: (1) 培养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正气的强弱,由体质决定,体质的强弱与先天及后天的因素密切相关,所以,首先要注意健全先天,优生优育,避免近亲婚配,注意妊娠期的养胎、胎教等。 同时要重视后天的全面调理,增强体质,更是提高机体抗邪能力的关键。
该如何全面调理呢?一要调摄精神,避免七情过激;二要调理饮食,固护脾胃;三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四要起居有常,劳逸适度;五可进行药物和预防接种。 (2) 防止邪气的侵袭:在提高正气抗邪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要讲究卫生,注意防止环境和饮食、水源被污染,预防呼吸道和消化道等疾病十分重要;二可用药物防止病邪侵入(杀灭病原体):运用中草药预防疾病也收到良好效果,如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流感和腮腺炎,用茵陈、栀子等预防肝炎,用马齿苋等预防菌痢等;三要注意隔离传染病患者,避免与之接触,也是预防病邪传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四要防止不利于健康的因素产生,如七情、饮食过饥过饱和偏嗜,劳逸不当等;五要防范各种外伤,如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虫兽咬伤等,在曰常生活和劳动中,必须经常留心防范,杜绝事故,防止外伤性疾病的发生。
既病防变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治或采取“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方法,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 (1) 早期诊治:一般疾病在早期,多轻浅而易治,对正气的损害也不甚,故易于恢复健康。
如急性肝炎、肾炎,早期治疗,效果较好;早期发现癌症,亦有一定效果,并非绝症。 (2) 防止传变: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的“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即是此义。
所以,在临床上必须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如外感病之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三焦传变等,及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可以制止疾病的发展或恶化。
内伤病中,如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助运的方法,可以防止肝病传脾(木乘土),这就是既病防变原则的具体运用。
治未病的思想源于《黄帝内经》,在其传世过程中,一直被列为及其重要的思想,其思 想是:未病先防,有病防变。
未病先防,有病防变,则包含了:在没有病时,则应该防治;疾病已经体现,只是还 未出现明显的病态,因此而采取的积极措施,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恶化;疾病症状已经出现, 则应早诊断,早治疗,防止其进一步的转变。 未病先防,在预防疾病上有着突出的表现。
疾病的发生是因为人体正气不足,当邪气 入侵时,人体正气不能抵抗,从而导致了病邪的入侵。未病先防最主要的是通过增强人的 正气,防止邪气入侵,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未病先防要求人顺应自然规律,遵循“天人相应”的观念——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上 要保持一个好的情绪,避免不良的刺激,主动为自己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以此来提髙自我 心理的调节能力,避免易激易怒等不良情绪;生活作息时间有规律,适当的运动锻炼,并 且持之以恒;同时在饮食方面,饮食的有节制,不可暴饮暴食,可以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 来进行食补或进行适当的药补,而对于长期体弱多病人则可运用针灸、推拿或有益的药物, 来调节人体的阴阳,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在增强正气的同时,还得防范邪气的入侵。
有 病防变,则是指疾病已经出现或处于疾病的恢复期,但正气还未得到恢复,积极的采取有 效的措施,防治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转变或复发,达到对疾病疗效的巩固。 治未病,是中医上的一个养生说法,其主要思想在于防治,在疾病预防上有着重要的 意义,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社会价值。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6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