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家宝总理指出的五个统筹指的是哪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什么是发展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3.科学发展观应包括哪些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6.科学发展观的完整内涵是什么?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以人为本。
7.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 坚持以人为本。 8.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是什么? 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9.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10.怎样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应做到以下几点: 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目标。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抓紧研究制定统筹兼顾的政策和规划。 11.为什么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中。 12.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13.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 14.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我们必须处理好哪几种关系? 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16.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是什么? 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适当控制投资总规模,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
同时,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和企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努力缓解煤、电、油、运和部分重要原材料的供求矛盾。
四是重视防止通货膨胀,抑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在宏观调控中,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等综合措施,并注意把握时机和力度,做到适时适度,区别不同情况,松紧得当,不急刹车,不一刀切。
17.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 1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19.中央提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是怎样的? 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
20.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是落实科。
科学,本指分科而学的意思,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学教育涉及个人需要、社会问题、就业准备以及学术深造基础四个领域,因此是一种向学生传授用于日常生活和未来科技世界的科学知识,教育学生如何处理科学与社会问题,让学生具有在今后择业所必需的科学技术基础与继续学习科学所必备的理论基础的教育。”
“科学教育是一种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作出明智抉择,以培养科学技术专业人才,提高全面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
现代科技的四大基础理论包括:量子力学、基因理论、相对论、系统理论
一.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是物理学的分支,主要描写微观的事物,与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许多物理学理论和科学,如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以及其它相关的学科,都是以其为基础。
19世纪末,人们发现旧有的经典理论无法解释微观系统,于是经由物理学家的努力,在20世纪初创立量子力学,解释了这些现象。量子力学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物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除透过广义相对论描写的引力外,迄今所有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学的框架内描述(量子场论)。
二.达尔文—孟德尔—道金斯进化论(基因理论)
基因理论是研究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查尔斯·达尔文进化论使用演化概念,是用来解释生物在世代与世代之间具有发展变异现象的一套理论,从原始简单生物进化成为复杂有智慧的物种。从古希腊时期直到19世纪的这段时间,曾经出现一些零星的思想,认为一个物种可能是从其他物种演变而来,而不是从地球诞生以来就是今日的样貌。当今演化学绝大部分以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为主轴,是当代生物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三.相对论
相对论(英语:Theory of relativity)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主要由爱因斯坦创立,依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们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相对论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时空”等全新的概念。不过近年来,人们对于物理理论的分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以其理论是否是决定论的来划分经典与非经典的物理学,即“非经典的=量子的”。在这个意义下,相对论仍然是一种经典的理论。
四.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属于钱学森院士倡立的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系统理论知识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模型,主要对计算机、应用数学、管理等专业的某一方向有专门研究,掌握系统思维方法,能够从整体上系统地思考和分析问题,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准确来说,要素+结构=系统。从系统的角度观察研究客观世界的学科,就是系统科学。它研究的领域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却除去其中较为狭窄的物理,生物,心理,经济意义,而把研究重心放在探究各个系统的本质规律上。系统科学主要研究系统的要素(或元素),结构,和系统的行为(性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2、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3、技术 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按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即可以分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并且分别阐述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
1、观察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2、小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
3、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4、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1、操作性问题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就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既包括教师向区角投放的供儿童自选活动的材料,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儿童自由探索的材料,还包括在教师专门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为儿童投放的材料。
3、集体教学活动就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简单的说,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活动。
4、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1、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2、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4、“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以此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目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
2、以认识春夏秋冬为主线,将儿童科学教育中与之有关的内容集中编排,这是采用 以季节为主线选编科学教育内容的方法。 3、按科学素养的不同领域分,科学教育目标包括科学知识教育目标、科学、能力方法教育目标和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4、注意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不能违背科学事实,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科学性的要求。 5、1999年,由中国科协提出了一项为期50年的国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即“2049计划”。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纵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7、在古代,虽然儿童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子女仍然在家庭中接受科学教育。
8、科学教育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他们在教师的支持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启蒙性要求。
9、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科学”、“社会”、“语言”、“健康”、“艺术”等五大领域,并提出了相应的领域目标。 10、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往往和识字教育紧密结合。
1、测量的类型包括观察测量 、非正式测量和正式测量。 2、教师在指导学前儿童观察事物的同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他们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
在学前阶段,主要是学习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和典型特征观察法。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观察方法有比较性观察、个别物体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等几种。
4、把青。
科学试验与科学技术
在科学的研究和开发的地位和作用的异同
科学实验(scientific experiment)
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通过干预和控制科研对象而观察和探索科研对象有关规律和机制的一种研究方法; 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仪器,科研设备,主动地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以便在典型的或特定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在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实验可以人为的促成某种选定的相互作用,为观察这些相互作用的表现创造条件;2.科学实验具有简化自然过程的作用;3.科学实验具有纯化自然过程的作用;4.科学实验具有强化自然过程的作用;5.科研实验具有加速研究对象的运动变化的过程的作用,从而缩短了科研周期,加快了人类知识积累的发展的速度;6.科学实验具有减缓研究对象的运动变化过程的作用.7.科学实验具有再现研究对象运动变化过程的作用.8科学实验具有验证科学假说,发展科学理论的作用.
科学技术(technology)
科学技术一般是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科学技术具有以下特征:
1 中介性:人类社会需要与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相结合的产物
2 二相性: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
3 过程性:潜在形态向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
4 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在科学技术中,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是:
1 技术是科学的基础
2 “科学的技术化”: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
3 “以技术为基础的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技术对科学的重大贡献
4 “技术的科学化”:现代技术生命力之所在
5 “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技术融合密不可分的新现象
实验是在变革自然中认识自然,因而在科学的研究与开发中有着独特的认识功能。原因是科学实验中多种仪器科学的使用,使获得的感性材料更丰富、更精确 ,且能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更快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本质.而各种仪器的使用正是科学方法的体现。
科学技术与科学实验在科学的路程上是共同存在,相互发展的,因为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而科学技术与科学实验正分别是自然界与自然科学所体现的,所以在科学研究与开发的地位与作用是辩证统一的。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钱学森 现代自然科学,不是单单研究一个个事物,一个个现象,而是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这就使自然科学发展成为严密的综合起来的体系。这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
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是应用自然科学中基础学科的理论来解决生产斗争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当然,基础学科中也有好多道理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提高而来的;而且没有工农业生产,基础学科研究也无法搞下去。
所以基础学科之为基础是就其在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的位置而言的。我们一般提六门基础学科: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
这六门是不是都是一样的基础呢?也不是。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讲,最基础的是两门学问。
一门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一门数学,是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学问。
先说化学。化学是研究分子变化的。
三十年代后出现了量子化学,用量子力学的原理来解决化学问题,使化学变成应用物理的一门学问。近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又出现了计算化学。
从前人们认为化学就是用些瓶瓶罐罐做试验。现在由于掌握了物质世界里头的原子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靠电子计算机去计算。
有朝一日化学研究会主要靠电子计算机计算,而且可以“设计”出我们要的分子,“设计”出造这种分子或化合物的化学过程。到那时做化学试验只是为了验证一下计算的结果而已。
天文学也是物理。现在的天文学,不是光研究太阳、月亮、星星在天上的位置和运行规律,还要研究星星里头的变化,研究宇宙的演化。
比如研究太阳内部、恒星内部。人去不了,怎么研究?一是研究可见光,把可见的星光分成光谱,把不同频段的光摄下来进行研究。
再就是研究看不见的频段,如波长比较长的红外线、无线电波,波长很短的紫外线、X光,波长更短的γ射线等。这么一研究,就发现天上可是热闹——到处有星的爆发,一颗星爆发像氢弹爆炸一样。
一个爆发的过程是一两个月、几个月。中国古书上有所谓客星,实际上就是星的爆发。
爆发时亮了,就看得见,天上来了“客人”;过一段时间爆发过程结束,看不见了,就以为是“客人”走了。天上还有一些更怪的现象。
如中子星,是由中子组成的密度非常大的星,一颗芝麻点大小的中子星物质就有几百万吨重,而且转得很快,转时发出的X光强度不一样,变化周期不到一秒。还有一种星,名叫“黑洞”,其实不是洞,是光出不来的星。
这种星密度更高,引力场特别强,强到光线被吸住射不出来,只有当其它物质被吸引掉进去时才发光,发射出X线。不但恒星会爆发,而且由亿万颗恒星组成的星系,像我们所在的银河星系,中心也会爆发,还会爆发得更强烈。
一颗恒星爆发起来产生的能量等于十万亿亿个氢弹爆炸的能量,而一个星系爆发起来的能量等于亿亿个恒星爆发的能量。要了解这些天文现象没有物理学是不行的。
地学也是靠物理。地学家们讲,研究地学有三个时代。
第一时代是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研究地质年代时引入了生物观念(化石观念),用生物的化石来断定地质年代,称为生物学地球观。第二时代是二十世纪初,开始研究地球上地壳和海洋的化学成分的变化,矿物元素的分布,借此来推论地球在地质年代中的演化,称为化学地球观。
现在是第三时代。地学上最大的发展是所谓板块理论,发现地球的外壳(包括大陆和海洋)是一块块拼起来的,像七巧板似的。
块与块之间有相互作用。这主要是根据海底岩石的地磁走向推论出来的。
有了这种理论就可以解释火山带、地震带的形成了。这一些理论,加上研究地球深处的情况,都要靠物理学,所以称为物理学地球观。
生物学的发展,现在达到了研究分子的水平,也要归结到物理上面。分子生物学,不是过去那样研究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而是一直追到分子,把生命现象看作是分子的运动,分子的组合和变化过程。
最近生物学上有一个轰动世界的发现,就是可以把影响遗传的信息,挂在一种叫去氧核糖核酸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某一段上传下去。这就是把这种高分子人为地变化一下,把一个高分子的某一段遗传信息切下来,接到另一个上面,改变遗传的某一特性,创造新的物种,这样,就有可能打破植物动物的界限,把植物的某一特性接到动物上面。
这样,不但能使细胞内部发生变化,而且使细菌发生变化,如把胰岛素的遗传信息切下来,接到容易繁殖的大肠杆菌上面去,使产生出来的新的大肠杆菌能制造大量胰岛素。这项技术叫做遗传工程,用它建立了一门新的工业。
所以,天、地、生、化四门基础学科,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观点看,都可以归结到物理和数学。根本的基础学科,就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物理,加上作科学技术工具的数学。
数学不只是演算,也包括逻辑的推理。靠六门基础学科的现代工程技术,也靠物理和数学这两门基础作为支柱。
所以,物理和数学也可以称为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基础。当然,说物理和数学是基础,并不是说物理和数学可以代替其他学科,在此之上还有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和化学这些基础学科,以及各种分支学科,如力学等;再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571秒